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6
這是四年級數學積的變化規律教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課題: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
教學目標
1.知道“擴大”、“縮小”的含義.
2.理解乘法里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若干倍積也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的規律.
3.能運用積的變化規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重點
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若干倍,積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這一數學規律.
教學難點
理解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并運用規律計算.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算:
420×2 9×40 23×30 0×700
600×3 80×90 35×20 800×10
200×30 70×60 1×190 18×40
2.下面兩題,用豎式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28×40 28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擴大”或“縮小”幾倍的含義.
(1)講授把一個數“擴大”幾倍就是把這個數乘幾.如5擴大3倍就是5×3=15,板書: ,把一個數縮小幾倍就是把這個數除以幾.如15縮小3倍就是15÷3=5,板書:
(2)練習:
① 6擴大4倍是多少? ② 3擴大10倍是多少?
③ 200縮小20倍是多少? ④ 8縮小8倍是多少?
2.教例6.
(1)出示表格:
因數 16 16 16 16 16
因數 2 4 10 20 100
積 32
(2)學生口算填表:
(3)想:發現了什么?分組討論.
① 第2、3、4、5組的第二個因數同第一組比較,分別擴大2倍、5倍、10倍、50倍,積也隨著擴大2倍、5倍、10倍、50倍.
②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若干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
(4)練習:
12×3= 48×5=24×5=
120×3= 48×50= 24×25=
1200×3= 48×500=24×75=
小結:啟發學生把發現的規律進行概括: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若干倍,積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
(5)填空練習:
① 在4×5=20中,如果4不變,5擴大2倍,那么積也( )倍.
② 在6×8=48中,如果8不變,6縮小3倍,那么積也( )倍.
三、課堂總結.
這堂課你學到了什么?
四、隨堂練習.
1.填表:觀察每次計算同前一次比較,因數有什么變化?積有什么變化?
因數 20 40 40 200 200
因數 50 50 100 100 200
積
2.填空:
(1)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 ),積也( ).
(2)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5倍,積( );一個因數縮小7倍,另一個因數不變,積( );一個因數不變,要想使積擴大24倍,另一個因數( ).
五、布置作業.
(207+99)×32 130×(560-490) 400×(225÷9) (798+486)÷6
板書設計
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
因數 16 16 16 16 16
因數 2 4 10 20 100
積 32 64 160 320 1600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若干倍,積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
設計說明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獨立嘗試探究。
教學時,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便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在教學例3時,直接出示兩組題,通過對算式的觀察,讓學生討論:因數變化了嗎?積變化了嗎?積變大了還是變小了?你能猜出現在的積是多少嗎?你是怎樣猜想的?讓學生在主動觀察、討論交流、猜想驗證等活動中感受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創設猜想與驗證、辨析與交流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充滿活力。
2.注重規律的概括、總結與驗證。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依據給出的乘法算式,逐步探究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或除以幾(0除外),積也乘或除以幾的變化規律,并及時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將規律從現象上升到文字表達。在此基礎上,及時舉例驗證,強化規律理解,這樣的探究過程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突破了思維和認知的障礙。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計算器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出示:學校組織同學們為災區小朋友捐款,四(1)班同學紛紛捐出自己的零用錢,為災區小朋友購買一些學習用品。請你幫忙算一算,一盒水彩筆6元,買2盒需要多少錢?買20盒、200盒呢?
2.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問題。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師:觀察、比較這三個算式,它們有什么特點?
