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7
這是方山子傳教學(xué)目標(biāo),是優(yōu)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xué)習(xí)。
教學(xué)目標(biāo):
知識與技能:識記本文文言實詞、虛詞意思,歸納文言知識點。了解作者。
過程與方法:體會本文構(gòu)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與奇特。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實質(zhì)。
教學(xué)重點:體會本文構(gòu)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與奇特。
教學(xué)難點: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實質(zhì)。
教學(xué)方法:自讀法、分析法、引導(dǎo)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常規(guī)教具。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xué)過程:
【導(dǎo)入語】
課前給大家講個故事。宋朝有一位文學(xué)家蘇軾,又叫蘇東坡。他擅長詩詞,文章也寫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不過有一次,有人參奏他寫詩譏刺朝政,皇帝很生氣,就把他從朝中貶到黃州,也就是現(xiàn)在的湖北黃岡。
蘇東坡在黃岡有個好友陳慥,字季常,號方山子。他們兩人的愛好差不多,都喜歡游山玩水,寫詩作賦,喜歡研究佛教的道理,還喜歡在一起飲酒。他們飲酒的時候,都有一個習(xí)慣,就是喜歡請來一些美女,在一邊歌舞助興。可是陳慥的夫人柳月娥很愛吃醋,很不滿意陳慥的行為,尤其不滿意的就是陳慥喝酒時找美女來斟酒夾菜,跳舞唱歌。有時,美女們正唱著歌、跳著舞,柳氏就來了,把美女們?nèi)稼s走,后來,陳慥跟蘇東坡兩人在喝酒的時候,就不敢找美女來陪酒了。
一天晚上,蘇東坡又到陳慥家來。兩個人一邊喝著酒,一邊談佛論道。兩人講來講去,越講越泄氣。陳慥說:"我們兩個講來講去,把情緒搞壞了。我知道有兩個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請她們給咱們唱兩首歌。咱們邊聽邊喝,不是挺好嗎?"陳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兩個歌女找來,和蘇東坡端著酒杯,聽著兩位歌女給他們唱歌,又覺得人世也有美好的東西。沒料到夫人的丫鬟聽見了,趕緊向夫人稟報,夫人從屋里出來怒火中燒。兩人只好散了。
第二天,蘇東坡寫了首詩,送給陳慥。這首詩是:"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xùn)|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說,您這位居士真是挺可憐哪,又說空又說有,晚上不睡覺。說了半天,護法的獅子來了,這么一叫喚,嚇得您連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蕩蕩的。說河?xùn)|獅子,是因為柳月娥老家是河?xùn)|人。這就是成語“河?xùn)|獅吼”的來歷。比喻婦人妒悍,大吵大鬧。同時,又因為陳慥字季常,后來人們就把怕老婆的人稱為“季常癖”。
這個陳慥是誰呢?他有著怎樣的家世和人生經(jīng)歷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了解他。
【作者介紹】
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詩人、散文家、詞人、書法家、畫家、高級廚師,是一個對中國文學(xué)史、藝術(shù)史有著巨大貢獻的全能型作家。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在文學(xué)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稱之為“一門父子三詞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蘇軾如此全才,與他同時代的四位詩人甘心做他學(xué)生,形成“蘇門四學(xué)士”—— 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現(xiàn)代女作家方方曾經(jīng)說過:“我要是生活在蘇軾那個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設(shè)法嫁他”。同時,民間傳說蘇軾還有個妹妹叫蘇小妹,是個才貌雙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給了秦觀,其實這是民間傳說的,是民間杜撰的,不是事實。
詩人:與江西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黃庭堅并稱“蘇黃”,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題西林壁》﹚;“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海棠》﹚
散文家:與北宋古文運動領(lǐng)導(dǎo)歐陽修并稱“歐蘇”,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dāng)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如《喜雨亭記》、《石鐘山記》、前后《赤壁賦》。
詞人:與南宋大詞人辛棄疾并稱“蘇辛”,是豪放派詞風(fēng)的創(chuàng)始人,詞作豪放高曠,情濃意遠(yuǎn),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等。
書法家:擅長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繪畫家:善畫竹,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
高級廚師:東坡肉、東坡魚、東坡肘子。
【文言知識點】
1、 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猶見于眉間:“見”通“現(xiàn)”。 往往陽狂垢污:“陽”通“佯”。
2、 古今異義詞:
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遺像,古義,流傳下來的樣子。今義:人死后留下的畫像。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義,妻子和孩子。今義:男人的配偶。
3、 詞類活用:
余既聳然異之:異,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異。
歲得帛千匹:歲,名詞作狀語,每一年。
4、 特殊句式:徒步往來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判斷句。 鵲起于前:狀語后置。
【內(nèi)容解析】
1、 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用了怎樣的敘述方法?
