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8
這是大衛科波菲爾教學設計部編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 了解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生平及小說的創作背景;體會并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
思維發展與提升 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等來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的主要特征。
審美鑒賞與創造 體會小說敘述角度帶來的藝術效果,品味其中的情感意味。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 分析米考伯先生的形象特征并理解作品蘊含的對當時社會的批判。
教學重點 理解并分析米考伯先生這一人物形象;體會作者通過語言、外貌、動作等方面的細節塑造人物形象的精湛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深刻批判;體會作者對人世間善良、寬厚、仁愛等美德的贊美之情。
教學方法 提問法、自主探究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了得的巨匠,不朽的作品
1.導入新課
他,被高爾基稱贊為“不僅是一位反映了現實,而且還盡力對現實起作用的作家”;被蕭伯納評價為“是一位革命者,敢于蔑視重議院”;被后人贊譽為是十九世紀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他就是狄更斯。今天我們一起來進入他杰出的作品《大衛科波菲爾》。
2、作者簡介
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1812----1870),是十九世紀英國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同時也是一位以反映現實生活見長的作家。生于樸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區,狄更斯的父親是海軍中的小職員,嗜酒成性,揮霍無度,常常入不敷出。他從小就能演會唱,所以常被父親帶到酒店去表演節目。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起就承擔了繁重的家務。16歲時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走遍倫敦的大街小巷,20歲開始當報館采訪員,報道下議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步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先后出版了《霧都孤兒》《雙城記》《遠大前程》《艱難時世》《大衛科波菲爾》《老古玩店》《董貝父子》等。狄更斯在《大衛科波菲爾》第十一章中,把他的創作方法概括為“經驗想象,糅合為一”。馬克思把他和薩克雷等稱譽為英國的“一批杰出的小說家”。他的作品藝術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著稱。
3.作品介紹
《大衛科波菲爾》(1850)是半自傳體的小說,它的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其他作品。于1849至1850年間,分二十個部分逐月發表,被稱為他“心中最寵愛的孩子”。當時由于英、法革命運動的失敗,資產階級的反動勢力更加囂張,狄更斯對社會的認識不斷深化,從而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也更加廣闊。它通過一個孤兒的不幸遭遇描繪了一幅廣闊而五光十色的社會畫面,揭露了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司法界的黑暗腐敗和議會對人民的欺壓。作品塑造了不同階層的典型人物,特別是勞動者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弱小者的深切同情。作者還企圖通過大衛科波菲爾的最后成功鼓舞人們保持對生活的信心,極力培養讀者的人道主義觀點。這部小說最后仍以一切圓滿作為結局,表現了作者的一貫創作思想。
附:資料鏈接
《大衛科波菲爾》故事梗概
大衛科波菲爾還未出生,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大衛出生以后,就和母親及女仆辟果提一起生活。她們把全部的愛都傾注到他一個人身上,這段日子過得平靜而愉快。
不久,母親改嫁,后父摩德斯通兇狠貪婪,他把大衛看作累贅,婚前就把大衛送到辟果提的哥哥家里。辟果提是個正直善良的漁民,住在雅茅斯海邊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與收養的一對孤兒(他妹妹的女兒愛彌麗和他弟弟的兒子海穆)相依為命,大衛和他們一起過著清苦和睦的生活。
大衛回家后,后父常常責打他,并且剝奪了他母親對他的關懷和愛撫。母親去世后,后父立即把不足10歲的大衛送去當洗刷酒瓶的童工,讓他過著不能溫飽的生活。他歷盡艱辛,最后找到了姨婆貝西小姐。
