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3
這是比例的意義指的是什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 理解比例的意義,能運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會組比例。
2、探索國旗中蘊含的數學知識,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3、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比的知識,誰能說說:
1、什么叫做比?比的書寫形式有哪些?
2、什么叫做比值?
一、情境引入
同學們,每個星期一的早上我們學校都會舉行什么活動?我們一起說吧。
(生齊聲說:升旗儀式)
課件出示:升旗儀式的情景
你們對這個情景已經非常熟悉了,你們對這面國旗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了解嗎?
不了解是吧?那老師告訴大家:
課件出示并介紹:我們這面國旗的長是2.4米、寬是1.6米。
提問:你除了在升旗儀式上還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加到過國旗呢?
指名回答(學校周一升旗時操場上的國旗、會議桌上的國旗、教室后面的國旗、)
在很多的場合像我們的教室、還有大型的慶典活動上我們都可以看到莊嚴的國旗。
那么你們知道這些國旗的尺寸大小嗎?追問:知道不知道?
那么下面呢我們看一下老師收集到的一些信息。
課件出示不同場合下的國旗
課件出示:不同場合下的國旗
提問:誰能用最簡短的語言描述一下這四面國旗分別出現在什么地方?并讀出它的長和寬(1)天安門廣場的國旗,長5米,寬10/3米。
(2)學校的國旗長2.4米,寬1.6米。
(3)教室里面的國旗長60厘米,寬40厘米。
(4)會議桌上的國旗長15厘米,寬10厘米。
那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國旗的大小都一樣嗎?
師小結:在不同的場合的國旗的大小是不一樣的。
追問:它們的形狀相同嗎?(相同)
盡管它們的大小不一樣,但形狀相同。我們看上去每面國旗在我們的眼中還是那么的莊嚴和美麗,那么的和諧和統一是嗎?那么到底按照怎么樣的標準才能制作出這種大小不同、形狀相同的國旗呢?其實每面國旗的里面是否也蘊含著我們的數學知識呢—比例!(板書課題:比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探究新知
下面請同學們拿出練習本,聽清要求:
先寫出圖中國旗長與寬的比然后再求出它的比值。
學生自主計算,教師巡視。
提醒:同學們在計算時,一定要認真。 注意計算結果的準確性。
哪個同學愿意和大家來分享你的成果?和大家勇敢的分享你的成果。指名回答
根據學生匯報并分類板書。
5:10/3=3/2
2.4::16=3/2
60:40=3/2
15:10=3/2
大家同意他的計算結果嗎?
師:請同學們觀察黑板上的計算結果,看看有什么發現。
指名回答
師小結:說的非常好,這是個很重大的發現,這四面國旗它們的長與寬都有變化,但比值都是3/2 。其實呀不止這兩面紅旗長與寬的比是3:2,所有國旗長與寬的比的比值都是3/2,這在國旗法中有明文規定的
板書:5:10/3 2.4:1.6
師:像這樣的兩個比,它們的比值相等的,也就說這兩個比相等,那么我們可以用什么符號把它們連接起來變成一個等式?
來大家一起把這個等式念一下(學生齊讀)5:10/3=2.4:1.6
提問:那么誰能根據這四個 5:10/3=3/2
2.4:1.6=3/2
60:40=3/2
15:10=3/2
相等的比也像老師一樣寫一個等式呢?
指名回答并根據匯報板書
我們寫的這些等式數學上把它叫做比例。誰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叫做比例? 指名回答
老師明確:我們把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重點強調比值相等)
大家齊讀兩遍,開始。
學生齊讀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比例的意義
板書課題
提問:在讀了比例的意義以后,在這句話里你認為那些字非常重要呢?
指名回答
教師明確:兩個比相等并在這句話的字的下面標上黑點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 。。
2、深入理解比例的意義
那大家看一看:15∶3和60∶12能組成比例嗎?你是怎樣判斷的? 對,15∶3的比值是5;60∶12的比值也是1.5,所以說15∶3和60∶12能組成比例。
那同學們,要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么啊?對,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要看它們的比值是否相等。
追問并出示課件:那同學們,要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么啊?
(指名回答)
大家同意嗎?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
追問:如果不相等的話,能組成比例嗎?
教學比例的另外一種寫法:同學們知道比還有另外一種寫法(分數的寫法)像2.4:1.6=15:10這個比例還可以寫成2.4/1.6=15/10,這是兩種不同的寫法!
(3)、合作探究:在四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數據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組成比例??
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討論!看哪個小組的同學找的多,開始吧!
班內交流: 哪位同學說一說你們小組找出來哪些比例?
