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30
這是積雨輞川莊作的誦讀,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知識技能目標:
1、了解王維的生平和詩歌風格特點。
2、領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分析兩詩的藝術表現手法。
過程方法目標:增強賞析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王維詩中的閑情逸致,領略王維“詩中有畫”的繪畫美。
教學重點: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鑒賞方法。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王維詩中的禪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王維概況(知人論世)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藍田輞川別墅。擅畫人物、叢竹、山水。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
三、王維《積雨輞川莊作》自主賞析
1、解題
輞川莊,在今陜西藍田終南山中,是王維隱居之地。在這首七律中,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2、學生自讀(2分鐘),掃清文字障礙,提出不懂讀音。老師再根據學生的疑難解答。
3、給學生五分鐘時間自己翻譯理解這首詩。翻譯時注意借助自己的想象和聯想,不理解之處,小組討論。疑難之處可以舉手請教老師。老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再次解答。
4、提問讓學生主動發言自己的翻譯內容。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點評。
5、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黑板提示:通過反復的誦讀,緊緊抓住詩歌所描繪的特定景物,細致地品賞詩歌中飽含詩人情感的關鍵詞句,進而準確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
6、把握詩歌中的藝術手法——情景交融、寓禪理于寫景敘事中、用典明志。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首聯寫田家生活。正是連雨時節,天陰地濕,空氣潮潤,靜謐的叢林上空,炊煙緩緩升起來,山下農家正燒火做飯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飯菜準備好,便提攜著送往東面田頭,男人們一清早就去那里勞作了。(先寫空林煙火,一個“遲”字,不僅把陰雨天的炊煙寫得十分真切傳神,而且透露了詩人閑散安逸的心境;再寫農家早炊、餉田以至田頭野餐,展現一系列人物的活動畫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氣息,使人想見農婦田夫那怡然自樂的心情。體現了田家生活的樂趣。)――――人文景觀(生活圖景)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頷聯寫自然景色。廣漠空蒙、布滿積水的田野上,白鷺翩翩起飛,意態是那樣閑靜瀟灑;聽啊,遠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黃鸝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樣甜美快活。雪白的白鷺,金黃的黃鸝,在視覺上自有色彩濃淡的差異;白鷺飛行,黃鸝鳴囀,一則取動態,一則取聲音;漠漠,形容水田廣布,視野蒼茫;陰陰,描狀夏木茂密,境界幽深。兩種景象互相映襯,互相配合,把積雨天氣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所謂“詩中有畫”,這便是很好的例證。――――自然景觀
下面兩聯就是抒寫詩人隱居山林的禪寂生活之樂的。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詩人獨處空山之中,幽棲松林之下,參木槿而悟人生短暫,采露葵以供清齋素食。這情調,在一般世人看來,未免過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厭倦塵世喧囂的詩人,卻從中領略到極大的興味,比起那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名利場,有天壤之別,充滿了閑情逸致。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野老是詩人自謂。詩人快慰地宣稱:我早已去機心,絕俗念,隨緣任遇,于人無礙,與世無爭了,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庶幾乎可以免除塵世煩惱,悠悠然耽于山林之樂了。這里運用了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抒寫詩人淡泊名利的心境。
【自主學習】
1.關于孟浩然
孟浩然:本名 浩,字浩然,襄陽人,世稱孟襄陽。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與王維齊名,號王孟。其詩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閑 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 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后漫游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22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于無成。開元25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開元28年,王昌齡游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病疹發背,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2.關于王維
王維(約692~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載。佛經《維摩詰經》,是智者維摩詰居士與弟子講學之書。王維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維后半生之避世與佛教有關。他是在盛唐時代文化全面騰飛的歷史條件 下所產生的一位多才多藝的詩人和藝術家。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顯然,王維的人生歷程,可以“安史之亂”分為兩個時期。王維詩歌的風格、情調,前后期也明顯不同。在前期,王維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不少詩篇意氣風發、豪氣干云。在《不遇詠》里,他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是:“濟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在王維前期的詩里,他或寫少年的豪邁,或寫大將的英武,或敘征戍之苦,或寫凱旋之樂,無不準確地表現出那個特定時代里人們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熱情。晚年無意仕進,無心仕途,專誠奉佛,常以禪誦為事,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于上元二年卒于輞川別業。 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對自然美的感受獨特而細致入微,筆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韻,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長,色彩鮮明優美,極有畫意。他寫景動靜結合,善于細致地表現自然界光色和音響變化,他的寫景詩,常用五律、五絕,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舒緩,宜于表現山水幽靜和心情恬適。
☆課堂探討☆
要點一:探究《夜歸鹿門歌》的意境和情感。
【探究活動】
《夜歸鹿門歌》描繪了哪些意象?創設了什么樣的氛圍?表達了什么情感?