明確:第一段,直接敘述,簡介方山子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第二段,細(xì)節(jié)描寫,寫了他鄉(xiāng)遇故知。第三段,倒敘,細(xì)節(jié)描寫,寫方山子少年時的豪俠之氣。第四段,補敘,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對方山子的贊頌。
2、第一段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與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確:欲以此馳騁當(dāng)世,然終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兩次邂逅作對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尋常的隱逸之輩,兩次邂逅所見有何不同?從文中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
明確:俯而不答,仰而笑。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時豪士。
4、鑒賞提示說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動蘇軾的是他的“異”,那么方山子的“異”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表達(dá)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感傾向?
明確:(1)他與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氣方剛,一身俠氣。成年——折節(jié)讀書,有志用世。晚年——無所遇合,遁于光、黃間。
(2) 生活態(tài)度獨特: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 待人接物的方式與常人不同: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
(4) 家庭情況及其大氣、大方的行為作風(fēng):世有勛閥,歲得帛千匹。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表彰陳慥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藉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換句話說:對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這也是本文主旨。)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請問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豐滿形象的?
明確:本文沒有像一般傳記那樣,平鋪直敘地介紹人物的姓氏、鄉(xiāng)里、家世、生平等。開始,只是粗略地介紹了方山子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但其人真實姓名、家世、籍貫等均未介紹,讓讀者產(chǎn)生一種懸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誰。接著,記敘自己在黃州跟他的一次巧遇,點明人物姓氏。隨后追溯此隱士曾有過的年少氣盛,最后說明其擁有的顯赫家世。這樣,由隱而顯,由略而詳,層層設(shè)疑,層層呼應(yīng),愈深愈見方山子的不同尋常和卓立無匹。
教材分析:
具體分工:
第一大組(重點負(fù)責(zé)第一段并兼顧全文)
第二大組(重點負(fù)責(zé)第二段并兼顧全文)
第三大組(重點負(fù)責(zé)第三段并兼顧全文)
第四大組(重點負(fù)責(zé)第四、五段并兼顧全文)
各組同學(xué)準(zhǔn)備內(nèi)容:
一、基礎(chǔ)知識
2、各同學(xué)挑出自己負(fù)責(zé)段落的:①重要、難的實詞(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及其他對理解句意很關(guān)鍵的詞)②重要、難虛詞(18個重要虛詞中涉及到的)③重要、難的句子(特殊句式或其它疑難句子)。
組長整理好準(zhǔn)備在堂上講解。(可寫在紙上投影出來或做成課件)
3、組長收集整理其它組同學(xué)提出的自己負(fù)責(zé)段落中的疑難問題,并選代表在堂上解答這些問題。
二、本文思想內(nèi)容及寫作技巧
1、每個同學(xué)針對課文思想內(nèi)容或?qū)懽骷记芍辽僭O(shè)計一個問題。每組最終選定一個問題供大家探討。
2、完成課后P29“思考.探究”題。
三、擴展加深
1、復(fù)習(xí)背誦《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飲湖上初晴后雨》(湖光瀲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查找“隱士”(陶淵明、許由、伯夷、叔齊、介子推等)的相關(guān)資料。
3、查找“蘇東坡”的相關(guān)資料。
教師補充:
一、問題設(shè)計
1、根據(jù)你搜集到的隱士資料,概括出他們的共同點并談?wù)勀銓λ麄兊目捶ā?/p>
2、以“說東坡”為話題,自選一個角度寫一個片段,談?wù)勀銓μK軾的認(rèn)識。可以是對他個人(如經(jīng)歷、性格、思想、愛好、品質(zhì))的認(rèn)識,也可以是對他的某首(篇)詩、詞、文、賦的寫景、意象、情感、語言、風(fēng)格等任一方面的看法。
二、補充資料
盡管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說過“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孟子也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天下”;文人得意時仕,失意時隱,自古而然。但六朝隱士之多,恐為歷代之冠。“隱逸文化”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有“千古隱逸詩人”之稱,他雖沒有以“招隱”為題的詩篇,但他的詩卻達(dá)到了“隱逸詩”的巔峰。最有名的當(dāng)然要數(shù)那篇題為《飲酒》第五的詩:“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隱居求高,即是人品高尚的人,所以“隱士”又叫“高士”。