同學們真了不起,從這四面大小不同的國旗中,就組成了這么多不同的比例。比老師找的還多呢,請看屏幕
展示: 2.4 :1.6 = 60 :40 (長:寬 = 長:寬)
1.6 :2.4 = 40 :60 (寬:長 = 寬:長)
2.4 : 60 =1.6 :40 (長:長 = 寬:寬)
......
這里能組成的比例還有很多,同學們課下再找出其他的比例吧!
2、比和比例的區別?
(1)同學們,以前學了比,現在又學比例,那你覺得比和比例一樣嗎?現在老師有個問題需要同學們幫忙解決一下,請看屏幕,“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 下面請同學們小組內探討,一會兒告訴老師好嗎?好,開始吧!
(2)交流:誰愿意來說一說你們小組討論的結果?
(生答)
(3)展示:說的太好了,比由兩個數組成,是一個式子,表示兩個數相除。比例由四個數組成,是一個等式。它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請看屏幕上的表格
三、智慧城堡
師小結:今天這節課同學們表現得特別好,我們一起去智慧城堡闖闖關同學們有沒有信心?
四、談收獲
這節課,大家都非常積極和認真,老師相信同學們的收獲肯定很多,那誰想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獲呢?
五、全課總結:
師小結:比例的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法國著名的建筑物埃菲爾鐵塔,希臘雕像斷臂維納斯,還有閃爍的五角星,這些事物之所以能給我們美感,是因為它們的構造都和一個詞“黃金比例”有關。希望你們課后能從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比例”,發現更多的數學知識,到那時,相信你們能夠更深刻的感受到數學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真的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課后小結
比例的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法國著名的建筑物埃菲爾鐵塔,希臘雕像斷臂維納斯,還有閃爍的五角星,這些事物之所以能給我們美感,是因為它們的構造都和一個詞“黃金比例”有關。希望你們課后能從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比例”,發現更多的數學知識,到那時,相信你們能夠更深刻的感受到數學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真的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教學內容:人教版教科書第40頁.
教學目標:
1..明確比例的意義,掌握組成比例的條件,并熟練地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能根據不同要求,正確的列出比例式。
3.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求比值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知
1. 什么叫做比?如何求比值?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質?
2. 求比值
12∶16 10∶6 4.5∶2.7 34∶18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導學目標:
1.兩個比組成比例需要什么條件?
2.如何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成比例?
(二)學生自學,并完成自學斷診斷
1.( )叫做比例。
2.求比值并填空:
因為4.5:2.5=( ) 9:5=( ) ,所以4.5:2.5和
9:5可以組成( ),即可以寫成( )或( )。
3.要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關鍵是要看這兩個比的( ) 。
4.比和比例的區別與聯系。
三、合作探究
思考一下,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并寫出相應的比例。
7 : 14 和 6 : 12 13 : 14和16 : 18
5 : 7 和 1 : 14 0.4 : 1.6 和 3 : 12
四、展示交流
1.寫出比值是 的兩個比,再組成一個比例。
2.用5、40、8、1組成兩個比例式。
3.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使比例式成立。
8 : 6 = 4.6 : ( ) 6.3 : ( ) = 5 : 9 ( ) : = 3 : 32 45 : 7.5 = ( ) : 23
五、歸納總結
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關鍵是要看什么?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0頁例1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義,掌握組成比例的關鍵條件;能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數學思考:使學生經歷觀察、比較、判斷、歸納等活動,深化對概念的理解。
問題解決: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培養學生進行初步的觀察、分析、概括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運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組成比例。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大屏幕出示一張天安門廣場升國旗)
師情境創設:同學們,老師假期中外出正好趕上了一個特別激動人心的場景,想知道是什么場景嗎?(生答想,教師大屏幕展示照片,但是特別小,學生說看不清)這時教師放大圖片,但只放大長,把照片拉變形,學生還說看不清;然后老師再展示只放大寬的照片,學生還說看不清,最后老師展示按比例放大的照片,這時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是升國旗場面。
師:同學們,剛才在老師第三次放大照片的過程中,運用了一個數學知識,這個知識不但能幫助我們不變形的放大和縮小照片,還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這個知識就是比例。(板書:比例)
(設計意圖:借助圖片的放大這一生活情景,讓學生初步感知比例就來源于生活,并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由此激發學生學習比例的興趣和欲望。)
(二)搭建框架,整體感知
提問:看到比例,你都想了解關于它的哪些知識?
