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原理和教學模式PPT課件這個PPT共35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法律地位,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構建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
本課主要內容
■一、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法律地位
■二、 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
■三、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構建
一、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法律地位
(一)“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首次提出
在我國,對游戲的提法最早涉及“主要活動”和“主導活動”等。
1955年,國內印行的蘇聯《幼兒園教養員工作指南》中文版提及“游戲是學前兒童的一項主要活動,是共產主義教育的重要手段”。
1956年,在我國頒布的《幼兒園教育工作指南》中明確指出。
“基本活動”提法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1年《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草案)》
真正首次真正明確提出“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政策文本是1989年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
幼兒園游戲做了具體的規定:“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選擇和指導游戲。應充分尊重幼兒選擇游戲的意愿,鼓勵幼兒制作玩具,根據有的實際經驗和興趣,在游戲過程中給予適當指導,保持愉快的情緒,促進幼兒能力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二)“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再次重申
2001年,我國頒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其頒布的目的在于進一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幼兒園管理條例》《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導幼兒園深入實施素質教育。
《綱要》中關于游戲的闡述秉承了《幼兒園工作規程》的主要精神,再次重申并強調幼兒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提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力,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綱要》在關于游戲的論述上主要體現了一下幾個方面的精神:
1.幼兒園教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
強調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承認幼兒學習的多樣性、等價性、開放性等。如:班級區角、學到這個(類)也學會其他、學生自己選擇或者老師選擇針對其幼兒適合哪種。
強調在各種活動中注重內容的整合性、形式的靈活性、方法的多樣性、師生的互動性等,以幼兒感興趣的、游戲性的體驗來促進幼兒的發展。如:秋天和樹葉的連接或者爸爸和媽媽等;游戲應通過故事、音樂、情景劇、手工等;
教師要積極引導,真正認識游戲的價值,保證幼兒“每天有適當的自主選擇和自主活動時間”。
2.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幼兒園教育區別于其他類型教育的一個典型特征就在于其游戲化的教學形式。
幼兒應該在游戲情境中積極主動地探索和發現,以自己的方式獲取各種經驗。
3.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
促進幼兒自身的發展,通過幼兒感興趣的方式和手段來了解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讓他們在感知體驗的過程中獲取各種經驗,促進身心全面的發展。如:幼兒學習洗手吃飯、午睡結束后自己穿衣等。
二、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
(一)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目的
創造與幼兒年齡相適應的幼兒生活,保障幼兒游戲的權利和童年的快樂;促進幼兒主體性的發展,使幼兒在主動學習中獲得身心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
1.創造適宜的幼兒園生活
(1)良好的幼兒園環境影響幼兒的生活
(2)幼兒園是教育場所,更是生活場所
2.促進幼兒的主體性發展
對主體性的探討不能拋開人的整體性發展,人的整體性是以主體性為中心,主體性是人實實在在的心理素質,由主題的動機、情感、態度、能力等構成,表現為主體對外部世界以及自己與外部世界關系積極主動的掌握,具體表現為主體活動的動機、獨立決策與活動能力、勇于首創的態度和肯定主體存在的情感體驗等。
(1)幼兒主體性發展的特點與條件
a.主動性和受動性
b.獨立性和依附性
c.創造性和模仿性
案例1:
我發現大班幼兒好學、好問,喜歡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喜歡探索,對科學實驗很感興趣,所以我經常帶孩子們做一些小實驗,在每次做完實驗后,我總是問一下"如果把其中的一項換一下會有怎樣的結果呢"之類的問題。例如,做紫甘藍與堿的實驗時,操作完實驗后我會問如果把堿換成白糖或者鹽會是怎樣呢?然后請他們回家自己試驗。每次都會有幼兒親自試驗,第二天告訴我實驗結果。有一次我們一起做火山爆發的實驗,操作完后還沒等我發問就有幼兒問"老師,如果把小蘇打換成白糖火山還會不會爆發啊?""老師,可不可以把醋換成醬油啊?""老師,我們家沒有火山,我明天帶白糖和醬油來,我們再做一次實驗行嗎?"
