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2
這是馬嵬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今天上午第四節課,在高一10班上馬嵬(其二)公開課,這也是我參加工作以來,第四次正式的公開課,現將本次教學設計思路記錄如下: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詠史類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
1、疏通文意;
2、弄清詩中的歷史事件;
3、作者對這件事的看法;
4、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
5、知人論世,弄清主旨。
即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
二、整體感知,疏通文意。
1、正音斷句,朗誦全詩。
馬嵬(wéi)(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gēng)/九州,他生/未卜(bǔ)/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tuò),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 不及/盧家/有/莫愁。
2、疏通文意。
首聯:傳說海外還有九個同樣的“九州”,但不管來生如何,今生的夫婦緣分已經斷絕了。
頷聯:只聽到禁衛軍中傳來夜間巡邏的梆子聲,再也不能聽到宮中雞人打鳴報時的聲音了。
頸聯:事變發生那天軍隊停滯不前,當年七夕節時嘲笑牛郎織女一年只能見一次面。
尾聯:為什么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還不如普通老百姓那樣可以夫妻恩愛,長相廝守。
三、細讀全詩,理清作者態度。
1、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唐玄宗當時內心是什么感受?你怎么看得出來?
悲涼、無奈、痛苦
2、對于此時痛心無奈的皇帝的遭遇你怎么看?
咎由自取、自作自受、活該、……
對身為皇帝的唐玄宗,因貪圖美色、不理朝政、造成國家動亂而感到悲哀。
……
3、詩人對唐玄宗之悲有何態度?
諷刺批判的態度
四、分析詩歌表達技巧。
1、前人對這首詩評論說“諷意至深,用筆至細”,你能從敘事的委婉方面說說“用筆至細”,從對比反襯的角度說說“諷意至深”嗎?
“用筆至細” :
1、倒敘的敘事手法;
2、措辭的委婉,如“空聞”“如何”等;
3、立意含蓄 。(最后在對比中點明主旨)
“諷意至深”:
1、否認神仙怪誕、生命輪回說 ;
2、對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
3、結尾通過問句深化主題。
五、知人論世,探究主旨。
1、本詩的主旨是什么?
以史為鑒,借古諷今,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淫誤國,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抒發了詩人渴望賢君、憂國憂民之思。
借抒興亡之感慨,暗含壯志難酬之悲涼
六、背誦全詩
……徒聞……,他生……。
空聞……,無復……。
此日……,當時……。
如何……,不及……。
以上是本次課的教學思路。
對于本次課,結合自身上課的情況和聽課老師的點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1、課堂內容不夠“活”,豐富。主要體現在這幾個環節,在疏通文意這個環節,并沒有把詩中沒有寫到的內容補充完整,只是把文意羅列出來了,而沒有把詩歌最重要的部分——神,講出來,不利于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全詩,比如在分析第一聯中,沒有將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故事交代清楚,所謂的“他生未卜此生休”,這里的夫妻緣分應該更加詳細點出;第二、三聯中今昔的對比具體的內容也應該交代清楚;最后一聯中,學生多數只看到了唐玄宗昏庸的一面,而看不出他并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這里應該具體交代一下唐玄宗的功績,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要表達的諷刺批判意味,明白人的成敗也許就在稍微不注意之間這個道理。
第二個不活的地方在賞析詩歌表達技巧這個環節,引導學生“用筆至細,諷意至深”過程中過于表層,“用筆至細”應該從全詩選擇的具體事例入手,切入點很小,但是每件是都能起到表達主旨的作用,使得全詩一波三折,寓意深遠;“諷意至深”今昔的對比突顯唐玄宗的個人遭遇之悲,暗含諷刺意味,結尾一句對比中使得主旨鮮明,立意更顯含蓄。
2、沒有抓住正確時機對學生進行引導,這主要體現在辨析態度這個環節,在提問學生對唐玄宗的遭遇你怎么看時,有學生回答道:“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是因為唐玄宗貪圖色情”,這里學生用了“色情”這個詞語來形容,這是不恰當的,但是教師并沒有指出不對之處,這里應該抓住機會,引導學生辨析“色情”跟“情色”的區別,進一步體會語文用語的準確性。
總而言之,對于這節課,個人以為自己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文本的解讀不夠深入,沒有更深入地吃透文本,以致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的過程中也只能流于表層。引導學生的能力有待提高,語言的表述和邏輯有待提高。
一言蔽之:多讀書,多思考,多積累,多提高。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1)引導學生結合讀過的詩,了解李商隱的有關生平和藝術創作。
(2)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過程與方法:(1)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2)通過寫“我所知道的李商隱”等訓練,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味詩人獨特的人生際遇。
(2)深刻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的本質,激發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重點:分析《馬嵬(其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特別是其詩歌的對比襯托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正確把握詩人對唐玄宗的評價,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這樣描述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又這樣敘說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楊貴妃被殺的情形,詩歌這樣講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楊貴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今天我們學習李商隱的《馬嵬》,看看李商隱如何評價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
