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4
這是李清照詞兩首教案比較,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學創作。
過程與方法:
分析《鷓鴣天·桂花》以議論入詞的寫作特點;賞析《永遇樂》中對比的寫作手法和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作者在《鷓鴣天·桂花》中所表現出的超塵脫俗的美學觀點和對桂花由衷地贊美和崇敬之情;感悟作者在《永遇樂》中所表達的盛衰之概和身世之悲。
教學重點:
賞析《永遇樂》中對比的寫作手法和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教學難點:
分析《鷓鴣天·桂花》以議論入詞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
朗讀、背誦、鑒賞、引導、討論。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型:
基本閱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鷓鴣天·桂花
【導入語】
播放李清照的詞作歌曲《一剪梅》視頻,詢問學生,這首歌曲的作詞者是誰(李清照),現在我們來學習李清照的另一首詞《鷓鴣天·桂花》。
【作者介紹】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天資卓越,不到十一歲,她的詩文已被父輩晁補之等人所稱贊。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母王氏也工文章。十八歲時,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李清照與丈夫都喜好讀書。他們節衣縮食,省下錢來買書。他們起書庫,造書櫥,收藏之富,冠絕一時。于是買書、藏書、校書,幾乎成了書癡。李清照結婚之初,北宋已瀕臨危亡的邊緣。欽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歲時,金兵攻下汴京,徽欽二帝被俘后,朝廷南遷,北宋滅亡,趙明誠時在山東做官。第二年即李清照43歲時,金兵攻陷山東,夫婦南逃到建康(南京)。從山東流亡到建康,趙明誠被任命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亂中,趙明誠縋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對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烏江時寫下有名的《夏日絕句》,贊項羽諷明誠,趙明誠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加上沿途風霜勞頓,使趙明誠病倒了。后來趙明誠為了哭奔母喪,舊病復發,建炎三年即李清照47歲時,丈夫病死建康。在舊時代,丈夫幾乎就是女子一生的全部,一旦死了丈夫,就可以說完全孤弱無依了。在李清照孤寂之時,張汝舟(一作張汝州)為騙取李清照錢財,趁虛而入,對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當時無依無靠,便頂世俗之風嫁給張汝州。婚后,二人發現自己都受到了欺騙,張汝州發現李清照并沒有自己預想中的家財萬貫,而李清照也發現了張汝州的虛情假意,甚至到后來的拳腳相加。之后,李清照發現張汝州的官職來源于行,便狀告張汝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妻子告發丈夫,即使印證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獄之苦。李清照入獄后,由于家人收買了獄卒,入獄九天便被釋放,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結束。多年的背井離鄉,使李清照那顆心已經殘碎了,又因她的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污詬渲染,受到了更嚴重的殘害。她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飄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李清照一生都沒有子嗣,原因在于趙明誠不能生育,而且趙明誠和他的幾個妾也沒有留下子嗣。因此,李清照的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優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她的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夫君趙明誠,是宋朝小有名氣的金石考證家。他們燕爾新婚后不久,趙明誠就只身外官,讓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濟南獨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難耐思夫心切時,常寫些詩詞寄去,一吐愁腸!那趙明誠忙于官場應酬,難得寫出好詩詞回應。李清照既失望又擔心,怕丈夫長此以往,才思枯竭。趙明誠為了讓愛妻放心,當然也懷有我堂堂大丈夫豈能須眉輸于巾幗的念頭,便閉門謝客,苦思三日,先成詞50首,又選出20首加以精雕細刻,再把李清照剛寄給他的《醉花陰》重抄之后混雜其中。然后置辦酒宴,特邀好友們來對這些詞做些評價,并再加以精選。酒過三巡,眾人傳閱罷這21首詞。商議畢,便推舉某名士講評。該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詞,捻須夸贊道:“老兄真是奇才!雖說你的詩詞大多平庸,但這一首確是沙里淘金、絕妙好詞!其中有一句,真堪稱千古絕唱,定將流芳百世。可喜可賀啊!”那趙明誠一瞧,乃是《醉花陰》,陡然紅了臉,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慚愧呀,慚愧!鄙人豈敢貪天之功。實話相告,此首《醉花陰》乃內人清照所作。我不該心懷忌妒,移花接木,做出東施效顰之舉,以致貽笑大方……”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瑞腦:香料 金獸:香爐 紗廚:紗帳”。
