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6
這是歸去來兮辭知識點梳理,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背誦課文和探究陶淵明的思想情感和辭賦的藝術特點。
?。劢虒W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文章,再創作為課本劇。
難點:忠實于原作品。
?。劢虒W過程]
學生接觸過陶淵明的一些詩文,對陶淵明的時代背景和藝術風格,有一定的感性積累。并且高一、高二通過戲劇單元的學習,對劇本背景、臺詞、情節沖突等戲劇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質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個班級都潛伏著有表演才華的同學。因此,表演課本劇的設計。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設計,要依據課文教學的內容,突出誦讀和領悟理解的目標要求,淡化情節沖突的環節,不搞無聊的噱頭。重點在通過表演,提高誦讀的能力和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領悟。
表演設計,突出兩點:
1.符合《歸去來兮辭》的情境氛圍和人物情感特征。
2.臺詞或獨白,盡可能誦讀原文。
一、播出多媒體短片,強化視覺感染和朗讀示范
教師范讀,背誦。
明確:課本劇的編排表演要求。
指導:強調誦讀的要求和方法。
誦讀,是學習古典詩文的重要手段途徑,也是文化積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歸去來兮辭》的誦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讀出節奏
本辭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讀來頓挫抑揚,瑯瑯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讀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既/自以/心為形役;富貴/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讀作整句,末字音節適當延長,如:歸去來兮,已矣乎
2.讀出層次
《歸去來兮辭》四段60字,每四句為一節,每節表達一個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層,每層四句:
第一層:運用反問句式抒發歸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層:表現誤落塵世頓悟后的追悔和喜悅。
第三層:敘述水陸兼程辭官回歸田園的愉悅。
誦讀時,每一節結尾可稍作停頓。這樣,全篇層次清晰可辨,音節也鏗鏘有力,錯落有致。
3.讀出情懷
陶淵明人格坦蕩,質樸率真,毫不雕飾掩遮。守志歸隱、厭惡仕途,摯愛田園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間。陳事歷歷在目,抒情淋漓盡致。其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禮,感染后人,這也是《歸去來兮辭》被千古傳誦的根本原因。誦讀時,要由人及詩,由詩人情,由情動心,表達對陶淵明這位古代圣賢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強調課本劇的表演是對教材的再創造,要拓寬思路,不在形式的熱鬧上玩噱頭。通過誦讀和表演,品味涵詠陶淵明辭文獨特的藝術魅力。
具體安排:
1.設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課文段落層次編排場景情節。
3.配樂誦讀。
4.歸耕田園等情節,設計虛擬動作來象征。
5.教師和同學共同參與,擔任角色。
評價和延伸: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是相通的。對課本劇的評價,應從學生審美情趣的養成,對作品人物刻骨銘心的理解和個性素質的熏陶幾方面著手。
如果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這一課,能通過學生的自我參與,在學生課后生活中,留下些許美的痕跡,那么,這節課的設計,就有其真實的價值了。
【相關鏈接】
1.陶淵明
情之所蓄,無不可吐出;景之所觸,無不可寫入;晉惟淵明,唐惟少陵。(王圻《稗史》)
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后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卿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歲終令遣郡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南朝梁·蕭統《陶淵明傳》)
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陶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能及也。吾前后和其詩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然吾之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淵明臨終疏告儼等:吾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奄俯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淵明此語蓋實錄也,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淵明,欲晚節范其萬一也。(蘇軾《東坡詩話錄》)
淵明詩所以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東坡乃篇篇句句依韻而和之,雖其高才似不費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朱熹《朱子文集》)
陶淵明天資既高,趣諳又遠,故其詩散而莊,澹而腴,斷不容作邯鄲步也。(姜夔《白石道人詩說》)
陶淵明大要出于《論語》謝才顏學,謝奇顏法,陶則兼而有之,大而化之,故其品為尤上。(劉熙載《藝概》)