二、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858年),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李商隱生活在唐帝國日趨衰敗的晚唐時代,他對皇帝昏庸,宦官當權,藩鎮跋扈,深為不滿。因此,他熱衷政治,企望革新。曾三次應進士考試,至開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絢的推薦,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始終被排擠,于祿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過一生。他的友人崔玨在《哭李商隱》詩中說:“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袍未嘗開。”李商隱于四十六歲抑郁而終。
李商隱現存詩歌600多首,內容涉及比較廣泛。有的抒發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諷今的詠史之作,還有一類描寫愛情生活的無題詩,最為后代讀者所喜愛。他的詩“比興”取法《詩經》,“美人香草”效仿《離騷》,深厚沉郁得于杜甫詩歌的精髓,絢麗的想象、用語,則直接受益于李賀。詩中善用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通過想象、聯想和象征構成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李商隱的詩歌有獨特的藝術成就,構思新巧,詞藻華美,想象豐富,風格婉轉纏綿。但有的作品傷感情調比較濃重,用典過多,隱晦難解。有《李義山詩集》。
三、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提示:)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2.學生齊讀課文。
四、分析課文
1.學生參照注釋默讀課文,把握詩意。
2.學生討論,老師點撥。
【提問】首聯中用典,玄宗聽術士說楊貴妃在仙山上還記著“世世為夫婦”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確】諷刺唐玄宗癡心妄想。
【提問】頷聯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明確】反襯手法,“雞人報曉籌” 反襯“虎旅傳宵柝”,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虎旅傳宵柝”的逃難生活很不安適,這是一層意思。和“雞人報曉籌”相映襯,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樂,這又是一層意思。再用“空聞”和“無復”相呼應,表現那希望已幻滅,為尾聯蓄勢,這是第三層意思。“虎旅傳宵柝”本來是為了巡邏和警衛,而冠以“空聞”,意義就適得其反。從章法上看,“空聞”上承“此生休”,下啟“六軍同駐馬”。意思是:“虎旅”雖“傳宵柝”,卻不是為了保衛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是要發動兵變了。正因為如此,才“無復雞人報曉籌”,李、楊再不可能享受安適的宮廷生活了。
【提問】頸聯運用什么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意思?
【明確】“此日”指楊貴妃的死日。玄宗“當時”七夕與楊貴妃“密相誓心”,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又如何?兩相映襯,楊貴妃“賜”死的結局,就不難言外得之,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無遺。同時,“七夕笑牽牛”是對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就表現出二者的因果關系。沒有“當時”的荒淫,哪有“此日”的離散?而玄宗沉溺聲色之“當時”,又何曾慮及“賜死”寵妃之“此日”!
【提問】尾聯運用什么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明確】尾聯也包含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夠保住既善“織綺”、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詩人由此發出冷峻的詰問:為什么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詩,其批判的鋒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許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疑問作結,更豐富了批判的內容。
【提問】如何理解《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確】《馬嵬(其一)》是一首絕句:“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敘馬嵬之變,兼寓諷意。本課所選的第二首繼承了前一首的基調,卻更勝一籌,寫得回環往復,一唱三嘆,意味深長。首聯從“海外”說起,氣勢磅礴,筆力千鈞。傳說,楊貴妃死后,唐玄宗悲傷不已,就命蜀地方術之士尋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機進言,說在海外蓬萊仙山找到了楊貴妃,還帶回了她頭上的飾物。詩人這里用“徒聞”二字將此事輕輕帶過,實際上是否定了這虛妄之說。接著,詩人又宕開一筆,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為:來世渺茫難求,可是李楊今生的緣分已然斷絕,卻是無爭的事實。此語如當頭棒喝,發人深省。第二、三兩聯,都是從對比的角度來寫李楊愛情悲劇的。馬嵬之后,唐玄宗這位失去了權勢的皇帝,聽到的只是軍旅的梆聲,再也享受不到在長安宮殿里專人報曉的服務了?,F實的情景是軍隊嘩變,“六軍不發”,當年盟誓長生殿、笑牛郎織女的賞心樂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謂“樂往哀來摧肺肝”!詩的最后一聯,點明題旨:如何貴為天子那么多年,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反而連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沒有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提問】《馬嵬(其二)》的章法結構如何?