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衛,讓他上學深造。大衛求學期間,寄宿在姨婆的律師威克菲爾家里,與他的女兒安妮斯結下情誼。大衛中學畢業后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時代的同學斯提福茲。兩人一起來到雅茅斯,訪問辟果提一家。已經和海穆訂婚的愛彌麗經受不住闊少爺斯提福茲的引誘,竟在結婚前夕與斯提福茲私奔國外。辟果提痛苦萬分,發誓要找回愛彌麗。
大衛回到倫敦,在斯本羅律師事務所任見習生。他從安妮斯口中獲悉,威克菲爾律師落入詭計多端的希普所設計的陷阱,處于走投無路的境地。這使大衛非常憤慨。但這時,大衛墮入情網,愛上斯本羅律師的女兒朵拉。他倆婚后生活并不理想,因為朵拉是個容貌美麗、但頭腦簡單的“洋娃娃”。姨婆也瀕臨破產。這時,大衛再次遇見他當童工時的房東密考伯,密考伯現在是希普的秘書。密考伯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爾并導致貝西小姐破產的種種陰謀。在事實面前,希普只好伏罪。后因他案并發,被判終身監禁。貝西小姐為了感謝密考伯,送他一筆資金,使他在澳大利亞發財致富,事業上取得成功。
與此同時,辟果提多方奔波,終于找到了被斯提福茲拋棄后淪落在倫敦的愛彌麗,決定將她帶到澳大利亞,重新生活。啟程前夕,海上風狂雨驟,一艘來自西班牙的客輪在雅茅斯遇險沉沒,桅桿上攀著一個瀕死的旅客。海穆不顧自身危險,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沒。當人們撈起他的尸體時,船上那名旅客的尸體也漂到岸邊,原來是誘拐愛彌麗的斯提福茲!愛彌麗懷念海穆,去澳大利亞后在勞動中尋找安寧,終身不嫁。
最終大衛成了一名作家。朵拉卻患了重病,在辟果提去澳前夕離開人世。大衛滿懷悲痛,出國旅行,其間,安妮斯始終與他保持聯系。當他三年后返回英國時,發覺安妮斯始終愛著他。他倆終于結成良緣,與姨婆貝西和女仆辟果提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4.題目解說
“大衛科波菲爾”是本書的主人公,作者在他身上寄予了自己的情感。作者通過主人公大衛一生的悲歡離合,多層次多角度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突出地表現了金錢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的腐蝕作用。
《大衛科波菲爾》全書采用第一人稱敘事,其中融進了作者本人許多的生活經歷,本書節選的是第十一章,前面的情節是:大衛科波菲爾出生前,父親就去世了。大衛從小和母親克萊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為命。天真無知、不知人世險惡的克萊拉被冷酷陰險的謀得斯通先生哄騙,改嫁給他。大衛遭到謀得斯通的虐待,被送進寄宿學校,他在學校里結識了斯蒂福思、雷特德爾等人,母親去世后,謀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爾家的財產,把大衛送到謀得斯通-格林比貨行當童工。
二、瑣碎的事件,清晰的線索
1.檢測預習
(1)字音積累
污垢( ) 咄咄( )怪事
顫抖( ) 招攬( )
邋遢 ( )( ) 襤褸( )( )
契據 ( ) 諢名( )
褪色( ) 訴訟( )
(2)詞義識記
局促不安:意思是拘謹不自然,形容舉止拘束,心中不安。
自食其果:比喻自己做了壞事,自己遭受到損害或懲罰。
能屈能伸:能彎曲也能伸展,指人在不得志的時候能忍耐,在得志的時候能施展才干、抱負。
孤苦伶仃:形容孤獨困苦,無依無靠。
屈尊俯就:委屈對方俯下身將就你。有對方高人一等,看不起人的意思。
孑然一身:孤孤單單一個人。
泣不成聲:哭得喉嚨哽住,出不來聲音,形容極度悲傷。
明媒正娶:舊時指有媒人說合,按傳統結婚儀式迎娶的婚姻。
2.主要事件
初讀課文,小說節選部分敘述了大衛在格林比貨行當童工的經歷,共寫了哪些主要的事請呢?
(1)“我”在十歲那年被送到謀得斯通-格林比貨行當童工。
(2)結識米考伯先生,入住他家并成為他的房客,與他們一家逐漸成為朋友。
(3)米考伯先生欠債被捕入獄,我去監獄探視米考伯先生。
(4)米考伯太太和孩子也搬進了監獄,我另找住處,仍與米考伯一家交往。
(5)米考伯先生將援用債務人法,請求釋放。
(6)多年后回顧這一段經歷,“我”收獲了豐富的人生感悟。
3.小說線索
本文的線索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通過結識米考伯夫婦,緊扣“成長”這一線索,體現了“我”的善良以及對造成米考伯夫婦這一切社會根源的深刻批判。
三、生動的形象,精湛的描寫
1.示范分析米考伯先生的形象
小說的主題是靠人物形象來體現的,這一課的主要人物就是米考伯先生,我們只有弄清楚他的性格與命運,才能懂得課文的主題,那么,米考伯先生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探究和分析米考伯先生的形象。
先回顧:人物描寫的方法有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等。再引導學生分析小說中出現的人物。
(1)肖像描寫
