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6-01
這是苦齋記1,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原文:
苦齋者,章溢先生隱居之室也[1]。室十有二楹[2],覆之以茆[3],在匡山之巔。匡山在處之龍泉縣西南二百里[4],劍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巖崿皆蒼石[5],岸外而臼中[6]。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風。風從北來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樂生焉。
于是鮮支、黃蘗、苦梀、側柏之木[7],黃連、苦杕、亭歷、苦參、鉤夭之草[8],地黃、游冬、葴、芑之菜[9],櫧、櫟、草斗之實[10],楛竹之筍[11],莫不族布而羅生焉。野蜂巢其間,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謂之黃杜,初食頗苦難,久則彌覺其甘,能已積熱[12],除煩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13]。其泄水皆嚙石出[14],其源沸沸汩汩[15],瀄滵曲折[16],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魚,狀如吹沙[17],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遠,惟先生樂游,而從者多艱其昏晨之往來,故遂擇其窊而室焉[18]。攜童兒數人,啟隕籜以藝粟菽[19],茹啖其草木之荑實[20]。間則躡屐登崖[21],倚修木而嘯,或降而臨清泠。樵歌出林,則拊石而和之[22]。人莫知其樂也。
先生之言曰:“樂與苦 ,相為倚伏者也[23],人知樂之為樂,而不知苦之為樂,人知樂其樂,而不知苦生于樂,則樂與苦相去能幾何哉!今夫膏粱之子[24],燕坐于華堂之上[25],口不嘗荼蓼之味[26],身不歷農畝之勞,寢必重褥[27],食必珍美,出入必輿隸[28],是人之所謂樂也,一旦運窮福艾[29],顛沛生于不測,而不知醉醇飫肥之腸,不可以實疏糲[30],籍柔覆溫之軀,不可以御蓬藋[31],雖欲效野夫賤隸,跼跳竄伏[32],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33],庸非昔日之樂[34],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35]。’趙子曰:‘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36]。’彼之苦,吾之樂;而彼之樂,吾之苦也。吾聞井以甘竭[37],李以苦存[38],夫差以酣酒亡[39],而勾踐以嘗膽興[40],無亦猶是也夫?”
劉子聞而悟之[41],名其室曰苦齋。作《苦齋記》。
文章注釋:
[1]章溢:字三益,龍泉(今浙江龍泉縣)人。元末不受官,隱居匡山。入明,累官至御史中丞。[2]楹:這里指房間,屋一間為一楹。[3]茆:同“茅”,茅草。[4]處:指處州府,治所在浙江麗水縣。龍泉縣屬處州府管轄。[5]崿(è):山崖。[6]岸外而臼中:謂其山四邊高中間低。[7]鮮支:即梔子,常綠灌木。果實可入藥,味苦。黃蘗(bò):又名黃柏,落葉喬木,可作染料,又可供藥用,味苦寒。苦楝:又名黃楝,落葉喬木,可入藥,味苦。側柏:常綠喬木,可供藥用,味苦澀。[8]苦杕(dì):不詳。亭歷:也作“葶藶”,草本植物,子可入藥,味苦。苦參: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實可入藥,味苦。鉤夭:又名鉤芺、苦芺,菊科宿根草,味苦。[9]地黃: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藥,味苦。游冬:菊科植物,一種苦菜。葴(zhēn):即酸漿草,也叫“苦葴”。芑(qǐ):一種苦菜。[10]櫧(zhū):常綠喬木,種子可食。櫟(lì):落葉喬木,俗稱柞櫟或麻櫟。草(zào)斗:即橡子。草,同“皂”。[11]楛竹之筍:即苦竹筍。楛,這里同“苦”。[12]已:治。[13]槚(jiǎ)荼:苦茶樹。荼,“茶”的古字。[14]嚙石出:從石縫間穿石而出。嚙,同“嚙”,咬。[15]沸沸:水騰涌的樣子。汩汩:水急流發出的響聲。