【學習目標】
1.知人論世,結合背景理解詩文內容
2.反復誦讀,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寫作特色
3.培養熱愛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知識鏈接】
一.寫作背景及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宋徽宗大觀二年重陽節,趙明誠至仰天山羅漢洞觀月,流連忘返;李清照獨居青州歸來堂,重陽賞菊,無人相伴,故作此詞,以抒發寂寞無聊之感。
李清照 (1084-1155)號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濟南)人。以詞著名,兼工詩文,并著有詞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后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變后,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來趙明誠病死,她獨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凄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詩、詞、文、賦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最有名的是詞。她早年曾做《詞論》,主張“詞,別是一家”。注重詞體協音律、重鋪敘、有情致的特點,并批評了從柳永、蘇軾到秦觀、黃庭堅等詞家的不足。清照文詞絕妙,鬼斧神工,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李清照的詞可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的題材,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她后期詞則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傷情調,從而表達了對故國、舊事的深情眷戀。
李清照的詞獨具一家風貌,被后人稱為“易安體”。李詞的主要特點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經歷寫詞,塑造了前所未有的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從而擴大了傳統婉約詞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內涵。二是善于從書面語言和日常口語里提煉出生動曉暢的語言;善于運用白描和鋪敘手法,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
【自主學習•秀出風采】
一、整體感知 成長心靈
1、《醉花陰》的上片和下片分別寫的是什么,他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
這首詞是作者婚后所作,抒發的是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上片寥寥數句,把一個閨中少婦心事重重的愁態描摹出來。下片寫重陽節這天賞菊飲酒的情景。,它通過悲秋傷別來抒寫詞人的寂寞與相思情懷。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設問等手法。
2、在理解字句的基礎上讀詞,概括《聲聲慢》寫的內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情緒)
時間:“雁過”,秋天南飛。“晚來風急”,傍晚。
地點:“最難將息”,“守著窗兒”,家中。
環境:秋天的傍晚,天氣忽冷忽暖,秋風蕭蕭,北雁南飛,黃花滿地,梧桐滴雨,滿目冷清凄涼景象。
事件:找動詞。尋覓,難將息,淡酒,見雁過,看黃花,獨守寒窗,聽梧桐滴雨。
情緒:凄凄慘慘戚戚,傷心,孤獨,怎一個“愁”字了得。
二、問題導學超越自我
1.定下《聲聲慢》基調的句子是哪句?本詞的主旨句是什么?
基調: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主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請問作者在《聲聲慢》中選了哪些意象來表現她的愁緒呢?你感觸最深的是哪個意象?請說說你對這個意象的理解。
淡酒 晚風 孤雁 黃花 梧桐 細雨
用這些意象來表現“愁”之深之重:(任選其一分析即可)
“淡酒/急風”:并非酒淡,而是愁濃,酒力壓不住心愁;借酒澆愁,而大風砭骨,又讓詩人意緒全無。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腸愁更愁。一個“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涼,心境的凄苦。