檀道濟說他(陶淵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一個人。他最能領略自然之莢,最能感覺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以看得出來。(梁啟超《飲冰室合集·陶淵明》)
2.《歸去來兮辭》
于官曰歸去,于家曰歸來,故曰歸去來。素懷灑落,逸氣流行,字字寰宇,字字塵外。(毛慶番評選《古文學余》)
或問陶元亮,子曰放人也?!稓w去來》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傳》則幾于閑關也。(王通《文中子·立命篇》)
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歐陽修引自元·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
南北文章之絕唱。(宋·洪邁《容齋隨筆》)
蓋其詞高甚,晉、宋而下,欲追躡之不能。(宋·陳知柔《休齋詩話》)
3.陶淵明的.藝術影響
何時到彭澤,狂歌五柳前。(李白)
焉得思如陶謝手。(杜甫)
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白居易)
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陸游)
4.簡介
陶潛(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晉書》、《宋書》均謂其系陶侃曾孫,后人亦有疑其說者。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能適應官場的世俗約束,決心去職歸隱。長于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著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者。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篇,寄寓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而辭賦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曾有大濟于蒼生的抱負和騫翮思遠翥的壯志,但非土族出身,因而很難在當時東晉嚴酷的士族門閥制度下,通過做官,來伸展志向,實現抱負。
陶淵明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厭倦官場世俗的束縛,總處在出仕與歸隱的心理沖突之中。他29歲開始人仕,時官時隱13年,這種一心處兩端的矛盾貫穿一生,所以魯迅說他并非渾身是靜穆。
【教學目的】
一、誦讀
二、感受陶潛的隱士情懷
【教學重點】
一、課文的思想內容
二、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結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幻燈片
【學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預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課下題注為準
3、參照課下注釋,疏通課文,了解大意
課堂教學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是否還記得,是誰在《桃花源記》中為我們勾勒了一個理想社會?
(齊答:陶潛)那么,關于陶潛你們了解多少呢?(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見陶潛的高尚情操,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去了解一下他的隱士情懷。
二、范讀課文
要求:注意聽停頓的特點——三字句2、1頓;四字句2、2頓;五字句2、3頓;六字句3、3頓或1、2、1、2頓。
三、研習課文
(一)、讀悟第1段
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系起來的,而陶潛不愿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指名朗讀本段。
思考: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設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
(二)、讀悟第2段
齊讀本段。
討論:1、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在哪里?
2、抵家時的欣喜有體現在哪些語句當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閑適有從何看出?
明確: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載欣載奔”“童仆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
教學方法
1. 朗讀教學法
2. 延伸拓展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預習準備
1. 熟讀課文讀出語調、語氣、語頓、語速和語意
2. 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 參照課文注釋,疏通字詞,了解課文大意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同學們是否聽過這樣一首歌(《歸去來》片段)這首歌是電視劇《神雕俠侶》的片尾主題曲《歸去來》(學生答),在金庸的武俠世界里,楊過和小龍女厭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風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華,拋開人世的紛紛擾擾,退隱山林,尋一個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說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國最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看透黑暗官場,不滿于污濁的世俗社會,毅然拂袖歸隱,躬耕田園今天,我們學習的《歸去來兮辭》正是陶淵明訣別官場歸隱田園的宣言書
二. 解題
