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4
這是小學數學計算技巧,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計算能力是一項基本的數學能力,也是綜合能力的具體體現。計算能力的培養,不僅與數學基礎知識密切相關,而且與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那在小學階段,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培養計算能力呢?
一、握基礎知識,是形成計算能力的前提
面對計算題時,要得到計算結果,首先要考慮運用什么數學概念、運算定律、運算性質、運算法則和計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這些基礎知識決定了是否具有計算能力。
例如,學習分數四則計算,就必須先理解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理解并且掌握如通分、約分、帶分數與假分數之間的互化等基礎知識和相應的基本技能。只有把有關的基礎知識講清楚,讓孩子真正掌握了,計算才不會出現差錯。
而相對于低年級來說,高年級的基礎知識更為豐富,因此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應幫助孩子從整理已學的基礎知識開始,運用遷移,不斷深入。
二、加強基本技能訓練是形成計算能力的關鍵
學數學,不解題不行,只講不練或講多練少,都會影響到計算能力的提高。俗話說的好“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提高孩子的計算能力也是這個道理。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要經常督促和指導他們加強計算能力的培養。不然,他們在計算時會出現不該出現的錯誤。例如,在計算小數、分數四則運算時,常遇到學生計算法則是正確的但結果卻是錯誤的,究其原因,有約分、通分的錯誤,有互化錯誤,也有百以內的口算問題。這些都反映了孩子的基本技能存在缺陷。在計算練習中,強化基本技能訓練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重要環節。為此,在指導孩子練習時,應有的放矢,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
另外,幫助孩子小結某些規律性的東西也能大大提高計算技能。如:分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總的來說,用小數計算比較簡便,但判斷能否把所有的分數化成有限小數成為了這一類計算的關鍵點,隨著這一關鍵點的突破,孩子的運算速度必定加快,計算技能也勢必提高。
三、掌握適當的口算技巧,培養口算能力
口算能力的培養,是小學生數學能力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切實抓好它,才能有利于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全面發展,這里教幾個實用操作。
1.運用口算卡片,保持訓練的連續性
運用口算卡片,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視覺是感知過程中最敏感的器官,學生目視口算卡片進行視算,注意力容易集中。一般可以利用剛開始學習前兩三分鐘集中訓練。例如:我們將所有20以內的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算式制作成口算卡片,媽媽快速出卡片,孩子快速口算,20張卡片為一輪,計時游戲,并把歷史最好成績(包括用時和得分)貼在孩子的床頭,每次訓練后,如果破記錄,就更新。
現在有一些游戲也可以達成這樣的效果,但是我仍然認為卡片效果更好。
2.掌握一些湊整的速算技巧
比如湊十法。“20以內進位加法”是否計算正確、迅速,而“湊十法”是這部分內容的核心,學生對“湊十法”掌握得如何將直接影響到進位加法的計算速度,從而影響到20以內的退位減法及整數四則計算學習。所以掌握利用“湊十法”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非常重要。
其實,加法、減法、乘法都可以運用到湊十的速算技巧。
四、培養良好習慣,是形成計算能力的重要保證
有的孩子,在測驗、考試之前盯得緊一點,成績會起很大變化。分析原因,不是基礎的東西沒有掌握,而是平時的習慣不行。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直接影響著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這就要求孩子要認真聽課,積極思考,獨立完成作業,養成自覺檢查驗算和有錯必改的習慣。
讓孩子養成看到題目,首先審題的習慣,這樣計算起來方法會更正確、更合理,計算速度會不斷提高。
計算出現差錯,錯寫、漏寫數字和運算符號是常有的事,因此指導孩子認真書寫也十分重要。規范的書寫格式可以表達運算的思路和計算步驟。
誠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靠一朝一夕,也不能時緊時松,只有堅持不懈,一抓到底方能有成效。