(2)游戲是發展幼兒主體性的適宜途徑
游戲是最能表現與肯定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與創造性的活動。幼兒在游戲中所表現出來的“游戲性”其核心內容正是人的主體性。同時,游戲也集中體現和代表著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要發展和培育幼兒的主體性,必須滿足作為學習與發展活動主體的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需要。只有當主體的需要得到尊重、關心與肯定,幼兒才能真正成為自身學習與發展的主體。因此,游戲是學前教育階段培養幼兒主體性的適宜途徑,對幼兒主體性發展與培養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
幼兒園教育應當給幼兒: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以主體性為核心的該年齡應有的身心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必須承認幼兒游戲需要的正當性與合理性,滿足與保障幼兒游戲的需要與權力。幼兒園游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正是要為幼兒創造與他們身心發展特點相適應的幼兒園生活;培養和發展幼兒的主體性,使幼兒在身心各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
(二)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教學原理
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意味著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所在”將從教師構筑的“課堂”轉移到幼兒的“生活”和“游戲”。如:小紅帽
完成這種轉變,要求把幼兒看做是具有經驗的自組織能力的學習主體;把培養學習主體而不是知識技能的單純授受作為幼兒園活動的目標;承認并尊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個體差異性;把教學過程看做是成人與幼兒共同創造意義的社會生活過程。
1.主動性原理
幼兒園教學是幼兒在教師的支持引導下,通過與富有“社會文化意義”的幼兒園環境的交互作用積極主動地建構自己經驗的過程。
主動學習在本質上是指個體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積極主動建構自己的經驗,它包括主體積極主動地作用于外部環境的、物質的或實際的行動,也包括主體在內部或思想上進行的、根據自己的緣由經驗對自己的行動以及行動所產生的影響或結果的反思或解釋。通過這種外部活動和內部活動的協調,個體的原有經驗或認知結構發生變化、改造、擴展和豐富。
游戲是幼兒積極主動、真實自然的學習活動,游戲活動天然地具有材料、興趣、疑問、探索、想象、假設、發現、交流等能夠激發幼兒主動的因素。充分利用這些因素為幼兒的主動學習創造有利的、發展適宜性的環境和條件,正是幼兒園教學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目的。
2.個別化原理
個別化原理是指尊重學習與發展的個體差異,在此基礎上使教學內容、進度和方法合適每一個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進程和特點。承認并注重學習者學習與發展的主動性,就必須承認和尊重學習與發展的個體差異性。只有在承認和尊重學習與發展的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使教學內容、進度和方式方法適合每個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進度和特點,才能使這種學習活動主體化,才能把教學的主動性原理貫徹到底。
3.社會化原理
幼兒園是教師和幼兒共同創造生命意義和存在價值的“社會”。在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師幼雙方通過具有社會文化意義的交往活動而活動共同的成長與發展,實現著個體經驗世界與人類共享的文化世界的創造性互動。
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幼兒園課程建構
兒童游戲是幼兒園教學的基本活動,以游戲為基礎的幼兒園教育存在著多種教育模式,因此,對于多樣的學習類型的探討很有必要。幼兒主要的學習類型要有三種:以游戲為基本途徑的探索性學習、以教育性玩具為中介的支架式教學、非游戲活動游戲化。
(一)以游戲為基本途徑的探究性學習
1.以游戲為基本途徑的探究性學的基本類型
(1)主題開放式探究性游戲
特殊性探索、多樣性探索
(2)主題預定式探究性游戲
案例1:
幼兒園大班 斜坡上開汽車
活動方案預設目標:
1、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小組探索、討論,以愉快的情緒與他人合作。
2、嘗試記錄法,敢于發表不同意見,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3、探究坡度的大小、坡面的光滑程度與汽車滑行距離間的關系,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過程:
(一)探索坡度大小與汽車滑行距離的關系。
1、游戲:猜猜看。教師搭建斜坡。重點演示:斜坡末端與起始線對齊。請小朋友猜猜汽車能開到哪條線,教師記錄實驗結果。
2、小組探索
(1)幼兒自由分組并取名字,分工取材料。重點:鼓勵幼兒以積極愉快的情緒與他人合作。
(2)幼兒自由探索并記錄,教師隨時指導或抽離觀察。
3、分享、交流游戲經驗:你們發現了什么問題?
(二)探索坡面光滑程度與汽車滑行距離的關系。
1、游戲:誰滑行的遠。
2、幼兒自由探索不同路面的斜坡、汽車滑行距離是否有變化。
3、分享游戲經驗:你們又有什么新的發現?
