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5
這是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隨筆,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3 認識線段
一課時
教學內容
認識線段。(教材第5、第6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
3.培養學生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難點:學會量線段、畫線段。
教具學具
毛線、尺子、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拿出我們已經準備好的毛線,隨意放在課桌上。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觀察得出:這條毛線是彎的。
教師拿起毛線,兩手把它拉緊,提問:看看現在怎么樣了?
學生發現它變直了。
師:我們把用兩手拉直見到的這一段叫做線段,(板書:線段)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用手拉一拉、比一比,體驗并得出線段“直”的特點,為新課的教學打下基礎】
二 自主探究
1.認識線段。
師:你能說說線段有什么特點嗎?
學生通過比較,確認線段是直的。
師:線段可以這樣表示(課件出示線段的圖形),看看線段還有什么特點。(啟發學生發現線段有兩個端點)
師:我們用手掐住毛線的兩頭,兩頭也叫兩端,兩端的點叫做端點,線段有兩個端點。現在同學們能完整地說一說線段有什么特點了嗎?
(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
師:想一想在我們的身邊哪些地方有線段。
生:黑板邊、桌子邊、書邊,等等,都可以看成是線段。
師:請同學們打開教材第5頁,量一量教材上三條線段的長度,注意測量方法要正確喲!
學生嘗試測量,教師巡視指導,組織交流,進而認識到線段的可測量性。
【設計意圖:在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到線段的特點:直的、可測量、有兩個端點,加深對線段的認識,幫助學生形成線段的表象】
2.畫線段。
師:你想畫一條線段嗎?我們來試試畫一條長3厘米的線段。
學生利用工具嘗試畫線段,教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師:說說你是怎樣畫出3厘米長的線段的。
生1:從尺子的0刻度開始,畫到刻度3的地方就是長3厘米的線段。
生2:可以先畫一條直線,然后用尺子從直線上截取3厘米長的線段,畫好兩端的端點,把多余的線擦掉就可以了。
【設計意圖:學生積累了對線段的認識后,鼓勵學生嘗試畫線段。經歷畫線段的過程后,自己得出并掌握畫線段的方法】
三 總結提升
師:今天我們又學習了新的知識,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
學生相互補充,說說對線段的認識。(線段有兩個端點、直的、具有可測量性)
板書設計
認 識 線 段
教學反思
1.在講解線段的認識時,直接給出幾條線段的直觀圖,告訴學生這些都是線段。通過讓學生動手量出線段的長度,使其了解到線段是可以量出長度的。然后通過線段與曲線的對比,幫助學生認識線段的直觀特征。
2.線段是幾何的初步知識,它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概念。由于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低,所以我們采用直觀的方式來說明什么是線段。比較嚴格的定義到高年級再予以介紹。
3.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歸納等活動,使學生主動建構,并且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自己發現規律,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補充、修正,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課堂作業新設計
A類
1.哪些是線段?在括號里畫“√”。
2.下面圖形各是由幾條線段組成的?
(考查知識點:線段的特點;能力要求:認識線段,掌握線段的特點)
B類
按要求畫一畫。
(1)畫一條2厘米長的線段。
(2)畫一條比3厘米長1厘米的線段。
(考查知識點:根據線段的特點畫線段;能力要求:會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參考答案
課堂作業新設計
A類:1.
2. 4 6 10
B類:圖略
教材習題
第5頁“做一做”
1.第2個和第3個是線段。
2.連接每兩個點畫線段,一共畫出了3條線段,畫出的圖形是三角形。如右圖。
第6頁“做一做”
1.圖略。提示:先測量圖中線段的長度,再按指定長度畫線段。
2.如圖。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第1、2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和爭論意識及探索數學的興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準備:同樣大小的正方形、小木塊,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猜測: 相當于幾個 的長? 同時滲透測量的方法是一次接一次量,測量單位也可以選擇橡皮、吸管、木塊等等。
師:老師這兒有一根紅色小棒,有一根黃色小棒,請你猜一猜紅色小棒相當于幾個黃色小棒的長?
學生的回答,有的可能就是瞎猜的,有的可能有一定的根據,如:用手比劃著量一量。
師:如果我們想知道準確答案,該怎么辦呢?
生:可以量一量。找一名同學到前面試一試。
學生在量的時候可能不太規范。
師:我們在量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怎樣量的更準確?
生:一次接一次的量。
再找一名學生來示范量,得出結論:紅色小棒相當于4個黃色小棒的長。
師:如果我們不用黃色小棒量了,那我們還可以用什么去量紅棒的長度?
生:可以用吸管、鉛筆、尺子、小木塊、圓形紙片等等。
2.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數學書有多寬,可以讓學生借助橡皮、曲別針、鉛筆等來測量。
師: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嗎?
學生的回答可能會多種多樣。
如:生1:可以用尺子量。
生2:可以用曲別針量,看看書的寬度有幾個曲別針。
生3:可以用橡皮量,看看書的寬度有幾個橡皮的寬度。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1.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直觀認識線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學生能辨認線段,初步學會畫線段。
(三)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空間的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征。
教學準備:
人手一根毛線、一張長方形紙、一把直尺、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新朋友,想認識它嗎?它的名字就叫“線段”。
(板書課題:認識線段)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你覺得線段是怎樣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彎曲的……)
2、能不能想辦法變出一條線段?