實際上,從來隱士,大抵可以分為十種:其一是真隱、全隱,如晉宋間的宗炳、元代的吳鎮(zhèn)等,從來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而且也不和官方打交道。其二是先官后隱,如陶淵明。陶是著名隱士,傳列《晉書》、《宋書》、《南史》三史中的“隱逸”,其實他不是一個純粹的隱士,他當(dāng)過官,因?qū)賵霾粷M才隱居。明代的沈周,一天官未當(dāng)過,傳列入《隱逸》。而他的學(xué)生文徵明,只在京城當(dāng)了一年翰林,然后便安心隱居至死,但其傳就未被列入《隱逸》而列入《文苑》。陶淵明也是先官后隱,但其“隱”的名氣太大,超過其詩名,不過陶淵明后來是真隱了。像陶淵明這樣先官后隱的隱士較多。其三是半官半隱,如王維,開始做官,后來害怕了,但如辭官隱居又沒有薪水,生活沒有保障,于是雖做官,而不問政事,實際上過著隱居生活。這類人從名分上不能算做隱士,但有隱逸思想。有隱逸思想表現(xiàn)在意識形態(tài)上是相同的。其四是忽官忽隱,如元末明初時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幾年官,又去隱居,朝廷征召,或形勢有利,又出來做官,做了一陣子官又回去隱居。這種人不果斷,拖泥帶水,王蒙創(chuàng)造了拖泥帶水皴,董其昌的畫用筆含糊不清,太暗而不明,就和他們的性格有關(guān)。其五是隱于朝。這種人身為官但思想已隱,做官不問政事,“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隨波逐流,明哲保身。這種人對國家損害最大。其六是假隱,如明代陳繼儒,雖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寫詩譏笑他“翩翩一只云間鶴,飛去飛來宰相家”。其七是名隱實官,如南朝齊梁時陶弘景,人稱陶隱士,雖然隱居山中,朝中大事還向他請教,被稱為“山中宰相”。這種人身為隱士,實際上不具隱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為了更自由而已。其八是以隱求高官,如唐代的盧藏用。劉肅《大唐新語隱逸》記,盧藏用考中進士,先去長安南的終南山隱居,等待朝廷征召,后來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遺。后來,另一隱士司馬承禎亦被征召而堅持不仕,欲歸山,盧藏用送之,指著終南山云:“此中大有嘉處。”這就是“終南捷徑”。用這種隱居手段以求高官者,實非真正的隱士。其九是不得已而隱,實際上從事最熱心的政治,如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等,他們“隱居”只是為了表示不與清王朝合作,實際上從事最激烈的反清斗爭。石溪也如此,他反清失敗后,為了逃避迫害,隱于禪,但他終生都忠于明王朝,終生反清,情緒十分激烈,一直沒能靜下來。這一批人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士。其十是先隱居,基本上是真隱,但等待時機,等到時機就出山,等不到就隱下去。如殷商時伊尹、漢末諸葛亮、元末的劉基等。其次還有一種不得已的隱者,如明末清初的弘仁,早年攻舉業(yè),明清易祚之際,他奮起反清,失敗后不得已而隱,但后來一變在思想上真的隱了。只要思想上真的隱了,在意識形態(tài)上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以“淡”、“柔”、“遠(yuǎn)”為宗的。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 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fēng)日;短褐穿結(jié),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譯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用它做了自己的號。他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不過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當(dāng)對書中意旨有所領(lǐng)會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窮,經(jīng)常沒有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情況,有時擺了酒叫他來喝。他一來就要喝得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裝模作樣,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風(fēng)和陽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jīng)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經(jīng)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贊曰:黔婁的妻子曾經(jīng)說過:“不為貧賤而憂心忡忡,不熱中于發(fā)財做官。”從這話看來,他該是五柳先生一類人吧?一邊喝酒一邊吟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無比快樂。他大概是無懷氏時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yǎng)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晉皇甫謐《高士傳》云:“堯又召(許由)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牛上游飲之。”許由和巢父,是很好的朋友。巢父居住在山中,不謀求世俗的利益,年老之后,他在樹上筑巢而安然地沉睡其上;許由則“為人據(jù)義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因此許由贏得了堯的高度信任,堯決定把帝位禪讓給他。但許由毫不憂郁地拒絕了堯的好意,逃遁到了“穎水之陽”。后來堯又派人來規(guī)勸他,許由感到非常骯臟,等規(guī)勸他的人走后,許由就跑到河邊,用清水來洗耳朵。這時,巢父正好牽著一頭小牛到這里飲水,他看到洗耳的許由,就問他為什么這樣做,許由告訴他說:“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對此,巢父作出了更為激烈的反應(yīng):“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污我犢口。”為了不讓許由洗耳所用之水沾染牛嘴,巢父牽著牛到上游去飲水了。
