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3
這是方山子傳教學設想,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1、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與作者的用意
2、認識方山子始俠后隱的行徑與神情風貌’
3、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
教學時數:2課時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二、寫作動機:作者選擇某人作為傳主,一定是對方的身上有著某些令他特別感興趣的東西,方山子棄榮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貧賤的行動,對大難不死的蘇軾有不少的觸動,作者結合自己當時被貶黃州的處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寫方山子未嘗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在黃州心態的一種形象的折射。三、研讀課文;1、 鑒賞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動作者的是他的“異”,那么方山子的“異”表現在哪呢?明確:(一)是他與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氣方剛,一身俠氣成年--折節讀書,有志用世晚年--無所遇合,遁于光、黃間(二)是生活態度的獨特: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四)是其家庭情況及其大氣、大方的行為作風:世有勛閥,歲得帛千匹 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第一自然段簡介方山了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2、第一自然段哪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與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明確: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兩次邂逅作對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尋常的隱逸之輩,兩次邂逅所見有何不同?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4、思考:為什么方山子聽了蘇軾的遭遇后,表現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態?明確:這既表現了方山子對于黑暗腐敗的世道的熟悉,因為他是過來的,所以見怪不驚。又極含蓄地表現了他對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對打擊誣蔑蘇軾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視。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達方式?(倒敘方山子少年時豪俠之氣)6、第四自然段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明確:為了突出其“異”于常人之處,甘心放棄顯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處。作者在此極度贊頌方山子超脫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贊語僅最后“此豈無得而然哉”!最后作者以光、黃其他“陽狂垢污“的異人來反襯方山子,表達了作者對方山子及其同類人生活的向往。所謂異人的“陽狂”之行乃是一種掩飾,是為了壓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嗎?作者以疑似的口吻問他是否見過“陽狂垢污”的異人,其實,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異人。四、概括主旨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借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五、關于本文的構思見教參p68六、參考譯文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一帶的隱士。年輕時,仰慕漢代游俠朱家、郭解的為人,鄉里的游俠之士都尊奉他。年歲稍長,就改變志趣,發奮讀書,想以此來馳名當代,但是一直沒有交上好運。到了晚年才隱居在光州、黃州一帶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與社會各界來往。放棄坐車騎馬,毀壞書生衣帽,徒步來往于山里,沒有人認識他。人們見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說:“這不就是古代樂師戴的方山冠遺留下來的樣子嗎?”因此就稱他為“方山子”。我因貶官居住在黃州,有一次經過岐亭時,正巧碰見了他。我說:“啊喲,這是我的老朋友陳慥陳季常呀,怎么會住在這里的呢?”方山子也驚訝地問我到這里來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訴了他,他低頭不語,繼而仰天大笑,請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蕭條,然而他的妻兒奴仆都顯出怡然自樂的樣子。我對此感到十分驚異。回想起方山子年輕的時候,曾是個嗜酒弄劍,揮金如土的游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見到方山子帶著兩名騎馬隨從,身藏兩箭,在西山游獵。只見前方一鵲飛起,他便叫隨從追趕射鵲,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緊砩,獨自躍馬向前,一箭射中飛鵲。他就在馬上與我談論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敗之事,自認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過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氣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間顯現,這怎么會是一位蟄居山中的人呢?br>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勛之家,例應有官做,假如他能廁身官場,到現在已得高官榮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陽,園林宅舍雄偉富麗,可與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還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絲帛收入,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樂了。然而他都拋開了,偏要來到窮僻的山溝里,這難道不是因為他獨有會心之處才會如此的嗎?我聽說光州、黃州一帶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裝瘋顛、衣衫破舊,但是無法見到他們。方山子或許能遇見他們吧。
七、作業課后練習二
一、導入:(出示幻燈片)讀下列三則文字,指出出處。
1、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
2、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3、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
二、讀下列三則文字,指出出處。
1、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
(劉向《晏子春秋》)
2、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3、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 (司馬遷《史記 · 游俠列傳》)
《晏子春秋》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傳記,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是第一部純文學的傳記,而《史記· 游俠列傳》又是第一部寫俠客的傳記。宋人的人物傳記突破了史傳“史”的藩籬,更重視人物傳記“文”的一面,重視傳主“隱”的一面,這些傳記讓那個年代的江湖充滿個性的光輝。
三、蘇軾的《方山子傳》共372個字,這樣一個短章寫得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一瀉千里,不知所之。
在初高我們學習了蘇軾大量的詩、詞、文,《方山子傳》是選修教材中的一篇選修文章,文淺意深,字面上沒有大的障礙,下面我們就圍繞下面四個問題結合文本闡述閱讀體會。
討論一:“有人說,方山子就是蘇軾自己”,方山子形象寄寓了蘇軾怎樣的人生追求和生命態度?
