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語言PPT課件這個PPT共102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孩子行為的劃分,兒童不當行為的目的,不當行為的呈現方式,不當行為目的的覺察,不當行為的應對措施,常見的不當行為及應對等,歡迎點擊下載。一、孩子行為的劃分
人民日報:教育改革要從家長教育開始(2013年10月31日 作者:馬振翼 )
“當今最難教的是家長不是學生!”
太愛孩子,太不會愛孩子:
照顧太多: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關照太多:“你應該這樣,你應該那
樣”;禁止太多:“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安排太多:以成人意志
安排太多的輔導學習。導致孩子責任意識淡薄依賴性過強。愛,反而
成為傷害
急功近利,心浮氣躁,太望子成龍 ——
“著急”:操之過急,急于求成:
提前識字讀書學算術外語,盲目超前教育
殺雞取卵”,“掠奪性”智力開發。
很多家庭共有的痛:焦慮的媽媽與拖拉的孩子,“催”和“吼”成主旋律
“攀比”:虛榮心太強,好攀比,不跟同等情況的孩子比,專門跟比自己孩子強的比
一學校演《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家長不讓自己孩子扮小矮人,無奈之下改為8個白雪公主
是不是孩子還不具備一個人放羊的能力?
是不是孩子試圖引起別人對他的注意?
是不是孩子出于童心覺得這么做很有趣?
為什么沒有詳細問問他為什么這么做?
為什么沒有關注、安撫、教育和引導他?
……以成年人的視角與以兒童權利視角
分析孩子的問題,結果會截然不同。
獲得注意是每個孩子不由自主的行為目的。孩子認為唯有得到他人的注意才有歸屬感,即使得到的注意是負向的也比被忽視要好。一般來講他們會用良好的行為來獲得注意,如果不能夠得到滿足,他們則要使用相反的方式得到注意。例如發脾氣、罵人、打架、生病等方式。
爭取權力是孩子行為的另一種目的。他們認為,只有自己能夠發號施令時,自己才是重要的。父母和老師想要管控孩子,而孩子也想要證明自己能做主,想拒絕別人要求他應做的。在此種爭執中,事實上沒有一個人是贏家。父母的控制力越大,孩子就拼命反抗。當孩子感覺反抗無望時,就會轉變對權力的渴望,形成他的第三種行為目的——實施報復。
實施報復的孩子常認為自己是不被愛的、不被注意的,是被拒絕、被排斥的,只有當他傷害別人時,才會被看重,也只有以殘酷與討厭的行為出現,才會獲得一席之地。他們通常會表現為和家長老師對著干,欺負同學,欺負班干部,不寫作業,甚至偷偷搞破壞等行為。對于這樣的孩子我們切不可用報復的手段來對待他,否則你會焦頭爛額。最終不是你放棄就是他放棄。孩子的放棄會導致他的第四個行為目的——自暴自棄。
4.自暴自棄
四.不當行為目的察覺(二)
什么樣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最好?
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會很高興。”
“如果你像你媽媽,我會很高興。”
“你和你爸爸一樣講義氣!”
“你和你爸爸一樣人緣兒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樣很孝順!”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樣真聰明!”
“你跟你媽媽一樣很善良!”
“你跟你媽媽一樣很有愛心!”
“你跟你媽媽一樣喜歡學習!”
“你跟你媽媽一樣做事很認真!”
用肯定幫助孩子樹立價值感和自信心
被肯定,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心理需求,小學生更為強烈。父母一旦能真心肯定孩子,又能被孩子明確地感受到,就會激發出巨大的正能量,甚至出乎我們的預料!
被肯定,是孩子心靈成長的“蛋白質”,如果嚴重缺乏,就會造成自我價值感的缺失和智慧的貧乏
經常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足夠的自信
慎用“比”字,多用眼神、大拇指
“哪壺先開提哪壺”
肯定的方法多樣化越具體越有效
(一位教師的作業評語)
一位教師批改作業的精彩評語,值得借鑒
我忍不住要多看兩遍,真好!