伯夷、叔齊可是真上山了的。相傳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在世時,立叔齊為王位的繼承人。當(dāng)孤竹君死后,叔齊卻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說:“你當(dāng)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么可以隨便改動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齊仍不肯當(dāng)國君,也逃走了。
伯夷、叔齊兄弟之所以讓國,是因為他們對商紂王的暴政不滿,不愿與之合作。他們隱居渤海之濱,等待清平盛世的到來。后來,聽說周在西方強盛起來,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兩人便來到周的都城岐山。此時,文王已死,武王聽說有二位賢人到來,忙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與他們盟誓,給他們兄弟第二等的俸祿和與此相應(yīng)的職位。他們兩人相視而笑說:“奇怪。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那種仁道呀!”
當(dāng)周武王帶著裝有其父親周文王的棺材,揮師伐紂時,伯夷攔住武王的馬頭進諫說:“父親死了不埋葬,卻發(fā)動起戰(zhàn)爭,這叫做孝嗎?身為商的臣子卻要弒君,這叫做仁嗎?”周圍的將領(lǐng)要殺伯夷、叔齊,被統(tǒng)軍元帥姜尚制止了。
后來,周武王滅商,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齊卻以歸順周而感到羞恥。為了表示氣節(jié),他們不再吃西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以山上的野豌豆苗為食。周武王派人請他們出山,并答應(yīng)以天下相讓,他們都斷然拒絕了,繼續(xù)在首陽山采薇而食。
首陽山的一位婦人要了他們的命。婦人對他們說:“你們仗義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們采食的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于是,他們就連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餓死的時候,他們唱了一首歌,歌辭大意是:“登上那首陽山哪,采集野菜充饑。西周以暴易暴啊,還不知錯在自己。神農(nóng)、舜、禹的時代忽然隱沒了,我們的歸宿在哪里?哎呀,我們也快要死去了,而商朝的命運已經(jīng)衰息。”最后,他們餓死在首陽山腳下。
介子推的故事,史書多有記載。《左傳》:“晉文公返國,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遂與母偕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綿上者,西河介休地也。”一位雄才大略,飽經(jīng)憂患的流亡公子,終于登上了王位,在賞封流亡功臣的名單中,恰恰遺漏了一位性高志潔,當(dāng)年曾割股奉君的名士介子推。久有隱居之意的名士偕母隱入綿山。晉文公求而不獲,只好命人放火焚山,逼迫介于推出山。誰知名士寧肯葬身火海,而不愿出而為仕。消息傳來晉文公悲痛欲絕,取綿山之木以制屐,步履之間常言:“足下!足下!”痛思昨日之君臣之情,兄北之誼。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特立獨行的隱士,而流傳至今并為我所知道的隱士,往往都是氣節(jié)高雅的君子。他們決不肯同流合污,決不肯和光同塵!因此,清高和固執(zhí)(或許該用堅毅?)是他們的主要特點。為幫助今天的人了解上古隱士的高潔情懷,特錄唐朝王績的詩《野望》如下: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以上說的都不是真隱士,因為他們還與當(dāng)?shù)氐墓俸兔襁€有密切的接觸。而且伯夷、叔齊還希望在周出仕,只是由于周的政治主張與自己不吻合才上山的。而在更古老的時候,中國還有兩位隱士,隱得比較徹底。他們就是堯時的隱士,許由和巢父。
這個故事其實對中國的讀書人影響深遠(yuǎn),總認(rèn)為政治是骯臟的、邪惡的。所以,大多數(shù)讀書人都以避世田園,耕讀教子為人生最高境界。
《莊子外篇繕性第十六》:
……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18),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fā)也,時命大謬也(19)。當(dāng)時命而大行乎天下(20),則反一無跡(21);不當(dāng)時命而大窮乎天下(22),則深根寧極而待(23);此存身之道也。
翻譯:
古時候所說的隱士,并不是隱匿自身不使人見,并不是閉塞言論而不說出,并不是藏其智慧而不顯示,時代與命運大相背謬啊!如果合于時代和命運而使大道盛行天下,則可復(fù)歸于人與自然合一之道而無形跡;不合乎時代與命運而困窮于天下,則深藏緘默而等待時機;這是保存自身的方法。