(三)以賽車總決賽游戲結束活動。
2.以游戲為基本途徑的探究性學習的基本過程和特點
探究性游戲的基本過程:
以游戲為基本途徑的探究性學習的具體表現:
(1)“問題”引導下的經驗構建
(2)以幼兒自主探索學習為基礎
(3)注重幼兒的真實感受和體驗
(4)多樣的經驗表征手段
(5)注重個別化、小組化的教學
(6)以經驗為本位的生成性課程
(7)注重家庭和社區參與合作
(8)注重動態性的學習評價
3.對老師的要求:
(1)相信游戲能促進幼兒學習
(2)創設豐富環境,提供豐富材料
(3)組織談論與分享,幫助和支持反思
(4)在提供機會,使幼兒運用驗證,進一步理解
(5)創造心理上安全的環境
(二)以教育性玩具為中介的支架式教學
從“支架”這一比喻的本意出發,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學語言為幼兒的學習提供了多種支持:幫助幼兒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引導幼兒建立新舊知識經驗的聯系,幫助幼兒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促進幼兒擴展學習范圍,不斷地建構新的能力。教師教學語言的這種支持和幫助正是為幼兒的學習搭建了必要的支架。
(1)采用提示語和詢問語,拓展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使之獲得新的學習經驗
幼兒新舊知識經驗的聯系,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環境刺激的幫助,啟發回憶已有的經驗,并將這些經驗與現時的活動情景結合起來。在教學活動中,幼兒往往借助于教師語言的參與,將知識內化,構建新的記憶、思維和心理表征的結構,解決面臨的學習問題,獲得新的學習經驗。
案例2:
背景:大班,科學活動。
T:現在請小朋友看一個錄像,看看我們小朋友都在干什么?(觀看錄像:幼兒在區域中使用小工具的情景)
T:錄像里放的都足我們這幾天做的一些游戲,誰來說說你都玩了些什么呀?碰到什么問題嗎華有沒有發現什么秘密?(當幼兒說到某小工具,大屏幕上即出現該小工具的照片及名稱字幕,請幼兒說出此工具的名稱)
T:我們為什么要用這些小工具來加工菜呢?(觀看錄象:廚房阿姨用小工具加工蔬菜的情景)
T:這么一大盆蘿卜,阿姨如果用刀切,要切到什么時候呀,那怎么辦呢?(繼續看錄像:阿姨開始用刨絲刀進行加工,很快就完工了,鏡頭前一大盆蘿卜絲。)
T:你們覺得小工具的本領怎么樣?(幼兒齊聲回答“很大”) T:現在,我們的小兔要喝一瓶汽水,打不開蓋子,怎么辦?(教師拿出一個玩具小兔,一個塑料瓶汽水,許多常用小工具)
T:你們試試看用哪些工具能把蓋子打開?(幼兒分組討論,探索。每組的瓶蓋都打開了)
T:你們說一說都是使用什么工具打開的。(每組的幼兒都說出了自己的打開方法)
T:那生活中還有哪些小工具呢?以后還會有更方便的工具嗎?
(2)采用語言示范,糾正幼兒不完整的語言,幫助幼兒的語言表達更加準確、完整
幼兒時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掌握語音的關鍵期,也是掌握詞匯和語法迅速的時期,因而在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無論是語音、詞匯,還是語法,都離不開教師的示范和糾正。比如:三歲左右的幼兒,發音器官發育不夠完善,常把“哥哥”說成“多多”,把“老師”說成“老希”等,這些都需要教師正確示范,幫助糾正。研究中,發現幼兒說話經常發生用詞不當的情況,如“一頭馬”、“一件褲子”等。幼兒說話還往往說半句,即使用主要詞而省略其余詞。
案例3:
背景:中班,主題活動。 教師讓幼兒圍坐成一個半圓,教師坐在中間,教師教幼兒學習兒歌《秋姑娘》。 T:秋天象什么?(幼兒齊聲回答“象一朵花,’) T:要說秋天象一朵花一樣。(幼兒重復老師的話“秋天象一朵花一樣”) T:秋天的風吹過樹葉,樹葉象什么?(有的幼兒說“象一朵朵蝴蝶”) T;蝴蝶是一只只,如果是花用“朵”來形容,應該說秋天的樹葉象一朵朵蝴蝶花。好,再說一遍。(幼兒又重復了一遍老師的話)
(3)采用提問語,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幼兒興趣,幫助幼兒拓寬思考角度
兒童的心理是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需要適宜的語言刺激。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提問,設計難度適宜的問題,讓兒童“跳”一下就能夠“摘到果子”,以引發幼兒興趣并積極思考,從而促進幼兒認知的發展。
