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0
這是《蜀道難》優秀教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設計思想】
《蜀道難》作為李白的成名之作,其成就主要表現在藝術方面,突出特點是運用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所形成的豪邁雄放的藝術風格李白以他豐富的想象,卓越的藝術構思,縱橫飛揚、流轉華美的辭采,創造出了一個神奇的藝術世界“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教師用來幫助學生舉一反三的例子學習這首詩,應引領學生充分感知并進入這種藝術境界之中讓學生嘗試欣賞詩歌,領會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特征即極度的夸張、奇麗的想象,運用神話傳說等加強朗讀是入詩境、品詩味的鑰匙其次,應該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應給予學生詩歌鑒賞方法的指導,以幫助學生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把握篇章結構,理解詩歌表達的情感內容,背誦全詩
2.感受本詩豪邁雄放的浪漫主義風格,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審美能力
3.感受詩歌的畫面美和音韻美,使學生獲得審美趣味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知道當時的文壇泰斗賀知章看了還沒有什么聲名的李白的詩作《蜀道難》的時候,稱他是什么嗎?(謫仙人)從此李白就有了一個“詩仙”的美稱據說杜甫讀了《蜀道難》,稱贊他“筆落經風雨,詩成泣鬼神”《蜀道難》可以說是李白的成名作現在請你談談你所了解的李白或李白的詩
二、誦讀,整體感知
1.學生對照注釋自由讀全詩,用一兩個詞語說說自己初讀的感受(要求讀準字音,疏通詩句)
2.教師范讀或播放名家范讀錄音,請學生一邊聽一邊體會找出這首詩的主旨句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3.學生個別讀,師生共同探討讀法,感受詩的畫面美和聲韻美
(《蜀道難》氣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朗讀時應于抑揚頓挫中突顯詩中詞語的情韻意味,于舒緩疾徐中突顯長短詩句錯落有致自由奔放的氣韻風神,于輕重緩急中突顯情感語氣的起伏跌宕)
三、品讀,審美探究
1.悟情感
請找出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詩句,體會這首詩的的情感主旨(設計意圖:尋找關鍵詩句,依據情感語言把握思想感情)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問君西游何時還?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側身西望長咨嗟!
由此可以看出,這首詩反復詠嘆蜀道難行,蜀地不可久留
教師總結明確:后世關于李白《蜀道難》的主題眾說紛紜,爭論的焦點是有無寓意明代學者胡震亨的《唐韻癸簽》和明末學者顧炎武的《日知錄》一致認為:“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這首詩的表達要義,《蜀道難》“即事成篇,別無寓意”教材也采用了這一說法從詩意來看,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詩歌,反復詠嘆蜀道難行、蜀地難居,對友人入蜀進行勸戒
2.明思路
思考:全詩三次詠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每一次詠嘆的內容是否一樣?在全詩中有怎樣的作用?(設計意圖:把握篇章結構,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和情感變化)
學生討論后總結:“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感嘆,在詩中三次出現,是感情的爆發、延續和收束第一次出現,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點出了主題:“危途難行”,并定下全詩的基調,豪放中帶有驚嘆;第二次是詠嘆蜀道之驚險,對友人進行勸戒,豪放中有驚懼;第三次詠嘆蜀地之兇險,再次勸戒友人,豪放中滿含憂慮在內容和情感上形成了層層深入的'格局此外,相似結構的主旨句反復出現并貫穿全文,不僅鮮明地體現出詩歌結構的嚴謹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又像樂曲的主旋律,具有回環蕩漾的抒情性和音樂美一唱三嘆,感情強烈構成了全詩的感情主干,并將全詩凝聚成一個完滿的藝術整體
3.賞手法
清人沈德潛評論《蜀道難》“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唐人殷璠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主要指這首詩表現出的雄奇奔放的浪漫主義風格李白是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你認為《蜀道難》雄奇奔放的浪漫主義特色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四人一組進行合作探究,教師相機與學生交流,然后小組代表發言)
交流總結并明確:
(1)極度的夸張人們常把絕對辦不到的事比成比登天還難,而詩里卻極端夸張說蜀道難行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捫參歷井仰脅息”,也是絕妙的夸張之筆“捫” “歷”兩個動詞的連用,顯出友人出沒在星宿之間,那山之高就不言而自明了這與“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有異曲同工之妙“連峰去天不盈尺”比后世民謠“離天三尺三”的說法更具夸張性“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也以猿鶴面對高峻的山崖無可奈何的夸張描寫,反襯蜀道的高峻
