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3
這是過小孤山大孤山整理,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培養學生品味散文語言的能力,培養語感 通過誦讀課文,把握文中所描寫的山川景物形象教學重點 通過誦讀課文,把握文中所描寫的山川景物形象教學難點 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教學方法 講授、討論、講析相互結合 學法設計 問題探究法教學過程一、作家作品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愛國詩人。父親陸宰是個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陸游是愛國主義詩派的一個光輝代表。他的作品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卓越的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獲得了重要地位。他繼承并發摺了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良傳統,在當時和后代的文壇上產生了深刻影響。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傳世。二、初步感知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聽字音、節奏以及感情2、學生齊聲讀課文,注意節奏3、分組朗讀課文,感知文意三、檢查預習 1、下列讀音有錯的一項( C )A、有俊鶻摶水禽(tuán ) B、沙洲葭葦(jiā ) C、潦縮(liáo ) D、岸如赪(chēng )2、下列各項解釋有誤的一項( C )A、信造化之尤物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這里指漂亮的女子。B、杰然特起:高峻雄偉地拔地而起。C、舟中估客莫漫狂。估客:販貨的行商。D、渺彌:形容水勢浩淼,廣闊無邊。3、與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項( B )A、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赪”者也。 B、若稍飾以樓觀亭榭C、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 D、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4、解釋下列一詞多義 然(1)杰然特起 ……的樣子(2)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 但是(3)實不然也 這樣(4)碧峰巉然孤起 ……的樣子5、指出下列詞類活用現象(1)晚泊沙夾 晚:名作狀,這天晚上(2)岸土赤而壁立 壁:象墻壁一樣,名作狀(3)掠江東南去 東南:向東南方,名作狀(4)上干云霄 上:向上,名作狀6、重點語句翻譯(1)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這一段)長江的水很渾濁,每逢要汲用江水時,都需用杏仁來澄清,過一個晚上才能喝。(2)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明確:南江的水卻很清,兩江的水合流處象用繩尺劃分過一樣,不相混淆。分類作業 A類: 鞏固文言文基礎知識。B類: JC。預習布置 預習《庖丁解牛》板書設計 代表作:《游山西村》、《臨安春雨初霽》《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卜算子》(驛外斷橋邊)《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
本文是游記,寫山川景物形象,并在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情趣和韻味。作者船行于長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見所游,非止一處,為避免重復單調,需要用精彩的變化的筆墨,抓住各處景物特征進行描繪。文中寫烽火磯“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寫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寫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寫澎浪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寫大孤山“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幾筆就描繪出鮮明獨特的形象。
由于景點多,僅是孤立地寫出特征,也可能會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點間的聯系。一是各處景物雖千姿百態,但又均有山與江水相互生發輝映的描寫,構成整體背景,使景物在多樣中見統一;二是注意各景點地理位置上的聯系。文章屢次寫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點中貫以線索。至于寫澎浪磯和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寫大孤山時又與小孤山作比,更見出其間聯系,從而由各景點共同組成一幅完整的長江山水圖。
在各景點中,以對小孤山的貓寫最為充分。作者用筆靈活多變,從各個角度寫這一江中絕景。既隨角度變化顯現作者是在江行中覽眺景物,又從多個角度充分展現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態。
作者在記述山川景物、名勝古跡過程中,隨時觸合抒情和議論,并將有關的傳聞軼事、前人詩句都信手拈來,還隨筆寫出郡縣沿革、地形防戍等情況,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時亦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帶有詩的靈氣,文的推致,神話的氛圍,歷史的積淀,詩文傳說與勝景相互映發,更為引人入勝。
作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與用詩歌寫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別的。文貼近山水的本來面貌,寫得具體,而詩則是寫意的,境象與情思都升華得更為高遠一些。在陸游之前,蘇軾有詠大孤山小孤山的著名題畫詩《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
