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7
這是圓柱與圓錐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摘要]圓柱的側面積及表面積公式的運用、圓錐體積公式中的“1/3”以及圓錐體積的計算是“圓柱和圓錐”的教學難點。通過有效復習、厘清公式的意義、提高計算能力等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破解相關難點。
[關鍵詞]經驗;圓柱;圓錐;教學感悟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20)02-0062-02
“教育是經驗的改組和改造。”杜威認為,經驗既是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習和教學的基礎。因此,授課后教師的經驗總結是非常重要的。圓柱和圓錐是小學階段學習的最后兩個立體圖形,其相關的教學內容有圓柱和圓錐的認識、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師在教學“圓柱和圓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圓的周長與面積計算公式要復習到位
“圓柱和圓錐”的很多公式都涉及圓的周長及面積公式,而且運用頻繁。由于時間間隔較長,學生大多已經遺忘。有些學生通過復習回顧知識,能在解題時應用自如;有些學生能記住公式,但運用時問題頻出,如常把面積公式與周長公式混淆;有些學生不能靈活應用周長的兩個公式,只認其中一個公式,導致解題步驟增多。如:一個圓的直徑為4分米,求圓的周長。學生列式:4÷2=2(分米),2x3.14x2=12.56(分米)。其實用c=πd這一公式計算僅需一步:3.14x4=12.56(分米)。雖然圓的周長和面積計算公式不是新知,但教師在教學“圓柱和圓錐”前應引導學生有效復習。只有這一知識點掌握牢了,“圓柱和圓錐”的學習才會事半功倍。
二、理解與掌握圓柱的側面積及表面積的計算公式
1.圓柱的側面積計算公式
圓柱的側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和應用是一個難點,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教師使出了渾身解數。有的教師不光自己制作實物教具在課堂上進行演示,還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增強學生對圓柱側面積的認識。有的教師利用“班班通”,通過課件動畫的演示,使學生能更直觀、更形象地去理解圓柱的側面積。課下,教師讓學生熟記圓柱的側面積計算公式,并通過同桌互背、組長查背、家長監督、教師抽查等形式去鞏固。這看似層層把關,應該沒問題了,可學生一應用,問題就來了:(1)公式錯:應求底面周長卻求底面積;(2)計算錯;(3)單位錯,將周長單位寫成面積單位。
以上種種錯誤都是學生平時作業中經常出現的,教師在教學這一知識點時,一定不能快,要放慢節奏,可多花幾個課時來鞏固。特別是在練習遇到問題時,最好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以加深印象。在新知的應用過程中,不要貪多貪快,要照顧到學困生,給予他們足夠的做題時間,進一步提升練習的質量。題海式練習,只會讓學生心生厭煩,靜不下心來認真消化每一題,達不到練習的最佳效果,使練習流于形式。對此,教師應精選習題,實施精準訓練,不斷提升學生的練習質量。
2.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公式
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學生爛熟于心,這一部分內容的重點在于計算公式的實際運用。圓柱的表面積求解問題有三種類型:①求側面積+2個底面積,如油桶;②求側面積+1個底面積,如圓柱形魚缸;③只求側面積,如通風管。對于這三種類型問題的求解,學生思維混亂,不能正確選擇求法。教師可引導學生比較、分析這三種類型題,讓學生從根本上去理解與區分。在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公式的運用中,學生出現最多的問題是計算。計算步驟很多,只要中間一個環節計算錯,后面就都會錯,這就要求學生特別細心。
三、厘清圓錐體積公式中的1/3的意義
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是由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演變過來的,對于這部分知識,教材采取了做實驗的方法,學生很好理解。這部分知識重點強調等底等高,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學生也容易理解。但在實際解題中學生動不動就會把1/3丟掉,所以在教學這一部分知識時,筆者特別強調1/3,還講了自己在考試時把1/3丟掉的故事,用這種心理學上的自我暴露法讓學生加深對1/3的印象。
四、多維度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圓柱和圓錐”這部分內容最為重要的就是計算。但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可通過以下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1.運用運算律求結果