“雁”:秋天大雁由北往南遷徙,李清照南下避難,故覺得大雁是舊相識,而自己卻漂流困頓,寄寓他鄉。以前尚可鴻雁傳書,現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萬語,也無人可托,無處可傳,從而抒發對家鄉的懷念。
“黃花”:詩人任憑黃花盛開,此時也無心攀摘,甚至讓菊花在枝頭堆積,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來賞花,而今誰又有這興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顏,凄涼的心境與凋零的黃花融為一體,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細雨”: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窗前的梧桐樹又飄下了幾片枯葉,好不容易到黃昏,偏巧這時又下起了淅瀝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聲,對于傷心的詩人來說,不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葉上,也仿佛敲在那顆破碎的心上。
6【合作探究•分析理解】
1.《醉花陰》與《聲聲慢》一首作于早年,一首作于晚年,同是寫愁思,其中蘊含的情感和營造的意境是否相同?試加以分析。
這兩首詞一首寫于前期,一首是晚年之作。由于歷史背景的不同、生活處境的變化,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出現了極大的差異。同樣是寫愁,但在早年表達的只是離別相思之愁,而晚年所抒發的則是國破、家亡、夫死后那種濃重的悲痛與哀愁。兩首詞在意境方面也是不同的。《醉花陰》中呈現的是一種輕煙裊裊、天氣初涼和菊花吐蕊時的清新、寂靜的意境。而《聲聲慢》營造的則是一種晚風送寒、秋雨連綿、黃花零落、北雁南飛的凄慘、悲涼的意境。
2.概括《聲聲慢》在表情達意時所運用的藝術手法。
①運用疊詞,開頭連用了十四個疊字,用法大膽新奇,工整得體,寫出了由于尋而未得所引起的無限的凄苦憂傷之情。
②直抒胸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③借景抒情:“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淡酒”“急風”“雁”“黃花”“梧桐”“細雨”等意像來委婉地表達詩人的愁情。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揣摩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2、了解個人的生活遭遇和創作的密切關系,體味詞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別樣“愁”情。
3、理解并積累古典詩詞中常見意象。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體味《醉花陰》和《聲聲慢》的不同“愁”情。
難點:理解并積累詞中的常見意象,以及詞句中凝聚的感情。
【教法設想】 鑒賞、比較、分析
通過比較閱讀,將知識系統化;通過“知人論世”的分析,將理解深入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有這樣一個人,她是一個獨創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英雄豪氣,也有“一種想思,兩處閑愁”的萬種柔情,她就是被人稱為“亂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萬古愁心李清照”。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她的兩首詞,走進她的內心世界,感受她的“萬古愁心”。
二、走近作者,知人論世
1、簡介作者(學生讀課文題注)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南宋著名詞人。詞集有《漱玉詞》。
2、我們在初中階段曾經學過她的什么作品?(復習)(讀或背)
《如夢令》和《武陵春》。
3、介紹李清照人生遭遇和前后不同風格
上面這兩首詞在內容和風格上有什么不同?(一首相對輕松、活潑,一首相對愁緒滿懷,比較沉重。)這是為什么?
這與李清照的人生經歷有密切關系。出生于官宦人家的李清照,早期生活優裕,過著無憂無慮的少女生活;結婚后與嫁給趙明誠,與丈夫情投意合,相親相愛,但也開始有丈夫在外做官、自己獨守空家的孤獨和寂寞;北宋滅亡后,李清照夫婦倉皇南渡流落江南,公元1129年,趙明誠在建康病故,她后來受過騙,坐過牢,沒有子嗣,只身經歷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晚景凄涼。
李清照的創作以南渡為界分為兩期。
南渡前:內容——閨怨離愁,詞風——清麗柔媚;
南渡后:內容——懷舊悼亡,詞風——凄婉哀怨
三、學習新課,感受經典。
(一)學習《醉花陰》
1、初讀感知。
女生讀。聽朗讀錄音。齊讀。
2、品讀詞味。
⑴品味情感:愁(開篇一愁字,籠罩全篇)
⑵品味詞句:
李清照是如何表達她的閨中之愁的?用了哪些富有內涵的詞語?
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緊緊扣住一個“愁”字分析。
引導學生重點把握要點詞:永、又、涼、瘦。
⑶品味意象:李清照是如何表達她的`閨中之愁的?選用了哪些富有內涵的意象?
重點意象:薄霧、濃云、東籬、酒、西風、黃花
(二)學習《聲聲慢》
1、初讀感知。
女生讀。師范讀。齊讀。
3、品讀詞味。
⑴品味情感: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⑵品味詞句:
詞中選用了哪些典型詞語來表現人物,表達思想感情?