1. 作者簡介陶潛,又名淵明,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潯陽柴桑人后人稱之為“靖節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他的詩喜歡寫田園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遠,語言質樸,有獨特的風格后代批評家常用“質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田園詩人”
2. 辭賦(幻燈片)
辭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新詩體用的是楚地方言,內容又跟楚地的社會生活,山川風物有關,故又稱楚辭又因屈原寫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又稱“騷體”其特點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體以四句為一小節,兩句為一組,以六字句為主,間有長、短句,多用語氣詞“兮”,每句三拍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或: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到了西漢,賦在辭的影響下產生,是有韻的散文,講究鋪排而辭仍是詩,重在抒情
三. 朗讀課文
1. 放錄音(聽朗讀的同時提醒學生結合畫面加深理解)
2. 朗讀常規指導:
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本文屬“辭”體,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可作較長停頓少數四字句按二拍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按三拍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每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3.放錄音,學生跟讀
四. 研習課文
“歸去來兮”意思是“回去吧”,做官往往是封建社會士階層建功立業、實現人生價值的首選之路,身在仕途的陶淵明為什么卻想辭官歸去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在此先作提示,本文寫于作者辭官之后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歸,文中所記敘的歸途和歸家后的生活都是作者想象的情狀
1. 男生讀第一自然段
A.朗讀指導:
第一二句以反問的語氣表示歸田之志的訣絕朗讀時用升調“胡不歸”重讀“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一種悔悟和慶幸溢于言外 “悟、知、遠、覺”應重讀
B.思考:
a.由何處而歸?歸向何處?為何要歸?(用原文詞句作答,“田園將蕪”、“心為形役”、“不諫”、“可追”)
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我們一起回憶一下課外補充的這首詩(幻燈片)(學生齊聲朗讀)陶淵明曾有這樣兩句詩“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羈鳥”和“池魚”恰反映出他“心為形役”的痛苦
b.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田園將蕪”“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責自悔,“迷途未遠”“今是昨非”—自恕自慰總的心情是“悲——樂”)第一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應讀得“氣中聲硬”
2.女生讀第二自然段
此段采用記敘的表達方式我們先來捕捉作者的敘事線索(歸途——抵家——家中——園中)
“舟遙遙以輕颺 ,風飄飄而吹衣”,陶一踏上歸途,就露出了歡快之情(速度漸快)“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更表現出他迫切希望回到大自然懷抱的心情,簡直像孩子一樣的天真因此到家一看,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更顯得親切動人這里詩人將松樹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聯系起來,使松菊成為自己堅貞、高潔、不同流合污的逸士節操的象征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他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志節緊密結合起來描寫,寫的雖是云和鳥,出則無心歸則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辭官情形的寫照 “云、出岫、鳥、知還”重讀,作者就像出岫的云,出仕本屬于無心,又像那知還的倦鳥,對官場仕途已十分厭倦,終于在田園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歸宿“撫孤松而盤桓”,托物言志,以孤松示孤高堅貞之志“孤松”一詞加長音長,重讀
思考:歸途心情如何?初抵家門心情如何?歸家后居家生活的心情如何?(用原文詞句作答明確:“恨”——迫不及待,歸心似箭,“欣”、“奔”——欣喜若狂,“怡”、“傲”、“安”——自安自樂,閑適安娛,怡然自樂,“盤桓”——流連忘返)
作者歸家后或自斟自酌,或觀樹賞菊,或坐看白云起,或暮候飛鳥還,這樣的安閑自在的心境,在我們初中時學習過的《飲酒》一詩中也有印證(學生齊聲背誦)(幻燈片)此詩流露出作者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隱士情懷
在作者的想象中,歸隱后的家居生活愉悅恬靜淡泊自在,那么歸后的鄉居的生活又將是怎樣的呢?
3.教師朗讀第三自然段
“歸去來兮”,“息交以絕游” ,作者先重申辭官歸田之志;再寫與鄉里故人的交往之樂;后又寫駕巾車孤舟的出游之樂;接著作者出游觸景生情,為結尾述人生觀鋪墊
鄉間的生活自安自樂,既有關心糧食和蔬菜的農人的勞作之歡,又有琴棋書畫的文人雅士的休閑之樂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有他的《歸園田居.其三》為證,此詩表達了作者對躬耕生活的熱愛
第二、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調是靜謐而愉悅的應該讀得“氣滿聲高”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作者感嘆人生苦短,那么作者將怎樣對待自己的人生呢?
