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詩歌和散文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培訓課程PPT課件這個PPT共28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幼兒是各位和散文的文學特點,幼兒詩歌與散文活動的設計與組織,不同年齡班詩歌和散文仿編的要求,幼兒詩歌散文仿編應注意之處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園詩歌和散文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一、幼兒是各位和散文的文學特點
幼兒詩歌
散文
幼兒詩歌與散文活動的設計與組織
詩歌教學的導入方式多種多樣,但任何一種成功的導入方式,都應該是簡潔、生動、準確的,并且可以收到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活動興趣、幫助幼兒明確活動目的的效果。目前我們常用的導入方法有:直接欣賞導入法、啟發提問導入法、情景表演導入法、故事講述導入法、圖片導入法等等。
兒歌《逗螞蟻》導入
小朋友,今天我們邀請一位客人來做游戲,猜猜它是誰?用白紙遮住螞蟻身體,慢慢露出一對小觸角和半個腦袋,讓幼兒猜一猜。(小班孩子)激發興趣,集中注意力。螞蟻來呀來……請幼兒完整欣賞一遍兒歌。
散文詩《冬爺爺的胡子》導入
請小朋友告訴老師,你爺爺有胡子嗎?你爺爺的胡子是怎么樣的?你想知道冬爺爺的胡子是什么嗎?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一首有關冬爺爺的胡子的散文詩……
詩歌《家》的導入
藍藍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密密的樹林是小鳥的家,
綠綠的草地是小羊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魚的家,
紅紅的花兒是蝴蝶的家,快樂的幼兒園是小朋友的家。
這是一首結構工整統一,語言優美生動的詩歌,它描繪出了自然界萬物之間親密的聯系,可以為幼兒展示一大幅涵蓋美麗景物的背景圖(藍天、森林、草地、小河、紅花、幼兒園),接著以小動物的貼絨圖片讓孩子對應找家引題,一下子就把孩子們帶入詩歌的情境中去。
幼兒對詩歌的欣賞與創造不能象成人那樣直接通過閱讀文字輕而易舉地來把握,而是要依靠教師聲情并茂、形象生動的語言傳遞來學習。詩歌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幫助和引導幼兒去欣賞、創造的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詩歌本身的理解把握情況,以及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的解說水平會直接影響幼兒的學習效果。
如何讓孩子愿意聽、積極地聽、專注地聽,老師可以在聽之前提出要求。
傾聽理解詩歌是詩歌教學的重中之重,在這一環節中,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具的設計使用都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我們現在用的比較多的是這三種形式:
*自然情景法
如:兒童散文詩《桑樹媽媽》、《落葉》等自然特征明顯,比較形象,幼兒容易理解的作品可以采用自然情景法。比如《落葉》:
秋風起了,天氣涼了,一片片的樹葉從樹枝上飄落下來。 樹葉落到地上,小蟲爬過來,躺在下面,把它當作小屋。 樹葉落在溝里,螞蟻爬過來,坐在上面,把它當作小船。 樹葉落在河里,小魚游過來,藏在底下,把它當作小傘。 樹葉落在院子里,小燕子看見了說:
“來信了,催我們到南方去了。”
該作品構思新穎,語言簡練,季節性明顯,生動形象。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選擇在秋季的落葉樹下進行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自然情景的認知教育功能,讓幼兒躺在落葉樹下,坐在落葉上面,在與落葉的親密接觸情景中,理解散文詩優美的語言,感受詩中角色的可愛有趣。通過對兒童散文詩的欣賞和有表情地朗誦,引導幼兒感受詩歌里優美的意境,進行擴散思維,仿編散文詩,等等。或者請幼兒撿落葉,布置在教室周圍,營造秋天落葉飄飄的氛圍。
*生活情景法
如:《小錘子》、《輕輕地》《小熊過橋》等行為習慣教育類的作品,旨在養成幼兒懂禮貌、講文明、愛父母等行為習慣。這類對幼兒良好習慣具有行為教育功能的作品,教學時可以采用生活情景法。比如《輕輕地》:
媽媽起床啦!輕輕地穿衣,輕輕地下床,輕輕地走路……
爸爸昨天上夜班,回家很晚很晚,現在還在甜甜地睡著。
佳佳起床啦!輕輕地穿衣,輕輕地下床,輕輕地走路……
媽媽望著佳佳笑,佳佳望著媽媽笑。
呼嚕,呼嚕,爸爸睡得好香呢!