【教師釋疑】
這是一道 探究詩歌意境的題目,答題時注意先概括意象,然后總結意 境,最后點明情感,詩歌意境的種類主要有:
1.雄壯陽剛類意境
這類意境所展現的意象,或高昂激烈,或奔放騁懷,或深沉堅毅,或悲慨剛勁。
①雄奇闊大的意境
曹操的《觀滄海》可謂典型代表。其特點在于寫景雄奇壯美,氣勢恢弘;抒情奔騰震蕩,磅礴千鈞;文辭渲染夸張,振奮激昂。
②曠達開朗的意境
典型代表——蘇軾這首膾炙人口的《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其特點在于寫景則脫俗飄逸,虛實相生;抒情則自然開朗,舒緩綿長;文辭輕健明快,奇譎俊麗。
③蒼涼悲壯的意境
典型代表——李白的《關山月》:
其特點 在于寫景則蒼茫遼遠,峻拔蕭疏;抒情則豪邁雄健,慷慨悲涼;文辭古樸遒勁,慘烈悠長。
④深邃沉郁的意境
典型代表——杜甫的《秋興八首》
其特點在于思想上厚積薄發,沉郁頓挫,曲回郁結;語言上不飾雕琢,真摯感懷,長于以情動人。
2.內斂陰柔類意境
這類意境所展現的意象,或瑰麗香艷,或清凈靜謐,或清新素雅,或凄婉憂傷。
①濃艷瑰麗的意境
典型代表——溫庭筠的《菩 薩蠻》:
其特點在于題材多“酒邊花下,盛裝美人”;表現手法“濃抹彩繪,刻意雕琢”;藝術形象“金碧輝煌,濃艷絕人”。
②淡泊靜謐的意境
其特點在于題材多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現作者一種遠塵避世的淡泊情緒。號稱“詩佛”的王維晚年的田園山水詩便是杰出的代表,例如他這首著名的《山居秋暝》:
③清新素雅的意境
韋莊的.《菩薩蠻》五首可以說是典型代表。其特點在于或描寫大自然景物,青山綠水,芳草佳樹;或描寫一些純潔天真的人物,生動活潑,俏麗可愛。表現手法多為細致素雅,清新婉轉,似流泉鳴琴,洋溢著生氣。
④凄冷寒涼的意境
典型代表——李清照的《一剪梅》:其特點在于環境哀傷凄冷,如泣如訴,往往以愁腸楚惻的意象打動人心并喚起讀者對美好事物的熱愛與向往。
【討論明確】
詩歌描繪了山寺鐘鳴、漁梁渡頭、江村、乘舟、鹿門、月、煙樹、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幽人等意象,描繪了一幅山村晚景圖,抒寫了歸隱的情懷志趣。
【探究活動】
《夜歸鹿門歌》是如何表達情感的?
【教師釋疑】
這是一道探究抒情方式的題目,抒情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使感懷、懷古傷今、直抒胸臆等手法。答題時答出景物的特征和抒發的情感即可。
【討論明確】
這首詩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達情感,特別是此詩后四句景色寧靜、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寧靜、清幽,于是主客體渾然合一,構成寧靜、清幽的意境。這寧靜、清幽即是這首詩的藝術境界,也 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要點二:探究《積雨輞川莊作》的意境和主旨。
【探究活動】
《積 雨輞川莊作》營造了怎樣的一種意境,表達了什么情感?