江城子 密州出獵①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②。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③。欲報傾城隨太守④,親射虎,看孫郎⑤。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⑥。會挽雕弓如滿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①詞題、題名一作《江神子獵詞》。熙寧八年(1075)十月,蘇軾作為密州知府,在往常山祭祀的歸途中與同官會獵時作。 ②左牽黃兩句:左手牽黃犬,右手擎蒼鷹。《史記李斯列傳》:“牽黃犬,臂蒼鷹。”鷹犬都是獵人用來擒捕鳥獸的。 ③卷:形容大批馬隊奔馳如席卷。 ④傾城:全城的人。太守:州郡的長官,蘇軾自指。 ⑤孫郎:三國時東吳孫權(quán)曾親乘馬射虎。見《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⑥持節(jié)兩句:《史記馮唐列傳》載:西漢魏尚為云中郡(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東北)守,抵御匈奴頗有功績,因上報戰(zhàn)果數(shù)字稍有出入被削職,馮唐向漢文帝勸諫,文帝即派馮唐持節(jié)(使者憑證)赦魏尚,再任他為云中守。此兩句是希望朝廷有一天派使者前來委自己以守邊重任。 ⑦會:將要。滿月:形容把弓全部拉開,如盈滿圓月,箭可射得勁遠(yuǎn)。 ⑧天狼:星名,古人以為主侵掠。此指當(dāng)時西夏和北方的'遼。本詞為蘇軾創(chuàng)作豪放詞的標(biāo)志,有意識與詞壇盛行的柔婉之風(fēng)立異。他在《與鮮于子駿》中云:“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柳永)風(fēng)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shù)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jié),頗壯觀也。”
定風(fēng)波①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②。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③,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④,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⑤。
[注]①元豐五年(1082)在黃州作。 ②沙河:蘇軾《書清泉寺》:“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余將買田其間。” ③芒鞋:草鞋。 ④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⑤瀟灑:指風(fēng)雨。近人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此足微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直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生平功業(yè), 黃州惠州儋州。
三、推薦閱讀
1、周國平《詩人的執(zhí)著和超脫》
除夕之夜,陪伴我的只有蘇東坡的作品。
讀蘇東坡豪邁奔放的詩詞文章,你簡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艱難的一生。
有一天飯后,蘇東坡捧著肚子踱步,問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
侍兒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都是識見。惟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云說:"學(xué)士一肚子不合時宜。"
蘇東坡捧腹大笑,連聲稱是。
以蘇東坡之才,治國經(jīng)邦都會有獨特的建樹,他任杭州太守期間的政績就是明證。可是,他畢竟太富于詩人氣質(zhì)了,禁不住有感便發(fā),不平則鳴,結(jié)果總是得罪人。他的詩名冠絕一時,流芳百世,但他的五尺之軀卻見容不了當(dāng)權(quán)派。無論政敵當(dāng)?shù)溃€是同黨秉政,他都照例不受歡迎。自從身不由己地被推上政治舞臺以后,他兩度遭到貶謫,從三十五歲開始顛沛流離,在一地居住從來不滿三年。你仿佛可以看見,在那交通不便的時代,他攜家?guī)Ь欤L(fēng)塵仆仆,跋涉在中國的荒野古道上,無休無止地向新的謫居地進發(fā)。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到海南島,他這個一天都離不了朋友的豪放詩人,卻被迫像野人一樣住在蛇蝎衍生的椰樹林里,在語言不通的蠻族中了卻殘生。
具有詩人氣質(zhì)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卻一輩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終保持一顆純樸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單純的眼光來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習(xí)慣和成見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鮮的體驗和獨到的發(fā)現(xiàn)。他用孩子般天真單純的眼光來衡量世俗的事務(wù),卻又不免顯得不通世故,不合時宜。
蘇東坡曾把寫作喻作"行云流水","常行于所當(dāng)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完全出于自然。這正是他的人格的寫照。個性的這種不可遏止的自然的奔瀉,在旁人看來,是一種執(zhí)著。
蘇東坡在惠州謫居時,有一天,在山間行走,已經(jīng)十分疲勞,而離家還很遠(yuǎn)。他突然悟到:人本是大自然之子,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何處不能歇息?于是"心若掛鉤之魚,忽得解脫"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fù)計東西。"詩人的靈魂就像飛鴻,它不會眷戀自己留在泥上的指爪,它的惟一使命是飛,自由自在地飛翔在美的國度里。
2、林語堂《蘇東坡傳》