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馬褲,黑色皮鞋,腦袋又大又亮,沒有頭發,光禿得像個雞蛋,他的大臉盤完全對著我。他的衣服破舊,但裝了一條頗為神氣的襯衣硬領。他手里拿著一根很有氣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雙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還掛著一副有柄的單片眼鏡——我后來發現,這只是用作裝飾的,因為他難得用來看東西,即使他用來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見的。
作者運用了肖像描寫,通過對他體型、頭及臉的描寫,突出了他長相滑稽的特點;通過對手杖與眼鏡的描寫,突出了他生活貧困卻極力掩飾,體現了他愛慕虛榮、喜歡講排場的性格特點。
(2)語言描寫
“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說,“你在這個大都市的游歷還不夠廣,要想穿過這座迷宮似的現代巴比倫,前往城市路,似乎還有困難---簡而言之,”說到這兒,米考伯又突然露出親密的樣子,“你也許會迷路---為此,今天晚上我將樂于前來,以便讓你知道一條最為便捷的路徑。”
米考伯先生詳細給我介紹地址,設身處地地替“我”著想,多次“露出親密的樣子”,寫出了米考伯先生的善良;“又帶著先前那種文雅的氣派”寫出了他愛慕虛榮、不切實際的性格特點。說話中帶著上等人屈尊俯就以及喜歡賣弄學問的那種迂腐的味道。
(3)動作描寫
遇到這種時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傷心又羞愧,甚至悲慘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動作來(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聲尖叫起來我才知道的)。可是在這過后還不到半個小時,他就特別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著一支曲子,擺出比平時更加高貴的架勢走出門去。
當陷入困境,債主上門逼債時,他會愁眉苦臉,甚至聲淚俱下,拿著刮胡刀要往脖子上抹,想一走了之,而債主一走,頃刻之間將皮鞋擦得锃亮,顯示出米考伯先生窘迫尷尬的生活處境,又突出了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樂天派。
小結:通過以上的分析,米考伯先生是一個對我熱情、關心、真誠為我處處考慮的“慈父”形象,但又是一個愛慕虛榮、喜歡講排場、債多不愁、樂天知命、隨遇而安的滑稽形象。
2.探究分析“米考伯主義”。
米考伯先生為什么能夠成為世界文學中的一個典型形象?
米考伯是大衛在格林比貨行做童工時的房東,最后與他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因無力償還賬務而身陷囹圄,最顯著的特點是得樂且樂,夢想有一天會時來運轉,一副盲目樂觀的樣子,他的愛慕虛榮、樂觀,尤其是他樂天知命、債多不愁、喜歡講排場的性格,使他成為文學中的一個典型形象,后人將這些行為及其背后的思想概括為“米考伯主義”。
3.自主分析米考伯太太的人物形象
參照上面對米考伯先生的分析,請同學們結合課文想一想,作者是通過什么描寫手法來塑造這個人物的呢?
探究成果展示
(1)語言描寫
a.“我結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帶著雙胞胎和其他人領我上樓看房間,坐下來喘口氣說,“跟我爸爸媽媽住在一起,當時我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個房客來住。不過,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難,所有個人情感上的好惡,也就只好讓步了。”
寫出了米考伯太太結婚前后生活狀況的變化,表現了米考伯家庭的困難,也贊美了米考伯太太善解人意的性格特點。
b.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難,幾乎要把我們給壓垮了。”米考伯太太說,“到底是否能讓他渡過這些難關,我不知道。當我跟爸爸媽媽一起過日子時我真的不懂我現在用的‘困難’這兩個字眼是什么意思。不過經驗能讓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時常說的那樣。
寫出了米考伯太太對眼下家庭困難的擔憂,表現了她的理性和堅強,但她又把娘家以前的輝煌掛在嘴邊,體現了她的愛慕虛榮與膚淺的性格特征。
(2)外貌描寫
米考伯太太是個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點兒也不年輕了。
通過外貌描寫,寫出了米考伯太太目前生活的不盡人意。
(3)側面描寫
朝街的大門正中,全讓一塊大銅牌給擋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學舍”的字樣,可是我從來沒有發現有什么青年女子在這一帶上學,沒有見到有什么青年女子來過這兒,或者打算來這兒,也沒見過米考伯太太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做過任何準備。
表象與實際不一致,表現了米考伯太太的能力低下和不務實的思想態度。
總結:作者通過對米考伯太太語言、外貌以及側面的描寫,塑造了一個善解人意、愛慕虛榮、能力低下與不務實際的人物形象。
4.小組討論
作者對米考伯夫婦的態度是什么?
