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0
這是詠懷古跡教案一等獎,是優(yōu)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點撥-研討式。盡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fā)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昭君出塞、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最為深刻感人,并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盡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咤風云,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跡》,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恒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跡》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nèi)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fā)自己的心懷。
三、整體感知
結(jié)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nèi)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四、賞析詩歌
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 寫什么?(寫景) 寫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xié)調(diào)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nèi)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fā)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zhèn)ヅ浴K裕嬅娴牡咨玫牟皇顷幦岬男沱惗顷杽偟膫グ叮禽^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頷聯(lián)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么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連對向, 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 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nèi)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后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于漢皇后),還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不能用現(xiàn)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jù)《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xiāng),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xiāng)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shù)氐牧曀自偌藿o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xiāng)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讓她遠嫁匈奴?
頸聯(lián)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圣嘆也曾對此發(fā)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jīng)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 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后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劇;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總之,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揭示。
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tài)度?
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diào),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xiāng)的怨恨!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六、歸納寓意
《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fā),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七、遷移擴展
同樣是昭君出塞的事跡,杜甫筆下的昭君是一個把出塞引為一生憾事、滿腹怨恨 的昭君,而在史學家翦伯贊和劇作家曹禺筆下,昭君卻成了一個為了祖國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團結(jié)而義無反顧、欣然前往的巾幗英雄。請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你打算選取什么角度來寫?
1、學生思考討論。(前后四人一組,選代表發(fā)言)
2、教師朗讀例文:《美女賭江山》(原載《語文學習》2002年第2期)
八、課外作業(yè):將上面的話題作文擴展成文。
共1課時
詠懷古跡(其三) 高中語文 人教2003課標版
1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品讀詩句,理解內(nèi)容,感受昭君的悲劇形象。.
2. 過程與方法目標:指導誦讀,賞析本詩的藝術特色,培養(yǎng)詩歌鑒賞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探究詩中寄托的杜甫的悲憤,把握主旨。
2學情分析
作為高一學生已經(jīng)在對詩歌有了一定的積累,但很多還是停留在背誦層面,對詩歌鑒賞接觸較少,更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的分類訓練。
3重點難點
品讀詩句,理解內(nèi)容,感受形象,探究詩人感情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詠懷古跡
一、新課導入
漢元帝宮人①既多,乃令畫工圖之,欲有呼者,輒披圖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貨賂。王明君姿容甚麗,志不茍求,工遂毀為其狀。后匈奴來和②,求美女于漢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見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釋
①宮人:宮女。②和:和親。指異族之間用婚姻關系來保持雙方的友好關系。披:翻閱
3、譯文
漢元帝后宮宮女很多,就讓畫工描繪下她們的相貌,元帝想找哪個宮女,就翻閱圖像召喚。宮女中姿色平庸的,都向畫工行賄。王昭君容貌姿態(tài)非常美麗,但她不肯茍且求畫工,畫工就把她的容貌畫得很難看。后來,匈奴前來和親,向漢元帝請求賞賜美女,元帝就讓王昭君充當出行。召見以后,看到她那么美麗,又舍不得了。但是王昭君的名字已經(jīng)送往匈奴,不好中途更改,于是王昭君就去了。
二、了解背景
和《秋興八首》同作于大歷元年(766)的秋天,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的途中陸續(xù)寫成的。
懷古(詠史)詩是通過吟詠古人或古跡,利用烘托,對比,反襯等藝術手法,引發(fā)出對時局或自身身世的共鳴的一種詩歌題材。
三、初讀詩歌
給下面的字詞注音
明妃( ) 青冢( ) 環(huán)珮( )
省識( ) 萬壑( ) 朔漠( )
解釋下列詞語
①獨留青冢向黃昏 獨:
②一去紫臺連朔漠 一:
3、用自己的話復述詩歌
四、精讀詩歌(合作探究,能力提升)
1、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詞語
明確:怨恨
2、請賞析“群山萬壑赴荊門”
明確:昭君村的地點和那里的景色。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
其中的“赴”字用了擬人的寫法,把迤邐不絕千山萬壑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
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昭君的奇?zhèn)バ蜗蟆R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異域,并在那里度過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的性格的象征
