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7
這是氓教學反思簡短,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上課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很不錯,討論熱烈,發言積極。展示問題三時學生總結了三點:一是結婚前的幸福甜蜜到結婚后“氓”對女主人公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這么大的變化讓女主人公很痛苦;二是娘家人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讓女子失去了依靠的堅強后盾很痛苦;三是當時女人地位低下的時代因素。這個討論結果比我自己預設的答案全面,所以我以學生回答為準。拓展探究題目將本節課推向高潮,學生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寫詩的同學大有人在,比如一位同學寫給女主人公“多年淚沾裳,愛恨兩茫茫。冷若寒風逝,此戲已散場。世事變無常,勿要空悲傷。愿有一人心,伴你天地荒。”不但給予了女主人公勸慰更是對她后面的生活展開了幸福的期盼。另外一位男同學寫給女主人公“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老矣生哀怨。”還有同學寫道“一場失敗的婚姻并不是你一人之錯,不要悲傷,不要哭泣,要樂觀向前看,相信你一定能遇到一個與你相伴終生的良人。”這位同學肯定對《詩經》里的《國風·唐風·綢繆》 比較熟悉,“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存在的問題是展示問題一時,學生回答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說女主人公溫柔純真,任勞任怨等這些性格時沒有及時點出,導致性格和情感扯到一起混為一談。另外展示拓展探究問題時,大部分同學都是寫給堅強的女主人公的,僅有兩名同學是寫給《氓》的。以后課前設計應該注意到這些細節問題,可以設計成女同學寫給女主人公,男同學寫給《氓》,這樣更合理。
公開課是學校教學研究的重要環節,是授課教師展現自己教學思想和教學能力的舞臺,是教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良機。教學后的反思更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有利于教師的認識提高、知識優化,提高教師對學生和課堂的把握,提高教學質量。
本次公開課我的課題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第一課《詩經兩首》中的第一篇《氓》,《詩經》是中國漢族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前11世紀至前6世紀),共305篇。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詩經》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學習這一時期的詩歌重點要反復吟詠,體會詩歌的形式和韻律、節奏。《詩經》的節奏為“二/二”節拍,大多數詩句是隔句押韻。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鑒賞詩歌的內容、情感和表達技巧。
鑒賞詩歌內容、情感和表達技巧是高考詩歌閱讀最常見的題型。備課時初次設想:結合眉縣中學的教學理念“四為,四問,四化”, 把詩歌的知識“問題化”,以高考題的形式設置問題:
1、本首詩歌給我們講述了怎樣的愛情故事?(鑒賞詩歌內容,在課堂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2、分析本詩的女主人公人物性格特點?(鑒賞人物形象)
3、結合文章內容分析本詩的表達技巧?(鑒賞技巧)
讓學生自讀詩歌,然后完成這三個問題,通過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發現問題,再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針對不同問題,進行梳理、點撥,在練習完成高考題型的過程中,鍛煉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
公開課的開始,先設計了練習題,對學生上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檢測,檢測過程中發現學生疏通詩歌內容還是存在問題,只是結合課下注釋梳理了詩歌內容,但對詩句中重點字、文言句式沒有認真分析、理解,脫離課本注釋,就不知道詩歌句子的意思了。說明學生的預習不到位,詩歌中文言字、句的疏通、文言知識的積累方法還需指導。詩歌中重點字、句理解不了,閱讀詩歌就存在障礙,鑒賞分析文章內容、人物性格特點、表達技巧就有困難。所以必須落實好學生的預習工作。
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反復吟詠詩歌,熟讀成誦,知識問題化,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味詩歌語言,思考、解決問題,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開課先讓學生齊讀整篇詩歌,思考:本首詩歌給我們講述了怎樣的愛情故事?讓學生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陳述故事情節,鍛煉學生語言的構建與運用能力。然后整體感知文章的結構,討論得出“戀愛-婚變-決絕”三部分文章結構。接著引導學生分析各部分的內容,鑒賞每部分的人物性格特點、情感變化、表達技巧。學生四人為一組討論、分析所給出的問題,得出問題結論并在課堂共享交流,師生點評,教師補充并板書歸納。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最后教師小結本節課的內容,并進行拓展訓練:用多媒體展示《桃夭》詩歌閱讀題,通過練習培養學生詩歌鑒賞能力。
課后,與聽課教師交流,反思,自我認識到還存在以下問題:
1、上課各環節時間預設不到位,課開始過于平緩,課前檢測、小結時間過長,影響了課堂進度。第三部分內容分析、拓展練習沒有時間進行。
2、面面俱到,各方面知識都想講到、訓練到,忽視了本節鑒賞的重要內容:人物形象、情感、表達技巧,重點沒有突出出來。
3、課堂誦讀課文的時間過少,問題提出后,就應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或指定學生朗讀,全體學生思考問題。怕影響教學進度,而減少學生閱讀思考時間,不利于學生深入閱讀理解詩歌內容,思考解決問題。