[16]櫛滵(jié mì):水疾流的樣子。[17]吹沙:魚名。似鯽魚而小,常張口吹沙,故名。[18]窊(wā):低洼地。[19]啟:開辟,掃除。隕籜(tuò):落下的筍殼。藝:種植。菽(shū):豆類。[20]茹啖(rú dàn):吃。荑(tí):草木始生的芽。[21]躡屐(niè jī):踏著木底有齒的登山鞋。[22]拊(fǔ):擊打。[23]相為倚伏:互相依存。《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24]膏粱之子:指富家子弟。膏,肥肉;粱:美谷。膏粱謂精美的食物。[25]燕坐:安坐。[26]荼蓼:指野苦菜。荼,陸地上的苦菜;蓼,水生的有辛辣味的野菜。[27]重:雙層。[28]輿隸:古代把人分為十等,輿為第六等,隸為第七等。《左傳.昭公》七年:“皂臣輿,輿臣隸。”這里指仆役。[29]艾:盡,停止。[30]疏糲(lì):指粗劣的飯食。[31]御:用。蓬藋:謂用蓬蒿、藋草來墊蓋。[32]跼(jú):曲,屈。[33]榛莽:指草木叢生的地方。[34]庸:豈。[35]“故孟子曰”五句:語見《孟子.告子下》。[36]“趙子曰”三句:語見劉向《說苑.正諫》:“孔子曰:‘良藥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孔子家語.六本》亦謂孔子語。本文作“趙子曰”,未知所本,或字有誤。[37]井以甘竭:《莊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38]李以苦存:《世說新語.雅量》:“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39]夫差:春秋時吳國國君,闔閭之子,為報父仇,曾大敗越兵。后沉湎酒色,為越王勾踐所攻滅。[40]勾踐以嘗膽興:春秋時,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后臥薪嘗膽,圖謀復仇,終于攻滅吳國。[41]劉子:作者自稱。
譯文:
苦齋,是章溢先生隱居的住所。用茅草覆蓋的室二廳,坐落在四面高中間低形如筐子的筐山之巔上,筐山在今浙江省的麗水縣,山角下有溪水流出。山的四面峭壁拔起,崖石皆蒼石,山下多白云,山上多北風。由于風從北來,柔和的少,硬朗的多,所以,生長于此的植物其味甚苦,而苦味的植物們卻能這苦的環境中長生著快樂。于是,黃柏、苦楝、側柏之樹,黃連、苦參之草,地黃、游冬之菜,草斗、苦竹之筍,同類的植物莫不到處分布,羅列生長。而野蜂的巢就筑在其間,采花粉為蜜,其蜜的味道也是極苦的。山中土人方言稱此蜜叫黃杜。開始吃的時候,口感特別的苦澀,稍會,才能感受到它的干甜,能消暑去熱,且能除去燥熱心煩這個病。盡管,這里的樹產出的茶葉非常的苦,但人們卻喜歡飲用它。盡管,這里的由溪水中出產的一種花紋小魚,模樣甚丑,吃起來味苦且辛辣,但可以醒酒。
由于,此山離人們居處的地方甚遠,章溢先生又熱愛居住于此,使得喜歡同先生交往的友人,深感早出晚歸之艱苦和勞累,所以,他們便攜帶上自己童仆,擇室居住。在這里,他們吃在山中收積的脫落的筍殼和自己種植的一些豆類,及一些樹草的嫩芽。在這里,他們或是登山,或是臨溪,或是圍坐在修長的大樹下高歌嚎叫。如遇著了唱著歌從山林中出來的樵夫,他們會用石塊擊打巖石和著歌唱。這些人的所做所為給他們自己所帶來的快樂,是我們這些常人所無法理解的。
章溢先生說:“樂與苦,相互依托。人們只知道樂為樂,而不知道苦也能為樂,人們只知道樂,而不知道苦也是由樂帶來的,實際,苦與樂,距離又有多遠呢!今有富貴之弟,他們安坐于華美的屋中,口不嘗苦菜之味,身體不經農作之勞,睡覺蓋的是厚的被褥,吃的是山珍海味,進出由仆人抬著,他們這樣的所有經歷,正是人們所說的樂吧。可一旦他們的好運到頭,福氣停止,跌倒到生活困頓的時候,他們就不知道他們醉于醇酒、飽于肥肉的腸子已不可以承載和充填粗劣的食物。他們早已習慣柔軟被子的軀體,早已不可以穿戴逢草編織的衣物。雖然,他們也想過著正常的大眾人的生活,可但他們會在這種生活面前顯得局促不安。他們想象苦的樹木那般生活,可但他們卻喪失了苦樹般的生存能力。這不正是由于過去太貪圖享樂,而為今天帶來的痛苦嗎?所以孟子曰:‘天之將降大任于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莫名氏又曰:‘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你能吃苦,就是我的樂,而你只知貪圖享樂,則就是我的苦。我聽說甘甜的井先干涸,緊挨路邊而沒采摘的李,多是苦李。夫差以酒色亡國,而勾踐以嘗膽興幫,無一不是這樣的例子嗎?”