引導學生賞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在表達情感上的不同以及連用7個疊詞的表達效果。
討論明確:疊詞運用的表達效果:一是直接抒情,極有層次地表達了詞人在遭受重創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為全詞渲染了一種的悲涼的氛圍,奠定了哀婉、凄涼、愁苦的感情基調。二是增強詞的音韻效果,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
⑶品味意象。品味詞中幾個常見意象。
引導學生把握要點意象:淡酒、過雁、梧桐、細雨。
(三)比較閱讀
比較閱讀-高考擬練:
1、黃花是《醉花陰》和《聲聲慢》共同選用的意象,請簡要分析兩首詞中的黃花有何異同。
共同點:都以黃花自比,都有高潔之意,都寫出了詞人的孤獨、寂寞和滿腹愁緒。
不同點:《醉花陰》中的黃花有“暗香”,可供欣賞,仍不失孤芳自賞的情調和詩酒自適的瀟灑。
《聲聲慢》中則是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不“堪摘”。表現了詞人晚年孤苦飄零的處境,隱含著對生命將逝的悲哀。
2、同是寫“愁”,《醉花陰》和《聲聲慢》在內容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明確要點:《醉花陰》愁的是離別,是相思,是閨怨之愁;《聲聲慢》愁的是喪夫之痛、流離之苦、亡國之恨,既有個人愁,又有家國愁。
三、課堂小結
知人論世是詩詞鑒賞的一種很實用的方法。
個人遭遇和文學創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這兩首詞中,我們看見了一個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詞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調。早年的“愁”是“閨怨”、“離愁”,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晚年的“愁”則是在經歷了亡國、流離、喪夫之后的“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愁,是一種沉甸甸的濃愁。
品讀意象,是詩詞鑒賞的一種最基本的方法。通過意象品讀,能準確把握作品的內容、情感和主題。要注意理解和積累常見意象的特定意義。
四、布置作業
1、熟背這兩首詞,并深入體會詞的內容和情感。
2、酒、風和黃昏也是《醉花陰》和《聲聲慢》共同選用的意象,它們在兩首詞也是有一定的差異的,請簡要比較。
3、任選兩首詞中你覺得寫得最美或最有味的句子,寫出你覺得比較精美的賞析文字。
板書設計:
李清照詞兩首
《醉花陰》:生離之愁,暫時之愁,個人之愁
《聲聲慢》:死別之愁,永恒之愁,家國之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背誦這兩首詞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對比探究,品味意象,體會“閑愁”與“悲愁”的區別,熟悉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學會知人論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真情之美,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及審美情趣。教學重難點:通過反復誦讀,對比探究,品味意象,體會“閑愁”與“悲愁”的區別,熟悉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學會知人論世。
教學方法:
誦讀法、情境法、對比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二、新課導入
三、誦讀感悟
四、品讀探究賞析意象
1、對比賞析《醉花陰》《聲聲慢》中的黃花意象。
2、自讀并比較《醉花陰》《聲聲慢》中愁緒的不同
3、作者還通過那些意象表達了兩種不同的愁緒,請同學們再讀兩詞,選出你喜歡的詞句及意象,從深層賞析兩詞,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試用散文化的語言,加入適當的想象和聯想,以“我”開頭進行描述。
五、課堂小結六、課后作業七、板書設計
一、課前預習
1、回顧以前學過的李清照的作品。
2、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李清照生平。
3、利用早讀熟讀成誦,初步感知這兩首詞。
二、新課導入
請大家欣賞歌曲《菊花臺》,歌詞中為什么說“菊花殘,滿地傷”?菊花有什么象征意義?大家可能對《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部電影比較熟悉,鋪滿皇宮的菊花象征著宮廷軍變的失敗,生命的凋殘消逝所以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對已逝輝煌的傷感②對生命凋殘的悲悼。“花”這個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人有以花喻女子美貌的習慣,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人面桃花相映紅”等等,黃花也無例外地成為這一習慣借用的對象,菊花就是黃花,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黃花”表達情思的人,《菊花臺》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對古詩詞中黃花意象的繼承。
李清照在一個秋雨點點滴滴的黃昏,看著滿地堆積殘損的黃花正傷懷,聽著急風細雨吹打梧桐的哀樂,又想起那聲聲凄厲的雁鳴,不覺悲從中來,百感交集,寫出了飽含苦澀愁情的詞作《聲聲慢》,而在《醉花陰》中她寫黃花則是一句肝腸寸斷的“人比黃花瘦”,同樣的黃花詞人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李清照詞兩首》,從黃花入手,感悟一般黃花別樣情。
三、誦讀感悟首先請同學們聽名家誦讀,在聽的過程中注意讀音和斷句,請大家自由誦讀,我們齊讀一遍,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一般黃花別樣愁?
