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6-01
這是再別康橋精彩導入,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名作,意境優美,音韻悠揚,堪稱經典。
一、導入新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于離別的理解,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閱讀注釋① 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么?
[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后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 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 指名朗讀
3、 欣賞配樂詩朗誦
4、 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么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鑒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于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么印象?
——(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1. 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 -------串講詩句
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簽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于寂然。
第 7節,跟開頭呼應。“云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這種夸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B、 第一節:借代 第二節:暗喻 第三節:擬人 第四節:移就、夸張
第五節:照應開頭 第六節:暗喻、擬人、移情 第八節:重疊復唱 3、 1、金柳。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里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青荇。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松。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五、比較閱讀
與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
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托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著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六、學生討論作鑒賞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蘊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于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鑒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仿佛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拓展閱讀:再別康橋的意象
《再別康橋》描繪了“云彩”、“金柳”、“艷影”、“青荇”、“水草”、“虹”、“夢”、 “長篙”、“星輝”、“笙簫”、“夏蟲”、“康橋”、“衣袖”等意象。表達了一種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后的感傷之情。
意象是指凝結著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即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事物凝聚一體的`藝術形象。它可以存在于詩文字里行間,也可以浮現于言外之意,抑或兩者兼而有之,教學《再別康橋》一詩時,引導學生從解讀意象的角度去品味詩歌,就可以收到綱舉目張,融會貫通的效果。
(一)、形神兼備,以形傳神。
詩歌的第二節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別致新巧。河畔垂柳,冰清玉潔,柔曼飄拂、夕照霞輝,給她鍍上了一層金光閃閃的顏色,她多像一位長發飄逸、風姿綽約的新娘。她的玉樹臨風、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蕩漾在詩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層層的情感漣漪。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怎能不心動神搖呢?愛戀康橋的一草一木,如同迎親娶新一般,深情癡迷,徐志摩在這里決不僅僅是繪形摹態,他是傳情達意,表達一份對康橋風光,對失落情意的眷戀、追戀。他愛康橋,更愛遺失在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夢!
(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詩歌的第三節描繪了一個意象“青荇”,是對第二節的補充和深化。在作者的心目中,康河的這些水草油光翠嫩,濃綠欲滴,充滿著蓬勃向上的生機,它們似乎揮動著綠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熱情致意,又似乎在向人們炫耀它們生長環境的美好。表達著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悅感。它們能與這里的藍天白云、綠樹黃花、和風柔波、霞光橋影長久廝守,難怪詩人流連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條水草。物我一體,水乳交融,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詩人簡直就是一條會思想、有情意的水草!這種描寫類似于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的情景,給人一種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興奮和喜悅,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三)、虛實結合,以實襯虛。
詩歌第三四節寫“青潭”,先實后虛,虛實相生,青荇浮藻之間,蕩漾著絢麗多彩的晚霞,波光瀲滟、水天一色,如夢似幻,亦實亦虛,怎能不讓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癡!于是詩人乘興撐篙蕩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尋遺失的美夢,去重溫夕日的歡樂。星漢燦爛,星輝點點,詩人大有東坡泛舟赤壁時那種“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覺。他心花怒放,陶醉在這星輝迷人的夜色當中,禁不住引吭高歌,一吐回到過去,情不自禁的喜悅心情。這兩節詩文圍繞“青潭”展開行文,先把清潭想像成絕彩斑讕的夢,再由“夢”聯想到以前尋夢的浪漫。眼前所見為實,聯想、想像為虛,由實到虛,借潭寫夢,融情于夢,借夢發感,以實襯虛,虛實相映,詩意地表達了詩人的浪漫情懷。
(四)、動靜結合,以靜襯動。
詩歌首尾兩節都寫到了“作別云彩”這一細節。前者顯得飄逸高潔,依依難舍;后者則見感傷落寞,無奈決絕;“云彩”這一意象以靜襯動,精妙入微的折射出詩人隱秘難言的復雜心理。云彩高潔秀美、寧靜祥和,詩人視作朋友、知已,與他作心的交流:當年你或許飄浮在碧綠的草坪上空,裝點著蔚藍的天空,為我遮擋炎炎烈日,見證我癡迷康河、回歸自然的詩心畫意。如今,你遠舉飄飛,離我而去,我也帶著割舍不下的眷戀,惆悵遠你而去。永別了,飄逸的云彩。永別了,靜美的康橋!
