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7
這是將進酒教學反思,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詩歌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它短小精悍,瑯瑯上口,內涵豐富,歷久彌新。然而,現代中學生卻因為種種原因,對詩歌難以產生親近之感,這不得不讓語文老師費盡心思。
那么詩歌教學究竟該如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從自己上的《將進酒》中得到了一點啟示。
李白的《將進酒》寫于天寶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時期,李白對現實的不滿之情蓄積已久,卻又無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傾吐胸中的不平之氣。整首詩讀來蕩氣回腸、瀟灑飄逸。所以歷來為朗誦名家所鐘愛。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誦者通過朗讀傳達出的又是對詩歌不同的解讀。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靈機一動:為何不從比較朗讀入手,讓學生在不同的朗讀中悟出詩歌的感情基調,再用自己的朗讀去表現對詩歌的理解。
于是,我從眾多的朗讀錄音中選擇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誦。
在講授前兩句詩,我先讓學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并在詩中標注重音、停頓、升降調等符號。接著學生們自由朗讀,之后再聽聽兩位名家的錄音,結果學生們發現“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后三字要重讀,聲音要洪亮,氣勢要充沛,后句“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后三字要收束有力,這樣才能表達出黃河一瀉千里,洶涌澎湃、直走東海的氣勢。
隨后,在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兩句時,學生們產生了爭議,有的認為焦晃讀得激情澎湃符合李白豪邁積極的性格,有的認為濮存晰讀得悲傷凄涼,體現出了李白苦中作樂的真實情感。我趁勢引導學生,不論讀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觀都是積極的,我們不能把“人生得意須盡歡”兩句誤以為是李白的沉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價值宣言。學生們聽后大受鼓舞,用洪亮的聲音再次齊聲朗讀,那感覺與前面相比簡直是大相徑庭,連我都被感染了。
接下來,在講解“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時我請學生們自讀,可學生怎么也讀不出感覺,我就用李白曾兩次入京,又兩次見棄的經歷啟發學生,他們終于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憤之情。不少學生讀起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達到了良好的效果。當講到“五花馬,千金裘,呼爾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時,學生們卻怎么也讀不出愁的滋味,于是我就讓他們聽聽兩位名家的錄音,一經對比,學生們發現濮存晰讀的愁緒更濃,愁中又帶有悲壯之意,而焦晃則讀得斬釘截鐵。幾乎不用我提問,大家就開始思考為什么這樣讀。我順勢讓學生們從全詩入手,體會一下“愁”的內涵,為何用“萬古”來形容。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逐漸發現李白的萬古愁,愁的是懷才不遇,但這并不是他個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時代多數才子的共同命運,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縱即逝,這愁就顯得更加深沉。學生們頓時醒悟,就開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讀,一遍又一遍,終于讀出了愁之深,愁之廣。
講到這里,學生們已迫不及待地開始朗讀整首詩歌。最后,我請出了之前朗讀地不太入情的學生朗讀全詩,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用渾厚的.幾乎完美的聲音讀完全詩,且抑揚頓挫、聲情并茂,那種搖頭晃腦的感覺仿佛李白再世。面對學生們躍躍欲試的表情,我激動不已,我想這首詩我已毋須多言,因為學生們已經深深體會到李白的思想感情,他們的想象已越過課堂回到了幾千年前的穎陽山居。
整堂課,我沒有過多地介紹李白,也沒有完全停留在詩句解析上,我從朗讀切入又用朗讀收尾,運用對比朗讀、學生自讀、學生模仿朗讀及全班齊讀等方式來支撐課堂,學生的熱情空前高漲。我想這不是我個人的功勞,這是美妙的聲音在點燃學生們的激情,是古典詩歌的絕美韻律把他們帶入了真實而又動情的詩歌情境中。
由此,我領悟到:朗讀能激發學生對古典詩歌的興趣,能加強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達到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教學效果。恰當使用朗讀,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由多元感受到逐漸領悟到最后不斷內化成為一種語感。
當然,如果我能在傳授朗讀技巧的同時鼓勵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或者在課堂上能為學生做一些個性化朗讀示范,讓學生更好地把理解感悟和朗讀結合起來,那教學效果肯定要更好一些。我想這堂課所做的努力還是不夠的,今后我會在朗讀教學方面繼續摸索下去,尋找讓學生讀出個性、讀出自我的良好方法。
詩歌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它短小精悍,瑯瑯上口,內涵豐富,歷久彌新然而,現代中學生卻因為種種原因,對詩歌難以產生親近之感,這不得不讓語文老師費盡心思。