作者一方面同情他們悲慘的遭遇,但又對他們的缺點加以溫和的諷刺,用喜劇的方式巧妙地避免了他們的悲劇色彩。
(1)賦予人物盲目樂觀的精神
米考伯太太的每一次出場都是一部滑稽劇:將娘家的富裕天天掛在嘴邊,她的“娘家人”卻一直沒有出現過,用典當生活用具的錢大吃大喝;米考伯先生遇到債主逼債時,甚至拿著刮胡刀要往脖子上抹,但債主一走頃刻有說有笑,信奉說法“有朝一日,時來運轉”。
(2)讓現實形成強烈反差的喜劇色彩
米考伯夫婦在貧窮和債務的苦孩子備受折磨,命運悲慘又滑稽,在他因欠債而被關進監獄后,他曾告誡大衛:“一個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鎊,花掉十九鎊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會過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鎊一先令,那他就慘了。”就在他剛經歷過這樣沉痛的懺悔后,他又馬上向大衛借了一先令買酒喝,并又變得高興起來。
四、獨特的視角,深刻的主題
1.本文選取什么樣的敘述角度?具有什么樣的作用?請簡要進行分析。
(1)本文選用第一人稱敘事,容易拉近作品與讀者的距離,使讀者更快進入“我”這個角色。
(2)便于“我”抒發情感,對作品進行詳細心理描寫。
(3)使文章更具真實性,故事性、波折性,更生動形象。
(4)通過“我”的視角,來喚醒讀者內心的感受和思考;使故事情節敘述雜而不亂,情感更加動人。
2.作者以“童年”的視角進行分析,它的利弊體現在哪里?
(1)用“我”做小說的主人公好處在于用一個見證者的視角來講述故事,自然而然的讓人感到親切、自然、切感、真實。只要“我”愿意,就可以隨意吐露心聲,即使有時候夸張了也會叫讀者覺得是“我”率真的表現。本文的節選就是以“我”的經歷為主,讓讀者見到了一個童工的真實遭遇,了解“我”所接觸的周圍的人的狀況。人物既真實又飽滿。
(2)但是,這種敘事角度也有它的劣勢。主要表現為人物自身條件的限制。一般表現為年齡、性別、學識、性格、氣質等方面。如果處理不好容易造成敘事口吻或者格調與主人公身份錯位,從而使小說的可信度不高。還有一點就是受小說敘事者身份的限制,往往有些故事背景不是“我”能表達出來的,比如重大事件的背景。再者就是第一人稱很難描寫“我”自己的形象。比如課文中的大衛,我們就很難具體描述他的長相。
3.聯系寫作背景,談一談本文的主題是什么?
(1)寫作背景
當時英國正處于工業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狄更斯的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這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了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形象,并從人道主義出發,對各種丑惡的社會現象及其代表人物進行了揭露批判,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及其反抗斗爭給以同情和支持,但他對勞動人民的反抗斗爭抱行動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態度,表現了他的現實主義的強大力量和軟弱空想。
(2)主題思想
本文節選部分描述了大衛科波菲爾在謀得斯通-格林比貨行開始獨立做工的現狀,與米考伯夫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突出了大衛科波菲爾的善良、誠摯以及米考伯夫婦愛慕虛榮、得樂且樂、盲目樂觀、喜好揮霍、債多不愁、樂天知命但又樂觀開朗的性格特征,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突出了金錢對于家庭、婚姻、社會的腐蝕作用,批判社會中人性的缺失以及道德的淪喪,表達了作者對患難與共、真誠與自強不息優良品質的肯定與贊揚,對造成主人公和米考伯夫婦苦難的社會根源進行了批判。
五、臟亂的環境,濃縮的時代
1.知識回顧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具有什么作用?