生自由回答后,教師大屏幕出示整單元知識框架的思維導圖
師:我們這個單元共給我們安排了這些內容,就幫助我們進一步學習你想了解的知識。
師指引學生通過思維導圖整體感知本單元的知識,點明這節課要探究的是比例的意義并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借助思維導圖形式整體感知單元框架,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個系統化的認知,避免知識碎片化,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復習舊知,搭建橋梁
師:所有的數學知識都是可以借助我們以前學習過的知識來探索得出的,同學們想一想,比例的知識,可能和我們學過的哪部分知識聯系緊密?
生答比
師:請同學回顧一下你所掌握的比的知識,和同學們說一說。
學生匯報,教師適時用大屏幕展示比的知識。
(設計意圖:“比例”的學習基礎是“比”,學生也能從字面上感黨到“比例”和“比”有聯系的。通過回顧比的知識,為學生探究比例的意義做好鋪墊,為探索新知搭建橋梁。)
(四)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1、提出問題,初步感知比例的意義。
(1)師:我們的生活中,像放大照片這樣按比例擴大或縮小的現象處處存在。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三個不同場景不同大小的國旗)這是三面尺寸不同但形狀完全相同的國旗。國旗是我們國家的標志,它的形狀是完全不能改變的。那么,國旗是按照什么規格來制作的呢?國旗的長與寬之間是不是存在著什么關系呢?下面就請同學們在自己的練習本上完成屏幕上的第一個要求
大屏幕展示第一個要求:隨意選擇其中任意兩面國旗,寫出每一面國旗長與寬的比,然后求出比值,看看有什么發現。
(2)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解決問題
(3)分別指名三位同學在黑板上板書三組不同的比,寫出比值
(4)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發現,得出結論:每兩面國旗長與寬的比的比值都相同。不同場合用到的國旗大小會不一樣,但是長與寬的比是固定的。
(5)師引導得出:因為比值相等,所以可以用等號連接每組的兩個比。
(設計意圖:教師繼續利用情境中的照片,給出數據讓學生探究。學生在對數據充分觀和分析的過程中,積累寶貴的數學經驗,初步感知比例的意義。)
2、豐富情境,理解比例的意義
(1)師:這些國旗長與寬的比存在這樣的關系,那么寬與長的比是不是也有這樣的關系呢?(學生猜測)我們繼續驗證一下吧!請同學們完成大屏幕上第二個要求:寫出兩面國旗寬與長的比,算出比值,看看能不能組成這樣的等式?
(2)學生獨立思考,在本子上記錄找到的相同比值的比,并寫成等式。
(3)匯報交流
師:誰來說一說自己的發現?
生答師板書三組等式
(設計意圖:概念的建立應該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但這個“具體”不能僅僅局限于一組數據。教師提供國旗情境,給學生提供更為充分的探究和體驗的機會,為后續的抽象概括出概念做好鋪墊。)
3、沖突設疑,深化理解
師:既然國旗是“按比例”縮放的,那是不是國旗中任意數據組成的比都能構成等式呢?
學生思考
師:老師這里有兩個比,它們是否相等?
板書一組比,即天安門國旗長:天安門國旗寬和學校國旗寬:學校國旗長
學生發現不相等
師為什么不相等
生,一個是長:寬,另一個也是長:寬才行。
師:是的,你們已經觀察到,在“按比例”縮放時,要注意,只有對應的量之間的比,比才相等,才可以寫成這樣的等式
(設計意圖:形成完整的概念,除了引導學生觀察到概念的顯性結構特征和數量特征之外,還要幫助學生發現概念的隱性特點。通過引導,學生對比例的意義的內涵和外延都有了較為深入的思考。)
3、討論交流,抽象歸納比例的概念
(1)請同學們觀察黑板上的這些等式,你有什么發現?
請同學們先在小組里說一說,然后全班交流
(2)全班匯報交流,得出結論:全有兩個比,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3)教師指出:像這樣的式子就是比例。
師: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比例嗎?
生答:兩個比值相等的比寫成的等式。
師:兩個比要符合什么樣的條件就可以成為比例呢?
生答后師(課件呈現):數學書上是這樣描述比例的,學生齊讀比例的概念。
(設計意圖,在學生的討論與交流中,對比例的概念己經基本建立,完成了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四)練習鞏固,綜合運用
1、數字中的比例
師:剛才大家在照片、國旗尺寸中找到了比例。你能不能判斷下面四組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如果能,請你把它寫下來。
(1)6:10和9:15
(2)20:5和1:4
(3)0.6:0.2和3/4:1/4
(4)4:3和2:1.5
學生獨立練習,教師巡視。
2、圖形中的比例
師:看來要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只要算出它們的比值是否相等就可以了。師(課件將最后一組數據變換成下圖):如果第4組比例中對應的數據出自兩個三角形。你有什么發現?