例如,學生在計算“一個圓柱的底面半徑是2.5厘米,高是4厘米,求圓柱的體積。”時,通常列式為:3.14x 2.52x2.4,并按部就班地進行計算。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乘法交換律來進行簡便計算,如(2.5x4)x2.5x 3.14。這樣,括號里面的算式學生可進行口算,節省了多次列豎式計算的時間,大大提高了解題的速度和正確率。
2.熟記3.14分別與1至9相乘的結果
先讓一批計算水平中等的學生記下3.14分別與1至9相乘的結果,然后和計算能力強的學生(他們事先沒有熟記3.14分別與1至9相乘的結果)進行比賽,結果發現計算水平中等的學生其解題速度明顯趕上甚至超過計算能力強的學生,可見這種方法是很有效的,可以大力推廣。除此之外,還可讓學生有意識地去記一些經常出現的數,如50.24、113.04、200.96等,在計算時只要前面算出50,學生就會馬上知道后面的數一定是24,否則肯定計算有問題。這一方法,有些學生用得很好,而且能舉一反三,特別適合檢驗計算結果的正確性。
3.計算圓錐體積時,盡量把1/3先約去
例如,有一個圓錐形容器,底面半徑是5分米,高是6分米,此容器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列式為3.14x52x6x1/3,可以把6和1/3先約分,再運用運算律,計算就省時多了。
除了以上幾點,對于“3.14x42x8”這類題,盡量把除3.14以外的數的結果先算出來,再和3.14相乘,這樣也能很好地提高運算速度和正確率。
眾所周知,在教師的成長過程中,教學反思是至關重要的,反思能力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人們一直強調通過反省來促進自身的發展,一線教師也要不斷地總結教學的成功經驗與失敗之處,從而揚長避短,真正實現有效教學。
單元學習目標:
1、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他們的基本特征。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
2、掌握圓柱的測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體積,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3、通過觀察、設計和制作圓柱。圓錐模型等活動,了解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聯系,發展空間觀念。
本單元教學時我的感受:
開學之后工作很多,有時來不及細細備課倉促上課,講解的內容有時因為準備不充分,造成上課時課堂效率低下,對于圓錐的體積的講解有趕課的心理,整個單元來講狀態不是非常好。
本單元從學生的總結里看,學生存在的問題不多,本單元更多的是公式的推理和運用,掌握了公式的推理,應用起來不是很麻煩的,總結起來有兩點:
1、計算錯誤。本單元的.計算和π有關,所以計算方面有時錯誤會多一些,盡管我告訴學生在涉及π的時候,可以放到最后進行計算,但還是有學生迫不及待的和π較量,沒關系,如果能細心,反復計算,每次計算π也可以,我們不僅要理解題意,列出正確的計算公式,而且還要保證計算的正確性。
2、不會逆推。學生能根據半徑、高計算側面積或者體積,如果題目告訴的是知道側面積或體積,個別學生不會逆推。我的理解是學生不理解公式的含義,還是沒有完全掌握側面積或體積的計算,如果掌握了,逆推也不是大問題,這個需要個別指導。
通過多次的對單元知識的梳理和總結,現在學生基本掌握了如何寫數學總結,也有學生在總結中寫了自己成績好的方法,如睡前進行知識的梳理,做練習,不懂就問等方法,這個方法實際就是溫故知新,做法了復習和練習相結合。
六年級的學生如果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我的每個單元的知識梳理和總結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還有部分成績好的學生是本單元知識點的羅列,全篇總結中沒有一句自己的話,這也是我應當重視的一個問題,當學生抄知識點的時候,我的引導是:你是如何快速高效的掌握本單元的所有知識點的?引導學生總結學生方法,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引導學生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為他們的終身學生做準備!
本節課是一堂復習課,對學生應該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過程。
對整理與復習課的一點小小想法:
復習課是幫助學生整理知識、查漏補缺的重要課時。如何在復習課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擺在老師面前的一個難題。如果把它僅僅看作是對知識的再現與補缺,簡單地將各知識點羅列出來,這樣無法使學生系統理解知識,弄清各知識之間的聯系和知識的發生過程,而且還會使學生覺得是"炒剩飯"。這樣往往會因重復練習而缺少新意。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我想如果能夠設計有效的教學環節,能切實有效地讓學生投入到課堂中并積極參與課堂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因此,在復習基礎知識這一教學中,教師應將各個知識點,根據其發生過程和內在聯系,通過對知識的分類、整合,構建知識網絡,形成知識體系,讓學生通過知識網絡形成高視角的思維結構建立整體意識和統一觀點。為此,我進行了這樣幾個環節的設計:
1、課前談話,活躍氣氛。
通過師生談話,引入課題。活躍教學氣氛,營造輕松愉悅平等的學習氛圍。?