生嘗試。
師(出示準備好的毛線):把毛線拉得直就出現一條線段。
請一生上來摸一摸。演示:這直的一段叫線段。
3、同桌合作:一個拉,另一個指出這條線段在哪里。
請兩生演示。
一生想辦法拉出線段,另一生指出:兩手之間的距離就是線段。
演示,問:垂下來的這一段是不是線段?為什么?
4、小結:線段是直直的。(板書:直直的)
(2)認識端點
1、兩頭粘上去的叫做線段的什么?(端點)(師把毛線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條線段有幾個端點?(兩個)(板書:有兩個端點)
(3)總結概念
現在,小朋友認識線段了嗎?線段是怎樣的?
讓生記線段: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把線段印在自己的腦子里。
(4)找線段
其實,在我們身邊,有許多物體的邊都是線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誰的小眼睛最亮?生:課桌邊、黑板邊……(讓生用手感知)
(5)折線段
1、指出白紙中哪些邊是線段?
2、在白紙中折出一條線段。(折痕)
3、再折比剛才短一點的線段。
4、在這張紙中折出最長的線段。(擺擂臺,讓擂主說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結
通過剛才的拉、折、指,你認識線段了嗎?
(7)畫線段
1、生自由畫在白紙上,然后反饋評價。
2、指定條件畫。
A、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段。
說說你是怎樣畫的?(師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畫出3厘米長的線段)
B、畫一條比3厘米長1厘米的線段。
反饋:要求非常準確。(進行認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結:線段有長有短。(板書)
(三)鞏固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線段?(小黑板出示)
2、數一數,下面的圖形是有幾條線段組成的。
3、過任意兩點,能連起幾條線段?
3點能連幾條線段?
4點呢,每兩點連起來,共有幾條線段?(生思考,動筆畫。)
4點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較:看看哪條線段長?
演示:一樣長。(生活中經常用到這樣的數學知識。如:穿豎條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橫條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四)總結
這節課,小朋友有哪些收獲?
一、教材: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數學第三冊第六單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等簡單的圖形,并在這學期學習了多邊形,知道了有幾條邊就是幾邊形,為今天的學習積累了一些經驗。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實際上就是量線段的長短,所以教材首先讓學生初步認識線段。教材注重學生的實際體驗,在體驗中感悟知識,通過具體活動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征。本課是學生學習用尺量物體長度的基礎,更是今后認識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的重要知識準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實際,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
1、使學生經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會畫線段。
2、在觀察、體驗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聯系學生生活的實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征,由于線段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線段的表象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法
本節課,我將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直觀教學法。通過教具、學具操作、多媒體演示等,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從實物感知過渡到圖形表象,抽象出線段的圖形,直觀的認識線段的特征。
2、活動體驗法。新課標提倡“做數學”。學生只有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通過“看、比、畫、折、說”等一系列活動,促進思考,引導探索,豐富數學活動經驗。
3、形象化的教學。形象化的語言,比如線段的兩個端點就像兩個小人兒立在兩端,線段躲到了圖形隊伍中去了等等能夠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增強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
三、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觀察操作法。“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盡可能給學生進行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知識,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
2、合作交流法。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學生積極思考、實現思維互補,獲得成功體驗。
說教學程序
鑒于對以上的認識,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猜謎語引入新課
數學源于生活,從身邊常見的毛線入手,讓學生觀察桌上的毛線(隨意擺放),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彎曲的毛線。為操作把毛線變曲為直打下基礎。
二、活動體驗,探究新知。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經歷、感受知識,最終認識、掌握知識。因此我通過以下的活動情境加深學生的體驗。
1、感知線段
拉一拉:組織學生把毛線拉直,說方法,強調要捏住線的兩端再拉直。順勢指出: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引出線段。接著再進一步從拉直的這條線認識線段的兩個端點,輔助多媒體在課件上抽象出線段的圖形,閃爍端點,加深認識。
辨一辨:在對線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通過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線段的兩個特點,并及時通過想想做做第1題,進行辨認和說理,加深對線段特征的認識。
2、找線段
在學生對線段有初步的認識后,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來加深理解,加深對線段的感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觀察課本的邊,數一數有幾條線段,引導孩子觀察這幾條線段圍成了什么圖形。
接著讓學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并引導發現幾邊形就由幾條線段圍成。從實物遷移到圖形,加深對多邊形的認識。
3、做線段
讓學生拿出一張紙嘗試,引導學生發現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條線段。讓同桌之間互相指指說說,鞏固線段的特征。
接著讓學生試著在紙上折出比這條線段長或短的線段,直觀感知線段的長短,為下一節課的學習做好孕伏和滲透。
利用低年級學生愛玩愛比賽的特點,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想學、樂學、學會、會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4、畫線段
引導學生利用一些工具嘗試畫線段,讓學生經歷畫線段的過程,畫好線段后,先在小組交流匯報。然后讓學生展示自己畫的線段,交流畫法和步驟。通過交流,探索畫線段的方法,感受解決數學問題的多樣化。
三、游戲鞏固,拓展延伸
結合書中的練習,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深化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
闖關“畫線段”。
第一關:連接兩點畫一條線段。
第二關:三個點。猜猜畫完是什么圖形?
第三關:四個點。獨立畫,交流。
四、全課總結,質疑延伸。
課的最后,讓學生交流這節課的收獲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學生抓住學習的重點,自己整理知識的能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