案例4:
背景:中班,主題活動。 T:小朋友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教師抱著一大堆杯子,幼兒都興奮得叫起來,大聲喊著“杯子”,教師又讓每一個幼兒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杯子) T:今天有這么多的杯子,大家仔細地觀察,看看它們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幼兒都看著自己的杯子,說出有塑料的、玻璃的、瓷的) T:那小朋友能夠用什么辦法讓杯子發出聲音呀,你們試一試。(幼兒有的把杯子蓋轉一轉,發出了聲音,有的把杯子在地上磕一磕,也能發出聲音) T:看,我今天還給小朋友帶來了什么?(教師從身后把準備的筷子拿出來,讓小朋友往下傳,一人一根筷子) T:拿到筷子的小朋友,試著敲一敲,看杯子能不能發出聲音?(幼兒都在試著敲) T:敲敲自己的,再敲敲別人的,有什么秘密呢?發現什么了?(幼兒說有的響,有的不響)
T:發出的聲音一樣嗎?(幼兒回答“不一樣”) T:為什么不一樣呢?(有幼兒回答“因為材料不一樣,有的用瓷,有的不用”) T:因為材料不一樣,所以發出的聲音不一樣。如果兩個都是玻璃做的杯子放在一起敲,聲音一樣嗎?(有的幼兒說一樣,有的說不一樣) T;咱們來試一下。(經過嘗試,大部分幼兒都發現不一樣) T:為什么都是玻璃做的杯子,聲音不一樣呢?(有幼兒回答“形狀不一樣”) T:一個杯子,可不可以敲出兩種不同的聲音?(幼兒都在嘗試) T:都試過了嗎?誰試過了,我請一個小朋友回答。(一幼兒用筷子敲敲杯口,又敲敲杯柄,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T:還有誰有不同的方法?(一幼兒把筷子放在杯里敲敲,再放在杯外敲敲,也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1.以教育性玩具為中介的支架式教學的特點和基本過程
特點…
基本過程:
(1)分析玩具所蘊含的概念任務
(2)確定搭設支架的計劃和步驟
(3)把幼兒引入有趣且有意義的任務環境
(4)和成人合作
(5)同伴游戲和獨立探索
(6)動態的、發展性的教學評價
2.以教育性玩具為中介的支架式教學的中介點和策略
中介點:作為中介的教師融入幼兒游戲、幫助幼兒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策略:提問、描述、建議、聚焦、降低任務難度和促進反思。
a.言語
b.非言語
(三)非游戲活動游戲化
“一日活動皆教育”
“一日活動皆游戲”
“把課當游戲上”
非游戲活動與游戲活動不同的地方是它以一門或多門學科為基礎,具有更強的系統性,豐富和擴展幼兒的知識經驗。非游戲活動與游戲活動不同的地方是它以一門或多門學科為基礎,具有更強的系統性,豐富和擴展幼兒的知識經驗。
1.非游戲活動游戲化的目的
非游戲活動與游戲活動不同的地方是它以一門或多門學科為基礎,具有更強的系統性,豐富和擴展幼兒的知識經驗。
(1)在設置活動時,教師應注重引導幼兒參與,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時時做到“幼兒在前,教師在后”。
(2)非游戲活動游戲化要以環境材料為中介,促進幼兒積極主動的建構經驗。
(3)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的同時還應為幼兒創設充足的游戲空間和時間。
2.非游戲活動游戲化的原理
非游戲活動游戲化的原理是利用幼兒喜歡游戲的心里來提高幼兒參與教師發起的、結構的非游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非游戲活動游戲化的教學的編制實施和質量標準
實踐步驟:
(1)確定教學游戲的目的
(2)構思游戲的玩法
(3)擬定游戲規則
(4)添加游戲因素
(5)概括出游戲題目
(6)提出游戲建議
實施中注意事項:
(1)教師要學會轉變角色
(2)注意講解游戲玩法
(3)盡量減少對幼兒行為的直接干預
(4)注意幼兒年齡特點
教學游戲應具備:
(1)所選用的游戲因素適宜幼兒年齡特點,要與教學內容相配
(2)教學游戲任務的難度與幼兒已有經驗相匹配
(3)充分考慮幼兒參與教學游戲的可能性
(4)幼兒自己能夠判斷活動結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