(序)像蘇東坡這樣富有創(chuàng)造力,這樣守正不阿,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擺在書架上,就令人覺得有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xué)的反對派,是瑜伽術(shù)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有一次,蘇東坡對他弟弟子由說了幾句話,話說得最好,描寫他自己也恰當(dāng)不為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3、余秋雨《蘇東坡突圍》(出自《文明的碎片》)
他很疲倦,他很狼狽,出汴梁、過河南、渡淮河、進湖北、抵黃州,蕭條的黃州沒有給
他預(yù)備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廟中住下。他擦一把臉,喘一口氣,四周一片靜寂,連一
個朋友也沒有,他閉上眼睛搖了搖頭。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
突圍。黃州,注定要與這位傷痕累累的突圍者進行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
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
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
群擠眉弄眼的小人。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蒸
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zāi)難之后,成熟于
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幸好,他還不年老,
他在黃州期間,是四十四歲至四十八歲,對一個男人來說,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還大有
可為。中國歷史上,許多人覺悟在過于蒼老的暮年,換言之,成熟在過了季節(jié)的年歲,剛要
享用成熟所帶來的恩惠,腳步卻已踉蹌蹣跚;與他們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
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
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fēng)
收住了勁,湍急的細(xì)流匯成了湖,結(jié)果--
引導(dǎo)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
方山子傳
教學(xué)目標(biāo):
知識與技能:識記本文文言實詞、虛詞意思,歸納文言知識點。了解作者。
過程與方法:體會本文構(gòu)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與奇特。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實質(zhì)。
教學(xué)重點:體會本文構(gòu)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與奇特。
教學(xué)難點: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實質(zhì)。
教學(xué)方法:自讀法、分析法、引導(dǎo)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常規(guī)教具。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xué)過程:
【導(dǎo)入語】
課前給大家講個故事。宋朝有一位文學(xué)家蘇軾,又叫蘇東坡。他擅長詩詞,文章也寫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不過有一次,有人參奏他寫詩譏刺朝政,皇帝很生氣,就把他從朝中貶到黃州,也就是現(xiàn)在的湖北黃岡。
蘇東坡在黃岡有個好友陳慥,字季常,號方山子。他們兩人的愛好差不多,都喜歡游山玩水,寫詩作賦,喜歡研究佛教的道理,還喜歡在一起飲酒。他們飲酒的時候,都有一個習(xí)慣,就是喜歡請來一些美女,在一邊歌舞助興。可是陳慥的夫人柳月娥很愛吃醋,很不滿意陳慥的行為,尤其不滿意的就是陳慥喝酒時找美女來斟酒夾菜,跳舞唱歌。有時,美女們正唱著歌、跳著舞,柳氏就來了,把美女們?nèi)稼s走,后來,陳慥跟蘇東坡兩人在喝酒的時候,就不敢找美女來陪酒了。
一天晚上,蘇東坡又到陳慥家來。兩個人一邊喝著酒,一邊談佛論道。兩人講來講去,越講越泄氣。陳慥說:"我們兩個講來講去,把情緒搞壞了。我知道有兩個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請她們給咱們唱兩首歌。咱們邊聽邊喝,不是挺好嗎?"陳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兩個歌女找來,和蘇東坡端著酒杯,聽著兩位歌女給他們唱歌,又覺得人世也有美好的東西。沒料到夫人的丫鬟聽見了,趕緊向夫人稟報,夫人從屋里出來怒火中燒。兩人只好散了。
第二天,蘇東坡寫了首詩,送給陳慥。這首詩是:"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xùn)|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說,您這位居士真是挺可憐哪,又說空又說有,晚上不睡覺。說了半天,護法的獅子來了,這么一叫喚,嚇得您連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蕩蕩的。說河?xùn)|獅子,是因為柳月娥老家是河?xùn)|人。這就是成語“河?xùn)|獅吼”的來歷。比喻婦人妒悍,大吵大鬧。同時,又因為陳慥字季常,后來人們就把怕老婆的人稱為“季常癖”。
這個陳慥是誰呢?他有著怎樣的家世和人生經(jīng)歷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了解他。
【作者介紹】
