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5
這是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直觀認識線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學生能辨認線段,初步學會畫線段。
(三)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空間的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征。
教學準備:
人手一根毛線、一張長方形紙、一把直尺、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新朋友,想認識它嗎?它的名字就叫“線段”。
(板書課題:認識線段)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你覺得線段是怎樣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彎曲的……)
2、能不能想辦法變出一條線段?
生嘗試。
師(出示準備好的毛線):把毛線拉得直就出現一條線段。
請一生上來摸一摸。演示:這直的一段叫線段。
3、同桌合作:一個拉,另一個指出這條線段在哪里。
請兩生演示。
一生想辦法拉出線段,另一生指出:兩手之間的距離就是線段。
演示,問:垂下來的這一段是不是線段?為什么?
4、小結:線段是直直的。(板書:直直的)
(2)認識端點
1、兩頭粘上去的叫做線段的什么?(端點)(師把毛線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條線段有幾個端點?(兩個)(板書:有兩個端點)
(3)總結概念
現在,小朋友認識線段了嗎?線段是怎樣的?
讓生記線段: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把線段印在自己的腦子里。
(4)找線段
其實,在我們身邊,有許多物體的邊都是線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誰的小眼睛最亮?生:課桌邊、黑板邊……(讓生用手感知)
(5)折線段
1、指出白紙中哪些邊是線段?
2、在白紙中折出一條線段。(折痕)
3、再折比剛才短一點的線段。
4、在這張紙中折出最長的線段。(擺擂臺,讓擂主說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結
通過剛才的拉、折、指,你認識線段了嗎?
(7)畫線段
1、生自由畫在白紙上,然后反饋評價。
2、指定條件畫。
A、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段。
說說你是怎樣畫的?(師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畫出3厘米長的線段)
B、畫一條比3厘米長1厘米的線段。
反饋:要求非常準確。(進行認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結:線段有長有短。(板書)
(三)鞏固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線段?(小黑板出示)
2、數一數,下面的圖形是有幾條線段組成的。
3、過任意兩點,能連起幾條線段?
3點能連幾條線段?
4點呢,每兩點連起來,共有幾條線段?(生思考,動筆畫。)
4點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較:看看哪條線段長?
演示:一樣長。(生活中經常用到這樣的數學知識。如:穿豎條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橫條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四)總結
這節課,小朋友有哪些收獲?
3 認識線段
一課時
教學內容
認識線段。(教材第5、第6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
3.培養學生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難點:學會量線段、畫線段。
教具學具
毛線、尺子、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拿出我們已經準備好的毛線,隨意放在課桌上。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觀察得出:這條毛線是彎的。
教師拿起毛線,兩手把它拉緊,提問:看看現在怎么樣了?
學生發現它變直了。
師:我們把用兩手拉直見到的這一段叫做線段,(板書:線段)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用手拉一拉、比一比,體驗并得出線段“直”的特點,為新課的教學打下基礎】
二 自主探究
1.認識線段。
師:你能說說線段有什么特點嗎?
學生通過比較,確認線段是直的。
師:線段可以這樣表示(課件出示線段的圖形),看看線段還有什么特點。(啟發學生發現線段有兩個端點)
師:我們用手掐住毛線的兩頭,兩頭也叫兩端,兩端的點叫做端點,線段有兩個端點?,F在同學們能完整地說一說線段有什么特點了嗎?
(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
師:想一想在我們的身邊哪些地方有線段。
生:黑板邊、桌子邊、書邊,等等,都可以看成是線段。
師:請同學們打開教材第5頁,量一量教材上三條線段的長度,注意測量方法要正確喲!