聽完這些話,我悟出了許多,所以名其室曰苦齋,作《苦齋記》。
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的文言常識。
2、品“苦樂觀”悟“勸勉意”。
3、體會“文無定格 貴在鮮活”的寫法。
重點難點:
品“苦樂觀” 悟“勸勉意”
教學方法:
先學后教 以學定教 誦讀法 點撥法
學習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導語:我喜歡文科班的學生,你們熱情洋溢,思維活躍,見多識廣,現在我想請你們猜一個人:他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精于政治、軍事、文化、天文、地理,他是智慧的化身,他最大的特點是神機妙算。(學生答:諸葛亮)PPT顯示“北有諸葛亮”話說“北有喬峰,南有慕容”那么能夠和諸葛亮相提并論的人是誰呢?PPT顯示:“南有劉伯溫”同學們看過電影“劉伯溫傳奇”嗎,如果讓二人穿越,相遇在一起,誰厲害?(學生笑)PPT顯示:“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個人之見,我認為劉伯溫厲害,他讓天下統一,那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劉伯溫。
劉伯溫名劉基,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創開國之基業,立不朽之文學。著有《誠意伯文集》,我們初中的時候就學過他的《賣柑者言》 “金玉其外,敗絮其內”告訴我們--(學生答:任何事情不能只看外表)那么,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苦齋記》,看看他將要告訴我們怎樣的哲理。
一、朗讀文本,掃清障礙:
學生齊聲朗讀課文,并正音。抽兩名學生上黑板,一位板書標題,并解題;另一名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一生板書《苦齋記》 苦齋:章溢先生的書齋名。未能解出“記”
一生板書 “有” 通“又” “ 茆 ”通 “ 茅” “ 楛”通 “苦”
“荼”通“茶” “燕”通“宴” “籍”通“藉”
二、分析標題,補充知識:
教師補充:“記”一種文體。我們以前就學過很多這樣的課文,如《桃花源記》等
PPT顯示:文人書齋雅趣
師:古人很有雅趣,喜歡給自己的書齋起個有意義的名字,比如南宋詩人陸游晚年的書屋叫“老學庵”。據陸游在《老學庵詩》自注中說:“予取師‘老而學如秉燭夜行’之語名庵”,意為要活到老學到老。
近代學者梁啟超的書齋。“飲冰室”出自《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形容心情焦慮,內心煩躁,故而飲冰。以此命名,暗示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
1924年,魯迅寓居北京阜城門外西三胡同,由于魯迅支持學生運動,被當時的“正人君子”誣蔑為“學匪”,所以魯迅就把自己的書屋命名為“綠林書屋”來反擊反動文人對他的誣蔑。
歸有光的“項脊軒”有追蹤懷遠之意。那么本文的“苦齋”有怎樣的深意呢?讓我們走進文本,去尋找真相。
三、分析課文,探究文本。
師問:古人說本文“一字而立骨”,全文圍繞著哪個字來寫的呢?