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詩的最后兩句,為陸游文中所引,但詩中以浪漫之筆寫得煞有介事,而文中僅作為詩家浪漫想象的妙語,并對有關傳說予以考校。蘇、陸二家,一詩一文。蘇詩是凌空飄飏的,所展現的形象,真有“山蒼蒼,水茫茫”“沙平風軟望不到”的感覺,而陸文則是腳路實地,從多種側面,作了細致真實的描寫。蘇詩能啟發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陸文則讓我們如同身臨其境。對比之下,可以顯見其差異。但這種差異,是體現著文學藝術手段的豐富多樣,并無高下優劣之分。
【教學目標】
1、學習游記寫景的方法。
2、區分散文與詩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一、寫作背景:
陸游主張抗金,恢復中原,被罷官。至1169年,起用為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由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發赴任。一路沿長江逆流而上,歷盡兩岸奇山異景。途中作者以日記紀行,集成日記體游記《入蜀記》,以記其勝。《過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過小孤山和大孤山時所寫的兩則日記。
二、解題: 1、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縣復興鎮境內,與江西省彭澤縣城隔江相望。山高約一百米,方圓一里,被譽為“長江絕島”,素有“海門天柱”、“海門第一關”之稱。相傳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記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綰的美女,人們又將此山稱為小姑山。小孤山山體獨特,無處不景,無景不奇,“東看一支筆,西望太師椅,南觀似懸鐘,北看嘯天龍”。千百年來,以其秀、奇、險、獨而著稱。主要勝景有:“龍耳洞”“先月樓”“彌陀閣”“天妃殿”“半邊塔”“界潮祠”“梳妝亭”“御詩碑”等。關于小姑山和彭浪磯名稱的由來,還有另一種比較浪漫的說法:民間傳說中一位純情美麗的少女,她與彭郎相愛,但終難成眷屬,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資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磯,立于江邊,即“澎浪磯”,亦名“彭郎磯”。
2、大孤山:在鄱陽湖上,其狀如鞋,俗稱鞋山。民間傳說此名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繡鞋變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三、基礎知識積累
1、下列讀音有錯的一項是
A、有俊鶻摶水禽(tuán ) B、葭葦(jiā ) C、潦縮(liáo ) D、岸如赪(chēng )
2、下列各項注解有誤的一項是
A、信造化之尤物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麗的事物,這里指英俊的女子。
B、杰然特起:嵬巍宏偉地拔地而起。
C、舟中販子莫漫狂。販子:販貨的行商。
D、渺彌:形容水勢浩淼,廣大無邊。
3、與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東坡師長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赪”者也。 B、若稍飾以樓觀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 D、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
4、解釋下列詞的意義和用法
A、然(1)杰然特起
(2)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
(3)實不然也
(4)碧峰巉然孤起
B、 以(1)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2)復以小艇游廟中
(3)若稍飾以樓觀亭榭
(4)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之(1)信造化之尤物
(2)自數十里外望之
(3)徙倚久之而歸
(4)何功之有哉?
(5)之二蟲又何知
D、而(1)突兀而已
(2)徙倚久之而歸
(3)岸土赤而壁立
(4)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5)而母立于茲
5、指出下列詞類活用現象
(1)晚泊沙夾
(2)岸土赤而壁立
(3)掠江東南去
(4)上干云霄
6、翻譯下列句子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
(2)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
(3)方立山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
(4)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
(5)大孤狀類西梁,雖不行擬小姑之俊美,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6)江水污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
(7)南江則極清澄,合處如引繩,不相亂。
參考答案
1、C 2、C 3、B4、然(……的樣子;但是;這樣;……的樣子)以(用;用;用;并且;由于)之(的;它;語音助詞,無義;無義;這)而(結束;表順接;表并列;表轉折;你、你的)5、(1)晚:名作狀(2)壁:象墻壁一樣,名作狀(3)東南:向東南邊,名作狀(4)上:向上,名作狀
6、翻譯
(1)又有一塊巨石,與狼煙磯不相連。嵬巍宏偉地拔地而起,高約一百多尺,有紅藤綠蔓蒙絡在它上面,象寶石鑲嵌的屏風。(2)從幾十里外看去,小孤山蔥翠的山峰高屹立立著,直插云霄,已經不是別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俊美,冬天,夏季,好天,雨天,姿態轉變萬千,確實是自然界景象最美好的地方。(3)剛到山門口站著,有一只健美的老鷹正在追逐水鳥,掠過江面東南偏向飛去,特別壯觀。(4)船過澎浪磯,縱然無風,浪也很大,澎浪磯大概因此而得名吧。(5)大孤山的樣子象西梁山,固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樣俊美,但是小孤山的左右,很有幾塊沙洲和初生的蘆葦;大孤山的方圓倒是茫茫無際的江水,遠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樣,也是一種異景呀!(6)(這一段)長江的水很污濁,每逢要汲用江水時,都需用杏仁來清澄,過一個晚上能力喝。(7)南江的水卻很清,兩江的水合流處象用準繩分別過一樣,不相混同。
四、文本探究
(一)分段探究
1、本段寫何處之景?作者給我們介紹烽火磯戍守情況有何作用?
