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6
這是定風波公開課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詞的寫作背景。
2、鑒賞詞的寫作技巧,學習從生活小事中提煉哲理的方法。
3、反復誦讀,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理解詞的內容。學習詞人豁達的胸襟和樂觀的人生態度。
2學情分析
學生對詩歌的解讀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初步基礎,已經具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但是,對思想情感,物像特征,寫作方法等的把握還不到位,需要進一步的感悟提高。
3重點難點
對蘇東坡在經歷了人世的風雨過后表現出來的灑脫人生態度的一種理解。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定風波
(一)相關知識(多媒體展示)
1.蘇東坡是在苦難中完成了自己的一個人物,他追求的是一個可以無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觀上不得意,還能不落迂腐消極,能夠有積極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種修養,這是蘇東坡了不起的地方。
2.東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雞漫志》
3.東坡的父親,喜歡到處邊四方去游學,常常不在家,蘇東 坡小時受他母親的教訓。有一次讀到《后漢書·范滂傳》,范滂是東漢黨錮之禍時被迫害的一個人,而他不逃避,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東坡問母親:他日兒要做范滂,母親能做范 滂的母親嗎?他母親說,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呢!歐陽修的母親畫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烏臺詩案。他被貶到湖州時寫了謝上的表文“臣愚不識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表中的話被人摘取,以為他有誹謗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臺 獄,那里有柏樹,所以也叫柏臺,上有烏鴉,故稱烏臺。他寫的詩中有“根到九泉無曲處,此心唯有蟄龍知”,差一點被處死。在這九死一生之后,東坡寫了《念奴嬌》(大江東去),在黃州寫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所以經過憂患苦難,蘇東坡還能寫出這樣飛揚,這樣瀟灑,這樣開闊,這樣博大, 這樣超曠風格的作品來,這是蘇東坡的修養。要以 無生(忘記自己的得失利祿)的覺悟,才能夠成就更偉大的有生事業。
(二)
1、給畫線的字注音(多媒體展示)
同行(
) 吟嘯(
) 芒鞋(
) 料峭(
) 蕭瑟(
) 一蓑(
)煙雨
2、朗讀并劃出停頓節奏(多媒體展示)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三)基礎理解(多媒體展示)
1、下列畫線詞語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大江東去
B千古風流人物
C回首向來蕭瑟處
D同行皆狼狽
2、 下列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來源:學§科§網]
A一尊還酹 江月 酹:將酒灑在地上,以表示憑吊
B料峭春風吹酒醒 料峭:溫暖[來源:學#科#網]
C回首向來蕭瑟處 蕭瑟:風吹 雨落的聲音
D檣櫓灰飛煙滅 檣櫓:代指曹操的水軍
3、填寫下列各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 ),( ), ( )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2)《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描繪周瑜的句子:小喬初嫁了, ( ), ( )談笑間 ,( )。
(3)( ),誰怕?( ) 。
(4)( ), 歸去,( ) 。
二、合作探究(分組)(多媒體展示)
第一、二組:(1)在風雨中,“同行皆狼狽”,而詞人卻能“吟嘯且 徐行”“竹杖輕勝馬”,表現 了他怎樣的心情?
第三、四組:(2)“一蓑煙雨任平生” 的意思是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第五、六組:(3)“也無風雨也無晴”中“風雨”“晴”的含義是什么?
第七、八組:(4)這首詞與《念奴嬌》“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情基調是否相同?為什么?
