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6
這是確定起跑線教學反思不足,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確定起跑線》是一節數學綜合實踐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圓的概念和周長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的。通過這個活動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橢圓式田徑場跑道結構,學會確定跑道起跑線的方法,另一方面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在體育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孩子們都知道有的比賽起跑線不一樣,但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結合實際情況,學生能夠理解“為什么起跑線位置會不同”這個問題,因此,讓學生推導確定起跑線位置的過程及其實踐運用是本節課的重點,而理解起跑線的位置與什么有關則是教學的難點。
其實六年級的學生對起跑線并不陌生,但可能很少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200米、400米等起跑線位置為什么不同,相差多少。因此本節課我使用課件呈現了兩個比賽場景,讓學生學生觀察不同的起跑場景,比較不同點,從而引入需要研究的數學問題。經過觀察發現:每條跑道的長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條跑道上,外圈的同學跑的距離長,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線位置應該往前移。然后通過多媒體呈現跑道的有關信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對已獲得的信息進行梳理,使學生觀察表明:每圈跑道的長度等于兩個半圓形跑道合成的圓的周長加上兩個直道的長度。學生在小組內借助計算器試算后,匯報方法。從中對多種算法進行優化,如各條跑道直道長度相同,因此跑道之間的差就在兩個半圓形跑道合在一起的圓的周長的差。通過不同的方式,計算相鄰跑道的長度差,不斷對探究方法進行優化,接近造成相鄰跑道長度差的根源,讓學生明白相鄰跑道長度差和跑道寬度的關系。
數學教學可貴之處是引導學生善于發現規律、尋找規律。本節課,充分調動學生對有關知識和生活的積累,通過自主探索、觀察分析、合作學習、交流辯論、互相啟發,把相鄰兩條跑道的長度差計算方法,從繁雜到簡潔、從死算到活化。最后得出規律是一個常數。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在這里,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動畫直觀演示,得出兩個圓的直徑的差也就是里圓的直徑加上兩個跑道的寬度。由此得出最簡單的方法:相鄰跑道差=∏×2×道寬。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服務于生活,應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是密切聯系的,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鞏固練習環節我設計了一組練習:確定200米、400米跑步比賽,跑道寬為1.5米,起跑線應依次提前多少米?跑道寬為1.2米,起跑線應依次提前多少米等問題。
課后回顧整節課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表現,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比如在計算時,是否把π留著,不計算出來,結果用幾π表示出來,到最后比較時學生很容易歸納出“Nπ”來。這樣學生有利把重點放在方法的探究上,而不是對計算結果的爭議上,這節課盡管學生借用了計算器,但還是在計算上花了比較長的時間。另外,在計算方法的探究過程中,我有意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方法,再匯報。意在學生親自動手參與計算后在匯報中把計算方法達到最優化。但在教學中,我卻提出問題,匆匆的結束探究,急急的指名匯報,讓部分學生還不知從何開始就“到此結束”。同樣的情形在練習中也再次重演,當學生在匯報 200米比賽中的起跑線該怎么確定時也是學生說得不夠,用部分學生的想法替代了全部學生的思維。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方式是否面向了全體還有待改進。
另外,一些細節的把握做的不是特別到位,以后應加強照顧后進生,讓他們也能真正學會東西,同時不斷提高自身水平,讓教學變的更加精彩。
《確定起跑線》是六年級上冊的一節綜合應用課,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圓的概念和周長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讓學生經歷運用圓的有關知識計算彎道長度的過程,了解“跑道的彎道部分,外圈比內圈要長” ,從而體會確定起跑線的意義;理解相鄰跑道的長度
差與圓的周長以及起跑線位置之間的關系;掌握確定起跑線的方法,并學會確定起跑線。在觀察、比較、歸納、探究的數學活動中,培養
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在民主的氣氛中探索出規律。通過創設情境,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解決的問題的意識。
重點:了解田徑場跑道的結構特點,在探究起跑線設計原理中掌握確定起跑線的方法。
難點:綜合運用圓的知識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探究起跑線位置的確定與什么有關。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試圖重點體現以下幾點:
1、德育的有效滲透。課前談話啟發學生聯想、表達:看到
“起跑線”這三個字你想說點什么?看出了學生們的感悟與理解,在課臨結束時又一次引導孩子注意觀察生活,在自己人生的起跑線上走的精彩,累了可以歇一歇,但要一直向前。有機、有效的進行了德育的滲透。
2、結合教學重、難點,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課一始提出問
題,100米和400米比賽規則有什么不同,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后,緊接著一段視頻,給學生視覺感官上的沖突,從而認識到起點的不同,引發認知沖突,激發探究欲望。
3、結合六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有梯度的、有效的活動內容。
六年級孩子有了一定的自我探究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對于這節思維性較強的內容他們有能力去完成,但對于部分孩子也需要在重點處的點撥與引導,因此在進行第一次活動時,我采用小組的四人合作學習,而明確方法后,在第二次活動時則有孩子們獨立完成,有層次梯度的設計,符合孩子們的學習特點及規律。
縱觀這節課也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1、設計了質疑的環節,但卻忘記了實施。學生已經在活動
中產生了問題:跑賽時都是在跑道的中間,而我們計算的是跑道線的長度,也不能壓線跑啊?針對學生的提問,有的孩子也在組內給出了精彩的解釋,但我卻落掉了這個環節,沒有給孩子機會,使教學失去這一精彩的瞬間。
2、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已經總結出了兩種方法,但方法沒有比
較優劣,方法優化的問題體現不充分。
3教師上課時激情不夠,不能很好的調動所有孩子的熱情。
4、多媒體使用前未進行筆的矯正,說明熟練度不夠,因此影響
上課情緒與效果。
這是一節數學綜合實踐課,是在掌握圓的概念和周長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的,通過這個活動一方面讓學生了解運動場跑道的結構,學會確定起跑線的方法,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奧運會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活動,它貼進學生的生活實際,真實、自然。因此在課的開始我便用課件呈現了兩個比賽短片,讓學生在觀看比賽的同時發現了比賽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問題,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到處隱藏著數學問題,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在教學中,我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學生發現左右的兩個半圓合起來是一個圓時,課件演示將左右的彎道合成一個圓,及時鼓勵學生大膽設想,然后又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傾聽別人的意見和想法,激發了學生的靈感,讓每一個學生對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呵護了他們的創新思維。隨后學生在我的組織下開展了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填表,找出相鄰跑道的差距,接著又在我的引導下最終觀察發現400米跑相鄰跑道起跑線的差距是“跑道寬×2×π”。 用這個代數式來表示,既便于學生發現規律,也減輕了他們的計算負擔,與此同時,思維品質也得到了提升。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不僅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也獲得了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數學素養得到進一步提高。
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服務于生活,最后,我安排學生應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也拓寬了他們的思維。
但這節課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一是給學生的計算時間短,個別組的學生并沒有完全算出8條跑道的長度,如果計算時注意提醒學生分工合作應該是可以避免這一問題的;二是計算跑道間的差距時只采用了表格的方法,過于單一,局限了學生的思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