烽火磯;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游具有思想深度。
一、激情導入
倘若這個世界有原先,倘若能夠推開歲月塵封的門,就讓我們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或許我們會和著凄婉的宋詞,悄悄地走進月華如水的沈園,吟哦著《釵頭鳳》,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煙雨里憂傷了千年的愛戀。或許我們會聽著悲慨的《書憤》《示兒》毅然踏上鐵馬冰河的戰場,去找尋作者“報國欲死無戰場”的深深傷痛。或許我們還會順著如練的澄江,去探訪山蒼蒼,水茫茫,靜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
二、知人論世
陸游是愛國主義詩派的一個典型的代表。受家庭教育的影響,他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他生當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近的時代,他懷抱“鐵馬橫戈”“氣吞胡虜”的英雄氣概和“一生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決心“掃胡塵”“靖國難”,但在政治斗爭中,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無法施展抱負,公元1210年,85歲的老詩人,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吟著“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詩句,離開人世。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詩將近萬首。他的詩風格宏麗,豪邁奔放,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慷慨激昂,悲壯雄奇,在當時和后代的文壇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課文背景
(見教材P68注釋①)
四、自由誦讀
誦讀要求:
1、結合注釋,掃除字音、字義障礙,初步理解文意。
2、請標出船行途中的各處景點及其特征描繪的句子。
五、探究賞析
(一)本文作為一篇游記,主要內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
主要內容:①記過烽火磯的所見,突出山之“怪奇”。②寫過澎浪磯、小孤山所見之景,突出“峭拔秀麗”,且移步換景,同遠及近。③記八月二日所見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濁分明。結尾處交代六日行程,顯現日記體之特色。
主旨:本文通過描寫所見的景物特色,表達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愛國忠君之情。
(二)本文寫了很多景點,作者是怎樣將各個景點聯系在一起的?
由于景點太多,僅是孤立地寫出特征,也可能會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點間的聯系。一是各處景物雖千姿百態,但又均有山與江水相互生發輝映的描寫,構成整體背景,使景物在多樣中見統一;二是注意各景點地理位置上的聯系。文章屢次寫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點中貫以線索。至于寫澎浪磯和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寫大孤山時又與小孤山作比,更見出其間聯系,從而由各景點共同組成一幅的長江山水圖。
在寫景的過程中,作者善于改變觀察角度和觀察點來進行描繪,將一幅幅立體可感的國展現在讀者面前。如寫烽火磯時,有舟中的遠望,有拋江過其一的近觀,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鏡頭。寫小孤山亦有“自數十里望之”的遠望,“愈近愈秀”的近觀,“冬晴夏雨”不同季節的變化。特別是對小孤山的描寫,觀察角度和觀察點的靈活多變,充分地展現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態。
(三)作者是怎樣融情入景,顯露自己的心境。
1、寫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萬狀,石有萬種,作者偏偏只寫“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們自然會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擠、打擊,仍不改恢復之志的詩人的孤傲情懷。
2、泊沙夾,游小孤山中廟宇,“徙倚久之而歸”。
“徙倚久之”,絕不僅僅只是想多看幾眼風景,更是表達了面對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復雜心緒。
3、寫“俊鶻摶水禽”。
這本是自然的一種生存現象,算不上是怪異景色,而作者卻將其作為一景寫入其中,并嘆“甚可壯也”,我們不難發現,作者所感嘆的不僅僅是“俊鶻摶水禽”吧?聯系陸游的抱負理想及前半生的經歷,我們可以聯想到詩人此時多么希望南宋的將士個個像俊鶻,希望南宋對金的斗爭像俊鶻摶水禽一樣威武雄壯,動人心魄。
4、江水清濁分明,“合處如引繩,不要亂”。
作者在文中寫江水清濁,隱喻主戰和主和兩派的勢不兩立。
(四)本文與蘇軾的著名題畫詩《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均是詠小孤山大孤山的名作,試比較二者“創造形象”是怎樣“詩文有別”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