3、《詠懷古跡》(其三)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樣的情感?中間兩聯(lián)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明確:頷聯(lián)寫當年王昭君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沒回來;最后身死異域,只留下青色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頷聯(lián)營造出悲涼蕭瑟的氛圍,與前兩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鮮明對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頸聯(lián)從昭君命運的轉(zhuǎn)折點說起,寫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對照,文字對仗工巧,又蘊含著無窮感慨:生前已經(jīng)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后魂魄歸來也是枉然!同時,詩人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也借以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對比的手法。“去”與“留”的對比,離開了不該離開的故國,留在了不該留下的朔漠。“生”與“死”的對比,生時可以“識”,卻沒有識,死了不能歸卻魂魄歸來。生前已經(jīng)錯過了知遇的機會,死了魂魄歸來也是枉然。通過對比,表現(xiàn)了昭君出塞的悲慘命運。
4、《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fā),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明確:昭君:絕代佳人,入宮見妒;畫圖省識,遠離漢宮;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千載之怨
詩人:才華橫溢,入朝見妒;不分忠佞,無辜遭貶;漂泊西南,有家難歸——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詠嘆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評此詩時說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5、總結(jié)主題
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xiāng),處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鄉(xiāng)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曲折表達懷才不遇的感慨。
五、學生在理解鑒賞的基礎上背誦全詩
教師抽查
六、師生共同總結(jié)
鑒賞詠史詩的三步驟:
1、弄清史實,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么樣的
2、體悟感情,為什么要寫這個古人這段往事,詩人在詩中表現(xiàn)出什么態(tài)度
3、分析技巧,這種態(tài)度用什么方法表達
七、當堂檢測
下面對《詠懷古跡》(其三)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全詩開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寫起,與下文“獨留青冢向黃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xiàn)了作者對昭君命運的同情。
B.頷聯(lián)既寫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獨,也由“青冢”稱呼中表現(xiàn)了對這位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貢獻的女子的歌頌。
C.詩歌的后兩聯(lián)借歷史傳說譴責了漢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權貴們顛倒黑白的行為。
D.全詩借對王昭君的同情、對統(tǒng)治者的譴責,也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詠懷古跡(其三)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詠懷古跡(其三)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詠懷古跡
一、新課導入
漢元帝宮人①既多,乃令畫工圖之,欲有呼者,輒披圖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貨賂。王明君姿容甚麗,志不茍求,工遂毀為其狀。后匈奴來和②,求美女于漢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見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釋
①宮人:宮女。②和:和親。指異族之間用婚姻關系來保持雙方的友好關系。披:翻閱
3、譯文
漢元帝后宮宮女很多,就讓畫工描繪下她們的相貌,元帝想找哪個宮女,就翻閱圖像召喚。宮女中姿色平庸的,都向畫工行賄。王昭君容貌姿態(tài)非常美麗,但她不肯茍且求畫工,畫工就把她的容貌畫得很難看。后來,匈奴前來和親,向漢元帝請求賞賜美女,元帝就讓王昭君充當出行。召見以后,看到她那么美麗,又舍不得了。但是王昭君的名字已經(jīng)送往匈奴,不好中途更改,于是王昭君就去了。
二、了解背景
和《秋興八首》同作于大歷元年(766)的秋天,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的途中陸續(xù)寫成的。
懷古(詠史)詩是通過吟詠古人或古跡,利用烘托,對比,反襯等藝術手法,引發(fā)出對時局或自身身世的共鳴的一種詩歌題材。
三、初讀詩歌
給下面的字詞注音
明妃( ) 青冢( ) 環(huán)珮( )
省識( ) 萬壑( ) 朔漠( )
解釋下列詞語
①獨留青冢向黃昏 獨:
②一去紫臺連朔漠 一:
3、用自己的話復述詩歌
四、精讀詩歌(合作探究,能力提升)
1、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詞語
明確:怨恨
2、請賞析“群山萬壑赴荊門”
明確:昭君村的地點和那里的景色。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
其中的“赴”字用了擬人的寫法,把迤邐不絕千山萬壑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
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昭君的奇?zhèn)バ蜗蟆R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異域,并在那里度過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的性格的象征
3、《詠懷古跡》(其三)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樣的情感?中間兩聯(lián)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明確:頷聯(lián)寫當年王昭君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沒回來;最后身死異域,只留下青色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頷聯(lián)營造出悲涼蕭瑟的氛圍,與前兩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鮮明對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頸聯(lián)從昭君命運的轉(zhuǎn)折點說起,寫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對照,文字對仗工巧,又蘊含著無窮感慨:生前已經(jīng)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后魂魄歸來也是枉然!同時,詩人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也借以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對比的手法。“去”與“留”的對比,離開了不該離開的故國,留在了不該留下的朔漠。“生”與“死”的對比,生時可以“識”,卻沒有識,死了不能歸卻魂魄歸來。生前已經(jīng)錯過了知遇的機會,死了魂魄歸來也是枉然。通過對比,表現(xiàn)了昭君出塞的悲慘命運。
4、《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fā),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明確:昭君:絕代佳人,入宮見妒;畫圖省識,遠離漢宮;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千載之怨
詩人:才華橫溢,入朝見妒;不分忠佞,無辜遭貶;漂泊西南,有家難歸——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詠嘆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評此詩時說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5、總結(jié)主題
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xiāng),處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鄉(xiāng)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曲折表達懷才不遇的感慨。