喜歡你深刻的見解,喜歡你愛思考!
就這樣做下去,孩子!
我發現你的成績又提高了!
孩子,你在努力!我能感覺到!
這段時間學習狀態很好!
這么端正的作業,一定下了很大功夫!
作業挺多,你還能寫這么好,這就叫堅持!
老師相信你,你也要相信自己,能寫得更好!
這不是你的水平!
認真寫了嗎?我喜歡你上次的作業!
肯定性指導語和否定性指導語舉例
預防家庭教育的幾個“殺手”
侮辱——簡直是個飯桶!垃圾!廢物!跟你那死爹一樣!
壓制——不要強詞奪理,我不會聽你狡辯
賄賂——只要你這次考100分,我就給你100塊零花錢
威脅——下次再考不好,看我怎么收拾你!(最大的錯誤)
央求——我求你別看電視看一會英語吧,兒子!
挖苦——洗碗,你就摔,真行,以后還要做大事, 做夢去吧!
嘮叨——說多少遍了別馬虎別馬虎,你耳朵聾了!(四種嘮叨)
孩子最討厭的四種嘮叨
1、小事一提再提:
父母管大事,小事盡量讓孩子作主
2、否定孩子:
常否定孩子的感受或想法,孩子就會更想頂嘴、堅持到底
3、引發孩子的罪惡感:
類似于“你翅膀硬了,不需要爸媽了”這樣的話
4、拿自己孩子和別的孩子比(漫畫)
請看第一組:這樣的溝通您熟悉嗎?
請看第二組:這樣的溝通您熟悉嗎?
請看第三組:這樣的溝通您熟悉嗎?
請看第四組:這樣的溝通您熟悉嗎?
控制情緒 魅力人生
自暴自棄行為的應對措施
* 接納現實
* 放棄要求
* 尋找亮點
* 積極鼓勵
* 耐心等待
論孩子 ——— 紀伯倫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然和你們同在,卻不屬于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相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可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目送》
靜賞花開——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孩子的進步,有時是緩慢的,你要有耐心。
學會期待------朱元璋七歲還不會說話,后來做了皇帝。愛因斯坦九歲還不會說話,后來成了最偉大的科學家。黃忠60才上班,姜太公80才做官,孫悟空500歲才西天取經,白娘子1000歲才談戀愛,你急什么?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要春耕,夏播、澆水,除草。
孩子的行為背后一定有其目的或動機。不同的孩子可能采取不同的行為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想法。然而,孩子的行為目的會有變化,如幼兒時期大多的行為目的是獲得注意,中年級開始呈現爭取權力的行為目的。高年級可能開始有報復和自暴自棄的行為目的;到了青春期和青少年時期,還會出現別的行為。
當我們知道了,孩子所有的不當行為都是因為缺愛造成的,當孩子在出現問題時,你就不用那么焦慮了。
當所有的方法都用盡了,還不管用。就用心去愛孩子。找優點。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一個從小充分得到母愛的人,一生充滿自信,”多擁抱孩子,沒有一個孩子的問題是一個擁抱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個。當我們讀懂了孩子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便可能更好的理解孩子,善待孩子,才能更專業更科學地陪伴孩子,引領孩子,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請在此輸入您的標題
請在此輸入您的副標題
愛與陪伴——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父母是影響孩子安全感最主要的因素。因為對于小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孩子對于環境的敏感超乎我們的想像。如果父母關系緊張,經常吵架,或者冷戰,對于孩子來說,就會處于一種極大的不安與畏懼之中,心靈上會埋下陰影。這種陰影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所以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一個安全和諧的成長環境。
避免威脅恐嚇欺騙等語言暴力。 “不洗臉,讓警察叔叔來抓你” 、“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等等。開玩笑也不可以說這樣的話。
“問題孩子”的背后總有“問題家長”,
只有家長自己身上的問題解決了,
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