作品反映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妨礙他人休息。對于現在的獨生子女來說,在家里是“小太陽”,“小皇帝”往往是父母長輩不影響他(她),他(她)可以影響任何人的休息,這么看來,對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但又不能僅僅是說教。所以,這類作品可以通過生活情景的表演來進行,發揮生活情景的行為教育功能,讓幼兒扮演詩中的角色,表演詩的情景,親身體驗“輕輕地”感覺,逐步養成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請配班老師表演或請大班的孩子表演。
*圖示法
這是我們運用最多的一種教學方法。這里的圖示法指的是廣義的圖示,包括:符號、圖片、多媒體技術等。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讓詩歌教學生動起來,它可以將靜態的語言變成動態的、生動的情景;讓一些比較抽象的,離幼兒生活經驗較遠的作品通過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變成形象直觀的畫面和感受。
比如《春雨的色彩》:
春雨,像春姑娘紡出的線,沒完沒了地下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一群小鳥在屋檐下躲雨,他們在爭論一個有趣的問題: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 小白鴿說:“春雨是無色的,你們伸手接幾滴瞧瞧吧。” 小燕子說:“不對,春雨是綠色的。你們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地綠了;春雨淋在柳樹上,柳枝兒綠了……” 麻雀說:“不不!春雨是紅色的。你們瞧!春雨灑在桃樹上,桃花紅了;春雨滴在杏樹上,杏花兒紅了……” 小黃鶯說:“不對,不對,春雨是黃色的。不是嗎?它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黃了;它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的花兒也黃了……” 春雨聽了大家的爭論,下得更歡了,沙沙沙,沙沙沙……它好像在說:“親愛的小鳥們,你們的話都對,但都沒有說全面。我本身是無色的,但我能給春天的大地帶來萬紫千紅……”
該作品描述出綿綿的春雨、歡快的群鳥、萬紫千紅的美麗畫卷,但憑幼兒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靜態的畫面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而運用多媒體技術,配上輕柔舒緩的鋼琴音樂背景,童話般的小屋在沙沙的小雨中靜默著,屋檐下人性化的小鳥唧唧喳喳互相辯論著,伴隨甜美的角色語言,顯示出的翠綠的草地、嫩綠的柳枝,粉紅的桃花、淡紅的杏花,金黃油菜花、鵝黃蒲公英……詩情畫意的教學情景,幼兒的注意被吸引了,幼兒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他們就能積極主動地把聽到,看到的春天告訴他人。情景交融,有聲有色的活動可以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詩歌的意境,感受文學作品的語言美、情景美。此情此景,對啟發幼兒想象力,創造力是大有好處的。
圖示法還可以根據詩歌里的內容,將相應的教具按順序出示,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我要自己走》
★幫助幼兒理解作品的幾個要素
1.對語言的理解
2.對畫面的理解
3.對思想感情脈絡的感知
4.對特殊表現方式的感知
★不同年齡班詩歌和散文活動的欣賞要求
小班欣賞的重點是理解作品的語言和畫面。排除語言理解上的障礙,進而幫助幼兒把握作品畫面內容。
中班欣賞活動應注意在引導幼兒理解畫面的同時,幫助幼兒理清作品的思想感情脈絡,并初步感知作品表現方式的特點,例如重復結構或象征手法等。
大班在欣賞活動中,教師應幫助幼兒理解畫面、把握情感脈絡的基礎上,重點指導幼兒感知藝術地結構語言方式,即通過討論和分析,理解作品“這樣說是什么意思?”“這樣說明了什么?”以便于幼兒在語言文學實踐活動中的應用。
第二遍欣賞時《逗螞蟻》提問:仔細聽聽,兒歌中我們請小螞蟻吃的是什么呢?小螞蟻問了什么話?我們怎么回答的?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欣賞兒歌,而接下來的第三遍欣賞,可以讓幼兒邊扮演小螞蟻邊和老師進行一問一答,幫助幼兒具體理解詩歌中的每一句話。什么飯?黃米飯……