學生嘗試測量,教師巡視指導,組織交流,進而認識到線段的可測量性。
【設計意圖:在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到線段的特點:直的、可測量、有兩個端點,加深對線段的認識,幫助學生形成線段的表象】
2.畫線段。
師:你想畫一條線段嗎?我們來試試畫一條長3厘米的線段。
學生利用工具嘗試畫線段,教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師:說說你是怎樣畫出3厘米長的線段的。
生1:從尺子的0刻度開始,畫到刻度3的地方就是長3厘米的線段。
生2:可以先畫一條直線,然后用尺子從直線上截取3厘米長的線段,畫好兩端的端點,把多余的線擦掉就可以了。
【設計意圖:學生積累了對線段的認識后,鼓勵學生嘗試畫線段。經歷畫線段的過程后,自己得出并掌握畫線段的方法】
三 總結提升
師:今天我們又學習了新的知識,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
學生相互補充,說說對線段的認識。(線段有兩個端點、直的、具有可測量性)
板書設計
認 識 線 段
教學反思
1.在講解線段的認識時,直接給出幾條線段的直觀圖,告訴學生這些都是線段。通過讓學生動手量出線段的長度,使其了解到線段是可以量出長度的。然后通過線段與曲線的對比,幫助學生認識線段的直觀特征。
2.線段是幾何的初步知識,它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概念。由于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低,所以我們采用直觀的方式來說明什么是線段。比較嚴格的定義到高年級再予以介紹。
3.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歸納等活動,使學生主動建構,并且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自己發現規律,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補充、修正,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課堂作業新設計
A類
1.哪些是線段?在括號里畫“√”。
2.下面圖形各是由幾條線段組成的?
(考查知識點:線段的特點;能力要求:認識線段,掌握線段的特點)
B類
按要求畫一畫。
(1)畫一條2厘米長的線段。
(2)畫一條比3厘米長1厘米的線段。
(考查知識點:根據線段的特點畫線段;能力要求:會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參考答案
課堂作業新設計
A類:1.
2. 4 6 10
B類:圖略
教材習題
第5頁“做一做”
1.第2個和第3個是線段。
2.連接每兩個點畫線段,一共畫出了3條線段,畫出的圖形是三角形。如右圖。
第6頁“做一做”
1.圖略。提示:先測量圖中線段的長度,再按指定長度畫線段。
2.如圖。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操作活動和觀察線段的過程,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線段的條數并會畫線段。
2、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思考、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并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樂于學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
線段表象的建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線繩、直尺或其他可畫線段的工具、長方形紙等。
教學過程:
一、認識線段
(一)感受線段的直
1、(課件出示鳥巢圖)小朋友們,這是什么?
是啊,這是鳥巢,今年暑假,在這里隆重的舉行了奧運會???100米的賽場上,運動員們爭分奪秒、奮力拼搏。
2、(課件出示跑道圖)這是100米跑道,這兩條分道線有什么不一樣呢?
是啊,這條是直的。(板書:直)
3、(課件出示毛線圖)那你們看,這條毛線的形狀是怎樣的呢?你能想個辦法讓這條毛線變直嗎?請小朋友們拿起桌上的毛線試一試。(指名前)你是怎樣讓它變直的呢?
4、(課件出示拉線圖)是啊,我們捏住線的兩段,把它拉緊了,線就直了。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線段。(板書課題:認識線段)讀兩遍。
(二)感受線段的兩個端點
(演示)我想請位小朋友來摸一摸這條線段是從哪兒到哪兒?(指名摸)老師兩手捏的這個地方是線的哪兒?線的兩頭也叫兩端,(出示端點)在數學上把它們叫做端點。(板書:端點)讀兩遍。那線段有幾個端點呢?(板書:2個)
(三)認識線段的示意圖
(課件出示線段圖)線段可以用這樣的圖形來表示。(師畫線段圖)用兩個短短的豎線表示兩個端點、直的。這兩個端點有時侯也可以用兩個小圓點表示。
(四)小結線段的特征
1、(演示)指一指,這條線段的端點在哪里?(生指)(出示)那這樣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嗎?說說你的理由,好嗎?(演示:換根長)那這樣呢?(演示:)那這樣呢?為什么?