在整個小學階段,四則計算貫穿于數學學習的全過程,整個小學數學的一半以上時間都在學習它。因此,幫助孩子打好基礎,重視基本技能訓練以及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方能使孩子形成較強的計算能力。
一、練習速算基本功—口算
口算是速算的基本,是速算正確率的保證。練習口算時,不能單一地追求速度,要弄清算理,這樣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基本方法,為速算打下深厚的基本功。
二、熟練掌握速算定律
速算定律是速算的理論依據,學好速算,就要掌握速算相關的公式、法則、規律等等。在記憶這些定律時,還要弄明白定律的特點。
三、整理歸納多種速算方法
在速算時,除了運用速算定律,也可以加入其他的速算方法來輔助計算。比較常見的速算方法有湊整法、分解法,以及速算技巧。
湊整法是根據題的特征,運用計算定律和性質使運算數據湊整,使用最多的有連加湊整、連減湊整、連乘湊整。
連加湊整是算式有幾個數相加能湊成整十、整百、整千等的話,可以利用加
法交換律調換位置后再進行計算。例如“24+48+76=? ”,觀察題中數字的特
點后,可以調換成“76+24+48”
連減湊整法是從被減數里連續減去幾個數,如果減數的和能湊成整數的話,
可以把減數先加,然后再減。例如“164-13-7=? ”,可以先將13加7,得出 整數20后,再用164減20。這樣計算比較簡便。
連乘湊整道理一樣,如果發現算式中有數字相乘能得整數,就用乘法交換率調換位置。例如“25x17x4=? ”可以調換成“25x4x17”,先算第一步,然 后再算后一步。
分解法其實就是將算式中的特殊數拆解,然后分別與另外的數運算。例如“25x32x125=? ”可以分解為 “(25 x 4) x(8x125)=100x1000”。
小學數學中,常用的速算技巧有三個:
頭差1尾合10的兩個兩位數相乘的乘法速算,即用較大的因數十位數的平方減去它的個位數的平方。例如“48x52=2500-4=2496"。
首同尾合10的兩個兩位數相乘的乘法速算,即其中有一個十位數上的數加1, 再乘以另一個數的十位數,得到的積做兩個數相乘的積的百位、十位,再用兩個數個位上的數的積作為兩個數相乘的積的個位、十位。例如“14x16=224” ,其 中“4x6=24”,24分別作為個位、十位,"(1+1) x1=2”,2作為百位,即可得到答案224。如果兩個個位數相乘的積不足兩位數,則需要在十位上補0。
利用“估算平均數”速算。例如“712+694+709+688=? ”,觀察算式得 到平均數7。0,將每個數與平均數的差累計,可得12-6+9-12=3,最后計算為 “700 x 4+3=2803”。
最后,還需要熟記一些常用的數據,例如乘法口訣表、圓周率、1至20的平 方數、20以內的質數表等等。當孩子掌握這些知識后,最主要的還是要做多種多樣的速算練習。當然,數學中的速算技巧遠遠不止這些,相信老師在平時的課堂 上也講了許多,孩子們應該自己去積累,去靈活運用。
簡便計算三字經
做簡算,是享受。細觀察,找特點。
連續加,結對子。連續乘,找朋友。
連續減,減去和。連續除,除以積。
減去和,可連減。除以積,可連除。
乘和差,分別乘。積加減,莫慌張,
同因數,提出來,異因數,括號放。
同級算,可交換。特殊數,巧拆分。
合理算,我能行。
1方法一:帶符號搬家法
當一個計算題只有同一級運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減運算)又沒有括號時,我們可以“帶符號搬家”。
a+b+c=a+c+b
a+b-c=a-c+b
a -b+c=a+c -b
a-b-c=a-c-b
例如:
a×b×c=a×c×b
a÷b÷c=a÷c÷b
a×b÷c=a÷c×b
a÷b ×c=a ×c÷b)
例如:
2方法二:結合律法
(一)加括號法
1.在 加減運算中添括號時,括號前是加號,括號里不變號,括號前是減號,括號里要變號。
2.在 乘除運算中添括號時, 括號前是乘號,括號里不變號,括號前是除號,括號里要變號。
(二)去括號法
1.在 加減運算中去括號時,括號前是加號,去掉括號不變號,括號前是減號,去掉括號要 變號(原來括號里的加,現在要變為減;原來是減,現在就要變為加。)。
2.在 乘除運算中去括號時,括號前是乘號,去掉括號不變號,括號前是除號,去掉括號要 變號(原來括號里的乘,現在就要變為除;原來是除,現在就要變為乘。)。
3方法三:乘法分配律法
1.分配法
括號里是加或減運算,與另一個數相乘,注意分配
例:8×(12.5+125)
=8× 12.5+8× 125
=100+1000
=1100
2.提取公因式
注意相同因數的提取。
例: 9×8+ 9×2
= 9×(8+2)
=9×10
=90
3.注意構造,讓算式滿足乘法分配律的條件。
例:8×99
=8×(100-1)
=8×100-8×1
=800-8
=792
4方法四:湊整法
看到名字,就知道這個方法的含義。用此方法時,需要注意觀察,發現規律。還要注意還哦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嘛。
例:9999+999+99+9
=(10000-1)+(1000-1)+(100-1)+(10-1)
=(10000+1000+100+10)-4
=11110-4
=11106
5方法五:拆分法
拆分法就是為了方便計算把一個數拆成幾個數。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如: 2和5,4和5,4和25,8和125等。分拆還要注意不要改變數的大小哦。
例: 32×125×25
=( 4×8)×125×25