(2)奇麗的想象詩人的想象無拘無束,無所不到如從鳥獸的角度來刻畫蜀道之高險:六龍回日、黃鶴難飛、猿猴愁攀;從行人的感覺來具體描寫蜀道之艱險如“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等在抒發旅愁的時候,詩人寫到:“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這里古木參天,氣象森嚴,鳥聲凄厲,回蕩其間豐富的想象,精心的構思,把人們引入一個悲涼、慘淡的藝術境界中寫蜀道上奇險壯觀的景象是“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那連綿的山峰,幾乎頂天而立,枯老的蒼松倒掛在懸崖絕壁之間,飛泄的瀑流爭相吼叫,砯崖擊石發出震撼千山萬壑雷鳴般的聲響這里既有群峰屹立的雄偉壯闊景象,又有枯松倒掛的特寫鏡頭;既有充滿詩情畫意的靜景,又有令人觸目驚心的動態;既有視覺的摹寫,又有聽覺的感受,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不得不嘆服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3)引用神話傳說全詩用了很多神話及傳說,如“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以及“地崩山摧壯士死”“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等這些神話傳說豐富了詩歌的內容,開拓了詩歌的意境,同時使全詩籠罩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4)澎湃的激情李白詩歌形象高度個性化,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無論敘事或者寫景,都融匯著詩人的豪放性格他那極為強烈的情感,在詩中常反復詠嘆出來如開頭“噫吁嚱”嘆詞的連用和“危乎高哉”同義詞的反復使用,以獨特的強調手法顯示內在情感的份量,造成先聲奪人的氣勢接著“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一唱三嘆,層層強化了情感
(5)靈活的詩句《蜀道難》是樂府古題,這種詩歌體裁沒有嚴格的字數、句數、平仄和韻腳的限制,李白充分運用了這一特點,使詩的語言形式自由活潑句式以七言為主,雜以其他長短句,層次錯落,如行云流水,一氣貫注詩的前半部分多用長句,語言奔放暢達;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顯得簡勁有力這種靈活多變的語言形式,才能酣暢淋漓地表現詩人的飄逸浪漫
(此環節學生的回答是零散的,不全面的,教師重在巧妙引導,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整合的能力使學生獲得一些鑒賞詩歌的方法,掌握李白浪漫主義藝術風格構成的元素)
四、師生總結
《蜀道難》飽蘸著詩人豪放浪漫的激情,突出地運用了豐富的想象、極度的夸張和奇異的神話傳說刻畫了蜀道的高峻險要,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種種令人望而生畏、驚心動魄的畫面,形成雄放飄逸的藝術風格,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正可謂“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晚唐皮日休)
五、作業
1.背誦《蜀道難》
2.以“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為題寫一篇短評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如意境、聲韻等
2.能力培養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鑒,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
3.情感培養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循環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借助于“剝皮抽筋”法,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手法鑒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
二、教學難點:
1、鑒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4、多媒體影音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盤古開天辟地)可是在我們西南部有一個傳說,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沒法和天合起來,于是她便把地折疊起來,形成了高山、低谷,這樣天地就吻合了也許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嶺給了人們靈感,讓他們創造了這個神話,也許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給了我們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以靈感,讓他創作了詩歌《蜀道難》(PPT展示)
說起《蜀道難》唐代的詩評家殷番評價這首詩是“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也”究竟這首詩奇在何處,今天,我們就通過誦讀和鑒賞共同感受詩歌的奇特之處
二、誦讀感知風格之奇(PPT展示)
1[活動] 下面先請大家聽一遍老師誦讀,聽的時候注意感受詩歌風格
2[活動] 生誦讀
3[提問] 通過通過誦讀和聽讀感受這首詩歌又怎樣的風格?
[明確] 雄渾、豪放
4 [活動] 誦讀詩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渾豪放的風格(PPT展示)
5 [提問] 主旋律是那幾句話?在詩中出現了幾次?