【明確】這首詠史詩從章法上看,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先說唐玄宗“召魂之舉”的荒唐,再追述馬嵬之變后的凄涼,最后點出問題的實質,尺幅之間,可謂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兩句,也是“倒行逆施”:“當時七夕笑牽牛”事發在前,反而置后說;“此日六軍同駐馬”事發在后,反而先著筆。這一點,是李商隱學杜甫之處。他的詩雖沒有杜詩的“沉郁”,但卻頗得杜詩的“頓挫”:如水流遇阻,回環幽咽,蓄勢待發,波瀾起伏。
【提問】《馬嵬(其二)》的巧對
【明確】從對偶上看,這首詩也是頗為后人稱道的。中間兩聯,僅僅四句28字,卻呼雞驅虎,駐馬牽牛,信手拈來,自然流利;妙趣橫生,而又無穿鑿之嫌。另外,以“六軍”對“七夕”;以“駐馬”對“牽牛”,都是借對的妙用。所謂借對,是指形式上相對,內容上不屬于一類、而且往往相去甚遠的對語。如“駐馬”是指軍隊停滯不前,而“牽牛”卻是指牽牛星,不是牽著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詩中,這樣的借對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對“白”。這一點,李商隱也是學杜甫,但可以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唐宋以后,律詩對偶往往以借對為高,因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對于這首詩的對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時期的方回認為“六軍、七夕、駐馬、牽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吳喬更是大加贊賞:“敘天下事而六、七、馬、牛為對,恰似兒戲,扛鼎之筆也。”(《圍爐詩話》)。但也有不同意見,明代的吳昌祺認為“虎雞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詢《唐詩解》吳昌祺評語),清代的屈復認為“空聞、無復,熟套語,七八輕薄”(《唐詩成法》)。我們認為,后面的否定意見過于拘執傳統,只要出語自然恰切,何者不可以人詩呢?
五、本文寫作特點
1.別開生面的立意。
2.對比、反襯手法的運用。
六、布置作業:背誦全文。:
教學目標
《馬嵬》優秀教學設計范文
1.品味詩歌意境,領會詩歌美質。
2.學習藝術表現手法,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3.通過涵詠詩文,加深對李商隱詩歌特點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藝術表現手法,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2.引進比較閱讀篇目,加深對李商隱詩歌特點的理解。
教學方法:誦讀、點撥、討論、總結。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當盛唐的繁華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過。曾經空前絕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時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頓而逝,白居易、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的身影也漸漸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隱走來了,這位晚唐的才子,曠世的情種,為大唐的黃昏添上了一道絢麗的余霞。
要求學生記憶出李商隱的名詩:
夜雨寄北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二、關于詠史詩
詠史詩以史為鑒,多抒發興亡之慨。詠史之作,東漢的班固首開其端,但止于敘述史實,平實無華。至晉朝左思《詠史》、陶淵明《詠荊軻》之類,始借題發揮,寄寓懷抱。唐代詩人,如杜甫、劉禹錫等人,則多把詠史與詠懷古跡結合起來,擴大了詩的境界。
安史亂后,唐王朝由極盛走向衰敗,李商隱對玄宗的失政特別感到痛心,諷刺也特別尖銳。李商隱的詠史詩,主要寫南朝和隋朝覆滅舊事及唐朝國家戰亂。
三、題解:
天寶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逃往四川,至馬嵬(陜西興坪),隨行將士不前,殺了楊國忠,并堅決要求處死楊貴妃。不得已令其自縊而死。史稱“馬嵬之變”。
《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諷刺詩。詩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貴妃
?。┕适聻槭闱閷ο螅h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四、誦讀詩歌
1。重點字詞解釋
更:還有。
徒聞:空聞,沒有根據的聽說。
笑:嘲笑。
如何:為什么。
2.教師范讀(節拍提示)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導入。
3。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該詩。
五、學生參照注釋默讀課文,賞析《馬嵬(其二)》內容意境
1.首聯: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徒然聽到傳說,海外還有九州,來生未可預知,今生就此罷休。