三、展示反 饋
各組派代表展示本組合作學習結果。
四、精講點評
在學生展示 學習結果的基礎上,做適度點評和補充。(多媒體展示)
(1)閑適、輕松、自如。
(2)披著蓑衣在風雨中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風雨,聽任自然的生活態度。
(3)處境的好壞;官職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不同。前者表現詞人豁達、樂觀、積極的心境;后者則反映其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
五、鞏固提高
1、背誦默寫全詞。
2、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讀后體會。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定風波
(一)相關知識(多媒體展示)
1.蘇東坡是在苦難中完成了自己的一個人物,他追求的是一個可以無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觀上不得意,還能不落迂腐消極,能夠有積極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種修養,這是蘇東坡了不起的地方。
2.東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雞漫志》
3.東坡的父親,喜歡到處邊四方去游學,常常不在家,蘇東 坡小時受他母親的教訓。有一次讀到《后漢書·范滂傳》,范滂是東漢黨錮之禍時被迫害的一個人,而他不逃避,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東坡問母親:他日兒要做范滂,母親能做范 滂的母親嗎?他母親說,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呢!歐陽修的母親畫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烏臺詩案。他被貶到湖州時寫了謝上的表文“臣愚不識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表中的話被人摘取,以為他有誹謗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臺 獄,那里有柏樹,所以也叫柏臺,上有烏鴉,故稱烏臺。他寫的詩中有“根到九泉無曲處,此心唯有蟄龍知”,差一點被處死。在這九死一生之后,東坡寫了《念奴嬌》(大江東去),在黃州寫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所以經過憂患苦難,蘇東坡還能寫出這樣飛揚,這樣瀟灑,這樣開闊,這樣博大, 這樣超曠風格的作品來,這是蘇東坡的修養。要以 無生(忘記自己的得失利祿)的覺悟,才能夠成就更偉大的有生事業。
【教學目的】
1、感受詞人的形象,知人論世,了解蘇軾生平經歷及思想。
2、背誦本詞積累名句。
3、學習詞人樂觀曠達坦然的人生態度,從容面對人生風雨的氣度,提升學生的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曠達渺遠的意境和作者豁達的胸懷。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舉例法、師生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播放鄧麗君的歌曲《但愿人長久》,營造教學氛圍。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同學們,你們知道剛才聽的這首歌是哪位詩人寫的詞嗎?
對了,就是蘇軾。蘇軾,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有著怎樣的偉大胸襟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定風波》去尋找答案吧。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土,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
(板書: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三蘇: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
蘇軾生活在宋神宗時期,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變法派當權時,他看到了變法的弊端反對變法;變法失敗,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當權時,他看到了變法的可取之處支持變法,受到了雙方的排擠和打擊,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變法時,蘇軾因不滿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執行中的流弊,寫過一些批評和諷刺性的詩文,被李定等人誣告將他以“謗訕新政”“毀謗君相”之罪彈劾入獄,被囚于烏臺,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
結果20多人受到牽連,坐牢103天,蘇軾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期間未卜生死,一日數驚。在等待最后判決的時候,其子蘇邁每天去監獄給他送飯。由于父子不能見面,所以早在暗中約好: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消息,就改送魚,以便心里早做準備。一日,蘇邁因銀錢用盡,需出京去借,便將為蘇軾送飯一事委托朋友代勞,卻忘記告訴朋友暗中約定之事。偏巧那個朋友那天送飯時,給蘇軾送去了一條熏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兇多吉少,還曾寫下絕筆詩。
最后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樂。1082年的春天,詩人到黃岡東南三十里的沙湖購買田地。元豐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幾個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黃州城東三十里,時值春天,陰晴不定,出門時,風和日麗,于是讓帶著雨具的家僮先行。卻不料途中轉陰,進而風雨襲來。大家淋得狼狽,而東坡渾然不覺,從容不迫地一邊吟嘯一邊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陽復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這首《定風波》。
三、賞析小序
(板書:鑒賞詩歌三步曲:讀(文)、析(情)、探(法))
我們先來讀一讀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時間(三月七日)、地點(沙湖道中)、天氣(雨、晴)、人物(拿著雨具的仆人、蘇軾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寫作緣由(因為途中遇雨引發感慨而寫)。
此詞是“因事感懷”,特點:作者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
(板書:蘇軾遇雨)
四、朗讀(誦讀要求)
1、讀準字音如:同行xíng吟嘯xiào一蓑suō煙雨
2、讀出情感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輕重。
3、讀出節奏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五、師生合作探究解讀文本
1、請同學們分別用一句話概括這首詞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內容。
上闋:寫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闋:寫雨過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在風雨中,“同行皆狼狽”,而詞人卻能“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情?