環境作為小說三要素之一,是小說閱讀的重要考點之一。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包括社會環境描寫與自然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指的是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寫。
社會環境描寫:指的是對特定的時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環境的描寫。
作用:
(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節令,暗示社會環境。
(2)渲染氣氛,奠定情感基調。
(3)突出……環境特點,營造……意境。
(4)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5)交代了人物活動及其成長的時代背景,揭示了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
(6)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為下文做鋪墊。
(7)揭示、暗示或升華文章的主題。
2.小組探究:請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劃出文中有關環境描寫的語句,討論并分析這些環境描寫的作用。
小組展示:
(1)對貨行的描寫
貨行的房子又破又舊,有個自用的小碼頭和碼頭相連,漲潮時是一片水,退潮時是一片泥。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橫行的地方。它那些鑲有護墻板的房間,我敢說,經過上百年的塵污煙熏,已經分辨不出是什么顏色了;它的地板和樓梯都已腐爛;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東奔西竄,吱吱亂叫;這兒到處是污垢和腐臭:凡此種種,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時此刻眼前的情景了。
a.運用了自然環境描寫,工作的房子里老鼠橫行,就連地板和樓梯都已潮濕至腐爛,體現了貨行環境的惡劣:外部狹窄、泥濘;內部破敗不堪,腐臭難聞。
b.既交代了“我”當時工作的地方環境惡劣,讓人心生同情;又襯托了人物當時灰暗的心境。
c.展現了當時英國的社會風貌,資本家為了雇傭更加廉價的勞動力而大量使用童工,在殘酷剝削下,許多童工貧病交加甚至過早夭折,無不揭露了盛世下的陰暗面,批駁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顧道德底線和法度情理的丑惡行徑,體現了作者對英國童工制度的指責,嚴重侵犯了人權,不合人道。
d.也暗示了英國社會想要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要采取適當措施,解決問題并改進現有制度。社會差異的懸殊導致的尖銳社會矛盾呼喚著對制度內人性弊病的改革,社會問題的日益顯現昭示著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性。表現了作者對人道主義的強烈呼喚。
(2)對米考伯住宅的描寫
到達溫澤里他的住宅后(我發現,這住宅像他一樣破破爛爛,但也跟他一樣一切都盡可能裝出體面的樣子),她正坐在小客廳里(樓上的房間里全部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沒有,成天拉上窗簾,擋住鄰居的耳目。)
a.“破破爛爛”、“全部空空”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生活的窘境。
b.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債與入獄做鋪墊。
c.也從側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婦二人愛慕虛榮的人物形象,從而升華了文章主題。
(3)對監獄的描寫
在它附近會看到一個院子,穿過那個院子,再一直往前走,就能看到一個監獄看守。最后,終于看到了一個看守(我真是個可憐的家伙),我想到了羅德里克藍登關在監獄里時,跟他同獄的只有一個人,那人除了身上裹的一塊破地毯外,一無所有。
A.突出了監獄的簡陋
B.米考伯先生入獄,“我”前去探監,突出了“我”的善良和對友情的珍惜。
C.謳歌和贊揚了建立在善良正直的人性光輝之上的人道主義,強調“仁愛”的復歸,大衛便是作者人道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
六、獨到的認識,深刻的感悟
同學們,為什么作者要塑造大衛“孤兒”這一人物形象?讀完你有怎樣的感悟?
(1)從人物形象上:作品主要描寫了他從孤兒成長為一個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作家的過程。他善良,誠摯,聰明,勤奮好學,有自強不息的勇氣、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在順境中加倍努力,在逆境中滿懷信心,終于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在這個人物身上寄托著狄更斯的道德理想。
(2)從現實意義上:大衛科波菲爾無疑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論是他孤兒時代所遭遇的種種磨難和辛酸,還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撓的奮斗,都表現了一個小人物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尋求出路的痛苦歷程。經歷了大苦大難后嘗到人間幸福和溫暖的大衛,靠的是他真誠、直率的品性,積極向上的精神,以及對人的純潔友愛之心。狄更斯正是從人道主義的思想出發,暴露了金錢的罪惡,從而揭開“維多利亞盛世”的美麗帷幕,顯現出隱藏其后的社會真相。
感悟:
感悟1:我們要學習大衛這種堅持、奮發向上、刻苦努力的精神,一個人如果能在逆境中成長是難能可貴的,一個人如果在逆境中取得自己的成績是更可貴的,大衛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只要堅持就能成功,只要善良就能被人喜愛。
感悟2:不管遇到多少困難,只要不逃避,只要勇敢堅強的去面對,想方設法去解決,才能戰勝自己,才能成功,這才是對我們人生的考驗。
感悟3:從大衛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危難之中,擁有樂觀的心態是多么的重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那逆風飛翔的蝶,其實成功離我們并不遙遠,只要堅持追求,總能將他捉住,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我們一定要以大衛為榜樣,做一株看似柔弱,但歷經風雨永不彎曲的青竹。
板書設計
米考伯先生 米考伯太太
租戶 租戶
我(大衛科波菲爾)
(善良、誠摯、患難與共)
故事發生在三千年前的以色列。
在耶路撒冷南邊伯利恒(héng)的一個山坡上,坐著一位少年,臉頰透紅,兩膝間夾著一把琴。他一邊彈琴,一邊唱歌。手指在琴弦上熟練地跳動著,琴聲像清清的溪水從他手指旁流淌,流過山坡,流進草地,優美動聽的歌聲在原野上飄蕩……身邊,一群羊正在低頭吃草。這一切是那么美麗,簡直是一幅圖畫!