[明確]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zī)嗟
6 [活動]指導誦讀,感受詩風
樂府詩大多具有詠嘆的意味這首詩言蜀道之險,有“風人之義”,詠嘆的意味尤濃,誦讀時必須把握這個基調,才能再現詩中的意境下面試分層加以解說:
①“噫吁……難于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嘆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噫吁”是驚異之辭“危”“高”,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后,再用升調讀“難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蜀道能使紅潤的臉色枯萎,應讀出害怕的感情,聲音也應該越來越低沉
③“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三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嘆意“側身西望”后稍作停頓,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發人深思
[小結] 通過對主旋律的誦讀,詩歌一唱三嘆的風格就體現出來了
三、品讀涵泳意境之奇
歐陽修這樣評價《蜀道難》“太白之精下人間,李白高歌蜀道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落筆生云煙”(PPT展示)李白的這種于眾不同的風格是如何通過語言來營造的,他反復詠嘆蜀道難,蜀道到底難在哪兒?請同學們抓住文章的主旋律,思考這三句話分別從哪個角度突出了蜀道難,選擇你認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賞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現手法
1.賞析第一小節
(1)[提問] 第一處的難是從什么角度寫蜀道難的?
[明確]第一處“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中的“難”主要是說山勢之高
(2) [提問] 哪些句子可以體現這一特點?選擇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一句來鑒賞一下
①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龍回日”的神話故事,作者還用了上下對舉的方式說明蜀道難行寫出了山勢之高,綿延接天萬仞之深,極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寫得令人心驚肉跳
[小結] 主要用了神話,突出了蜀道的高峻,連太陽神見了它都要繞道行駛,意象可謂闊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勾連”——巧妙地化用“五丁開山”這個神話傳說故事,寫出了開蜀道的難寫出了古代人與自然的斗爭和改造自然的強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難這句話顯得很有氣勢,寫出古代勞動人民在劈山架路的過程中的`悲壯的業績而且這句話還運用了傳說故事極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第二句寫出了蜀道山勢迂回,地勢極為復雜,是一種會讓人迷惑的山路,走進去就像迷宮一樣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盤旋曲折的特點
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攀緣”——按理說黃鶴飛得很高,連黃鶴都飛不過去,可見蜀道山勢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緣技術比較好,這種山連猿猱都攀不過去,可見山勢的險峻通過黃鶴和猿猱都飛不過去或者攀不過去來側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實際上是一種以虛襯實的寫法
⑤“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是寫登上頂峰以后的情形 通過摹寫神情、動作側面: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這也很像一組搖鏡頭,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詩人從星星中間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摸它們,看看是個什么樣子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說明】根據學生所選句子進行誦讀指導
[小結]由此可知,第一小節里有大膽的夸張,有豐富的想象,還引用了神話傳說,虛實結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壯闊,感情奔放,讀來確實有攝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的特點
(5)[活動] 生再齊讀整個第一小節讀的時候注意體會李白浪漫主義的激情
2.賞析第二小節
(1)[活動] ①這是第一小節,我們通過誦讀一起來鑒賞了一下接下來看二小節,第二小節有兩處描寫的文字,請分別把它勾畫出來
(2)[提問] 這兩處描寫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點?
[明確] 描寫了蜀道的險
(3)[提問] 這兩處文字是怎樣來變現蜀道的險峻的?
[明確]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這是詩人設想游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凄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是變了,也表現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是一幅極其驚險的畫面,與上文著重寫蜀道之高不同連峰絕壁,砯崖轉石,都會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故下文云“其險也如此”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小結] 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其境界之闊大,自不待言;且無論寫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確非他人之可及再從總體來看,其變化之速,愈變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潛云“起雷霆于指顧之間”,絕非虛言!
(4)[活動] 生齊讀
3.賞析第三小節
[提問] 第三段是從什么角度寫蜀道的呢?
[明確]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表現了蜀道易守難攻,地勢的險要
所守或匪親,……殺人如麻蜀地兇險
[活動] 生讀這幾句話,感受蜀地的兇險讀出緊張的語氣
[小結] 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險阻,猛獸如此的兇惡
[提問] 如果讓你們進蜀山,走蜀道,你們會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明確] 雄奇可怖(PPT展示)這就是李白這首詩給我們營造的奇特的意境
同樣是寫蜀道,我們看三秦民謠怎么寫的: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兩角,去天一握山水險阻,黃金子午蛇盤鳥櫳,勢與天通(《三秦民謠》)(PPT展示)武功縣的太白山很高,離天只有三百尺孤云、兩角二山,離天只有手一拳那么近;山高水急的子午谷,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蛇盤、鳥櫳兩座山,山勢曲折險峻,高聳接天
[提問] 同樣是寫蜀道,請同學們比較一下這首民謠和李白的事在表現手法上有哪些相同好不同之處?