閑適、輕松、自如
3、賞析“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1)雨是什么樣的雨?何以見得?
大,能聽見穿林打葉的聲音;同行皆狼狽可見應是疾風驟雨。
(2)作者在疾風驟雨中“吟嘯徐行”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人生態度呢?
泰然從容,視風雨為無物
(板書:泰然從容)
4、賞析“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真的輕勝馬?為什么作者覺得它輕勝馬?
不是。心態好:樂觀曠達
(2)“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披著一襲蓑衣在風雨中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
(3)“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哪個字最關鍵?
任。有風雨,但任風雨漫天,任亂云飛渡,我自巋然不動。瀟灑鎮靜中,有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的心。有點嘯傲江湖的味道。
(4)這的風雨單指自然界的風雨嗎?
不僅指自然界的風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難和困難,即人生風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難困境。
(5)“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態度?
自己平生任由各種各樣的風吹雨打都是無所畏懼的,表現了詞人樂觀自信、飄逸豁達的態度和無懼苦難,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質,以及不為現實所束縛的心境,同時也告訴我們要坦然接受和面對人生中的“風雨”的人生態度。
(板書:樂觀曠達)
5、賞析“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剛剛還急風驟雨,現在卻斜照相迎給我們什么人生啟示呢?
自然界忽晴忽雨變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
雖然變幻無常,但陰雨之后必有陽光(陽光總在風雨后)。
6、賞析“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晴”和“雨”分別喻指什么?
“晴”喻人生順境,“雨”喻人生逆境。
(2)作者為什么說“也無風雨也無晴”,想表達什么?
無論是順境逆境都一樣坦然面對,從容接受。
(板書:坦然接受和面對人生中的挫折、磨難、逆境)
(3)“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還有沒有雨了?
沒有,一切都像什么都沒有發生似的。本無風雨,何來晴明。
人生有順逆,有成敗,有榮辱,有福禍。但無論處于何種境地,我們都要以坦然而超脫的心態去對待,勝不驕,敗不餒,福不喜,禍不悲,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養。
(4)如果我們想把全詞濃縮到一個字上,你會想到哪個字?為什么?
“歸”。全詞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風雨,也不在乎風雨陰晴多
變,一心渴望退隱,歸去。
回首。“也無風雨也無情。”實指剛剛遇雨之處,虛指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結果是歸去。
小結:回頭看狂風大作、驟雨肆虐的情形,現在一切都歸于平靜。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都會成為過去。
六、拓展
1、大家再考慮:東坡為何不躲雨?
因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已經活在世上,誰又能脫身人生這個大羅網呢?所以無論是人間天上,還是廟堂江湖,對于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后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最好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了。心靈驛站,心靈家園,心靈歸所,這是一種寧靜和通達。
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征。所以蘇軾的瀟灑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靈的超脫!
2、下闕中的“歸去”,讓我們想到誰?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遠離塵世。
“歸去”是用陶淵明的歸隱之意。表現了詩人曠達心態和歸隱意向。
陶淵明的退隱躬耕,是詞人所仰慕的,據統計,蘇軾現存詞作中,“歸”字出現了一百余次,但終其一生,蘇軾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退隱。他一生宦海沉浮,剛直如一,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支撐他的是什么力量?
儒家入世思想和為民請命的道義擔當。
(背景)蘇軾人生態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輩子,他從來沒拋棄過世
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釋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統一。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古代讀書人都希望有所作為,建功立業,所謂“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當這種理想無法實現或遭遇挫折時,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風,而道家講的是無為,所以他又像莊子一樣,要逃離這個社會。
(板書: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
3、從這首詞中你得出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你以后準備怎樣對待你的人生?