生答:苦
師問:那苦在什么地方,你看到那些苦的東西?(鎖定目標,用文中的話回答)
生答:文章第二段。
師:找關鍵字。
生答:木、草、菜、果、蜜、茶、魚
師補充PPT顯示:木之苦
草之苦
菜之苦
果之苦
蜜之苦 (師補充:人說生活比蜜甜,這里的蜜都是苦的,其他的可想而知)
茶之苦
魚之苦
師問:為什么這里的動植物都是苦的呢?
生答:因為它們長在高山之巔,四面峭壁
師:那就告訴我們,書齋的環境之苦,那還有這樣的句子嗎?
生答:刮北風
師說:這是氣候之苦
師問:如此苦的地方,你愿意去嗎?
生答:不愿意。
師(笑):你們都很聰明,這樣苦的.地方,你們不愿意去,可是有人和你想的不一樣,本文有人愿意常住。他是--
生答:章先生
師:找出章先生愿意在此居住的句子。
生答:先生樂游之
師:先生再此感到了怎樣的樂?(鎖定目標,用原文回答)
生:攜童兒數人,啟隕籜tuò以蓺yì粟菽,茹rú啖其草木之荑tí實。間jiàn則躡屐登崖,倚修木而嘯,或降而臨清泠líng。樵歌出林,則拊fǔ石而和之。
齊讀此處,請同學翻譯這幾句話什么意思。
PPT顯示翻譯:掃除脫落的筍殼來種植糧食和豆類,還吃一些草木的嫩芽和果實。閑暇時就踏著木鞋攀登山崖,靠著大樹吟詠高歌,或者往下走,來到清涼的溪邊。聽到打柴人的山歌飛出樹林,就拍擊著石頭隨著唱起來。
師問:此處寫出了人怎樣的樂趣?請同學總結歸納出來。
一生:種植的樂趣。
師:很好,種植之樂,陶淵明先生的“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也不過如此。
一生:吃東西的樂趣。
師:這里主要吃什么?薯片么?
生笑:不是,吃果實。
師:很好,總結為吃實之樂。蘇軾“日啖荔枝三百顆”也許和他相同吧
一生:還有,游山玩水。
師:很好,為了照應前面的板書,可以總結為山水之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一生:還有,唱歌。
師:唱歌?流行歌?
生:樵歌
師:不是他自娛自樂,是與樵夫應答唱和,總結為應答之樂。
PPT顯示:
種植之樂
飲食之樂
登山之樂
游水之樂
應答之樂
師問:如此苦的地方先生是怎樣做到“苦中作樂”的呢?答案在何處?
生答:第四段
齊讀第四段,小組合作探究翻譯,并找出中心句,并說出,作者怎樣證明他的觀點的。
生讀:中心句-----樂與苦,相為倚伏者也,人知樂之為樂,而不知苦之為樂,人知樂其樂,而不知苦生于樂,則樂與苦相去能幾何哉!
PPT顯示:第四段的重點內容。翻譯重點句子。(略)
師:本段就像一篇小的議論文,看作者用了那些方法來證明觀點?
一生:例證法
師:誰得例子
生:膏梁之子
一生:引用論證,引用孟子的“天之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師問:注意“苦”“勞”“餓”怎么解釋?
生:使動用法
一生補充: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也是引用。
一生:對比論證。井甘以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勾踐以嘗膽興。
師:同學們分析到位,這就是我們學習議論文的典范,有理有據,條理清楚,結構清晰。
學完課文我們明白了章溢先生的書齋為何叫“苦齋”,更要學習文中“以苦作樂”的精神。本文的主旨就在第四段,從文中你覺得今后在學習、生活中應該怎樣做?