4.全班齊聲朗讀第四自然段此段是作者在感抒情懷,抒發對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的隱居心理自白
討論: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其他詩文和時代背景,談談你的看法
(補充典故:東晉時局動蕩,仕途險惡,官場政治黑暗腐敗,門閥制度森嚴陶淵明為了謀生,幾仕幾隱,身陷其中一天,上邊派了一個督郵到其所在的彭澤縣巡查,旁邊的官吏叫他穿好官服、戴好帽子去謁見,陶為保持高尚的節操,不愿意,還說:“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棄官歸隱,在棄官之后歸隱之前寫下了這篇辭41歲的陶淵明并從此訣別官場
一個人生活的是否積極,關鍵看他有沒有理想,他的理想怎么樣陶淵明青年時候也曾有過“大濟天下蒼生”的理想和抱負,他所描寫的那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桃花源,正是他政治理想的有力證明,然而現實的黑暗把他的壯志擊得粉碎官場的庸俗污濁使他難以保存社會理想和人格價值;田園生活的質樸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陶淵明以曠達的心境和超然態度對待生死天命,這樣的樂觀精神從另一層面上說,這也正是他積極人生的表現當然這里邊也流露出他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以及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作者歷經曲折的人生后真實而復雜的感慨,作者沒有自命清高而是直抒胸臆,不可簡單膚淺的冠以消極之名)
五.胡適曾有這樣一首寫陶淵明的詩結合我們學過的有關陶淵明的作品,以及大家課外收集到的陶淵明的生平和后人對他的評價,按你自己的理解說說陶淵明是個什么樣的人(蔑視權貴、鄙棄官場、向往田園、崇尚自然、淡泊明志、閑適自在、躬耕田園、不流世俗、超然曠達、樂天知命)
六.品讀課文
1.指導背誦技巧:學生根據背誦提綱自由誦讀
2.放背景音樂,學生在清新淡雅的輕音樂中齊聲美讀課文
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展開合理想象和聯想,寫一段文字描繪陶淵明這位田園詩人的形象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讀懂文章大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品析詞句,理解作者歸隱的原因,體會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辭官歸隱的情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文中作者表現的對田園生活的無限喜悅以及遺世獨立、樂天安命的隱士精神,學習作者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賞析重點詞句,理解作者歸隱的原因。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向往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
三、教學方法
通讀感悟法、小組討論法、問答法、對比分析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導入法。導入語:“源中一日,漁耕自得其樂,無論魏晉;世外千年,保暖皆為使然,何須有漢”同學們,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詩人向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里有著桃之夭夭、山溪水滿、雞犬相聞、男女耕作的田園農村美景,也有淳樸熱情的桃源民風,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你們知道這位詩人是誰呢?他就是陶淵明,我們曾經在他的《飲酒》中體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記》感受他的歸隱向往。今天,讓我們學習《歸去來兮辭》繼續感受他的隱士情懷吧!(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問1:學生圈畫出重點實詞和虛詞,比如實詞“來、胡、諫、觴、容膝、盤桓、遑遑、乘化”,虛詞“而、以、兮”,匯報課前對文言實詞和虛詞的預習成果。
明確:胡:何,為什么。諫:止,挽救。盤桓:盤旋,徘徊,留戀不去……
問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結合注釋,學生歸納文章大意。“請同學們概括本文大意。試著從描寫的角度進行歸納”同桌自由交流,并舉手發言。其他學生補充回答。
明確:本文作于辭官之初,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后的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過描寫具體的景物和活動,創造出一種寧靜恬適、樂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讀
問1:默讀全文,圈畫關鍵詞句,找出作者歸隱的原因。問學生“陶淵明身上有著濃厚的隱士標簽,他為何要隱逸?請找出相關詞句進行賞析。”
明確:序中“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尋程氏妹喪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
問2:在作者歸隱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語文小組的分組形式談談你們對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鐘后每個組推選一個代表發言。教師點撥,提示學生結合作者其他作品《歸園田居》進行比較分析。
明確:“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為形役”為主要原因。聯系《歸園田居》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既自以心為形役”說明了陶淵明本性熱愛自然,不愿被官場世俗之事勞神,喜歡躬耕于田園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園詩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發生平志愿是達則兼濟天下,期待百姓遠離壓迫剝削的理想追求。但因官場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為堅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歸隱田園。(板書:本性愛自然、厭官場世俗、好田園之樂)
問3:從這些主要原因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學生自由讀文,并舉手發言。
明確:本性愛自然,討厭官場世俗,喜歡歸隱田園,表達了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向往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也抒發了他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堅定自己高潔的人生追求。(板書:高尚的理想志趣,堅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學習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感受了其中厭惡官場黑暗,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你能找出其他對于官場厭倦的詩人作品進行分享嗎?讓學生課下進行搜集整理。(比如劉禹錫《陋室銘》中的“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也是表達了詩人厭惡官場,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五)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總結,深化情感。作業:寫一篇讀后感,下節課進行分享交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