對待人生要有曠達的襟懷,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樂觀自信,不能沮喪沉淪。
小沈陽說:“眼睛一閉一睜,一天就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去了”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寶貴,既然上蒼在又一個早晨讓我們又一次睜開了眼睛,那么我們就應該像蘇軾一樣用一種樂觀曠達的心態去坦然接受和面對睜開眼后看到的一切,無論是晴天,還是風雨天。
七、小結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來抒發感情的?——比喻、一語雙關、以小見大
一語雙關,將自然風雨和人生風雨相類比。
以小見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見出人生大哲理。
(板書:比喻、一語雙關、以小見大)
《定風波》以道中遇雨,隱喻仕途風雨,并進而借雨后“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景象,寄托隱逸江湖后就無掛累于風雨陰晴的超然心境。體現詞人在自然風雨中鎮定自若、在仕途風險中泰然處之、在痛苦中曠達自解等復雜而深微的情懷。表現了一種醉醒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
蘇軾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達;他的豁達造就了他風雨無阻。他的“一蓑煙雨任平生”道盡了千古真理,讓人懂得用開朗、寬容、豁達的心態去面對一切;讓人知道用感激、豁達的心境去挑戰人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道路難免坎坷曲折。汪國真有詩曰:“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環境可以影響心境,心境也同樣也可以影響環境。當我們身處逆境時,我們應該像蘇軾那樣做到灑脫,且行且歌。
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人生再多的雨,經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蘇軾為我們撐起了一把傘,撐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
八、作業:
1、背誦本詞
2、請以《東坡先生,我想對您說……》或《從蘇詞看人生》或“我看磨難”為題,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九、板書設計
定風波蘇軾
事:蘇軾遇雨
懷:遇事要泰然從容、樂觀、曠達
坦然接受和面對人生中的挫折、磨難、逆境
表現手法:比喻、一語雙關、以小見大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成就和思想,了解詞的寫作背景。
2、把握鑒賞技巧,學習、評價詞人形象,感受詞風。
3、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詩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4、賞析本詞的表現手法。
二、教學重點:
1、把握鑒賞技巧,學習、評價詞人形象。
2、賞析詞中的表現手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詩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四、電教手段: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整體感知,初步入境
1、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2、解讀小序
(三)整體誦讀、探究形象、感悟哲理
整體誦讀,感知形象特點:
明確:樂觀、曠達、瀟灑安閑、泰然自若、灑脫豪邁、沉著、隨遇而安……
1、圍繞上片,思考:
(1)哪些字詞最能體現風雨中的“蘇軾” 的形象?
明確:莫聽、何妨、誰怕
瀟灑安閑
吟嘯且徐行 泰然自若
輕、任 樂觀曠達
鑒賞方法一:人物細節
(2)如何理解 “煙雨”?(聯系寫作背景)
明確: 煙雨
(一語雙關) 政治上的風云變幻
鑒賞方法二:環境特點、寫作背景
2、圍繞下片,思考:風雨過后的蘇東坡對人生有著怎樣的感悟?
明確: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思考探究: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風雨”和“晴”?這三句是此篇的畫龍點
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請談談是怎樣的一種頓悟和啟示?
“無風雨”和“無晴”表面上說的是對天氣的'變化毫不在意,實際上是指人生的沉浮變幻、喜樂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謂一語雙關。
感悟:人生有順逆、有成敗、有榮辱、有禍福,但無論處于何種境地,我們
都要以坦然而超脫的心態去對待,看得遠,放得開,處之若常。
(四)品味技巧
思考:本詞以一場自然風雨實寫人生風雨、人生態度,不細細品味,難揣其
意,大家思考,詞人運用了什么手法來表現的呢?