[明確] 相同:夸張 不同:想象 神話傳說 側面描寫 虛寫映稱
[小結] 李白的這種瑰麗的想象,大膽的夸張,神奇的傳說,奔放的激情,就構成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手法多樣造意境奔放的激情 瑰麗的想象 大膽的夸張 神奇的傳說(PPT展示)
四、精讀揣摩意蘊之奇
[提問] 那么李白為什么要極寫蜀道難呢?請看教材注釋①
這首詩是為送別友人而作“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同樣是送別,卻沒有一點送別的哀婉之情,而是極寫蜀道難,目的是為了勸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體現了他的意圖?
[明確]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chán)巖不可攀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PPT展示)
[提問] 這三個句子中那些字需要重讀?
[明確] 何時不可 胡為 早
[活動] 分組朗誦
看來是極力勸友人不要去那么這是不是全詩的所有意圖呢?
(PPT展示):寫作背景
李白二十六歲時只身出蜀,四十二歲才被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但并無實職唐玄宗沉迷于聲色,任用奸臣李白氣質傲岸,桀驁不馴,蔑視權貴,不久,得罪權貴,而被讒言毀謗,排擠出京
天寶初年, 地方節度使勢力膨脹藩鎮割據,懷覬覦之心者,非徒安史
請同學們結合背景以及詩歌的第三小節討論一下,詩人有沒有言外之意?(PPT展示)
[明確] 言外之意兩種解讀
第一種:融入身世之感,感嘆人生之難,仕途之難,不如放浪形骸,回歸精神家園
第二種:警告當時的統治者,謹防軍閥割據,表現對時局的隱憂(PPT展示)
[小結] 李白是在一番奇語傾吐一腔幽憤之情,一副狂態難掩一顆赤子之心(PPT展示)
結束語:全體誦讀,感受詩人的這幅心腸吧
板書: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要參照課文注釋,大體讀懂詩意。
3.把握詩歌情感基調,走進詩歌神奇的藝術世界。
4.運用誦讀技巧,朗誦詩歌。
(二)過程與方法
1.講授法:幫助學生疏通詩意。
2.誦讀法:兼顧誦讀技巧和詩歌感情基調。
3.合作探究:訓練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合作能力。
4.啟示法: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媒體等教學設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詩人所描寫的蜀道之難及其載負的情感。
2.進一步領略李白詩歌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種藝術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張、想象、比喻等。
3.詩歌主旨的分析。
三、課型
新授課。
四、課時
1課時。
五、課文概述
《蜀道難》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蜀道難》是開篇,在講解中要兼顧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同時要涉及詩歌誦讀技巧,為接下來幾篇詩歌的講解作鋪墊;《蜀道難》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寫蜀道之難的過程中,以豐富的想象,卓越的藝術構思,縱橫飛揚的辭采,創造出了一個神奇的藝術世界,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值得師生鑒賞其魅力。
六、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1.方法一:展示有關蜀道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視覺觀察蜀道的特點并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接著共同賞析幾篇描寫蜀道難的詩作,看看它們的表現手法,進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難》。
2.方法二:可結合課后練習第四題,借用李白“謫仙人”雅號的由來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難》。
【設計意圖】主要是激發學生興趣,拓展他們的思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課程導入部分是必須的,好的開端等于成功課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1.作者生平。
注:學生雖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師應梳理作者信息,讓學生對李白的認知成系統。
2.創作背景。
注:可結合唐代文人壯游天下以求功名為大背景,特別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時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賀知章對《蜀道難》的賞識。
(三)樂府詩和樂府古題
1.樂府詩相關知識。
“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于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制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歌詞的來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專門創作的;一部分是從民間收集的。后來,人們將樂府機關采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詞,于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
樂府雙璧為《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是收羅漢至五代樂府最為完備的一部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嘆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曲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樂府詩集》現存漢樂府民歌40余篇,多為東漢時期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辭表現愛恨情感,較為傾向現實主義風格。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匯集。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由雜言漸趨向五言,采用敘事寫法,刻畫人物細致入微,創造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較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內涵,著重描繪典型細節,開拓敘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