詩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詩詞修養,深得“意象”三味。新詩寫得象古詩一意象紛呈,韻[味無窮。的確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好范本。立足詩歌,知人論詩,扣住意象展開聯想分析,不僅可以體察詩情,洞悉詩人心聲,還可以強化感情,提升我們詩歌鑒賞品味,這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一)學情分析
學生較少接觸現代詩歌,對于現代詩歌的風格、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都比較陌生。學生的誦讀,張不開嘴,心理素質差,朗誦技巧也較差,缺少鑒賞詩歌的方法,談的只是淺層的感受未能作內在的思考和把握。
(二) 課標分析
1、課程標準基本理念強調: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本冊側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啟發與培養。
2、課程標準對必修課程的閱讀與鑒賞部分要求提到: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所以,詩歌教學必須適合其特點的教學方法,如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體味作者情感。
(三)教材分析
《再別康橋》是中國20世紀里一首出色的現代別離詩,現代覺醒者的尋夢意識和一個富有個性的詩人對于自由和美的強烈追求,讓“別離”這個古老的主題獲得了新的時代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82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老師應該在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采用適合詩歌特點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感情解讀詩歌,形成初步的詩歌鑒賞能力,培養美好情感。這是語文學科的任務,也是新課標關注學生多方位的情感體驗的要求。
(四)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了解徐志摩的創作風格。
2.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的意象,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學習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
能力目標
1.繼續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2.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進一步品味詩歌的意境。
3.通過詩的學習,了解現代詩的特點。
情感目標
鼓勵學生熱愛美麗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五) 教學重點
感受《再別康橋》內容上的詩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藝術上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六)教學難點
1.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情感。
2.理解詩歌中意象的意義和象征的作用。
(七)教學策略設計
以學生為主體,先學后教,以學定教。
1.誦讀法。通過誦讀,了解新詩(包括格律詩)字數相同或大體相同,每行音節相同、隔行押韻,每節押韻、逐節換韻或一韻到底,排列齊整,瑯瑯上口等特點。
2.合作探究式學習法。如對《再別康橋》情感。
3.教師點撥歸納法。
4.拓展訓練,練中體悟。
(八)教學準備
1.學生(包括探究方案準備和分組等)
將學生四個人為一小組,課前小組完成預習作業:
2.教師集體備課
搜集詩歌朗讀所需要背景音樂,以營造氣氛,渲染情調,培養學生誦讀的情緒,準備《再別康橋》的課件,通過圖、文、聲多媒體效果讓學生感受康橋景色之美,人情之美。
教學實施過程
課前播放蔡琴的《再別康橋》mp3音樂,營造情景,
一、對比導入,激發興趣
(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起)如果說中國古詩是一壺老酒,濃烈甘醇,源遠流長,(《再別康橋》背景音樂起)那么中國的新詩就是一杯清茶,清新芬芳,沁人心脾。新詩運用多種樣式抒寫心中的靈性并產生了眾多的'詩歌流派。活躍于20年代中后期詩壇的新月詩派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的優秀作品《再別康橋》。
二、作者簡介(播放圖片,學生介紹)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塘.浙江海寧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遇難。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學,旅英期間開始寫作新詩。他創作豐富、成績斐然,被林語堂稱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康橋,現通譯“劍橋’’,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離開美國到達英國,在劍橋大學皇家學院做旁聽生學習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離英返國。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國,重訪劍橋大學,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國途中在輪船上作《再別康橋》。
三、問題引路
請同學們帶著如下問題進行誦讀:
1.這首新詩明珠美在何處?