這位少年名叫大衛。他不僅聰明機智,而且正直勇敢。大衛有七個哥哥。這年,非利士人的軍隊前來攻打以色列,他的三個哥哥參加了軍隊,跟隨以色列王掃羅去抗擊非利士人。
一天,大衛的父親要他送點兒東西給正在打仗的哥哥們。大衛經過長途跋(bá)涉,來到軍營。他剛把東西交給了哥哥,就聽到外面傳來一陣陣叫罵聲。大衛走到軍營門口,只見一個巨人正在軍營門外氣勢洶洶地大聲叫罵。那人身材高大,頭戴笨重的銅盔,身穿厚厚的鎧(kǎi)甲,腿上包著銅護膝,肩上扛著銅制長槍,槍桿有織布機的機軸(zhóu)那么粗。守營的士兵告訴大衛,這個巨人名叫歌利亞,他力大無窮,武藝超群,有萬夫不當之勇,是非利士人中一個有名的武士。他在這里叫陣,說要是有一個以色列人能打敗他,他們的軍隊就投降;要是以色列人敗了,就要向他們投降。歌利亞已經叫罵四十多天了,掃羅王說誰要是打敗了歌利亞,就免除他家的賦稅(fùshuì),還要把公主嫁給他。但即使這樣,也沒有人敢去應戰。
正說著,歌利亞又開始叫陣了。他的聲音如同從空中傳來的聲聲巨雷,軍營里很多士兵都嚇得瑟瑟發抖。大衛向掃羅王請求出去和歌利亞交戰。掃羅王不相信這么一個小孩子能打敗這個巨人,他的哥哥們也不讓他去。
大衛說:“大王,你不要為我擔心,我雖然年紀小,但我力氣很大,我從來沒有怕過什么。我放羊的時候,經常有獅子和熊來偷襲,想吃我的羊。要是離得遠,我就用彈弓把它們打死;要是到了我面前,我就抓住它們,把它們摔死。讓我去吧,大王!”
掃羅王猶豫了一陣,說:“好吧,我們等你的好消息!”他把自己的戰袍給大衛穿上,將自己的銅盔給他戴上,又給他穿上了鎧甲。大衛挎上戰刀,試著走了走,說:“大王,我不習慣披戴這么笨重的盔甲,還是讓我穿著自己的布衣服去吧。”
大衛帶著他放羊的棍子和一個大彈弓,又在溪水中挑選了五塊光滑的鵝卵石,挺著胸脯(pú)走出營門。歌利亞看到來的是個小孩子,便毫不在意,摘掉頭盔,哈哈大笑了幾聲,對著大衛叫道:“你竟然敢這么輕視我,拿著一根棍子來打我,把我當做什么了?我要把你殺了喂鳥!”
大衛毫不畏懼,向歌利亞大聲喊道:“你不要罵我們以色列人,也不要用大話嚇唬(xiàhu)人。咱倆較量一下,看看飛鳥是吃我的肉還是吃你的肉。”
歌利亞一步一步向大衛走來,大衛也一步一步迎了上去,兩人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突然,大衛飛快地拿出彈弓和鵝卵石,迅速瞄準,只聽見嘭(pēng)的一聲,鵝卵石正打在歌利亞的額頭上。歌利亞哇地慘叫一聲,直挺挺地倒在地上死了。
非利士人大驚失色,倉皇逃竄;以色列人乘勝追擊,大獲全勝。
大衛的英雄事跡迅速傳遍以色列各地,舉國上下一片歡騰。掃羅王信守自己的諾言,免除了大衛家的賦稅,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還封他做戰士長。幾年以后,掃羅王死了,精明能干的大衛當上了以色列的國王。
【學習目標】
一、了解作者查爾斯狄更斯,了解小說創作背景。
二、梳理并把握小說情節。
三、把握小說人物的形象特征,學習小說通過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塑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體會作者對小說人物的情感,把握作者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態度。
【重點難點】
重點:梳理并把握小說情節,把握小說人物的形象特征。
難點:把握作者對人物的情感,把握作者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態度。
【總課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查爾斯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享有世界聲譽的小說家,他創作了《大衛科波菲爾》《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雙城記》等優秀作品,其中《大衛科波菲爾》是他的“半自傳體”小說,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部小說的節選。讓我們走進他的小說,了解19世紀中葉的英國的真實面貌。
二、文學常識
1.了解作者
查爾斯狄更斯(1812.2.7—1870.6.9),英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大衛科波菲爾》《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雙城記》等。
狄更斯出生于海軍小職員家庭,少年時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斷斷續續入校求學。后被迫到工廠做童工。15歲以后,當過律師事務所學徒、錄事和法庭記錄員。20歲開始當報館采訪員。
