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8
這是詠懷古跡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7.閱讀《詠懷古跡(其三)》,完成后面的題目。
詠懷古跡(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詩歌首句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詩人開篇描繪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閱讀《登高》,完成后面的題目。
登 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有人評論“無邊”“不盡”用得好,請你簡要闡述一下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目所在試卷參考答案:
答案
1.C 2.C 3.B 4.D 5.C
6.(1)叢菊兩開他日淚 (2)塞上風云接地陰 (3)群山萬壑赴荊門 (4)萬里悲秋常作客 (5)詩史 沉郁頓挫 詩圣
7.“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目的在于引出歌詠對象王昭君,從側面以環境烘托王昭君的形象及性格。
8.詩人仰望無邊無際、蕭蕭而下的樹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地傳達了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
9.前兩句寫景,后兩句直接抒發在這樣的環境里產生的情懷。前兩句寫的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后兩句緊承前面表達了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嗎?【美貌】知道都是在說誰么?【西施、楊玉環、貂禪、昭君】。其中的“落雁”說的是誰呢?【王昭君】。王昭君,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僅因為她的美貌,而且因為她達成了漢朝與匈奴的和親,使老百姓免于戰亂而被世人銘記于心。后世歌頌她的詩詞數不勝數,對這位才情兼備的女子充滿同情與贊美。那么當杜甫來到她的出生地時,他會有何感慨呢?
(板書:詠懷古跡)
二、寫作背景
《詠懷古跡》是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其內容分別是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其主旨是借古跡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課文所選的就是其中的第三首,此詩與《秋興八首》(其一)寫于同一年,大歷元年(766年),杜甫當時寓居的夔州也是王昭君的故鄉(秭歸、巴東兩縣唐武德二年前屬夔州)。
三、整體感知
1、朗讀
(1) 學生單讀指出所讀優缺點。
誦讀提示:前一層宜用敘述調讀,但其間略有變化,如“一去”兩句速度要慢點,后一層宜用詠嘆調讀。
(2) 學生集體朗讀,注意音調、語速、感情。
明確:沉郁怨憤的感情。
2、詩中重點詞語理解。
⑴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后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⑵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古跡之意。
⑶環珮句:意謂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歸,只有她的魂能月夜歸來,故曰"空歸"。應上"向黃昏"。環珮:婦女裝飾品,指昭君。
⑷千載兩句: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相傳漢武帝以公主(實為江都王女)嫁西域烏孫,公主悲傷,胡人乃于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因昭君事與烏孫公主遠嫁有類似處,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記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為《昭君怨》。作胡語: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論:曲中的怨訴。
3、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容?請找出這首詩的詩眼。(怨恨)。
四、賞析詩歌
1、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寫什么?(寫景)寫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2、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詩人站在三峽西頭的夔州高山之上,遙看東頭地勢低落的香溪,群山萬壑,大江洪流奔赴荊門山,昭君就生在這萬山叢中香溪之畔的昭君村,自然引出歌詠對象昭君。此聯起筆突兀雄奇,突出昭君生長環境的奇秀,言外之意,只有這樣的奇山秀水才能養育出王昭君這樣的奇女子。用環境的雄奇來烘托人物形象的高大。也說明了在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
3、頷聯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說說這聯主要講了昭君的什么嗎?)
“一去”與“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么孤獨!
“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傳說昭君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這常青草是昭君品格的幻化,是她奉獻精神的延續,雖然她已香消玉殞,但是她會名垂青史。
“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讓我們想到荒漠的無垠,這位女子用自己柔弱的身軀連起了匈奴與大漢的和平之橋。“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青冢向黃昏”是多么凄涼,漫漫荒漠上有她的辛酸血淚。
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對比反襯: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板書)。
4、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讓她遠嫁匈奴?
明確: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5、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那么多女子為他在宮中耗盡青春,但是他連自己挑選都懶得挑,如果當時漢元帝能夠親自挑選宮人,也許就不會有這樣的悲劇。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6、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的怨恨!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放《昭君出塞》琵琶曲,渲染悲劇氛圍,感染學生。)
五、探討主旨
《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并無個人情懷的抒發,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聯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連絕代才子入朝見妒
不辨美丑遠離漢宮←--結--→不分忠奸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佩空歸點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曲中彈唱深沉怨恨借古抒懷
方法指導:在鑒賞詠古詩時要找到古與今的連接點。
六、拓展訓練
同樣是詠嘆王昭君,杜甫寫了《詠懷古跡(其三)》,李白則寫了《王昭君》,試作比較閱讀,說說杜詩在內容、風格上與李白有怎樣的不同。
王昭君(其一)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畫圖,死留青冢使人嗟。
明確:同樣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為題材,李白和杜甫這兩首詩各有特色,基本上能體現兩人不同的藝術風格:李白飄逸,杜詩沉郁。兩人都對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滿了同情,但杜詩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這一步,還表達了沉郁怨憤之情。
七、布置作業
1、背誦此詩,體會其幽怨情感。
2、預習《登高》
3、為了對昭君和詩人杜甫有更深入的了解,請同學們就你心目中的昭君或杜甫的形象寫一篇短文。
八、板書設計
昭君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連絕代才子入朝見妒
不辨美丑遠離漢宮←--結--→不分忠奸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佩空歸點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曲中彈唱深沉怨恨借古抒懷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點撥-研討式。盡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昭君出塞、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最為深刻感人,并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盡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咤風云,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跡》,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恒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跡》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
三、整體感知
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四、賞析詩歌
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 寫什么?(寫景) 寫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頷聯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么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連對向, 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 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后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于漢皇后),還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讓她遠嫁匈奴?
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圣嘆也曾對此發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環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 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后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劇;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總之,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揭示。
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度?
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的怨恨!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六、歸納寓意
《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珮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七、遷移擴展
同樣是昭君出塞的事跡,杜甫筆下的昭君是一個把出塞引為一生憾事、滿腹怨恨 的昭君,而在史學家翦伯贊和劇作家曹禺筆下,昭君卻成了一個為了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而義無反顧、欣然前往的巾幗英雄。請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你打算選取什么角度來寫?
1、學生思考討論。(前后四人一組,選代表發言)
2、教師朗讀例文:《美女賭江山》(原載《語文學習》2002年第2期)
八、課外作業:將上面的話題作文擴展成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