4、探究性問題:女主人公婚姻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只停留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認為是男子: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這只是失敗的一個原因,學生沒有考慮到本詩的背景資料,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背景,對這一問題深入研究。
課后反思,可以使自己不斷完善自己、提高教師專業成長。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落實眉中“四為、四問、四化”教學理念,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2008年市高中語文優質課圓滿結束了。作為這次優質課的參與者,我真是感慨多多,認識多多,收獲多多。
首先要感謝市里給自己提供了這么好的一次交流學習的機會。
接下來,針對自己的這節課《氓》,想談一談自己的認識。
《氓》這首詩語言障礙并不大,結合課下注釋學生應當能夠理解《氓》的基本意思,進而體味出詩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這節課的主導思想就是:教師設問引導,學生自學領悟為主。又考慮到這節課是針對高一年級進行的,而高一年級是我省新課改下的第一屆高中生,所以在上這一節課以前,我就想著,怎樣把課改的精神融入到整個課堂中去。
我想其中一點就是這次教學活動必須同時堅持文本的主體性、教師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其中具有主體地位的始終是學生,全部的語文教學活動都必須落實到學生的“學”上,所以學生活動就成為這節課的重要的形式。
在教學實踐中,對《氓》這課書的設計與教學,我想用以下幾點來概括:
一是尊重文本作者的創作主體性。
作為一名老師,要帶領學生去“傾聽”那個兩千多年前的聲音,不斷把學生帶入一個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間,使學生感受和體驗平時極少可能直接感受和體驗到的事物,幫助學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這種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發現文本本身的美。
二是尊重授課教師的教學主體性。
作為一名老師,不必盲從權威的分析、更不必拘泥在某種教學模式或理論中,可以根據自己對文本獨立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解讀文本,獨立地組織語文教學,必須有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并用最大容量的文學文化內涵充實自己的課堂,上出有點學術味道的課,讓學生有點學術探究的“動作”。
三是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只有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創作主體性和教師的教學主體性之后,才能正確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體地位的始終是學生。全部的語文教學活動都必須落實到學生的“學”上,都是為了盡快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語文素質的。作為教師必須遴選出適合學生的內容和形式,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學中,我努力用更豐厚的文學文化內涵充實課堂,用更典雅純粹的審美情操清新課堂,讓我的課堂有一點探究的學術品味,啟發和培養學生樸素的同情與悲憫情懷。我還希望能夠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對詩歌的鑒賞之后,申發出更深層的思考。
比如,在《氓》的內容分析的后面環節,我設計這樣兩個問題:一是造成悲劇的原因有哪些,一是她與氓決絕后能獲得幸福嗎。
設計第一個問題,是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文本。設計第二個問題,則是讓學生從她義無反顧的結束不幸婚姻的勇敢選擇中,推測她未來的命運,引導學生發現和理解“之后”的嚴肅與冷峻,引導學生對我們自己現實人生的關照。
這一節課,應該說以上的主導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得到落實。這是我上這節課比較滿意的地方。其中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正如王老師所點評的,在情與理的處理上,應該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自己感覺是略偏重了“理”。 這與自己設計這節課的指導思想有關。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學生通過探究“她與氓決絕后能獲得幸福嗎?”這個問題,產生對這個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們情感價值觀。也許在客觀上這個作用不是很明顯。
二是誦讀上存在的問題。在授課過程中,自己安排了四讀:一是學生疏通文章的自由讀,二是個別學生正音的范讀,三是分析前的整體感知的齊讀,四是深入分析后的最后齊讀。自己把誦讀作為詩歌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所欠缺是就是王老師所說的“吟誦”,即拖腔讀。
三是在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及時點評與評價上,還不到位。正如邢老師和宋主任所講,課堂的及時評價(鼓勵性評價)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師要對學生評價,而且是要做到準確地評價、肯定地評價、藝術地評價。
一節課下來需要總結的還有很多,如板書設計、內容安排時的順序(即章法)、多媒體與授課內容的有機結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談及。
一堂課不能面面俱到,因我本人的經驗與能力所限,授課過程中還存在隨意散漫之處,只能留待今后一一改進了。當然,這樣一個過程、這樣一份沉淀之后的反思于我的成長和進步深有意味,所以我說:感謝做優質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