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詩人、散文家、詞人、書法家、畫家、高級廚師,是一個對中國文學(xué)史、藝術(shù)史有著巨大貢獻的全能型作家。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在文學(xué)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稱之為“一門父子三詞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蘇軾如此全才,與他同時代的四位詩人甘心做他學(xué)生,形成“蘇門四學(xué)士”—— 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現(xiàn)代女作家方方曾經(jīng)說過:“我要是生活在蘇軾那個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設(shè)法嫁他”。同時,民間傳說蘇軾還有個妹妹叫蘇小妹,是個才貌雙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給了秦觀,其實這是民間傳說的,是民間杜撰的,不是事實。
詩人:與江西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黃庭堅并稱“蘇黃”,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題西林壁》﹚;“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海棠》﹚
散文家:與北宋古文運動領(lǐng)導(dǎo)歐陽修并稱“歐蘇”,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dāng)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如《喜雨亭記》、《石鐘山記》、前后《赤壁賦》。
詞人:與南宋大詞人辛棄疾并稱“蘇辛”,是豪放派詞風(fēng)的創(chuàng)始人,詞作豪放高曠,情濃意遠(yuǎn),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等。
書法家:擅長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繪畫家:善畫竹,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
高級廚師:東坡肉、東坡魚、東坡肘子。
【文言知識點】
1、 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猶見于眉間:“見”通“現(xiàn)”。 往往陽狂垢污:“陽”通“佯”。
2、 古今異義詞:
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遺像,古義,流傳下來的樣子。今義:人死后留下的畫像。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義,妻子和孩子。今義:男人的配偶。
3、 詞類活用:
余既聳然異之:異,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異。
歲得帛千匹:歲,名詞作狀語,每一年。
4、 特殊句式:徒步往來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判斷句。 鵲起于前:狀語后置。
【內(nèi)容解析】
1、 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用了怎樣的敘述方法?
明確:第一段,直接敘述,簡介方山子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第二段,細(xì)節(jié)描寫,寫了他鄉(xiāng)遇故知。第三段,倒敘,細(xì)節(jié)描寫,寫方山子少年時的豪俠之氣。第四段,補敘,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對方山子的贊頌。
2、第一段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與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確:欲以此馳騁當(dāng)世,然終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兩次邂逅作對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尋常的隱逸之輩,兩次邂逅所見有何不同?從文中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
明確:俯而不答,仰而笑。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時豪士。
4、鑒賞提示說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動蘇軾的是他的“異”,那么方山子的“異”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表達(dá)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感傾向?
明確:(1)他與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氣方剛,一身俠氣。成年——折節(jié)讀書,有志用世。晚年——無所遇合,遁于光、黃間。
(2) 生活態(tài)度獨特: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 待人接物的方式與常人不同: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
(4) 家庭情況及其大氣、大方的行為作風(fēng):世有勛閥,歲得帛千匹。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表彰陳慥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藉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換句話說:對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這也是本文主旨。)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請問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豐滿形象的?