2.樂府古題常識。
亦稱“樂府往題”,樂府詩類別名。即“擬古樂府”。漢樂府“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足以觀風俗,知薄厚”(《漢書?藝文志》),為漢末魏晉以來詩人所繼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藝術風格,并沿用其舊題寫了許多不再入樂的樂府詩。唐詩人更大量借用樂府舊題抒寫時事,從而賦予舊題以新生命。
【設計意圖】雖然必修二中學習過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和樂府古題《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紹一下相關知識,有助于學生溫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
注:要求學生有目的地聽:字詞讀音、句式停頓、情感基調。
(2)學生齊讀。
注:在學生齊讀之前,教師應結合相關資料,指導學生朗讀技巧。
2.細讀文本,梳理文句(重點)。
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按字句段的順序進行,類似于文言文的串講,但不等同于串講,在把詩句分離之后,要有句段的整體觀。結合注釋及參考資料讓學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寫內容和寫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適當的點撥,原因是《蜀道難》里的詞藻比較新奇豐富,意象和技巧運用較多,學生理解有難度,也是為下文問題探究作鋪墊。
3.小組合作,問題探究。
(1)從課文可知,李白對“蜀道難”一詠三嘆,試概括三嘆的內容。
參考要點:一嘆蜀道之高險,二嘆蜀道之驚險,三嘆蜀道之兇險。
注:一詠三嘆是本詩的行文特點,也是讓學生宏觀把握詩歌的.線索,結合第一部分的整體感知,通過此小題檢查學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說說全詩為什么反復詠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參考要點:首先明確這是反復(復沓形式)的表現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應結合具體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結構和詩歌主題──“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既是作者詠嘆的主題,也是詩意轉折和抒情變化的標志。它在第一段出現,像晴天霹靂震撼人心,開啟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現,承前啟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巖不可攀”,引發后面的“其險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現,曲終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關心之意,溢于言表。從形式上看,每次呼出這句話,都完成了一種韻律的轉換,即抒情、議論和描寫之間的交替。
(3)請結合具體文本,談談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參考要點:豐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張揚厲的筆法,流轉華美的韻律。(這是主要的藝術特色,在學生回答后,需要老師點撥和補充,學生如果體會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肯定)
(4)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參考:關于這首詩的立意,歷來眾說紛紜,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A.為憂慮房琯、杜甫而作,認為作者寫此詩是擔心身為劍南節度使的嚴武會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諷刺安史之亂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為給李白集作分類補注的元人肖士;C.諷刺四川軍閥章仇兼瓊;D.“即事成篇,別無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簽》和顧炎武《日知錄》為代表。經今人研究,前三種說法,或于史實不符,或于時間不對,都很難成立。所以我們以第四種說法為基礎,認為本詩的主題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襲樂府古題的“即事成篇”之作。(有關主旨的爭議應展示給學生,讓他們有所了解,但應提醒學生注意主旨的理解應有理有據于文本,不可牽強附會。)
【設計意圖】古典詩歌解讀應以文本為本位,進行細讀,在學生整體感知后,由教師引導分層分析詩句,將詩歌壓縮的內容展開,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詩歌的字面意義,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礎和前提,體會詩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細讀,所以在“細讀文本”部分重點是梳理字句,析詞解句是詩歌解讀的最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躍性地選取應試性的考點講解,而是注重發掘詩歌的內涵和藝術,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會讀詩,讀懂詩,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狀態;“整體感知”到“文本細讀”再到“問題探究”,三個模塊重視的是基礎,能力層級是提升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解詩的方法。
4.反復誦讀,讀出韻味。
可以欣賞不同的名家朗誦視頻,幫助自己理解。
【設計意圖】李白作品,渾如天成,不可節解,所以要多多誦讀,進行整體觀照。通過反復誦讀、美讀,當能更好地領會這首詩的妙處。
七、課后作業
1.《行路難》(其一)與《蜀道難》寫作時間接近,請結合你對這兩首詩寫作目的的理解,對比分析這兩首詩的寫作手法和情感狀態。
2.讀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說說它與李白《蜀道難》的寫作重點和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潮陽章煙墨,去京路八千。
吏部有大功,得罪斥守藩。
朝沖江霧行,夜枕江濤眠。
蛟蜃作怪變,時時攀船舷。
魚龍吐火焰,往往出波間。
故為相恐怖,倏忽千萬端。
道在安可劫,處之自晏然。
我乏尺寸効,月食二萬錢,
自清西南來,此行非竄遷。
蜀山險可升,蜀道高可緣。
上無嵐氣蒸,下無波濤翻。
步覺閣道穩,身履劍門安。
惟懷史部節,不知蜀道難。
【設計意圖】勾連舊知,比較閱讀,仍是做整體觀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