=( 4×25)×( 8×125)
=100×1000
6方法六:巧變除為乘
除以一個數等于乘以這個數的倒數
7方法六:裂項法
分數裂項是指將分數算式中的項進行拆分,使拆分后的項可前后抵消,這種拆項計算稱為裂項法.常見的裂項方法是將數字分拆成兩個或多個數字單位的和或差。
遇到裂項的計算題時,需注意:
1.連續性
2.等差性
計算方法:頭減尾,除公差。
8方法六:找朋友法
例題:
例1:
283+52+117+148
=(283+117)+(52+48)
(運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減號或除號后面加上或去掉括號,后面數值的 運算符號要改變。
例2:
657-263-257
=657-257-263
=400-263
(運用減法性質,相當加法交換律。“帶符號搬家”)
例3:
195-(95+24)
=195-95-24
=100-24
(運用減法性質)
例4:
150-(100-42)
=150-100+42
(去括號時,括號前面是減號,括號里面的運算符號要變成逆運算)
例5:
(0.75+125) x8
=0.75 x8+125 x8=6+1000
. (運用乘法分配律))
例6:
( 125-0.25) x8
=125 x8-0.25 x8
=1000-2
(同上)
例7:
(1.125-0.75)÷0.25
=1.125÷0.25-0.75÷0.25
=4.5-3=1.5。
( 運用除法性質)
例8:
(450+81)÷9
=450÷9+81÷9
=50+9=59.
(同上,相當乘法分配律)
例9:
375÷(125÷0.5)
=375÷125 x0.5=3 x0.5=1.5.
(運用除法性質)
例10:
4.2÷(0.6 x0.35)
=4.2÷0.6÷0.35
=7÷0.35=20
( 運用除法性質)
例11:
12 x125 x0.25 x8
=(125 x8) x(12 x0.25)
=1000 x3=3000.
(運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例12:
(175+45+55+27)-75
=175-75+(45+55)+27
=100+100+27=227.
(運用加法性質和結合律)
例13:
(48 x25 x3)÷8
=48÷8 x25 x3
=6 x25 x3=450.
(運用除法性質, 相當加法性質)
四年級簡算應用舉例
五年級簡算應用舉例:
加法交換律
0.75+9.8+0.25
= 0.75+0.25+9.8
= 1+9.8
= 10.8
加法結合律
48.5+0.4+0.6
=48.5+(0.4+0.6)
=48.5+1
=49.5
乘法交換律:
2.5×5.6×0.4
= 2.5×0.4×5.6
= 1×5.6
= 5.6
乘法結合律:
99×12.5×0.8
= 99×(12.5×0.8)
= 99×10
= 990
加法交換律與結合律
6.5+0.28+3.5+0.72
=(6.5+3.5)+(0.28+0.72)
=10+1
=11
乘法交換律與結合律
2.5×1.25×0.4×0.8
=(2.5×0.4)×(1.25×0.8 )
= 1×1
=1
乘法分配律(提取式)
1.35×12 -1.35×2
= 1.35×(12-2)
= 1.35×10
= 13.5
95.5÷1.6-15.5÷1.6
=(95.5-15.5)÷1.6
= 80÷1.6
= 50
乘法分配律(添項)
99×25.6+25.6
=99×25.6+25.6 ×1
=25.6 ×(99+1)
= 25.6×100
= 2560
3.5×8 + 3.5×3-3.5
= 3.5×8 + 3.5×3-3.5×1
= 3.5×8 + 3.5×3-3.5×1
= 3.5×(8 + 3-1)
= 3.5×10
= 35
數字換加法
4.5×102
= 4.5×(100+2)
= 4.5×100+4.5×2
= 450+9
= 459
數字換減法
99×2.6
= (100-1)×2.6
= 100×2.6-1×2.6
= 260-2.6
= 257.4
數字換乘法
5.6×125
=(0.7×8)×125
= 0.7×(8×125)
= 0.7×1000
= 700
連減的性質:
同級運算中,第一個數不能動,后面的數可以帶著符號搬家:
六年級簡算應用舉例
同級運算中,第一個數不能動,后面的數可以帶著符號搬家
同級運算中,第一個數不能動,后面的數可以帶著符號搬家
簡便計算錯誤問題的分析
錯誤類型一:當學生學完“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兩個數,可以減去這兩個數的和”之后,學生腦海中自然就有了這樣一種意識。
如像從一個數里減去兩個數,始終是減去兩個減數的和才簡便,于是在練習時,有一部分學生就會出現這種情況:673-137-373=673-(137+373),而不會用673-373-137。
很多學生對減法性質的逆用感到很困難,如會出現962-(62+45)=962-62+45=135;2548-(748-452)=2548-748-452=1348。
錯誤類型二:學習了乘法分配率后,會出現以下錯誤:(4+40)×25=4×25+25;67×38+62×67=(38+62)×(67+67)。
錯誤類型三:在學完五個運算定律后,出現如125×32×25的題目時,學生會想到把32分成8乘4,計算時卻分不清該用乘法結合律,還是乘法分配律,會出現125×32×25=(125×8)+(4×25)。
錯誤類型四:只看數,不看清運算符號,亂用簡便方法,如:25×4÷25×4=100÷100=1;278-54+46=278-100=178。