◎亦俠亦儒亦道 俠風道骨儒心
◎使酒好劍輕財
◎異:隱與俠
◎豪縱盛氣,文韜武略
總之,執著而又超越
追求心靈自由而又不逃避
屈原:屈大俠
司馬遷:司馬大俠
李白:李大俠
千古文人俠客夢
討論二:正史人物傳記有一套固定的結構程式和布局章法:姓名籍貫世宗 逐一敘其生平行事,是直線型結構,而《方山子傳》結構上曲折跌宕,是破格變調之作,結合文本分析本文結構上的特色(對比映襯、虛實結合、結尾意蘊深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 為政》)
◎時空穿插錯落
◎筆法跳動,虛實盤轉
◎謹嚴而善變
◎非凡的敘述才華,光鮮生動
順敘——倒敘
直說——斜說
橫說——豎說
實說——虛說
順說——逆說
韓如海,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潮。
——俞才越 清
黃州是蘇軾重要的人生拐點,重要的人生驛站,蘇軾和黃州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緣。
在黃州蘇軾成為蘇軾,在黃州蘇軾完成了精神突圍,在黃州蘇軾成為了作為詩人的蘇軾,成為了作為詞人的蘇軾,成為唐宋散文八大家的蘇軾,《方山子傳》寫于黃州,方山子隱于黃州,方山子在這里與蘇軾相遇,也沒有什么話可說,只有淡淡的問一句“何為而在此?”便相視一笑,莫逆在心。
蘇軾黃州的作品都可以互作注腳的,下列這些詩句可以映照方山子哪些思想、性格、人品、情趣、境界
1、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 ——蘇軾《水調歌頭》
2、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蘇軾《定風波》
3、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蘇軾《滿庭芳》
4、解鞍欹枕綠楊,杜宇一聲春曉。 蘇軾《西江月》
5、揀盡寒鴉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軾《卜算子》
6、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蘇軾《浣溪沙》
7、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臨江仙》
8、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蘇軾《鷓鴣天》
課后作業:閱讀蘇軾創作的人物傳記。
《潮州韓文公廟碑》
《亡妻王氏墓志銘》
《朝云墓志銘》
《石氏畫苑記》
《書劉庭式事》
《書狄武襄事》
結語:1平生不為行狀碑傳 ——蘇軾
2《全宋文》有250多篇人物傳記,內容豐富,情感豐沛,人物刻畫細致生動。
3、寫游俠須眉欲動,寫隱滄姓字俱沉 。
討論三:人物傳記往往選取人物生平中最動人的一處,有時是一個畫面,有時是一個神情,有時是一件小事,有時是一句談話,試在《方山子傳》中選取一例賞析。
討論四:文章的結尾“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歟?”賞析并列舉一首詩(詞),一篇小說(散文)意味深長的結尾。
1畢竟明天是另外一天呢。(瑪格麗特 米切爾《飄》)
2人類的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大仲馬《基督山伯爵》)
3永恒之女性引導我們飛升。(歌德《浮士德》)
4天亮的日子多著呢,太陽不過是一個曉星。(梭羅《瓦爾登湖》)
5老人正夢見獅子。(海明威《老人與海》)
6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蘇軾《江城子》)
7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歸有光《項脊軒志》)
一、作者簡介
(通過電子設備投影蘇軾的個人簡介及介紹)
二、初步了解
1.讀順課文及難點字字音。
2.兩兩翻譯,不懂提問。
3.解釋加點字。
閭里(鄉里)之俠皆宗(尊奉)之
折節讀書(改變志向)
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遺制)
環堵蕭然(墻)
余既聳然(敬畏)異(意動)之
見方山子從兩騎(使動)
妻子奴婢(妻子兒子)
歲得帛千匹(名作狀)
方山子儻見之與(或許)
猶見于眉間(通“現”)
往往陽狂污垢(通“佯”,假裝)
4.本文在寫作順序上有什么特點?