預設 生1:其中一個因數相同,都是6。
生2:另一個因數分別是2、20、200,分別擴大到原來的10倍、100倍。
生3:積也擴大了。
3.揭示課題。三個算式之間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積的變化規律。(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例題算式沒有以純算式的方式呈現,而是結合身邊的生活情境給算式賦予一定的生活意義,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合作交流,探究規律
1.探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不斷變大,積的變化規律。
(1)課件出示第一組算式:
6×2=12
6×20=120
6×200=1200
(2)學生獨立觀察并思考。
(3)請學生說說所觀察到的變化。
(4)集體匯報:
預設 生1:第1小題和第2小題相比較,因數6不變,2×10=20,12×10=120,第二個因數乘10,積也乘10。
生2:第2小題和第3小題相比較,因數6不變,20×10=200,120×10=1200,第二個因數乘10,積也乘10。
生3:第1小題和第3小題相比較,因數6不變,2×100=200,12×100=1200,第二個因數乘100,積也乘100。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進一步認識單價、速度的含義,會用“所花的錢/數量”表示單價,“所走的路程/時間單位”表示速度。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單價、數量和總價,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并能應用這種關系解決問題。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初步解生活中常見的數量及數量關系,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理解“單價、速度”的概念,理解并應用三量之間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用術語表達、理解“單價、速度”的概念,掌握用符合單位表示“單價、速度”的方法。
三、教學準備
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具體情境導入
1.出示教材52頁例4、53頁例5
師: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經常會見到一些數量關系。
學生獨立解答
2.引入課題:
看來大家對我們學習的知識已經基本掌握了,今天我們就來總結這兩種常見的數量關系。(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會解決實際中關于單價、數量、總價,速度、時間、路程的問題,通過解決例4、5,喚起學生對此類問題的回顧,激發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單價、數量、總價,概括“單價×數量=總價”
(1)
師:這兩個問題有什么共同點?
生1: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價錢。
生2:還知道買了多少件商品,算共花的錢數。
(2)出示發票:
師:你能從這張發票中看出光明小學的購物情況嗎?
(學生分別從數量欄、單價欄、金額欄、貨物名稱欄了解購物結果。)
①認識理解“單價”。
師:看來發票里包含了許多的數學知識。你知道發票中的“單價”是什么意思嗎?(板書:單價)
師:是的,每件商品的價格就是它的單價,你還知道哪些物品的單價?(學生介紹學習用品類、服飾類、食品類的物品單價)
師:發票中的2000元表示什么意思?(板書:總價)
②說一說,算一算。
師:出示問題:
橙汁每瓶4元,一箱12瓶共多少元?
每箱橙汁40元,200元可以買這樣的幾箱?
200元可以買5箱橙汁,每箱橙汁多少元?
已知( )和( ),求( )。數量關系式為( ),算式( )。
學生獨立練習
生匯報、交流。
生:討論并發現驗證:單價×數量=總價,總價÷單價=數量,總價÷數量=單價。補充完整板書。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通過學生自己質疑、釋疑認識單價、數量、總價,并初步感知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關系。積累有關單價、數量、總價豐富感知。
2.認識速度、時間、路程,概括“速度×時間=路程
(1)
師:這兩個問題有什么共同點?
生1:都是已知每小時或每分鐘行的路。
生2:還知道行了幾小時或幾分鐘,算共行了多少千米
(2)聯系實際,認識速度
師: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下面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物體的速度。(課件出示)
蝸牛爬行的速度大約是8米/時。
人步行的速度大約為4千米/時。
聲音傳播的速度大約為340米/秒。
光傳播的速度大約為30萬千米/秒。
師:我們把這樣,每小時或每分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人步行的速度是4千米/時,(板書:4千米/時)觀察表示速度的單位,是由哪些我們學過的單位組成的?
生:速度的單位是由路程單位和時間單位組成的。
師:對,速度的單位是由路程單位和時間單位組成的,中間用斜線隔開。讀作4千米每時。
你知道4千米/時表示什么嗎?
生:24千米/時表示人1小時大約走4千米。
師:你能像這樣寫出并讀出蝸牛、聲音傳播、光傳播的速度嗎?
【設計意圖】出示生活中常見的速度,拓展學生對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認識,通過實例和交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間,真正明確了路程、時間、速度這三者的關系。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獲取知識的能力。并且加深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意識。
(3)經歷公式形成的過程。
師:那么怎樣求速度?
生:路程÷時間=速度
師:請寫出下面各物體的速度
①一列火車2時行駛180千米,這列火車的速度是_________
②自行車3分鐘行駛600米,這輛自行車的速度是_________
③一名運動員8秒跑了80米,這名運動員的速度是________
生:這列火車的速度是90千米/時,這輛自行車的速度是200米/分,這名運動員的速度是10米/秒。
(4)理解單位時間,理解速度的意義。
師:觀察這三組速度,他們都是多長時間行駛的路程?
生:他們都是一時、一分、一秒行駛的路程。
師:對,我們把這樣的一時、一分、一秒都稱為單位時間。你現在能來試著說一說什么是速度嗎?