2.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四、誦讀設計:
師生誦讀互動設計:
1.“讀”到康橋感知美——初讀感悟,學會朗讀
(設計目的:首先讓學生放得開,讀得起來,讀出氣氛,初步感知詩歌。)
過程:
(1)全體誦讀,培養情緒,整體感知康橋之美
(3)欣賞老師配樂詩朗誦
(4)再次朗讀, 整體把握詩歌傳達的情感。
自由讀: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朗讀一下詩歌把握詩歌情感。
(學生朗讀詩歌,老師播放配樂)
代表讀:另一小組點評,談談朗讀詩詩歌時的感受,感知詩歌傳達的情感。
問題設計:
1.讀過這首詩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從詩中哪些地方感受出來的?
2、點評朗讀:我們可以說一說他的朗讀有哪些優點,也可以給他提點意見或建議。
明確:詩歌的美不僅僅在于它那如音樂般的輕盈、舒緩和悅耳,更在于要用心體悟才能感受出來的如夢幻般的情調和柔婉的、淡淡的情感,但要體會其情感的美則離不開投入的朗誦。
打出幻燈,美讀詩篇,讀美《康橋》,必須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
2、情有“讀”鐘,“讀”美康橋
(設計目的:讓學生選自己最喜歡的章節來讀,要求從把握詩歌的意象入手來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繪詩中景,品詩中情,醞釀并在誦讀過程中表現真正的感情。)
過程:
(1)方法指導:美讀詩歌,體味情感,必須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特點,品味關鍵句的內涵。
幻燈:方法指導:1、把握意象,2、品味關鍵句的內涵。
意象就是內在的思想情感內涵和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一,它有著濃烈的主觀意向和情緒色彩。
(2)小組選出代表,朗讀情最為獨鐘的章節,品味詩中關鍵詞句,醞釀并表現詩中淡淡的惆悵和無限的眷戀。
五、學生自主探究:
1、這首新詩明珠美在何處?
2、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六、合作探究(學生討論,重、難點解決過程)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6分鐘。
七、成果展示
學生回答合作探究第一題:
(1)詩歌有一種繪畫美。
美在有著美麗、寓意深刻的意象和畫面。
教師預案設計:1.學生可能淺嘗輒止,可以作如下引導——《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徐志摩曾這樣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河。"讓同學們從詩歌中選出詩人對康橋感受最深的意象。
學生展示: 明確:感受最深的意象有:云彩、金柳、青荇、拜倫潭、星輝等。
2.提問:請任意選擇一種意象分析:
學生展示:1、金柳(板書)。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里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教師拓展引申:自古就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因為“柳”與“留”諧音,誰能再舉出與柳有關的送別詩句?