(教師引導并指正)
三、整體把握
1.方山子檔案(投影介紹)
重點講述:“隱人”這個職業比較特殊,請問,在古代什么樣的人被稱為隱人?——“隱人”就是隱逸之人,指中國古代隱居不仕的知識分子。
2.小組討論:“隱人”陳慥,究竟隱去了哪些?
第一,隱去了俠者的尚武自任。
師生討論交流,教師板書:【板書】俠者
第二,隱去了儒者的汲汲功名。
師生討論交流,教師板書:【板書】儒者 馳騁→終不遇
第三,隱去了富貴者的榮華生活。
師生討論交流,教師板書:【板書】富貴者
他現在的生活是怎樣的?——“庵居蔬食”“環堵蕭然”。
①為什么要寫他曾經是個富貴者?
他本已富貴,所以折節讀書不為追求個人地位,而是為了“馳騁當世”施展抱負,因為無法實現理想(“不遇”),所以才選擇隱居,隱居后的庵居疏食、環堵蕭然,不是因為家境貧寒,而是他的主觀追求,體現他淡泊名利的心志之堅,同時也暗含了他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塑造了一個蔑視權貴、超塵拔俗的隱者形象。
②過慣了富貴的生活,一下子如此清貧,陳慥的家眷有沒有愁眉苦臉、牢騷滿腹?
沒有,反而“皆有自得之意”。寫妻子奴婢也是為了寫陳慥,因為陳慥的思想、情感以及價值追求影響了家人,家人受其熏陶,才會露出自得之意,側面寫出他安貧樂道、邈遠曠達的胸襟。
③“皆有自得之意”“此豈無得而然哉?”你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反復提及的“得”?——得:收獲、得到,自得其樂。
生活的清貧與方山子的這種“得”,讓我們想起了之前學過的哪些課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是清貧,“惟吾德馨”是“得”)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是清貧,“回也不改其樂”是“得”)
你能模仿《論語》,寫一下蘇軾對陳慥的評價嗎?
(參考答案)蘇子曰:賢哉,慥也!庵居疏食,環堵蕭然,人不堪其憂,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賢哉,慥也!
所以這種“得”就是“惟吾德馨”,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精神照耀,是“賢”的表現,作者在文中反復提及“得”是對陳慥的贊佩。
3.“隱人”陳慥,無法隱去什么?
師生討論交流,教師板書:【板書】隱者→難隱眉間精悍之色
4.“隱人”就是隱逸之人,指中國古代隱居不仕的知識分子,但方山子不僅是知識分子,他還是俠客、是世家貴族,所以“隱人”已經沒有辦法囊括他的全部,因此作者在文末稱他為——“異人”。(人以群分)
【板書】異人
一異:少年俠氣而晚年避世;二異:文武全才而終生不遇;三異:環堵蕭然而怡然自得;四異:世有勛閥而山居隱逸。
四、深入挖潛
1.“異人”陳慥,外表最奇異的地方是什么?
方山冠。方山冠,亦名“巧士冠”,是漢代樂師在祭宗廟時所戴的帽子,唐宋的隱士多戴這種帽子。為什么以陳慥為代表的歷代隱士們要戴這種帽子呢?也許屈原的《涉江》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jiá)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溷(hùn)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我自幼就喜歡這奇偉的服飾啊,年紀老了愛好仍然沒有減退。腰間掛著長長的寶劍啊,頭上戴著高高的切云帽。身上披掛著珍珠佩戴著美玉。世道混濁沒有人了解我啊,我將遠走高飛,不再回顧。)
師生討論交流,教師板書:【板書】方山子:不容于世的人生理想
作為一個不容于世的異人,陳慥的內心除了“自得”,還有其他感情嗎?
