幼兒認知能力的形成規律與智育PPT課件這個PPT共57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認知能力與智育,幼兒應形成的認知能力,幼兒形成認知能力的過程,智育的心理依據和有效措施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認知能力的形成規律與智育
第一節 認知能力與智育
智力
智力是指人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由感知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等基本要素構成的綜合的、穩定的心理特征。
構成智力的各個成分各有其獨特的作用,但它們不是互不相關、孤立存在的,也不是機械相加,相反是互為必要條件、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一個整體。
能力
能力是指順利完成一定活動的穩定的心理特質,包括完成一定活動的具體方式以及順利完成活動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認知、智力和能力三者之間的關系:
二、認知、智力、能力與知識的關系
(一)知識的概念
知識是人對事物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包括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兩大類。
(二)認知與知識的關系——互有聯系互為因果
知識通過認知活動而獲得;
已有的知識又是認知發展水平的一種標志,知識一經獲得,又可以用于以后的認知活動中。
(三)智力與知識的關系——相互依存彼此促進
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必要條件
知識豐富的孩子,智力發展比較好,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高得更迅速。
智力的發展更能促進一個人對知識的掌握
智力高的孩子接受能力強,掌握的知識就多。
知識并不等于智力
具有相同知識的孩子,在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時表現出的聰明才智往往很不相同。智力水平高的孩子,不僅能迅速而廣泛地吸取大量的知識,而且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系
掌握知識、技能必須以一定的能力為前提,能力制約著掌握知識、技能的快慢、深淺、難易和鞏固程度;
知識、技能的掌握又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三、智育
幼兒智育的概念:
幼兒智育是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知識、技能形成的邏輯特點對幼兒實施的一種教育,是通過發展語言、傳授知識與技能來開啟幼兒智慧的教育。
幼兒智育的目標:
發展幼兒的智力;
培養正確運用感官和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進對環境的認識,培養興趣和求知欲望,培養初步的動手能力。
(一)智育在幼兒發展中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1、生理成熟為智育提供了可能性
2、幼兒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決定了智育的必要性。
3、社會發展要求必須對幼兒進行智育。
生理成熟為智育提供了可能性
幼兒期是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迅速發育的時期。
研究表明,幼兒3歲時的腦重量相當于成人腦重的2/3,7歲時相當于成人的9/10。大腦皮層細胞的分化在幼兒晚期已基本完成。
幼兒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決定了智育的必要性
從幼兒認識發展的情況來看
從心理發展的關鍵期來看
從幼兒認識發展的情況來看
(1)注意、記憶、想象等都帶有很大的不隨意性,抽象概括能力差,其隨意性只是剛剛開始發展;
(2)對事物的認識多半是在外界刺激影響下發生的,缺乏主動性;
(3)獲得的知識大多是零散的、片面的,缺乏系統性,不能認識客觀事物間的聯系,常有一些錯誤的認識。
從心理發展關鍵起來看
幼兒期是許多基本的認知能力發展的飛躍時期,抓住關鍵期對幼兒進行適當的教育就會使幼兒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智力也得到開發,才會更有助于有幼兒今后的成長。
社會發展的要求必須對幼兒進行智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知識的不斷更新,科學技術上的新發現、新發明應用于生產過程的時間明顯縮短,這就要求教育者重視對幼兒進行早期教育,特別是在對幼兒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對幼兒智力的開發,使他們在入學后能達到相應的智力水平。這樣,他們將來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智育在幼兒發展中的作用
智育有助于幼兒基本技能的形成
教給幼兒基本的認知能力,讓他感到自己有能力去獲得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學到跟多的知識。
智育能夠發展幼兒的智力