狄更斯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復雜的社會現實,為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作品對英國文學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2.創作背景
狄更斯出身社會底層,祖父、祖母都長期在克魯勛爵府當傭人。父親約翰是海軍軍需處職員,在狄更斯十二歲那年,因負債無力償還,帶累妻子兒女和他一起住進了馬夏爾西債務人監獄。當時狄更斯在泰晤士河畔的華倫黑鞋油作坊當童工,比他大兩歲的姐姐范妮在皇家音樂學院學習。父親出獄后,狄更斯曾一度進惠靈頓學校學習,不久又因家貧而永久輟學,他一生所受學校教育不足四年,他的成功全靠自己的天才、勤奮以及艱苦生活的磨練。1836年,狄更斯終于以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而名滿天下,當時他年僅二十四歲。
他寫小說,并不拘泥于臨摹實際發生的事,而是充分發揮想象力,利用生活素材進行嶄新的創造。盡管書中大衛幼年時跟母親學字母的情景是他本人的親身經歷,大衛在母親改嫁后,在極端孤寂的環境中閱讀的正是他本人在那個年齡所讀的書,母親被折磨死后,大衛被送去當童工的年齡也正是狄更斯當童工時的年齡,然而,小說和實事完全不同:狄更斯不是孤兒,而他筆下的大衛卻是“遺腹子”。同時,狄更斯又把自己父母的某些性格糅進了大衛的房東、推銷商米考伯夫婦身上。
3.了解小說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小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神話、仙俠、武俠、科幻、懸疑、古傳、當代等。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小說與詩歌、散文、戲劇,并稱“四大文學體裁”。
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同時,小說是一種寫作方法。
三、初步感知
1.速讀小說,標畫出《大衛科波菲爾》(節選)寫了哪些人物。
明確:本文所寫人物并不復雜,主要人物是米考伯先生。
“我”——主人公,童工
昆寧先生——賬房
米克沃克——童工
粉白土豆——童工
米考伯——房東
米考伯太太——房東太太
霍普金斯船長——米考伯的牢友
2.概括《大衛科波菲爾》(節選)的主要情節。
學習指導:注意時間節點的變化,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情節內容。
(1)交代“我”的遭遇,到貨行做童工(1-5)
(2)初識米考伯先生(6-22)
(3)入住米考伯先生家(23-45)
(4)米考伯先生入獄,我去探視(46-50)
(5)“我”搬離米考伯家,另覓住處,收獲了豐富的感悟。(51-54)
3.梳理《大衛科波菲爾》(節選)結構
學習指導:在概括情節的基礎上,劃分層次結構。
環境惡劣
“我”到貨行做童工生活貧苦
初識米考伯
入住米考伯家
《大衛科波菲爾》(節選)“我”入住米考伯家米考伯被追債
和米考伯太太成為知己
米考伯入獄
“我”搬離米考伯家“我”探視米考伯
“我”搬離米考伯家
四、文本研習
1.閱讀文本,請概括米考伯先生的形象特點。
方法提示:
第一步,先概述與人物相關的情節。
密考伯是大衛做童工時的房東,后來成了大衛的忘年之交。他因無力償還債務,而身陷囹圄。在他因欠債被關進監獄時,他曾告誡大衛:"一個人要是每年收人二十鎊,花掉十九鎊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會過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鎊一先令,那他就慘了。"就在他剛經過這樣沉痛的懺悔后,他又馬上向大衛借了一先令買啤酒喝,并又變得高興起來。
第二步,根據情節概括形象特點。
他愛慕虛榮,喜好揮霍,不切實際、不肯腳踏實地,他經常負債累累。
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樂天派。
第三步,整合表述。
米考伯先生是一個愛慕虛榮、喜歡揮霍、不肯腳踏實地、開朗樂觀的人。
他是大衛做童工時的房東,后來成了大衛的忘年之交。他因無力償還債務而身陷囹圄。他愛慕虛榮,喜好揮霍,不切實際、不肯腳踏實地,經常負債累累。在他因欠債被關進監獄時,他曾告誡大衛:"一個人要是每年收人二十鎊,花掉十九鎊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會過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鎊一先令,那他就慘了。"就在他剛經過這樣沉痛的懺悔后,他又馬上向大衛借了一先令買啤酒喝,并又變得高興起來。他就是這樣一個不折不扣的樂天派。
2.思考:作者是怎樣塑造米考伯先生這個人物形象的?
