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6-02
這是再別康橋原文解析感悟,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再別康橋原文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再別康橋原文解析感悟
再別康橋賞析
詩人一開頭用三個輕輕的,寫作別母校的離別情緒,給人一種寧靜的氛圍,同時也把自己對康橋的纏綿之情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在詩人的心中康橋已經被理想化、詩化了,詩人對那里的一草一木,無不包含著深情厚意。
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清泉,星光斑斕的夜色,沉默的夏蟲,無一不被理想化、詩化、人格化。康河邊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陽染成燦爛的金色,宛如戴著紅蓋頭的美麗動人的新娘,夕陽又把她的艷影投入微波蕩漾的康河。
詩人完全沉醉在這如詩如畫的黃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兒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荔漾,詩人對康橋是那么癡迷,以至于當他看到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時,頓生羨蘊之情。他竟甘心做一條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遠生活在康河柔波的愛撫中,榆蔭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陽點染的絢麗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詩人在康河留連忘返,夜色降臨還不忍商去,他一支長篙,向青草更深處漫溯,在星輝斑斕的康橋夜色中泛舟尋夢,這里最宜放歌的時候,但詩人已無心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切都在不言中,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樣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節那種“悄悄的”心情。詩人帶看幾分眷戀,幾分惆悵,在沉默中悄然離去。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中國傳統詩歌的理想境界,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審美觀念此時完全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对賱e康橋》就是一幅美麗的無形畫,詩的每一節都可以稱得上是一幅述人的圖畫,如詩的第二節,康河邊被夕陽染成綱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艷影。就構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圖。
另外,全詩的結構韻律的獨特創新,也讓我們窺見了詩人的絕妙藝術風格。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到三個節拍,節奏非常鮮明;每節二四行押韻,而目每節都自然換韻,讀來抑場頓挫,朗朗上口;整齊中富于變化,使全詩充滿了錯落有致的美感!
再別康橋原文解析感悟
再別康橋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于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康橋,就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19XX年之19XX年,這兩年時間是作者在此學習。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所以他后來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19XX年,作者故地重游。在回國的途中,他創作了這首詩。可以說,“康橋”兩字一直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
徐志摩在第一節寫他離開母校的心情十分悲痛。連用三個“輕輕的”,讓我們大家都感覺到詩人輕輕的來了,又輕輕的走了!
第二節至第四節,描寫了康河的泛舟尋夢。夕陽中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這些景物都出現在眼中。這段又用了暗喻的修辭方法將“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陽中的新娘”。又將清澈的潭水比喻成“天上虹”。這種手法使這幾段變得十分誘人美麗人。
第五、六節,作者借用“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是這首詩詩推向高潮。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第一段三個“輕輕的”形成首尾。
胡適曾經說過:“他的人生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主張。這首詩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
2、指導學生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審美趣味
3、品味語言,感悟徐詩的獨特風格
二、教學重難點
1、教會學生詩歌閱讀方法,
2、通過對意象、意境的具體分析來幫助學生解讀作品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1-2分)
問學生世界名校有哪些,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徐志摩。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5分)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也可先讓學生讀,再用范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10)
四、引導學生感受美(15-20分)
欣賞朗讀后,讓學生指出本詩的情感美、意境美、語言美
1、鑒賞情感美
詩歌抒發的感情有:愛國、思鄉、親情、友情、愛情等,讓學生總結本詩的思想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或對康橋的戀之情等
本詩的感情脈絡
讓學生把七節詩分別用兩字概括:
作別――金柳――水草(青荇)――潭水――尋夢(放歌)――沉默――-告別
讓學生感受感情的波瀾:感情從惆悵到熱烈在第五節達到高潮,在第六節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帶著無限的悵惘離去。這種感情的變化正是基于對康橋不可遏制的愛,是柔情,還是激情,還是深清,是一種熱烈的柔情。
2、意境美
教師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意象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讓學生找出本詩的意象: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一支長篙、
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作者融入人什么感情。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3、語言美
讓學生選出美的語言加以分析,提高鑒賞能力。
五、總結徐志摩詩歌特點:
語言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
六、背誦全詩(配樂)(8分)
七、課后作業
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2、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