在智育過程中,培養幼兒學會觀察、分析、思考、解決問題,也就等于給了幼兒一把認識世界、掌握知識的金鑰匙。
智育有助于促進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幼兒應形成的認知能力
1、一般認知能力
共有5點基本認知能力
2、具體認知能力
可以從科學領域、社會領域及語言領域三大方面。
第三節 幼兒形成認知能力的過程
認知能力的形成主要體現在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方面,而在幼兒階段,知識的掌握又是最基本的,也是認知能力形成的前提。
從知識的掌握入手來培養幼兒的認知能力,這是最佳的途徑。
知識的掌握要經歷一系列的過程,其中領會、鞏固與應用是最基本的三個環節。
一、知識的領會
領會: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聯系的反應過程。
領會知識是掌握知識的一個認識階段,是掌握知識的開始環節,沒有對知識的領會就談不上對知識的真正掌握。
知識的領會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逐漸實現的過程,它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
感性認識階段
感性認識階段是領會知識的初級階段。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直接反映的階段,是認識的最初來源。
在教學中使幼兒真正獲得感性認識,可以采取如下方式進行:
充分運用直觀形式,形成感性認識
利用感知規律,提高感知效果
幼兒園中直觀方式主要有如下五點:
實物直觀
模象直觀
言語直觀
動作直觀
電教手段
動作直觀——一筆一劃畫動物
各種感知規律是對幼兒進行教育、教學的依據,有助于提高幼兒感知的效果。
感知規律
感知規律的利用與教育
豐富幼兒生活經驗,增強理解能力
感知規律
差異律
指被感知的事物必須與它的背景有所區別。一般地說,差異性即反差越大,對象被感知就越容易、越清晰、越深刻。
活動律
指在靜止的背景上,使感知對象呈現活動的狀態來增強感知的效果。活動的物體更能吸引幼兒的注意,激發他們的興趣。
組合律
指從背景中分出對象,使感知對象在內容上或在時間、空間上組成一個有意義的系統,有助于幼兒形成規律性的知識。
感知規律的利用與教育
感知的對象必須達到一定的、足夠的強度,使幼兒能覺察到、引起清晰的感知覺。
要考慮知覺的選擇性,提高感知速度。
教師在講課、板書、制作掛圖、運用教育時都應當遵循感知規律。
豐富幼兒生活經驗,增強理解能力
幼兒在領會知識的過程中,對事物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幼兒所具有的經驗,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機會,來充實幼兒的表象,豐富幼兒各方面的生活經驗,為理解打下基礎。
理性認識階段
理性認識階段是領會知識的高級階段,它是對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的反映階段,是對事物抽象概括的認識,是對感性材料加以改造形成的。
理性認識階段必須依靠幼兒的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過程。
幼兒理性認識階段的主要特點:
孤立地理解具體事物,不會從事物之間的關系或聯系出發。
對事物的理解主要依靠具體事物的形象,如幼兒對詞的描述必須能在頭腦中引起生動的形象,才能理解。
對事物理解多屬于直接理解,即不需要復雜的思維過程,只恢復過去已有的知識經驗即可。
媽媽,焦慮是什么意思?
“媽媽,郁悶是什么意思?”當他提問時,我會拿出詞典,找到詞語的解釋,讀給他聽。過了兩天,我聽到他說:“家家生病了,今天沒來,我很郁悶。”
讀書時,讀到《白雪公主》,他們會問:“靈魂是什么?”“什么是幸福?”讀到《美人魚》,他們會問:“靈魂是什么?”他們也會常常揀一個詞或概念來問你。例如,什么是自律?什么是幸福?
促進幼兒理解的方法:
充分利用已有的經驗
開展動手動腦的操作活動,引起幼兒積極參與,啟發幼兒的思考。
促進知識系統化。
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知識的鞏固
使知識保持下來,就是知識的鞏固過程。鞏固主要通過記憶的過程來完成,記憶主要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
識記
保持
再認
回憶
識記
是鞏固知識的第一步,是反復認識某種事物,并在頭腦中留下痕跡的過程。
達到良好的識記效果的條件(有四點):
識記的目的性以及自覺程度
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
對識記材料的理解程度
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
識記方法的運用程度
整體識記、部分識記和綜合識記
識記材料的內容特征
形象記憶、情緒記憶、邏輯記憶和運動記憶
知識的保持
保持是對識記過得事物進一步在頭腦中鞏固的過程,是由識記通向再認和回憶所必經的環節。
與保持相對應的,是知識的遺忘。遺忘就是對實際過的材料不能再認和回憶或是錯誤的再認或回憶。
遺忘分為永久性遺忘和暫時性遺忘兩類
永久性遺忘:
已經識記過的材料在頭腦中保留痕跡消失,不經重新學習,記憶不再恢復。
暫時性遺忘:
已識記過的材料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使頭腦中保留的痕跡受到抑制,不能立即再認和回憶,但一經排除干擾,記憶仍可恢復。
保持對實際材料的記憶,防止遺忘,其主要方法就是復習。具體要注意以下兩點:
