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5
這是6的乘法口訣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這節課的授課內容是6的乘法口訣,教學目標是熟記6的乘法口訣,會用口訣進行簡單的計算,并且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么在課前,我先6上網查閱資料,看一些相關的課件,然后和教研組進行討論6修改課件,還在兩個班進行了試課,之后又進行了研討修改。
教學中我創設了一個豆莢微笑的教學情景,這樣的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去解決問題,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中間通過合作交流,同桌互相幫助完成表格的方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這節課也存在著不足的地方,無論是多么嚴謹,多么有激情的課堂嗯,都是有缺陷的。第一個是突發事件處理的不夠好,教學機制不夠靈活,理念不太到,理念落實不太到位,比如說在表格呈現的過程中,學生回答的內容不是預設的問題,處理的不夠完美。其次是要讓學生理解,從乘法的含義入手找出幾個6,與今天所學的6的乘法口訣聯系起來從而解決問題。第二是在教學的.練習的過程中,練習的題目沒有梯度,需要提升一個高度,還有一點就是課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充滿激情的課堂,還需要學生的充分參與,每一個孩子都積極地融入到這個課堂中。
“本節課課堂教學嚴謹,進行的緊張而有序,老師的教態自然,有一種親和力,給人一種充滿激情的感受。”這是聽課老師給我的評價,但我常常體會到教師上課光有激情是不夠的,還需要靈活機智的運用課堂資源,教學是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去探索,去反思。并應用于下次我們的教育教學當中。通過《6的乘法口訣》的教學,我有了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滲透闐新課程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提出,老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和新知識的應用。所以,這節課我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體現這一理念頭。
1、情景教學法:
課前我創設了一個“小魚是由幾個三角形組成的”教學情景。這樣的一個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去解疑,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游戲教學法。
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摘蘋果”、“數螞蟻”、“送信”3個教學小游戲。即是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學生是學習知識的主人,教師是知識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協作者“的功能。
3、合作交流法。
以“同桌互相幫助,完成表格”為合作交流內容,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知識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4、指導學生學習。
1、指導學生觀察小魚,合作討論,填寫表格,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在游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3、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方式。
二、教學不足。
無論是多么嚴謹,多么有激情的課堂教學,都是有缺陷的,有人說:“教學就像維納斯一樣,都是有缺陷的藝術。”這節課中,存在著以下幾點不足:
1、對突發事件處理的不夠好,教學機智不靈活,理念落實不到位。
在學生自主編寫乘法口訣時,我提出這樣一個要求:“你能不能用6的乘法口訣,編一個數學問題,考考大家嗎?”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訓練學生應用本課所學知識編寫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果,有一個小朋友說:6×5-7等于幾?這是模仿我前面的6×4-3提出來的,和我預設的不一樣,因此,我馬上拿出事先預備好的習題,如:()十二、五六()、4×6=()等習題,繼續練習下去。
2、數學課應該是嚴謹有趣的,在本次教學中卻忽視了數學書的作用。
本節課進行的緊張而有序,從頭至尾學生和老師互動的非常好,高潮迭起,也有很強的趣味性,特別是我出示螞蟻圖片時,有個小朋友錯把2條觸角當成了腿時,說螞蟻有8條腿。全班哄堂大笑,我馬上又請另一位小朋友幫忙糾正那兩條是觸角。最后確定一只螞蟻6條腿。練習題設計的有梯度,層層漸進,可是從頭至尾學生都沒看過一眼教科書,書始終是教學的載體,完全脫離了書本,忽視教科書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取的。
總之,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充滿激情的課堂,還需要教師的機智去完善課堂教學.
這節課內容的呈現是在學生學“2—5的乘法口訣”以后。由于他們已經具有學習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所以教材的呈現形式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訣,意在讓學生主動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體現了提高學生學習獨立性要求的編寫意圖。
熟練口算表內乘法,是每個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計算能力。因此,本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理解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難點是怎樣去熟記并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把握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和能力基礎上,我整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 因地制宜,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素材。
因我班沒有多媒體,我只能用畫圖的方法;我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材料,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本課中畫蘋果的場景,把學生帶入了生活畫面中,緊密聯系了生活實際,縮短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知識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 注重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建立探索性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地發展。
教學中,我沒有直接出示各句口訣,而是讓學生根據蘋果圖提問,想圖填表得出6的乘法算式,再采用小組合作,讓他們自己探討并編制6的乘法口訣,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在得出乘法口訣后讓學生找一找這些口訣的規律時,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一次又一次在找到規律后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 練習的設計具有趣味性和層次性。
本節課中先設計了小組競爭、集體背、師生對口令等的游戲,主要是對6的乘法口訣進行鞏固,又設計了“根據口訣說算式”“根據算式說相應的口訣”的練習,不僅進一步鞏固了口訣的熟練程度,又增添了單純計算教學的趣味性,最后還設計了摘蘋果,小貓釣魚等有梯度的練習,整個練習的設計充分考慮了低段學生的思維特征,難度適宜,又有一定延伸,真正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教學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中我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
一是在根據圖中信息填表時,學生雖然能夠完成表格的填寫,但是對其中的含義并不一定理解深刻,如6×2+6×3=6×( ),學生不會填,在交流表格過程中,我對學生的引導還不夠深入到位,對后面創編口訣的過程有一定的影響。
二是教學技能上,我對學生情緒的調動還不夠,課堂氣氛還不夠熱烈,對學生的評價語還不夠豐富。同時本節課的教學中,兒童化的語言運用不夠,還要注意用語言描述情境。
回顧本節課,覺得在不少環節上沒有處理好。
1、“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還只停留在理論階段,沒有深入人心。
在教學設計中,能盡量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比如用小棒擺你最喜歡的圖案、自己選一個數學問題解決等環節都為學生提供了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提供了充分的活動與交流的`機會。但是問題是在教學實踐中,仍然較多地考慮自己的教學設計,不能及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思路。對于學生提出可以用乘法來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當時一是怕中下生聽不懂,影響學習情緒,二是怕展開討論會影響教學時間)致使認識乘法的意義兜了一個大圈,浪費了很多時間。其實追究起來還是被舊的教學思想影響,還沒有真正實施新的課程標準。回避學生的問題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課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預設的。況且開放的課堂上什么都有可能發生,學生的創造性言行、質疑等等這些都有可能發生。教師事先備好的教學過程被打亂,教學進度或加快或減慢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教學過程的真實推進及最終結果,更多由課的具體行進狀態、以及教師當時處理問題的方式決定。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結構。
2、教學的放與收做得不理想。
學生擺小棒并列出許多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后,我沒有及時引導學生觀察算式的共同點,從而總結出相同加數,導致在后面講兩個因數的意義時很少學生回答準確,也不能準確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開之后沒有及時作一個小結,把知識收籠到重點難點上來。第二個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應課的開頭時,我讓學生看圖提數學問題后,沒有把很多的問題收籠到這節課的乘法問題上,使部分學生列出了加減算式。從這節課上使我認識到:放與收都應有個度,開放是一種形式,而不是我們追求的目的,放得太開不利于學生的探索,收得太緊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放與收之間,教師應恰當起好主導作用。
3、教學難點把握不好。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識別相同加數,理解乘號前后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而我在教學中只輕輕地點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確的乘法算式,影響了教學效果。
這節課使我認識到:
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
總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重組與激活教學內容、設計彈性化的教學結構、組織動態化的教學過程、實施激勵性的教學評價旨在打破以“課堂中心”的封閉性的教學時空,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開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師中心”的灌輸式,進行溝通與對話,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就是當今教師所必須做到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