頂設:兩個三角形底與高的比可以組成比例,這兩個三角形形狀是一樣的。
師:當兩個三角形“按比例”縮小或放大時,它們的形狀不變
請學生寫出對應數的比組成比例
3、生活情境中的比
一輛汽車第一天4小時行駛了200千米,第二天3小時行駛了150千米。根據汽車行駛的情況,看能否組成比例?能的話寫出來。
學生獨立完成
4、比和比例對比
判斷下面哪些是比例,哪些不是
1:5=5:1 ( )
40:5=4×2 ( )
1:3=2:6 ( )
5:6 ( )
(五)總結比和比例的區別和聯系
師通過練習4引導學生總結比和比例的聯系和區別,最后大屏幕展示
比
比例
意義
兩數相除叫做兩個數的比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
構成
由兩項構成
有兩個比,由四項構成
(設計意圖:比和比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通過練習,使學生在對比中清晰認識和區別這兩個易混概念。又通過表格整理,對概念要素進行具體的界定和羅列,使學生在比較分析中準確地把握概念的細節和內涵)
(五)課堂總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和比例有關的知識,你們有什么收獲?
學生回顧知識要點。
大屏幕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示本課的內容要點。
(六)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師:其實比例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來看一看(課件介紹黃金比例)
師:穿高跟鞋也與比例有關,你知道女土為什么穿上高跟鞋會更美嗎?
(設計意圖: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學生在學會“比例”后再去理解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更容易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全課由生活現象設疑開始,又由生活現象釋疑結束,首尾呼應。)
(七)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制作一張數學小報,把今天所學的知識在小報中呈現出來,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形式。
教學反思:
1、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暨東師大培訓回來之后,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其中觸動我的就是“培養思維比傳授知識更重要”。于是,在本堂課的教學環節中,我有意識的設計了利用思維導圖整體感知本章內容環節,目的就是給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框架,讓他們了解學習每節內容的目的是什么,也感受到思維導圖是歸納整理的有利工具。讓學生帶著目標去學習,對于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是有益的。這個環節的安排,可以在一單元的開篇一課的課堂上,也可以是在單元開始之前的預習環節。
2、提供豐富的生活素材,為學生探索新知奠定基礎
通過讓學生驗證大量的生活中的比的比值相等環節,為他們提供大量的生活中的素材,就是為了讓他們水到渠成的理解比例的意義奠定基礎。但這個環節因為時間關系,我覺得還稍有欠缺,應該再提供給他們變換形式寫比驗證的機會。因為這里處理不當,就造成了鞏固練習中按規律寫出比例題目的難度。應在以后的教學中有所更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比例的意義。
技能目標:能正確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初步感知事物間是相互聯系、變化發展的。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
難點: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比的知識,比的前項、后項和比值。
二、教學過程
1.比例的意義
(1)出示P40例1
操場上和教室里兩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值有什么關系?
2.4∶1.6=3∶2
60∶40=3∶2
2.4∶1.6=60∶40
象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寫成: =
做一做
1、下面那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1)6∶10和9∶15 (2)20∶5和1∶4
(3) ∶ 和6∶4 (4)0.6∶0.2和 ∶
答:(1)6∶10=3∶5 9∶15=3∶5 (2)20∶5=4∶1 (3)6∶4=3∶2
(4)0.6∶0.2=3∶2 ∶ =3∶1
所以,只有第一組可以組成比例為6∶10=9∶15
2、用圖中4個數據可以組成多少比例?
答:2∶4=1.5∶3 4∶2=3∶1.5 3∶4=1.5∶2 4∶3=2∶1.5
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什么是比例?
拓展延伸
用 、8、 、12四個數分別作為比例的項,你能組成幾個比例?
課后小結
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什么是比例?
課后習題
一、填空
1、( )叫做比例。
2、兩個比的( )相等,這兩個比就相等。
3、把6×8=24×2改寫成四個比例。
4、把7m=8n改寫成四個比例。
5、根據8×9=3×24,寫出比例( )
6、如果7a=6b,那么a:b=( ):( )。
7、如果9a=5b,那么b:a=( ):( )。
二、選擇
1、下面的比中能與3∶8組成比例的是( )。
A.3.5∶6 B.1.5∶4 C.6∶1.5
2、甲數除乙數的商是1.8,那么甲數與乙數的比是( )。
A.9:5 B.5:9 C.1:8
3、下面的數中,能與6、9、10組成比例的是( )。
A.7 B.5.4 C.1.5
板書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