【教師釋疑】
這是一道探究詩歌意境的題目,答題時注意先概括意象,然后總結意境,最后點明情感。
【討論明確】
(恬靜優美)的輞川山野、(怡然自樂)的農婦農夫和(閑適脫俗)的隱居詩人,共同構成了一種(空闊清幽)的意境,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課堂提升】
比較《夜歸鹿門歌》和《歸嵩山作》在意境上的異同。
夜歸鹿門歌
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歸嵩山作
王維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答案】同:意境優美恬淡,表達了對歸隱的向往和閑適自得的心情。異:《夜歸》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等景物,構成了詩境的平淡自然,優美恬淡,脫盡塵世煙火,但“惟”句也表現出消極避世的孤獨寂寞的情緒。《歸》詩寓情于景,意境充滿變化。清川,離歸的車馬,結伴而返的暮禽,這些景象構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歸山之始的悠然自得;歸隱途中荒城 、古渡、落日、秋山這些景物,又使得詩歌意境帶上黯淡凄涼色彩,從而襯托出作者越接近歸隱地就越發感到凄清的心境。由安詳從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靜澹泊。
詩人自謂自己是野老,運用了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抒寫自己澹泊自然的心境:一是《莊子•雜篇•寓言》的楊朱,前往老子處學道,路上旅舍主人歡迎他,客人都給他讓座;學成歸來,旅客們卻不再讓座,而與他“爭席”,說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沒有隔膜了。二是《列子•黃帝篇》的典故:海上有人與鷗鳥相親近,互不猜疑。一天,父親要他把海鷗捉回家來,他又到海濱時,海鷗便飛得遠遠的,心術不正破壞了他和海鷗的親密關系。這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兩相結合,抒寫詩人淡泊名利的曠達心境。
3.指名歸納詩歌的藝術手法
①情景交融、寓禪理(脫離塵俗、幽居山林的閑情逸致)于寫景敘事中、用典明志。
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把握物象的特征,抓住物象的色彩,細膩傳
神地描寫景物。
七、布置作業
1.書面練習
①詩歌中的那些詞句最工整(對偶)?
答:“中”與“下”,“觀”與“折”,“朝槿”與“露葵”。
②清人沈德潛說:“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陰陰’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怎樣領會他說的“妙”與“死句”的含義?
答:“漠漠”、“陰陰”寫出“水田”與“夏目”的情狀。“漠漠”形容水田薄霧蒙蒙,在這樣的氛圍里“飛白鷺”景色才美;“陰陰”形容夏天樹林茂密,在這樣的密林中黃鸝的色彩才顯得悅目,聲音才顯得動聽。
2.背誦這首詩。
教學反思
一、對教學目標的反思。在教案中,我按照三維目標要求將本詩歌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了解王維詩歌風格特點,賞析并積累名句。
2、過程與方法:把握意象所營造的意境,領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與價值觀:感受王維詩中的閑情逸致,領略王維“詩中有畫”的繪畫美。在教學過程中,對名句的積累落實的較好,王維詩歌的“詩中有畫”的風格的特點的理解做得還可以,但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卻因過程安排的不盡合理造成了理解不透,蜻蜓點水一般。
二、對教學過程的反思。教學過程中,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前松后緊。應該讓學生提前對詩歌中的生字生詞進行預習,課堂提問的方式解決,同時對作者王維的介紹要力求精簡,不可啰嗦。因為這兩個環節占時較多,導致教學重點不夠突出,頭重腳輕;內容不夠完整,結尾草草收場。不過,我對教學過程中的兩個環節的設置還是比較滿意的。一個是開頭的詩句接龍;一個是學生當堂作畫。詩句接龍部分安排在開場,從內容上達到了知識目標中的積累王維的名句的目的,也很好的落實了高考考綱對名詩名句背誦默寫的要求,同時用接龍的方式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再一個是當堂作畫。既然王維的詩歌特點就是“詩中有畫”,那讓學生用畫畫的方式既活動了手也活動了腦,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用繪畫的方式體會文字的美,可謂一舉多得。在課堂中也的確有不錯的效果。形式上很新穎,學生很喜歡。