四、品讀探究賞析意象
1、首先請兩位學生分別朗誦兩詞,然后全班一起探究
問題一:對比賞析《醉花陰》《聲聲慢》中的黃花意象。(讓學生結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資料全班自由討論)學生討論后自由發言,然后教師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資料,再補充明確:
李清照的生平:
1、父李格非工于詞章,蘇軾門生,又在朝中為官,官職不低;母親是狀元的孫女,名門閨秀,知書達理,善文學。所以少女時期的她衣食豐厚,無慮無憂;
2、十八歲嫁給趙明誠,趙父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官至右丞相;婚后,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故此時新婚燕爾的她嫁得才俊,纏綿婉柔;
3、不久,丈夫就因為求學、為官等原因長時間在外,李清照飽嘗甜蜜的相思之苦,此時和丈夫感情很深厚、新婚長別的李清照覺得夫覓封侯,相思成愁;
4、公元1127年,金破汴京,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四十多歲的她無奈經歷了金強宋弱,避亂江南;
5、李清照在南渡初期,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烏江時寫下了有名的《夏日絕句》,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諷徽宗父子的喪權辱國,后趙明誠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此時她滿腹才情、一腔報國熱血卻不得不經歷夫去國破,凄寂晚年;
6、丈夫死后李清照孤身流離在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過殘年。大約在1151年到1156年間,李清照孤伶地離開人世,所以人們評價婉約詞宗,一生多舛。
重點賞析“瘦”“憔悴”“堪摘”《醉花陰》中的黃花“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寫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單影只,居室寂靜,再不聞評詩論文、查書賭茶、鑒賞碑刻的歡聲笑語。漫長的白日里,作者百無聊賴地獨坐在金獸爐旁,看著那裊裊煙霧,抒發的是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
作者的顧影自憐,黃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體態相近,詞人借黃花反襯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達抽象的“愁”。《聲聲慢》中的黃花“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聲聲慢》寫于晚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后(1127年)北宋滅亡。從此,李清照的個人命運也隨著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全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后(1129),丈夫趙明誠在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經歷了珍藏多年的金石書畫丟失事件、再婚離婚等不幸的遭遇。嘗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國之恨。
(1)作者借殘損凋零的黃花喻指漂泊殘老的自己和風雨飄搖的國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黃無人憐惜,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一直是伉儷情深,夫妻恩愛,志趣相投,經常一起踏雪尋梅,品詩論畫,觀賞美景,可是現在呢?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黃花,夫婦總是攜手共賞,丈夫摘取一朵為自己戴上,萬般柔情,千種疼愛,而此刻自己卻是形影相吊,恓惶煢孑,無心賞花,亡人已遠,音容猶在,事過境遷,情何以堪?
(2)作者經歷了北宋到南宋的歷史巨變,目睹了國破山河碎,飽嘗了時代苦難,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懷,作者才如此傷感。作者借殘損的黃花傷己、傷時、傷國。
2、自讀并比較《醉花陰》《聲聲慢》中愁緒的不同《醉花陰》中是相思閑愁,是浪漫的愁、是懷著期盼與等待的美麗的愁;
《聲聲慢》中是家國悲愁,飽含著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孀居之哀、顛沛之苦,是絕望的、壓抑的、難以訴說的愁。
總結:從黃花意象背后,我們讀出了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和主人公愁苦的情狀,體會到了詩句意象背后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這里第一個象和景指詩詞意象淺層的形象,第二個象和景指詩詞意象深層的情感和思想。我們賞析詩詞,一定要讀出它的深層內涵。比如孟浩然的《春曉》表面似乎只描寫了詩人春日酣眠醒后發現落紅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層則暗含著惜春、惜時的思想感情。
3、作者還通過那些意象表達了兩種不同的愁緒,請同學們再讀兩詞,選出你喜歡的詞句及意象,從深層賞析兩詞,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試用散文化的語言,加入適當的想象和聯想,以“我”開頭進行描述。
明確:我最喜歡《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我形單影只,只有殘損的黃花在這清冷的秋風中與我相伴,我苦苦尋找,尋找我逝去的青春,尋找我魂牽夢縈的丈夫,尋找我失去的藏書和金石,尋找我們曾有過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卻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內心涌起萬千愁思和悲痛。作者從動作、環境、心理對愁苦的情狀進行了層層深入的描摹,為全詩奠定了凄慘悲涼的基調。
五、課堂小結通過對比賞析,我們體會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閑愁;晚年的“愁”則是在歷經國破家亡夫喪后的悲愁。真是“一般黃花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見,鑒賞古詩詞一定要做到知人論世,賞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請同學們化身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讓我們在吟詠背誦中結束對本課的學習。
六、課后作業
1、你對本課還有別的疑問和理解嗎?請寫成小論文,如果沒有請任選一首詞改寫成散文。
2、積累有關黃花、梧桐、黃昏、酒、雨等意象的詩句,體味這些意象在古詩詞中的文化內涵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