方法指導:小說塑人物形象,主要是通過對人物描寫來完成的。
(1)外貌描寫
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馬褲......即使他用來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見的`。
作者通過外貌描寫,寫出米考伯先生長相滑稽、生活貧困卻極力掩飾、愛慕虛榮的特點。
(2)語言描寫
說話時,他語調中帶有一種屈尊俯就的口氣,還有一種說不出的裝成文雅的氣派,顯示了他的自信和迂腐。有時他語言幽默風趣,又寫出他的善良樂觀。
(3)動作描寫
于是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夾著手杖,腰桿兒筆挺地走出來。離開賬房后,他還哼起了一支曲子。
一系列的動作,尤其是“哼起了一支曲子”寫出他樂觀的特點。
3.“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方法指導:通過對文中與人物相關的情節、對話、描寫等概括。
“我”是一個善良寬厚、正直勤奮的形象。
“我”遭受不公正待遇,遭人遺棄,成為童工,自食其力。
“我”內心隱藏痛苦,心有大志,只能屈居貨行,但能盡力把事情做好。
“我”覺得米考伯太太可憐,富有同情心。
沒有人給過“我”任何勸告、建議、鼓勵、安慰、幫助和支持,看出“我”渴望別人的關愛。
“我”跟米考伯夫婦產生了奇特而平等的友誼,看出“我”善良有同情心。
米考伯太太窮困潦倒,“我”沒有離開,表現了“我”的善良。
“我”搬家后新寓所靠近監獄,顯示了“我”對友誼的珍視。
米考伯夫婦入獄后,“我過的同樣是苦惱自知的生活”,“晚上,我又回到監獄里......”,寫出“我”重感情,渴望生活的溫情。
五、探究思考
1.作者對米考伯夫婦持有什么樣的情感?
作者塑造米考伯夫婦這個形象,是寄寓了他的豐富的情感態度的。
(1)褒揚贊美他們寬厚、善良、仁愛等美德。
(2)對他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
(3)以他們麻木、無知、盲目樂觀給予善意的批評。
2.作者對當時社會現實是什么態度?
方法指導:狄更斯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十九世紀英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環境與社會生活。他以敏銳獨特的目光,洞察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現實,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矛盾與隔閡,使讀者體會到他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失望與批判。同時,在他的作品中,狄更斯又極力宣揚必須根據平等和對人仁愛的正義的原則來和平改造社會制度。狄更斯小說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在社會批判、人性探索方面都有著深刻的內涵。
作者同情米考伯夫婦的遭遇,對造成主人公和米考伯夫婦苦難的社會根源進行了批判。
六、寫作特色
(1)全書采用第一人稱敘事。是作者親身經歷、觀察所得和豐富想像的偉大結晶。
(2)《大衛科波菲爾》在藝術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動的結構,或者跌宕起伏的情節,而在于它有一種現實的生活氣息和抒情的敘事風格。
(3)狄更斯也是一位幽默大師,小說語言通俗、夸張,充滿幽默和諷刺。字里行間,常常可以讀到他那詼諧風趣的聯珠妙語和夸張的漫畫式的人物勾勒。
七、小結
結合名家對狄更斯的評價,深入了解狄更斯其人和他的作品:
狄更斯“對社會生活一切最重大的問題的‘集中注意’”,強調狄更斯“那顆詩人的心……永遠和窮苦不幸的人在一起。”(德國政治家、歷史學家和文學批評家弗朗茨梅林評)
狄更斯不僅是一位反映了現實,而且還盡力對現實起作用的作家。(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評)
狄更斯是英國小資產階級的痛苦、愛好和仇恨的偉大表現者,他是一個溫和的詩人,善于緩和、平衡他的創作里的尖銳刺人的因素。(前蘇聯文藝評論家盧那察爾斯基《論文學》評)
“狄更斯從來不曾把自己看作革命者,然而他肯定是一個革命者。他對眾議院的毫無緩和余地的蔑視……從未動搖過。不過在《艱難時世》中,他就公開地背離了民主,而采取了卡萊爾和羅斯金的理想化的保守主義,認為貴族是人民的主人和上級,同時也是人民和上帝的公仆。(愛爾蘭現實主義劇作家喬治蕭伯納評)
狄更斯開城市小說之先河,只有在城市經驗的維度上才能理解狄更斯的天才。(英國文化批評家雷蒙威廉斯評)
狄更斯在19世紀小說家中無人能比。他的名聲早已超出了英倫三島和大洋彼岸的新大陸,從他身上汲取營養的作家不可勝數,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喬伊斯、卡夫卡、福克納、納博科夫、貝克特、拉什迪以及20xx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維蘇奈保爾等。(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西方經典》評)
八、布置作業
閱讀《大衛科波菲爾》,感知狄更斯小說的特點。寫一篇評論短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