五、學生在理解鑒賞的基礎上背誦全詩
教師抽查
六、師生共同總結(jié)
鑒賞詠史詩的三步驟:
1、弄清史實,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么樣的
2、體悟感情,為什么要寫這個古人這段往事,詩人在詩中表現(xiàn)出什么態(tài)度
3、分析技巧,這種態(tài)度用什么方法表達
七、當堂檢測
下面對《詠懷古跡》(其三)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全詩開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寫起,與下文“獨留青冢向黃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xiàn)了作者對昭君命運的同情。
B.頷聯(lián)既寫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獨,也由“青冢”稱呼中表現(xiàn)了對這位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貢獻的女子的歌頌。
C.詩歌的后兩聯(lián)借歷史傳說譴責了漢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權貴們顛倒黑白的行為。
D.全詩借對王昭君的同情、對統(tǒng)治者的譴責,也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杜甫出身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到封建思想的教育熏陶,但他仕途不順,一生只做過下層小官吏,同時又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生活顛沛流離,親身感受到生活的艱辛。由此,杜甫的詩歌廣闊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過程,同情人民疾苦,抨擊社會的黑暗,憂國憂民,形成了一種“沉郁頓挫”的詩風。詠懷古跡杜甫教案
【教學目的】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方法】點撥-研討式。盡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fā)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昭君出塞、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最為深刻感人,并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盡管柔柔弱弱的 王昭 君,沒有叱咤風云,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跡》,感受 王昭 君這一形象永恒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跡》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nèi)容:緬懷庾信、宋玉、 王昭 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fā)自己的心懷。
三、整體感知
結(jié)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nèi)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四、賞析詩歌
【點撥之一】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 寫什么?(寫景) 寫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點撥之二】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討論】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xié)調(diào)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 高昭 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nèi)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fā)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zhèn)ヅ浴K裕嬅娴牡咨玫牟皇顷幦岬男沱惗顷杽偟膫グ叮禽^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點撥之三】頷聯(lián)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明確】“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么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連”對“向”, “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 “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nèi)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討論】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后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于漢皇后),還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不能用現(xiàn)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jù)《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xiāng),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xiāng)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shù)氐牧曀自偌藿o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xiāng)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點撥之四】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讓她遠嫁匈奴?
【明確】頸聯(lián)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點撥之五】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圣嘆也曾對此發(fā)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點撥之六】 “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jīng)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 “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小結(jié)】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后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劇;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總之,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揭示。
【點撥之七】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tài)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diào),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xiāng)的怨恨!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小結(jié)】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六、歸納寓意
【點撥啟發(fā)】《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fā),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huán)佩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七、遷移擴展
同樣是“昭君出塞”的事跡,杜甫筆下的昭君是一個把“出塞”引為一生憾事、滿腹“怨恨” 的昭君,而在史學家翦伯贊和劇作家曹禺筆下,昭君卻成了一個為了祖國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團結(jié)而義無反顧、欣然前往的巾幗英雄。請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你打算選取什么角度來寫?
1、學生思考討論。(前后四人一組,選代表發(fā)言)
2、教師朗讀例文:《美女賭江山》(原載《語文學習》2002年第2期)
八、課外作業(yè):將上面的話題作文擴展成文。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