學生踴躍展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楊柳岸,曉風殘月。
2、 青荇。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松。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2)建筑美: 形式結構,四句一行,錯落有致,回環呼應。
(3)語言清新,富于音樂美。
教師歸納小結:
同學們展示了合作交流的成果非常到位。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為詩人筆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為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詩人好像高明的畫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體畫卷,從河畔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陰下的清泉.到夢幻般的彩虹,斑斕的星輝,飄動的彩云,不僅物象鮮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遠,層次分明,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黃昏康河美景圖。這首詩的語言有著突出的淺白流暢的特點,但又深得錘煉功夫,不露雕琢痕跡。詩中各個比喻,新鮮準確,形象生動,宛如流水一樣自然淌出。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復,全詩構成一闋完整的樂曲,帶來了音樂美與造型美統一的品格。
學生展示合作探究的第二題:分析作者的情感:
1.詩的開始用了三個“輕輕的”,仿佛母親怕驚醒熟睡的嬰孩一樣,詩人對康橋的那份憐惜,那份依戀躍然紙上。因為眷戀,所以當詩人即將離去時,尋常的景物在詩人充滿感情的目光中也變得不尋常起來。康橋水光瀲滟,美麗中浸看一層凄迷。
2.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歡迎,又像在挽留;榆樹下的清潭,沉淀著往昔的康橋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陳年老窖,發出陣陣醇香……詩人幾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撐一只長篙,劃向康河深處放歌。然而夢畢竟是夢,詩人不得不面對現實,把對康橋的眷戀之情壓在心底,悄悄地離開,不驚醒這里的一花一草,整個康橋世界都在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
3.全詩快樂與惆悵交織,柔美與傷感并存,優美的景物描寫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現出了詩人對康橋深深的眷戀。
教師歸納:志摩用他的詩情感染了我們每一個人。然而他的生命最終卻真的像一片云一干樣飄逝了。“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他就這樣輕輕的來又悄悄地走了,這來去之間流露出多少對康橋深深的依戀。一個才華橫溢的青年學子,一個美輪美奐的異域學府,譜寫了一曲如訴如歌的行板。
八.拓展延伸:
下面是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請與《再別康橋》對比閱讀,嘗試寫篇短小的賞析文章。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
九.學生體悟:
(1)學生集體朗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和句子的節拍。
(2)學生集體品味并背誦詩歌。
十、布置作業
熟背《再別康橋》
附:板書設計:
問題引路
1.這首新詩明珠美在何處?2.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金柳——比喻——新娘——依戀
意象美 青荇——擬人——招搖——眷戀
繪畫美 彩虹——比喻——夢想——惆悵
意境美——由近及遠,層次分明,相映成趣,
一幅黃昏康河美景圖。
建筑美——四句一行,錯落有致,回環呼應
音樂美——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復
語言運用與構建:
1.學習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3.結合問題深入詩境。
2.通過聽讀進入詩境。
思維提升與發展:
4.感受畫面領悟詩境。
5.走出詩境引導寫作。
文化傳承:感受學習現代格律詩的藝術魅力
教學重點: 結合問題深入詩境
教學難點: 3,5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我正在看河之畔,看一回凝靜的橋影,數一數螺鈿的波紋,我依暖了石欄的青苔,青苔涼透了我的心坎。難忘七月的黃昏,遠樹凝寂,像潑墨的山形,襯出輕柔的暝色。密稠稠,七分鵝黃,三分橘綠,那妙意只可去秋夢邊緣捕捉。我伺候河上的風光,這春來一天有一天的消息。我關心石上的臺痕,關心敗草里的花香,關心這水流的緩急,關心水草的滋長,關心天上的云霞,關心新來的鳥語。怯憐憐的小雪球是探春信的小使。這時候春光已經爛漫,在人間,更不虛殷勤問訊。——徐志摩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二. 了解康橋及作者背景
康橋即劍橋,以劍橋大學聞名于世。詩人曾在劍橋大學學習生活過。1928年,詩人第三次漫游歐洲,在一個明媚的夏日午后,詩人獨自悄悄來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園,在那一木一花中尋覓當年的歡聲笑語和那灑落其間的青春年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他的詩情,于是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別康橋》
寫作背景: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早年留學歐美深受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和個性解放思想的影響。1922年回國后, 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23年參與成立新月社,是新月詩派的代表詩人。1931年11月因飛機失事遇難。詩集有《志摩的詩》《菲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1921年春天,詩人在劍橋大學學習,因愛情生活的失意和痛苦,在孤獨中,他常來此觀看落日飛霞,在星空下聆聽水聲。1922年秋天,詩人離開劍橋時寫下了《康橋西野暮色》等,1925年游歷歐洲,去倫敦拜訪作家哈代而未能故地重游,但回國后寫下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三.聽名家誦讀(課件播放)。
四. 播放ppt欣賞康河的美景
五. 抽查背誦情況,同時示范朗誦課文。
六. 結合問題,深入詩境: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