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為幼兒圍繞詩歌內容精心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幼兒展開想象,進一步理解詩歌內涵,為以后仿編詩歌作鋪墊。“小螞蟻除了喜歡吃黃米飯,還喜歡吃什么?大家想一想,吃不完,怎么辦?”鼓勵幼兒大膽紡編兒歌。“往回搬,搬回家給誰吃?”教師所提的問題要有所指向,層層深入,鼓勵幼兒充分想象、理解詩歌,培養幼兒積極的思維能力。
僅引導幼兒單純去理解詩歌中的語言及其所描繪的畫面內容,那么就不能算完全了解了詩歌,或者說僅是一種對詩歌淺層次的解讀。只有讓幼兒去感受、不斷地去朗誦,才能把握作品中跳蕩著的思想感情脈絡,才能真正懂得作者要表現的全部。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切準作品的情感基調,是明快開朗、活潑有趣,還是輕松詼諧、幽默風趣,抒情委婉,為教學中情感的準確投入作好準備。在示范朗誦作品時所投入的感情還應是真實充分的,是教師本人在充分理解作品基礎上的一種自然流露,而非矯揉造作或隨意曲解。教師的情感在教學中真實充分的投入,是幫助幼兒有效地接受詩歌作品的一種重要方法。詩歌所承載的很多情感信息,往往不是靠教師直接的“告訴”或理性的講解,而更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讓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去感悟、體會。什么樣的詩歌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語調來朗誦,是優美溫柔還是整齊有力,教師應該根據內容有所側重。
詩歌《落葉》
秋風起了,天氣涼了,一片片的樹葉從樹枝上飄落下來。
樹葉落到地上,小蟲爬過來,躺在下面,把它當作小屋。
樹葉落在溝里,螞蟻爬過來,坐在上面,把它當作小船。
樹葉落在河里,小魚游過來,藏在底下,把它當作小傘。
樹葉落在院子里,小燕子看見了說:“來信了,催我們到南方去。”
一是對所依照的詩歌或散文要熟悉理解,對要仿編作品的內容、形式都有所認識;
二是要有這方面的知識經驗,在仿編過程中調動這些已有的知識經驗,否則就可能"言之無物";
三是要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仿編活動開始時,教師可組織幼兒對將要仿編的作品做簡單的討論,引導幼兒注意仿編的關鍵問題。例如:教師要組織幼兒仿編詩歌《綠色的世界》,就可以讓幼兒談一下"為什么在這個孩子的眼里世界是綠色的?""假如戴上其他顏色的眼鏡,世界會變成什么顏色的?"接著教師要進行示范,通過示范進一步啟發幼兒的想象。如教師戴上紅色眼鏡把詩進行改編,這樣的示范在啟發幼兒想象的同時,又能幫助幼兒將自己的想象納入一定的語言框架結構之中。
教師示范之后,開始讓幼兒進行想象與仿編。為了幫助幼兒熟練掌握思路,教師可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具,讓幼兒借助于某一圖片或實物來仿編。如果是仿編《綠色的世界》,可以向幼兒提供其他各種顏色的眼鏡(幼兒在操作活動中自制的玩具眼鏡),讓幼兒戴上這些眼鏡來看周圍世界,然后仿編詩歌。等幼兒熟練地進行想象并仿編出詩歌后,教師可取消直觀教具的使用,要求幼兒脫離實物或圖片去想象與仿編,一步步地引導幼兒掌握仿編詩歌與散文的方法。
在幼兒分別編出自己的詩歌或散文段落后,教師可引導幼兒將原來的詩歌、散文(如果散文較短,容易記的話)復述一遍,然后將幼兒仿編的段落加上去。有的詩歌和散文原文有總結句,那么就仍以總結句來結束全文。這樣的串連和總結,要求教師在幼兒仿編時, 隨時注意記下幼兒仿編的內容。教師可以采用在黑板上或紙上隨手畫記的方法,比如仿編《紅色的世界》,畫下"房子""小朋友""紅面孔" 即可,而當幼兒仿編出《黃色的世界》時, 記下有關的形象。這樣總結時便可指引幼兒將仿編段落一段一段地加到原來的詩歌后面去。
不同年齡班詩歌和散文仿編的要求
小班幼兒詩歌和散文欣賞的重點是理解作品的語言和畫面,因此,仿編活動的重點只要求在原有畫面的基礎上換詞,通過改換某個詞來體現詩歌或散文的畫面變化。改換新詞后往往不是整個畫面的大變動,而只是局部的遷移轉換。
中班幼兒詩歌和散文仿編可要求幼兒通過變換詞句,使詩歌或散文整個畫面出現新的內容。
大班進行的詩歌和散文仿編活動中,可考慮對原有詩歌散文的結構進行部分變動,也可以根據幼兒的知識經驗僅向幼兒提供一個開頭作為想象線索,引導幼兒自己完成詩歌和散文的創編。
幼兒詩歌散文仿編應注意之處 :
在實踐中有的教師過分注重詩歌的格式是否工整、句子是否對仗、詞句是否押韻、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等,致使幼兒創編時無所適從,創造的積極性屢屢受挫。其實,在詩歌創編的過程中,教師除了以支持、鼓勵的態度為幼兒提供寬松的心理氛圍外,更應注重給予幼兒一定的自主仿編的空間,掌握創編的靈活性。最大可能地順應幼兒,使幼兒創編時得心應手,覺得有興趣、有情趣。希望通過詩歌仿編活動,使一花引來萬花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