那么詩歌教學究竟該如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從自己上的《將進酒》中得到了一點啟示。
李白的《將進酒》寫于天寶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時期,李白對現實的不滿之情蓄積已久,卻又無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傾吐胸中的不平之氣整首詩讀來蕩氣回腸、瀟灑飄逸所以歷來為朗誦名家所鐘愛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誦者通過朗讀傳達出的又是對詩歌不同的解讀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靈機一動:為何不從比較朗讀入手,讓學生在不同的朗讀中悟出詩歌的感情基調,再用自己的朗讀去表現對詩歌的理解。
于是,我從眾多的朗讀錄音中選擇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誦。
在講授前兩句詩,我先讓學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并在詩中標注重音、停頓、升降調等符號接著學生們自由朗讀,之后再聽聽兩位名家的錄音,結果學生們發現“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后三字要重讀,聲音要洪亮,氣勢要充沛,后句“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后三字要收束有力,這樣才能表達出黃河一瀉千里,洶涌澎湃、直走東海的氣勢。
隨后,在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兩句時,學生們產生了爭議,有的認為焦晃讀得激情澎湃符合李白豪邁積極的性格,有的認為濮存晰讀得悲傷凄涼,體現出了李白苦中作樂的真實情感我趁勢引導學生,不論讀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觀都是積極的,我們不能把“人生得意須盡歡”兩句誤以為是李白的沉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價值宣言學生們聽后大受鼓舞,用洪亮的聲音再次齊聲朗讀,那感覺與前面相比簡直是大相徑庭,連我都被感染了。
接下來,在講解“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時我請學生們自讀,可學生怎么也讀不出感覺,我就用李白曾兩次入京,又兩次見棄的經歷啟發學生,他們終于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憤之情不少學生讀起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達到了良好的效果當講到“五花馬,千金裘,呼爾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時,學生們卻怎么也讀不出愁的滋味,于是我就讓他們聽聽兩位名家的錄音,一經對比,學生們發現濮存晰讀的愁緒更濃,愁中又帶有悲壯之意,而焦晃則讀得斬釘截鐵幾乎不用我提問,大家就開始思考為什么這樣讀我順勢讓學生們從全詩入手,體會一下“愁”的內涵,為何用“萬古”來形容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逐漸發現李白的萬古愁,愁的是懷才不遇,但這并不是他個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時代多數才子的共同命運,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縱即逝,這愁就顯得更加深沉學生們頓時醒悟,就開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讀,一遍又一遍,終于讀出了愁之深,愁之廣。
整堂課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清晰,條理清楚,比較好的方面體現于開頭的導入部分,能夠讓學生溫故知新,簡潔明了的引入課文上課的板書設計好,駕馭課堂的能力好不足的方面則體現于我把教學重難點把握在理清詩歌情感變化線索,體味詩人情感的跌宕起伏,在分析詩歌時把情感分析過細,過于透,從而削弱了詩歌的意境,讓學生不能更好的品味詩歌。
《將進酒》這首詩是千古名篇,它短小精悍、瑯瑯上口、內涵豐富、歷久彌新。要想上好這堂課,真的很難。詩歌教學究竟如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我深知: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老師要有一桶水。所以我看了《百家講壇》——“詩仙李白”、“詩歌唐朝”,《唐之韻》——“一代詩仙”等視頻,全面的了解和認識李白。在此基礎上我反復揣摩每一句詩、每一個詞,把備課的歸屬點定位在李白的詩歌魅力和人格魅力上。我決定以讀為基本線索,重在對詩歌進行理性思考,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來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悟詩人的情感。
可以肯定的幾點:
1、在教學目標的完成上、教學進度的推進上,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際的教學中沒有刻意趕教學進度、完成教學環節,而是按學生活動的自然生成來推進課堂,并沒有嚴格的劃分各環節的時間。
2、老師的主導地位沒有因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喪失。老師投入激情去帶動學生,用鼓勵和贊許給學生創造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盡情展示自己。在總結提升階段,老師的主導地位尤顯重要,一句話就有可能成為課堂的亮點。
課堂效果總體上來看還可以,但仍有不少遺憾:
1、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沒有最大限度的被激發出來。
2、誦讀指點不夠到位。老師在誦讀指導上如蜻蜓點水,如落實到具體詞語上,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3、這首詩本應讓學生當堂背誦,但由于時間關系,設計的背誦環節沒來得及進行。