仔細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一是教學時,一味機械地進行程序化訓練,形成錯誤的思維定勢,對學生的思維方式產生了負遷移,只要貌似就用學過的方法牽強地套用,二是不會靈活運用。我們進行簡便教學時片面地注重了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的滲透。
練習
end
教學目標
1.知道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會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
2.知道物品價格的表示形式,培養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3.通過購物活動,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并知道愛惜人民幣。
教學重難點
民幣單位間的換算,會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
課前準備
教學過程
簡單的計算
第1課時
教學內容:簡單的計算(例5、例6)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和簡單的加法計算。
2、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認識用小數表示物品的價格
教學難點:人民幣之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準備:例5、例6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口答:
1、3元=( )角 50角=( )元
2、8元=( )角 70角=( )元
二、新授。
1、教學例5。
出示例5的掛圖,提問:“這是幾元幾角?”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元2角,接著問:1元可以換成多少個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樣想的?學生試回答后,教師再做說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書1元2角=12角。
2、教學例6。
出示例6掛圖。
教師試問:誰知道0.50元是幾角?2.00元是幾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為單位小數點左邊是幾就是幾元,右邊第一位是幾就是幾角,右邊第二位是幾就是幾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這部分知識學生知道它表示幾元幾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個什么數,怎么讀、寫不需要學生掌握)
認識物品單價的方法:
小數點左邊表示幾元,右邊表示幾角
注意區分:3.50元(3元5角)與35.00元(35元)
3.50元(3元5角)與5.30元(5元3角)
三、課堂作業設計
1、課本第50頁“做一做”。
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說給同桌的同學聽,你是怎么想的。
第2題:學生先做,教師巡視,提問個別同學,集體訂正。
2、本第51頁“做一做”。
3、練習九。3、4、5、6、7、9
第5題:兩人一小組進行合作(哪兩樣物品的價錢合起來是1元)例:一個同學拿7角,另一個同學要拿幾角合起來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過程中,也可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
四、思維訓練
1、在()里填上“>、<、=”
45角()5元4角 2元3角()23角
30角()1元3角 7元1角()17角
2、利用練習九的第9題,計算下面的題
小明有15元,可以買什么,什么東西買不了?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用小數表示物品的價格,都能看懂商品的單價,此外還進行了元、角、分的簡單計算。
板書設計: 簡單的計算
1元2角 1張1元和2個1角 12個1角
1元2角=12角 12角=(1)元(2)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簡單的計算(例7、8)
教學目標:1、能正確地進行關于元、角、分簡單的加、減法計算。
2、理解元、角、分的加、減計算的算理。
3、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難點:正確、合理、靈活地進行元角分的加減法計算
教具準備:人民幣、掛圖
教學教程:
一、學前準備
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說出物品的單價。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7。
1、 出示例7第一小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