明確:本文沒有像一般傳記那樣,平鋪直敘地介紹人物的姓氏、鄉(xiāng)里、家世、生平等。開始,只是粗略地介紹了方山子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但其人真實姓名、家世、籍貫等均未介紹,讓讀者產(chǎn)生一種懸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誰。接著,記敘自己在黃州跟他的一次巧遇,點明人物姓氏。隨后追溯此隱士曾有過的年少氣盛,最后說明其擁有的顯赫家世。這樣,由隱而顯,由略而詳,層層設(shè)疑,層層呼應(yīng),愈深愈見方山子的不同尋常和卓立無匹。
作業(yè)布置:預(yù)習(x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板書設(shè)計:
方山子傳
教學(xué)目標(biāo):
1、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與作者的用意
2、認(rèn)識方山子始俠后隱的行徑與神情風(fēng)貌
3、學(xué)習(xí)本文的寫作技巧
教學(xué)時數(shù):2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學(xué)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xué)士、侍讀學(xué)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
二、寫作動機:
作者選擇某人作為傳主,一定是對方的身上有著某些令他特別感興趣的東西,方山子棄榮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貧賤的行動,對大難不死的蘇軾有不少的觸動,作者結(jié)合自己當(dāng)時被貶黃州的處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寫方山子未嘗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在黃州心態(tài)的一種形象的折射。
三、研讀課文;
1、 鑒賞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動作者的是他的“異”,那么方山子的“異”表現(xiàn)在哪呢?
明確:(一)是他與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氣方剛,一身俠氣
成年——折節(jié)讀書,有志用世
晚年——無所遇合,遁于光、黃間
(二)是生活態(tài)度的獨特: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
(四)是其家庭情況及其大氣、大方的行為作風(fēng):
世有勛閥,歲得帛千匹
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第一自然段簡介方山了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與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確:欲以此馳騁當(dāng)世,然終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兩次邂逅作對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尋常的隱逸之輩,兩次邂逅所見有何不同?從文中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
4、思考:為什么方山子聽了蘇軾的遭遇后,表現(xiàn)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態(tài)?
明確:這既表現(xiàn)了方山子對于黑暗腐敗的世道的熟悉,因為他是過來的,所以見怪不驚。又極含蓄地表現(xiàn)了他對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對打擊誣蔑蘇軾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視。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達(dá)方式?(倒敘方山子少年時豪俠之氣)
6、第四自然段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確:為了突出其“異”于常人之處,甘心放棄顯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處。作者在此極度贊頌方山子超脫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贊語僅最后“此豈無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黃其他“陽狂垢污“的異人來反襯方山子,表達(dá)了作者對方山子及其同類人生活的向往。所謂異人的“陽狂”之行乃是一種掩飾,是為了壓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嗎?作者以疑似的口吻問他是否見過“陽狂垢污”的異人,其實,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異人。
四、概括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借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
五、關(guān)于本文的構(gòu)思見教參p68
六、參考譯文
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一帶的隱士。年輕時,仰慕漢代游俠朱家、郭解的為人,鄉(xiāng)里的游俠之士都尊奉他。年歲稍長,就改變志趣,發(fā)奮讀書,想以此來馳名當(dāng)代,但是一直沒有交上好運。到了晚年才隱居在光州、黃州一帶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與社會各界來往。放棄坐車騎馬,毀壞書生衣帽,徒步來往于山里,沒有人認(rèn)識他。人們見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說:“這不就是古代樂師戴的方山冠遺留下來的樣子嗎?”因此就稱他為“方山子”。
我因貶官居住在黃州,有一次經(jīng)過岐亭時,正巧碰見了他。我說:“啊喲,這是我的老朋友陳慥陳季常呀,怎么會住在這里的呢?”方山子也驚訝地問我到這里來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訴了他,他低頭不語,繼而仰天大笑,請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蕭條,然而他的妻兒奴仆都顯出怡然自樂的樣子。我對此感到十分驚異。
回想起方山子年輕的時候,曾是個嗜酒弄劍,揮金如土的游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見到方山子帶著兩名騎馬隨從,身藏兩箭,在西山游獵。只見前方一鵲飛起,他便叫隨從追趕射鵲,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緊韁\繩,獨自躍馬向前,一箭射中飛鵲。他就在馬上與我談?wù)撈鹩帽兰肮沤癯蓴≈拢哉J(rèn)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過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氣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間顯現(xiàn),這怎么會是一位蟄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勛之家,例應(yīng)有官做,假如他能廁身官場,到現(xiàn)在已得高官榮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陽,園林宅舍雄偉富麗,可與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還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絲帛收入,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樂了。然而他都拋開了,偏要來到窮僻的山溝里,這難道不是因為他獨有會心之處才會如此的嗎?
我聽說光州、黃州一帶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裝瘋顛、衣衫破舊,但是無法見到他們。方山子或許能遇見他們吧。
分享:
幼兒園學(xué)習(xí)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