2、回憶鋪墊,梳理知識
在本環節我首先提出問題:“你知道圓柱與圓錐有哪些特征?”這是一個簡單問題,每個學生都有說的,但又說不完整,其他學生會進行補充,學生的參與度高,積極性高。同時,在互動交往中師生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使知識結構不斷完善,強化了復習的功能。
3、適時拓展
整理復習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對知識的整理,還需要通過對知識的整理達到復習與提高的效果。所以最后我安排了一個問題:一個圓柱長10厘米,接上4厘米的一段后,表面積增加了25.12平方厘米,求原來圓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本環節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拔高,不僅要讓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主要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還要給學生表達和發展思維的機會,進而提高學生的能力,也使學生認識到整理和復習的重要性。
反思: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過程,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思考與改進。如:
1、怎樣把握復習與新授的關系?
這節課的設計已改動了多次,通過談話對圓柱和圓錐從表面到內部的特征進行再認識,對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圓錐的體積進行再回顧,有學生對這部分知識進行再整理的過程花費了很多的精力。這樣的“再認識”是不是有“新授”的痕跡?
2、一節課中復習與練習的關系如何協調?
在復習中必要的練習是不可缺少的。我們可以以練習代替復習,可以邊整理知識點邊穿插練習,也可以在練習中引導學生通過對練習題的分類,整理出知識網絡,還可以先梳理溝通知識間的聯系,再針對性地進行練習,有時用一節課對某部分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后,后面要跟著三四節的練習課……復習與練習的關系如何協調才能提高復習的效率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由于教學經驗欠缺,這節課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如:教學環節連接不夠自然,新的教學方法運用不夠熟練等等,以后還需要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教完《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內容,我的心總是七上八下的,隱隱約約中感覺到學生可能撐握得不夠好。今天上午測試完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批改起學生的卷子來。可是,我越往下批改,我就越覺得難受:之前的所用擔心都不幸而言中了,學生考得出乎我意料地差!
下午,我反復研究了學生的試卷,發現學生在答卷中至少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對于表面積而言,學生主要是對題中的圓柱體有幾個面搞不清(當然也包括部隊分學生審題馬虎)和在求各個面的面積時公式運用錯誤。有些題目是要求圓柱的三個面的面積和,學生只求了兩個面的面積和;有些題目要求圓體的兩個面的面積和,學生求了三個面的面積和;有的圓柱體的表面積實際是側面積,而學生卻求了三個面的面積和。如有一道題目要求一個無蓋的圓柱形水桶的表面積,很多學生求了水桶三個面的面積和,還有一道題是求用鐵皮做10節通風管需要多少鐵皮,學生也是求2個底面積+側面積的和乘10。另外,就是在運用公式來求側面積時,有的學生卻錯用了體積公式。
二、對于體積而言,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在圓錐這里。如有一道題要求一個圓錐體的體積時,很多學生卻忘了乘三分之一,把它求成了圓柱的體積。這主要是學生分辨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時出現混淆,當然也有相當部分學生是由于審題不認真所造成的。不管怎么樣,說明學生對于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有所混亂,同時在審題上也相當粗心。
三、在整張試卷上,計算是最大的問題。這單元的計算大多是多位小數相乘,計算所得的積的位數也較多。因此,計算的難度相當大!很多學生見到這些計算就感到頭痛,所以計算錯誤相當多。
縱觀這次考試情況,反思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我覺得本單元教學內容分兩大板塊——表面積和體積,但本單元的知識是簡單的立體幾何知識,很多知識都較為抽象,學生理解起來的確是不容易。因此,在教學時我有意識地結合、圍繞下面幾點進行教學設計:一是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設計。比如在教圓柱體的認識時,我先要求學生收集身邊的圓柱體物體、觀察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柱體,讓學生在身邊、在生活中學到數學知識。二是加強動手操作,在做中學。比如在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時,我要求學生動手用硬紙做一個圓柱體,然后進行分解撐握一般的圓柱體有三個表面,使學生理解圓柱體的表面積的含義,從而撐握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三是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本單元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對計算、易做錯的題目進行反復的訓練。但是,由于本屆學生基礎的確較差,加上我教學上可能存在著急功好進的思想,勿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因而導致學生測試成績不好。今后,應好好注意。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