賞析:首聯夾敘夾議,寫玄宗思楊妃之切,極盡曲折寫出玄宗之悲。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而用“徒聞”加以否定。傳說,楊貴妃死后,唐玄宗悲傷不已,就命蜀地方術之士尋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機進言,說在海外蓬萊仙山找到了楊貴妃,還帶回了她頭上的飾物。“徒聞”者,徒然聽說也。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說楊妃在仙山上還記著“愿世世為夫婦”的誓言,“十分震悼”,接著,詩人又宕開一筆,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為:他生來世為夫婦的事渺茫難求,而今生的緣分已分明結束。怎么結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頷聯: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空聽到禁衛軍,夜間擊打刀斗,不再有宮中雞人,報曉敲擊更籌。。
賞析:頷聯暗指楊玉環被縊于馬嵬事。從對比的角度來寫李楊愛情悲劇,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樂今苦的生活境遇。用宮廷中的“雞人報曉籌”和馬嵬驛的“虎旅鳴宵柝”相對比,當時和現在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虎旅鳴宵柝“本意說的是巡邏的警衛,可是”空聞“二字就將此否定,“虎旅鳴宵柝”顯然不是為了保護皇帝,而是要發動兵變了。
正因為如此,才“無復雞人報曉籌”,李、楊再不可能享受安適的宮廷生活了。于是便有了頸聯的六軍不發的兵諫。
3.頸聯: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六軍已經約定,全都駐馬不前,遙想當年七夕,我們還嗤笑織女耕牛。
賞析:頸聯繼續從對比的角度來寫李、楊愛情悲劇的。玄宗以自己和楊妃的朝夕相處譏笑牛郎織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會,實則寫出了玄宗迷戀情色,荒廢朝政,致使戰禍發生。“此日”指楊妃的死日,
“當時”與“此日”對照、補充,不僅其意自明,而且筆致跳脫,蘊含豐富,這是倒轉筆法,借牛朗織女相會反襯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沒有“當時”的荒淫,哪有“此日”的離散?而玄宗沉溺聲色之“當時”,又何曾慮及“賜死”寵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聯的一句已如箭在弦上。
4.尾聯: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如何歷經四紀,身份貴為天子,卻不及盧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賞析:尾聯以對比手法和反詰語氣作結,寄托感慨,點明題旨,把批判的鋒芒直接指向唐玄宗。作者在這里向世人發出冷峻的詰問:為什么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包含強烈的對比,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保住既“織綺”、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前六句詩,其批判的鋒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這里更豐富了批判的內容。
六、主旨思想
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玩物喪志”。
七、藝術技巧
1.倒敘: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對比:暗含諷刺
八、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同步練習
?、賹@首詩進行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是對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尋找楊貴妃魂魄之舉的否定、批評:海外九洲,不過是徒然留戀罷了,“他生”為夫婦的事,渺茫未卜。
B。頷聯追述玄宗倉皇出逃,夜宿馬嵬的景況:他徹夜難眠,只聽到軍營中報更的梆子聲,再也聽不到宮廷中雞人報曉的聲音。
C。“此日”是禁軍駐馬不前,要求誅殺楊貴妃之日。“當時”意為在這危急之時。“笑牽牛”指玄宗貴妃笑牛朗織女不了解他倆朝夕相伴,永不分離。
D。末聯,詩人以冷峻的詰問結束全詩:為什么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答:C(當時七夕笑牽牛:玄宗“當時”七夕與楊妃恩愛有加,朝夕相伴,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然而,事實并不如此,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自己愛情中途夭折。這是倒轉筆法,借牛朗織女相會反襯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
?、趯@首詩人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人詠馬嵬之變的詩很多,本詩和其他大多數詩一樣,把罪責推給楊貴妃,而為唐玄宗辯護。
B。“空聞”句,用“虎旅鳴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難途中的典型環境,從中,主人公的狼狽神態和慌亂心情,也依稀可見。
C。宮廷中的“雞人報曉籌”反襯馬嵬驛“虎旅鳴宵柝”,使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躍然紙上。
D。“七夕笑牽牛”是對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朝政的典型概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表現出二者的因果關系。
答:A(沒有把罪責推給楊貴妃而為唐玄宗辯護,這首詩批判的鋒芒恰好是指向唐玄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