2、那線段該是什么樣子的呢?是啊,線段必須是直的,有兩個端點。(板書)小朋友們記住它的樣子了嗎?
(五)練習:
(出示想想做做1)那下面這些圖形中哪些是線段?(生答)
師:為什么說這幾個是線段呢?
(六)舉例說明生活中的線段
1、(出示尺)這是什么?你能在這上面找一找,找到我們剛學的線段嗎?(指名)
是啊,尺的每條邊都可以看成線段。那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邊也可以看成線段?(生說說)
2、線段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課件出示圖片)如:門框的'邊、樓梯臺階的邊、屋檐的邊、護欄的欄桿、橋的牽拉繩等等,這些都可以看成線段。
(七)圖形中的線段
師:在我們的周圍,還有許多圖形,它們的身上也藏著線段,我們一起來找一找,數一數。(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
二、折線段,認識線段有長有短
1、(出示長方形紙)這是什么圖形?它有幾條線段?哪4條?(生指)除了這四條外,你能用它再創造出一條線段嗎?(可以討論討論)
2、展示:(指名前)你能折出一條比它長的嗎?比它短的呢?比豎折更長的呢?
指出:線段是有長有短的。(板書:有長有短)
三、畫線段
師:小朋友們真了不起,不僅會數線段,還能創造線段,說明線段已經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這位好朋友畫下來?拿出本子試著畫一畫。邊畫邊思考:
①哪些工具可以畫線段?
②畫線段時要注意些什么?
展示:他畫的怎么樣?能告訴大家你是怎么畫的嗎?你有沒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
你們是用什么畫的?還有哪些工具可以畫線段?是啊,只要邊是直的都可以畫線段。
四、組織練習
1、出示想想做做3
師:給你兩點,你能把兩點連成一條線段嗎?書上49頁想想做做第3題。
師:連接兩點可以畫幾條線段?
2、出示想想做做4
師:給你三點呢?連接每兩點可以畫幾條線段?書上49頁想想做做第4題。(展示)是這樣嗎?我們一起再來看一下。(演示)
師:是什么圖形?
3、出示想想做做5
師:給你四個點呢?先猜一猜?再畫一畫,看看能畫出多少條線段?(展示)
師:我們在畫的時侯,怎樣畫就能畫全了、不遺漏?課件演示有順序的畫。
五.課堂小結。
小朋友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知道了什么?學會了什么?
六、拼圖形
師:小朋友們,你們可別小看這線段,它可以組成許多美麗的圖案,請看:(課件出示)
師:課后請小朋友們也動手畫一畫,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線段創造出更多、更美的圖案,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精彩!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第1、2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和爭論意識及探索數學的興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準備:同樣大小的正方形、小木塊,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猜測: 相當于幾個 的長? 同時滲透測量的方法是一次接一次量,測量單位也可以選擇橡皮、吸管、木塊等等。
師:老師這兒有一根紅色小棒,有一根黃色小棒,請你猜一猜紅色小棒相當于幾個黃色小棒的長?
學生的回答,有的可能就是瞎猜的,有的可能有一定的根據,如:用手比劃著量一量。
師:如果我們想知道準確答案,該怎么辦呢?
生:可以量一量。找一名同學到前面試一試。
學生在量的時候可能不太規范。
師:我們在量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怎樣量的更準確?
生:一次接一次的量。
再找一名學生來示范量,得出結論:紅色小棒相當于4個黃色小棒的長。
師:如果我們不用黃色小棒量了,那我們還可以用什么去量紅棒的長度?
生:可以用吸管、鉛筆、尺子、小木塊、圓形紙片等等。
2.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數學書有多寬,可以讓學生借助橡皮、曲別針、鉛筆等來測量。
師: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嗎?
學生的回答可能會多種多樣。
如:生1:可以用尺子量。
生2:可以用曲別針量,看看書的寬度有幾個曲別針。
生3:可以用橡皮量,看看書的寬度有幾個橡皮的寬度。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1.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