總的看來,我個人的收獲還是很大的,備課的過程就是自我修煉的過程,從中悟出的很多東西對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人們出游于山水之外,或漫步于花草之間,心曠神怡,有時就不由自主地要念出兩句詩詞來抒發自己的情感。這不僅能體現自己的文化底蘊,而且讀得好了就更能表達出自我在當時的心境和感受。在語文教學,尤其在中國古典詩文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朗讀詩文,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
新的課程標準也要求對詩歌與散文的教學:要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在教材中也會經常看到反復朗讀課文的字眼。教學中我也深深地發現離開了對原文的認真的朗讀,一切分析、解說、復述都是徒勞的、毫無意義的,若能以讀帶講、邊讀邊品邊議,也許是最經濟、最有效、最美麗的教學方法。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堅持以讀帶講、邊讀邊講的方法。
那么究竟怎樣才能讀好詩呢?當然,把詩詞中的字都認全了是最起碼的要求。連字都認不全,讀出白字,那詩詞的意境就全都沒了。用朗誦法時教授本詩分為三個層次:入境、入情、入神。三個層次逐一遞進,難度也越來越大。
一、入境
“境”,指的是環境。就是說要知道作者在詩中寫的是什么。讀懂詩詞的字面意思,在腦中形成一個大致的圖像,并把自己置于圖像之中,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通過自己的語調表達出那種環境,營造出詩詞中的氣氛。
首先了解背景可入境:《將進酒》約作于公元752年,李白當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個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人生快事莫過于此,但此時正值李白“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公元744年,唐玄宗“賜金還山”。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離漂泊。
其次,看作者所選的意象,由意象組成的圖畫。詩一開始有“黃河之水天上來”,洶涌澎湃的黃河水從天上傾瀉而下,氣勢恢弘,然而后一句“奔流到海不復回”讓人聯想起時間的不復返,豪邁中的悲愴更讓人同情;然后是“高堂明鏡”在“悲白發”,人生的可悲可嘆濃縮到了一天當中,不由扼腕。進入李白的瞬間噴發的情境對整首詩情感的把握非常重要,就要先入圖。當然,光體會這環境是不行的,只有將這隱藏的意味拿出來才真正能表現出詩人或詞人的情感。
二、入情
詩人追求對外部事物的機械再現不是他們的終極目的,想透過字里行間表達出他們的某種情感才是其寫作意圖所在。讀詩的人,只有把這種情感讀出來才能真切地讓聽者領悟到這詩詞的內涵。
這首詩中,詩人感情的發展變化極快,可分四個層次:
開頭四句寫悲。
一落筆就寫黃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這是非同尋常的。詩人寫黃河,頗能顯示它的宏偉氣魄和浩大聲勢,如“黃河如絲天際來”“洪波奔流射東海”(《 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公無渡河》)等,其基調是壯;這次則不同—一詩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巔,頃刻間就著遍了它的萬里流程,因有“不復回”之嘆,盡管也寫出了黃河的氣魄之大,其基調卻是悲。由此聯想人生,詩人頭腦中便出現了這樣一幅圖景:高堂之上,人們對鏡自視,“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間一樣短促啊!至此,詩人的悲意更濃了。
“人生”以下六句寫歡。
但詩人深知“白發如絲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轉悲為歡。盡管詩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來,朋友間的聚會也同樣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興興地痛飲一場呢!想到這,他頓生豪情,相信自己將來必能作出一番事業,對區區金錢也毫不在意。于是連呼“烹羊宰牛”,準備像東漢大學者鄭玄那樣“一飲三百杯”。詩人這種歡樂感情是真實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圖一醉方休,因為他說出了“盡歡”的正當理由。
“鐘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
待到酒宴開始,詩人舉杯勸飲,他的感情突然由歡樂轉為憤激,這是因為他要借此把長期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一齊渲泄出來。他鄙棄那結黨營私、排斥賢能的豪門貴族集團,因而說“鐘鼓饌玉不足貴”;他憎恨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徑,因而說“但愿長醉不復醒”—一這兩句詩可以說集中地表現了他自離開長安至今的憤激之情。但這又不僅是為了一己遭遇,他還想到了“古來圣賢”(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類人,也有屈原、賈生一類人),他們有經天緯地的才能而不為統治者所用。詩人說他們“寂寞”,不是否定他們,而是為他們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贊揚曹植的豪華酒宴,其實是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嘆惋,兼以自況。這就加深了詩人的憤激之情,為結尾說的“萬古愁”埋下了伏筆。
“主人”句至結尾寫狂放之情。
這一層寫詩人要將一切價值昂貴之物都拿來“換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極點。這是可信的,因為上文說過“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狂放,從實質上看,是詩人的悲之重、歡之濃和憤激之深的集中表現。至此,再用“同銷萬古愁”來結束全詩,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