明確:①運用一語雙關的手法,將自然界的風雨和人生的風雨相類比
②以小見大,以生活小事悟出人生大哲理。
(五)歸納小結
《定風波》以生活中遇雨這一小事,生發出明智、深刻的人生哲理,塑造
了在自然風雨中瀟灑安閑、在仕途風險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曠達自解的一個樂觀、曠達的詞人形象。
(六)實戰演練,強化對鑒賞技巧的掌握
鷓鴣天① 陸游
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事不相關。
斟殘玉瀣②行穿竹,卷罷黃庭③臥看山。
貪嘯傲④,任衰殘,不妨隨處一開顏。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
【注】①寫該詞時陸游42歲,因遭投降派羅織罪名免官,被迫隱居。②玉瀣(xiè):羨酒。③黃庭:即《黃庭經》,道家的經典著作。④嘯傲:曠達而不受拘束。
問:你讀出這首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是一個表面曠達閑適、內心卻充滿抑郁不平的隱士(或:落寞英雄)形象。
(七)板書設計
一、復習、交流、檢查
1、檢查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指名背誦)
2、交流“聯想與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二、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與打擊,正是不幸的人生閱歷與體驗,成就了一代文豪蘇東坡。在出世入世之間,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筆,為我們書寫了不少勵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為我們跌入人生低谷、無路可走時的座右銘。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被貶黃州時的另外一首詞《定風波》。
三、放錄音,交流初讀印象
1、請翻譯前面的“小序”,了解這首詞的寫作緣由。
2、請學生交流預習閱讀本詞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問。
四、自由朗讀詞作,并結合注釋了解詞意、內容
【明確】詞的上闋寫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闋寫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鑒賞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能夠體現出作者對途中突然遇雨這件事怎樣的態度?
【明確】面對突然的變故,毫不在意、坦然處之的瀟灑、平靜、曠達、超脫。
2、詞的上闋中,哪些詞語和句子能夠體現出作者的這種態度?
【明確】“莫聽”“何妨”“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3、詞的下闋結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僅僅是對雨過天晴之后自然現象的一種概括嗎?請結合蘇軾的人生經歷和寫作背景,談談你對這句詞的理解,它包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表達出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明確】不是。這是一句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風雨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句,意為風雨之聲,與上闋的“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將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好像什么事也沒有發生過。不管是風吹雨打,不是陽光普照,一旦過去都成了虛無。這反映了蘇軾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曠達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脫俗的人生態度。
4、學生自由討論:你自己有過這樣的體驗嗎?這首詞對你有何啟迪?
【明確】從內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去談。寫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闡發人生哲理。
學生練習 江城子·密州出獵【答案】
1、江城子 密州出獵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詞作 描寫 太守率眾會獵的壯闊宏大場面 形象的動作描寫 挽弓勁射的英雄
抗擊外敵、保家衛國 狂 豪放派
3、婉約派 詩人對亡妻深沉的思念 細節描寫 對昔日那種和睦融洽、幸福美滿的夫妻生活的追憶和向往 此時無聲勝有聲 移情入景 凄清哀傷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上闋描繪了太守會獵時千騎奔馳如潮、傾城圍觀如堵的壯闊場面,再現詩人“聊發少年狂”的情景。下闋寫詩人“少年狂”的胸懷,抒發他由打獵激發出來的衛國殺敵的愛國熱忱。情感基調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詞,是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悼亡詞,表現了詩人對亡妻深勢的懷念之情。感情深摯細膩,哀婉纏綿。
(2)表現手法及意境營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主要通過描繪闊大壯觀的場面、刻畫具體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營造出“狂放豪邁”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主要通過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寫生活細節、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種“凄清哀傷”的意境。
(3)語言風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語言豪邁狂放、灑脫不羈,極盡夸張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練厚重的典故,使詞作內容豐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語言平淡樸實,處處如訴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極為覺悟,平淡中寄寓著真淳。
六、布置作業
1、背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完成《優化探究》相關練習。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