生:學習苦,不畏苦
師:我小學的大門上貼著這樣的對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今天把這幅對聯送給你們。
生:把苦學當樂事
師:是呀,吃得苦中苦,方能人上人。要想出人頭地,你就需要比別人更多的付出。
那有哪些吃苦從而成功的人物?
生:愛迪生、姚明……
師: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世間的事往往是一分為二的。貧困雖是人人不愿意要的,但有時卻能成為人們奮斗的動力;痛苦雖是人不愿接受的,但有時卻能造就人們剛強的性格;失敗雖是人人不愿得到的,但有時卻能激發人們堅韌的毅力;苦,雖然是人人不愿面對的,但有時卻能磨練人的意志。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們能以苦為樂,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生活,面對困境,最后送給大家一首小詩:
PPT顯示:
只要明天還在
只要春天還在,
我就不會悲哀。
縱使冬雪冰封大地,
春雷定會滾滾而來!
只要生命還在,
我就不會悲哀。
縱使身陷茫茫沙漠,
希望綠洲依然存在!
只要明天還在,
我就不會悲哀。
縱使黑夜吞噬一切,
太陽還會重新回來!同學們再見!
苦齋記
(明)劉基
苦齋者,章溢先生隱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巔。匡山在處之龍泉縣西南二百里,劍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巖崿皆蒼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風。風從北來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樂生焉。
于是鮮支、黃蘗、苦楝、側柏之木,黃連、苦杕、亭歷、苦參、鉤夭之草,地黃、游冬、葴、芑之菜,櫧、櫟、草斗之實,楛竹之筍,莫不族布而羅生焉。野蜂巢其間,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謂之黃杜,初食頗苦難,久則彌覺其甘,能已積熱,除煩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嚙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魚狀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遠,惟先生樂游,而從者多艱其昏晨之往來,故遂擇其窊而室焉。攜童兒數人,啟隕籜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實。間則躡屐登崖,倚修木而嘯,或降而臨清泠。樵歌出林,則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樂也。
先生之言曰:“樂與苦,相為倚伏者也,人知樂之為樂,而不知苦之為樂,人知樂其樂,而不知苦生于樂,則樂與苦相去能幾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華堂之上,口不嘗荼蓼之味,身不歷農畝之勞,寢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輿隸,是人之所謂樂也,一旦運窮福艾,顛沛生于不測,而不知醉醇飫肥之腸,不可以實疏糲,籍柔覆溫之軀,不可以御蓬藋,雖欲效野夫賤隸,跼跳竄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樂,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趙子曰:‘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樂;而彼之樂,吾之苦也。吾聞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踐以嘗膽興,無亦猶是也夫?”
劉子聞而悟之,名其室曰苦齋,作《苦齋記》。
15.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率不能甘而善苦率:全,都。
B.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中:中間。
C.故遂擇其窊而室焉室:筑舍定居。
D.間則躡屐登崖間:閑暇。
16.下列各組句子里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劍溪之水出焉積水成山,風雨興焉
B.樵歌出林,則拊石而和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C.燕坐于華堂之上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D.彼之苦,吾之樂句讀之不知
17.下面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是一篇書齋記,起筆交代苦齋方位,第二段寫苦齋環境,之后寫苦齋生活概況和苦樂志趣,最后點明作記由來,“苦”字成為全文的脈絡,貫穿始終。
B.文章情緣景生、由物及人,前一部分的景、物與后一部分人事、情理渾然一體,既刻畫了風物,闡明了哲理,也洋溢著章溢先生及其從者與自然親近的“苦生活”中的無限樂趣。
C.文中舉膏粱子弟以及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的事例,闡明了苦與樂互相倚伏轉化的道理,也抒發了禍福相依、人世無常的感慨,耐人尋味,啟人深思。
D.作者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化景為趣,化趣為理,“苦之為樂”和“苦生于樂”的道理啟發人們正確看待艱苦的環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18.用“/”給文中第二段劃線的部分斷句。(3分)
其洩水皆嚙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魚狀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19..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樵歌出林,則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聞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踐以嘗膽興,無亦猶是也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