及時復習
過度學習
遺忘曲線圖
過度學習
過度學習,即在恰能背誦某一材料后再進行適當次數的重復學習。
這種重復學習不是簡單的重復,相反,它可以加深記憶痕跡,增強記憶效果。一般而言,過度學習的程度達50%時,效果較好。超過50%的過度學習反倒引起疲勞、注意力分散、厭煩等不良效果。
知識的再認和回憶
再認
再認是指當過去感知過的事物重新呈現在面前時,感到熟悉,確知是一起識記過的。
回憶
回憶是指過去感知過的事物不在面前時,能以適當的方式把它重新呈現出來。
回憶和再認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保持程度不同。能回憶的一般都能再認,而能再認的不一定都能回憶。
幼兒的回憶和再認,取決于下列條件:
幼兒的生理健康狀況
幼兒的心理狀況
良好的情緒狀態和自信會對材料的回憶有較好的效果。所以,教師在讓幼兒回憶有關事情時,要注意先穩定幼兒的情緒,避免緊張因素,培養自信心,提高回憶效果。
能夠運用正確的回憶方法
三、知識的運用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知識的運用就是依據已有的知識去解決有關問題的過程。
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既是檢驗幼兒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或保持程度的一種手段,也是使幼兒加深領會知識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
第四節 智育的心理依據和有效措施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對幼兒進行智力的培養,要選擇有效的途徑,一般可采取以下5種方法。
培養幼兒的求知興趣
培養幼兒的感知觀察力
培養幼兒的注意力
培養幼兒的記憶力
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求知興趣
培養幼兒求知興趣的基本任務是引導幼兒的直接興趣向間接地有意興趣發展,提高興趣的穩定性,為樹立定向的學習興趣打下基礎。具體措施與方法有如下四點:
創造良好的環境,豐富幼兒的知識和生活經驗。
正確回答幼兒提出的各種問題,引導幼兒的求知興趣更持久更深入地發展。
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以及在活動中靈活的方式方法等,激發幼兒的廣泛興趣和求知欲。
提供多種多樣的直觀材料、玩具,培養幼兒的興趣。
教師要耐心認真地聽取幼兒提問,對提問的幼兒要給予鼓勵并正確機制地解答問題。
教師還要善于啟發幼兒提問,或向幼兒提問,激發幼兒的積極性,培養幼兒主動的探索精神。
感知觀察力
幼兒的感知能力越強,對事物的感受就越豐富、越清楚、越深刻,智力發展的前提就越充分。發展幼兒感知觀察力的有效措施和方法有如下四點:
要注意保護和及早訓練幼兒的感官。
培養幼兒觀察的興趣和注意力。
要有目的、有條理地進行觀察。
使用多種方法引導幼兒觀察。
特征觀察就是對某種事物的主要特征或者某一方面特征進行相對靜止的觀察。這種觀察是回答“什么樣的”、“怎么樣的”一類問題。
分解觀察
比較觀察
追蹤觀察
探索觀察
注意力
培養幼兒的注意力,主要是發展他們注意的穩定性、有意性。培養幼兒注意力的有效措施和方法有如下四點:
學習活動多樣,內容豐富。
學習內容的難易要適度。
積極地思維活動能高度集中注意,所以提問的方式能調動幼兒思維的積極性,提高注意的有意性。
建構良好的環境,消除分散注意的干擾因素,提高注意的效果。
記憶力
發展幼兒記憶的有效措施有如下四點:
重復性訓練,讓幼兒多次感知所要記住的事物。
形象性訓練,運用新奇的形象、鮮艷的色彩等激發幼兒識記的興趣。
歸類訓練,把識記的事物進行分類、比較、概括,了解事物間的差異和聯系。
語言訓練,即用語言幫助幼兒在觀察對象和概念之間建立聯系的方法。
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在創造性活動中所特有的思維過程。有四個主要的特點:
流暢性
新穎性
靈活性
精密性
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
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的措施有如下三點:
建立自由創造的環境
愛護幼兒的創造萌芽
激發幼兒的創造思維
應用多種訓練方法
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愛護幼兒的創造萌芽
要形成良好的應答環境,熱情、準確地回答幼兒的問題。
要支持幼兒的探索活動,為幼兒提供探索的機會。
要贊賞幼兒的創造成果,善于發現幼兒的創造萌芽,熱情地給予肯定、贊揚,不要指責幼兒創造的失敗。
激發幼兒的創造思維
運用啟發性提問的方式。
運用故事,激發聯想。
通過藝術教育如音樂、美術等發展幼兒的創造思維。
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是發展幼兒的創造思維能力最有效的途徑。
應用多種訓練方法
材料擴散
功能擴散
結構擴散
組合擴散
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即創造性個性品質的培養,它是創造發展的必要條件。
培養幼兒的創造性個性品質主要有:樂觀的態度、自信心和冒險精神,正確的批評態度和探索精神,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性、好奇心及洞察力;堅持不懈的精神和融會貫通的能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