苦悶。(齊聲朗讀最后一段)“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污垢,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歟?”陽狂二字透露了個中信息,假裝發狂是為了發泄心中被壓抑的痛苦。陽狂也好,高高的方山冠也好,原來,這些“異人”的不尋常的行為乃是一種掩飾,是為了壓抑心中的憤懣,平衡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發泄不容于世的悲憤。陳慥折節讀書,原是為了馳騁當世、大有作為,但由于無所遇合,只得被迫走上歸隱,所以,他的心中怎能不縈繞著難以解脫的苦悶呢?而高高的方山冠正是他“意難平”的外在體現。
2.小組討論:蘇軾在《陳公弼傳》中說他“平生不為行狀碑傳”,一生只為同時代的人寫過兩篇傳記,其中一篇就是《方山子傳》,蘇軾為何要為方山子立傳?
——陳慥是蘇軾的一面鏡子。
①相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竟是曾相識。
兩人在岐亭久別重逢,陳慥聽完蘇軾的遭遇,有一處細節描寫:“俯而不答,仰而笑”。
為什么“俯而不答”?——一個是始終未得機緣擠進仕途的人,一個是早已踏入仕途卻又被排擠出來的人,“俯而不答”是沉默感慨,是彼此雙方的互相理解、感同身受。“答”而一言難盡,“不答”則此時無聲勝有聲,有些話心照不宣,何必多言?不遇的人生悲苦本不可答,然亦不必答。
“仰而笑”包含哪些感情?——作為過來人,方山子早已看透了官場,這一笑包含難過、同情、無奈、甚至嘲諷。也有作為隱者的超越世俗的通脫,以笑來開解和感染老朋友。(言之有理即可)
②相同:反應北宋的社會現實。
蘇軾大才而被貶、陳慥文武雙全而終不遇,“光黃間多異人”,這不是個別現象,不是蘇軾和陳慥獨有的不幸遭遇,而是一類現象,“多異人”的“多”字體現了世道黑暗。
③不同:對待歸隱的態度。
毫無疑問,烏臺詩案對蘇軾的打擊是相當沉重的,他甚至一度想過自殺。但蘇軾是否真的大徹大悟、自甘寂寞沉淪呢?(回憶本課開頭的作者介紹)“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蘇軾后來的經歷表明,他并沒有真正歸隱過,而是一直心系朝廷,關心百姓疾苦。
蘇軾見到陳慥的第一反應是“何為而在此?”你怎么隱居了呢?因為留在蘇軾印象中的陳慥還是那個十九年前鮮衣怒馬、意氣風發的少年,他想不通這樣的人為什么會成為人們口中的隱人方山子。“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世人看到的是高高的方山冠,但蘇軾卻看到了深深隱于眉宇之間的精悍之色。在陳慥內心深處,燃燒著一團火,他雖然壓抑著自己,但是這團火仍然透過眉宇間表現出來,這是蘇軾對陳慥精神人格傳神而深刻的刻畫。“而豈山中之人哉?”這樣一個人哪里應當是山中之人呢?這句感慨是蘇軾對陳慥這樣的人才不得重用的無限同情和惋惜,同時,也表達出對陳慥所抱的希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重新“出山”一展抱負。事實上在兩人的通信中,蘇軾多次勸他奮起出山:元豐四年、五年,宋在對西夏戰爭中連遭慘敗,蘇軾寫信真誠地希望陳慥能放棄隱居生活,為國守邊、建功立業。因此兩人在歸隱的態度上是不同的。
二十一歲便進士及第的少年天才蘇軾,忽然在中年遭遇大禍,墜入人生谷底。在這篇小傳中,他不斷地突出陳慥的才和志,緊緊扣住主人公不當隱而隱的特點,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亦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因為他也和陳慥一樣,懷有不隱之才,而他心中的那團火從未熄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