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7
這是乘法運算定律教學設計及反思,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我在教學乘法的運算定律這部分知識時,作了以下一些調整:
1、按照教參中的教學進程安排,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需要分兩課時完成。我認為將兩課時可以合并為一課時。首先,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與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比較相似,由兩條加法定律猜想到兩條乘法定律,難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兩條乘法定律一起學,一方面有利于比較區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實際應用,事實上在計算應用中,這兩條定律通常是結合在一起應用的。但是教學后發現,學生在應用時情況較好,但對兩條定律的區分不夠明確。于是,在接下來的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算運算教學時,我出示了大量的習題,分組沖關奪紅旗比賽,讓學生通過計算從中去發現問題,并從數學角度去探討問題,然后再通過舉例驗證,讓學生直觀感知乘法中的一些變化規律——任意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因數位置不變,改變計算順序,積也不變。這樣,學生參與非常積極,在驗證的過程中學生把乘法中的這種變化規律,心領神會。由此,學生在進行簡算過程中,得心應手,不但學得愉快,而且用得靈活,效果較好。
2、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則是引導學生自己探索、發現。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遷移,從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實際問題引入,學生較易接受與理解。在我的提示指導下,漸漸發現了幾組算式之間存在著的聯系,找到規律,再通過舉例,驗證自己所找到的規律,并且再啟發他們說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達式。這樣既讓學生有獨立觀察、思考、練習的機會,又安排了小組討論,讓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使全體學生的學習愿望都能得到滿足。因此,這堂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相當高,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回答問題的面也比較廣,從學生的練習反饋情況來看,對這個內容還是掌握較好。
從實際教學的情況來看,這樣的調整教學效果還不錯,我自己認為已基本達到了我課前所設定的目標。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滲透“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但由于學生人數太多,我在面向全體方面做的還不夠,使得個別不愛發言的同學,很少有表現自己的機會,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學當中值得注意,應該改進的地方。
教學準備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引導學生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1.經歷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的發現過程,體驗觀察比較,舉例論證,總結歸納的學習方法。
2.經歷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應用過程,體驗數學知識間的聯系和它的廣泛應用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發現知識的快樂,激發學生的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
教學難點:能根據實際情況,在計算時靈活應用乘法的運算律。
3.教學用具
多媒體、板書
4.標簽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探究新知1,乘法交換律。
師:同學們,環境保護對于人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總是要力所能及的保護地球,保護環境。植樹就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事,大家都參加過植樹活動嗎?看看小明的同學們,正在植樹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同學們參加植樹活動,一共有25組,每個組有4人負責挖坑、種樹,2人負責抬水,澆樹。
1、求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
(1) 理解題意
根據已知條件,有25個小組,每組有4人負責挖坑種樹,求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
4或4×25 多少人,也就是求25個4是多少,用乘法計算:25×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加法的運算定律,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下乘法運算的`定律。 板書:乘法運算定律
(2) 解決問題
25×4=100(人)或4×25=100(人)
(3) 觀察算式,發現定律
4=100(人)或4×25=100(人),發現兩道乘法算式的因數相同,交換因數觀察25×
4=4×25。 的位置,積不變,因此,可以得出25×
像這樣,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b=b×a(a,b代表任意數)。若用a,b分別代表任意一個因數,則乘法交換律就可以表示為a×
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觀、方便。
板書:乘法交換律 a×b=b×a
歸納總結1:兩個數相乘,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
b=b×a。 用字母表示為:a×
隨堂練習:
小明買了12支圓珠筆,每支2元,小紅買了2只鋼筆,每支12元, 兩個人誰花的錢多?
答案:小紅12×2=24(元) 小剛2×12=24(元)
答:兩人花得錢一樣多
探究新知2:乘法結合律
情境導入:
問參加植樹的有25個小組,每組要種5棵樹,每棵樹要澆2桶水,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1. 理解題意
師:要求25組共要澆多少桶水,就是把總的棵數求出再乘以2,或者把每組要澆的桶數求出再乘以25組。
2. 解答:
方法一:先求一共種多少棵樹,再求種這些樹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25×5)×2
= 125×2
= 250(桶)
方法二: 先求每組澆多少桶水,再求25組一共多少:
即: 25×2) (5×
= 25×10
= 250(桶)
3. 發現規律
觀察兩種解題方法,發現:都是25,5,2三個因數相乘,不同的是第一個算式按從左往右的順序直接計算,第二個則是先把后兩個數相乘,再與第一個數相乘,第二種方法因為
2等于10 ,所以運算簡便些,但他們的得數是相同的,因此,可以把兩個算式用等后面5×
號相連。
5)×2=25×2) 可以寫成等式(25×(5×
歸納總結2:三個數相乘,如果后兩個數相乘能使計算簡便些,就利用括號改變運算順序,先把后兩個數相乘,再與第一個數相乘,積不變,這個叫乘法結合律 。
4. 用字母表示定律
b)×c=a×(b×c)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個數,那么乘法結合律可以表示為:(a×
b)×c=a×(b×c) 板書:乘法結合律(a×
活學活用:
每瓶礦泉水2元,每箱礦泉水24瓶,要買5箱礦泉水,一共要花多少錢?
2 ×5) (24 ×
= 2 ×120
= 240(元)
答:一共要花240元
拓展提升
一個數與兩個數的商相乘,可以用這個數先和被除數相乘,再除以除數,或用這個數先除以除數,再和被除數相乘。
例: 16×8) (128÷
=16÷8×128
=2×128
= 256
舉一反三:
32 ×4) (112÷
=32÷4×112
=8×112
=896
一.注重知識的遷移,將新知納入已有知識結構。
本課主要講解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知識,學生在此之前有了加法運算定律的基矗本課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游戲競賽的形式,將學生已掌握的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知識遷移,加強學生課堂學習的信息交流,學生通過猜想、探究、歸納出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并理解其作用,一開始通過比賽的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拉近和學生的距離。通過這種復習形式,將學生已經學過的舊知識遷移出來,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從實際教學的情況來看,我自己認為已基本達到了我課前所設定的目標。在教學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時,首先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與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比較相似,由兩條加法定律猜想到兩條乘法定律,難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兩條乘法定律一起學,一方面有利于比較區分;
二·注重新知識形成的過程。
本節課通過復習舊知識引發猜想,然后驗證猜想是否成立,通過觀察每組算式左右兩邊,發現交換兩個因數位置積不變,得出結論,并且會用字母表示乘法有交換律。
乘法結合律在學生自己計算、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列出的算式不同,但是樹的總數不變。雖然計算的方法不同,但結果相同,用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初步感知乘法結合律
另一方面,更利于實際應用,滲透“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事實上在應用計算中,這兩條定律通常是結合在一起應用
的。不過特別指出的是教材沒有安排專門的例題去講解怎么樣應用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這節課中還有很多地方做的還不夠理想,那就是對于加法、乘法結合律則運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則更為糟糕。如42X25,運用運算定律計算這個算式,學生很多是把25分為20和5,這樣即使運用了乘法分配律,但反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還有的學生甚至運用運算定律折騰了一番又回到了原來的算式。面對這些問題如何解決呢?一是多講多練,在不斷的重復練習過程中,體會應該如何運用運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題。二是等待講解了下節內容簡便運算之后,我想學生會得到一個明確的回答,原來在計算的過程中運用運算定律可以使運算過程變得簡單,這樣,學生在計算的時候,自然就去運用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