生:在單位時間里行駛的路程就叫速度。
【設計意圖】路程、時間與速度這三個相關聯的量,學生原來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達,所以,我通過提問:速度單位與我們學過的單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單位是由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共同組成的,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速度的含義,通過觀察和比較幾個速度單位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既形象地幫助學生建立概念,又理解了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單位時間內所行駛的長度,這樣就架構起行程問題中三個數量之間聯系的橋梁。
(5)經歷公式形成的過程。
師:解決下面的問題。
甲乙兩地有240千米,一輛汽車的行駛速度為60千米/時,從甲地到乙地行駛了4小時。
①60×4表示什么?
②240÷4表示什么?
③240÷60表示什么?
已知( )和( ),求( )。數量關系式為( )。
生2:這兩道題都是知道了速度和時間,求路程。
師:怎樣求路程?
生:速度×時間=路程
師:猜測一下怎樣求時間?為什么這樣猜?
生:路程÷速度=時間,我認為根據速度×時間=路程,知道了積和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用除法計算。
師:同學們猜測得到底對不對,想來驗證一下嗎?計算第(2)、(3)題,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生:我發現了這兩道題都是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時間,用路程÷速度=時間,證明我們的猜測是正確的。
【設計意圖】在學生充分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這三個量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這些量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讓他們經歷猜測和驗證的過程。在這個教學重點環節里,我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探究,通過小組討論總結、歸納數量關系,圍繞“總結---歸納”二個環節進行學法指導,幫助學生深刻領會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密切聯系。
(三)實際運用
1.他會超速嗎?帶有這個標志的路共長140千米,張叔叔駕車想花2小時開完這一段路。
師:你怎么理解限速60千米/時?你想對張叔叔說些什么?
2.客車的平均速度是80千米/時,它行7小時能否到上海?你能想出幾種方法來解決?
生1:比路程。
生2:比速度。
生3:比時間。
3.小麗去文具店買文具,不小心把購物發票弄臟了,你能幫她算出筆記本每本多少元嗎?
學生獨立解答。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鼓勵學生聯系已有知識,尋求不同的解決方法,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四)回顧梳理
本堂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共同梳理,讓學生對兩種常見的數量關系有系統的認識。
課題: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
教學目標
1.知道“擴大”、“縮小”的含義.
2.理解乘法里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若干倍積也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的規律.
3.能運用積的變化規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重點
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若干倍,積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這一數學規律.
教學難點
理解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并運用規律計算.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算:
420×2 9×40 23×30 0×700
600×3 80×90 35×20 800×10
200×30 70×60 1×190 18×40
2.下面兩題,用豎式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28×40 28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擴大”或“縮小”幾倍的含義.
(1)講授把一個數“擴大”幾倍就是把這個數乘幾.如5擴大3倍就是5×3=15,板書: ,把一個數縮小幾倍就是把這個數除以幾.如15縮小3倍就是15÷3=5,板書:
(2)練習:
① 6擴大4倍是多少? ② 3擴大10倍是多少?
③ 200縮小20倍是多少? ④ 8縮小8倍是多少?
2.教例6.
(1)出示表格:
因數 16 16 16 16 16
因數 2 4 10 20 100
積 32
(2)學生口算填表:
(3)想:發現了什么?分組討論.
① 第2、3、4、5組的第二個因數同第一組比較,分別擴大2倍、5倍、10倍、50倍,積也隨著擴大2倍、5倍、10倍、50倍.
②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若干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
(4)練習:
12×3= 48×5=24×5=
120×3= 48×50= 24×25=
1200×3= 48×500=24×75=
小結:啟發學生把發現的規律進行概括: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若干倍,積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
(5)填空練習:
① 在4×5=20中,如果4不變,5擴大2倍,那么積也( )倍.
② 在6×8=48中,如果8不變,6縮小3倍,那么積也( )倍.
三、課堂總結.
這堂課你學到了什么?
四、隨堂練習.
1.填表:觀察每次計算同前一次比較,因數有什么變化?積有什么變化?
因數 20 40 40 200 200
因數 50 50 100 100 200
積
2.填空:
(1)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 ),積也( ).
(2)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5倍,積( );一個因數縮小7倍,另一個因數不變,積( );一個因數不變,要想使積擴大24倍,另一個因數( ).
五、布置作業.
(207+99)×32 130×(560-490) 400×(225÷9) (798+486)÷6
板書設計
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
因數 16 16 16 16 16
因數 2 4 10 20 100
積 32 64 160 320 1600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若干倍,積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