1.注音
蒸藜(lí) 炊黍(shǔ) 餉(xiǎng) 東菑(zī)
囀(zhuàn) 黃鸝(lí) 朝槿(jǐn)
2.疑難詞語解釋
⑧爭席:表示和人相處很隨便,無隔閡。《莊子•雜篇•寓言》載:陽子居(楊朱)初到旅舍,面露驕矜之色,旅舍主人對他很恭敬,其他客人也紛紛為他讓座。后來老子教他去掉矜持,他再到旅舍,就顯得很隨和,人們也就不再給他讓座,而和他爭席而坐,相處就很隨便了。
⑨海鷗:《列子•黃帝篇》載:海上有人好鷗,每日與鷗鳥游玩,數以百計的鷗鳥聚
集在他身邊。有一天,他的父親叫他捉鷗鳥。第二天他來到海邊,鷗鳥就盤旋不下了,因為他有了機心。此處以海鷗比喻淳樸而無機心的農民。
⑩更相疑:又懷疑我猜忌我。相,偏指一方,這里指詩人自己。
3.學生齊讀這首詩歌。
五、學生翻譯詩歌,老師評點翻譯
附翻譯:
初夏時節,雨水綿綿,積久不停,靜謐的山林潮濕陰暗,野村炊煙緩緩升騰;女人家燒藜菜煮黃黍,把這粗劣飯菜送給東面田頭干活人。看吧,垅中水田薄霧蒙蒙,一行白鷺掠空而飛;聽吧,幽靜清涼的樹林中傳來黃鸝宛轉動聽的啼聲。我獨處空山之中,觀賞朝槿晨開晚謝,參悟人生短暫;幽棲松林之下,采露葵品味清齋素食。我早已去塵心,絕俗念,隨遇而安,于人無礙,與世無爭,和村里的那些淳樸村民相處得親近隨和,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
六、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通過反復的誦讀,緊緊抓住詩歌所描繪的特定景物,細致地品賞詩歌中飽含詩人情感的關鍵詞句,進而準確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
提問思考:
1.哪些詩句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繪畫美)”的藝術特點?
前四句寫山村田園景色,準確把握物象的特征和基調。抓住物象的色彩,細膩傳神,鮮明地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繪畫美)”的藝術特點。
2.指名賞析并歸納全詩層次意蘊。
①主旨
這首七律,形象鮮明,興味深遠,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田園生活的閑情逸致,是王維田園詩的一首代表作。
②層次意蘊
前四句寫山村田園景色;后四句抒寫幽居山林的生活樂趣。
A.首聯寫田家生活。
先寫空林煙火,一個“遲”字,不僅把陰雨天的炊煙寫得十分真切傳神,而且透露了詩人閑散安逸的佛家心境;再寫農家早炊、餉田以至田頭野餐,展現一系列人物的活動畫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氣息,農婦田夫那怡然自樂的心情躍然紙上。
B.頷聯寫自然景色。
同樣是詩人靜觀所得,詩人只選了形態和習性迥然不同的黃鸝、白鷺,聯系著它們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繪,一則取動態,一則取聲音;兩種景象,動靜結合,互相映襯,互相配合,把積雨天氣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所謂“詩中有畫”,這便是很好的例證。
C.頸聯寫閑適恬靜的禪寂生活
詩人獨處空山之中,清齋素食。這情調,在世俗人看來,未免過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厭倦塵世喧囂的詩人,卻從中領略到極大的興味,比起那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名利場,何啻天壤云泥之差別。充滿了閑情逸致。
D.尾聯寫詩人淡泊名利的曠達心境。
詩人自謂自己是野老,運用了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抒寫自己澹泊自然的心境:一是《莊子•雜篇•寓言》的楊朱,前往老子處學道,路上旅舍主人歡迎他,客人都給他讓座;學成歸來,旅客們卻不再讓座,而與他“爭席”,說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沒有隔膜了。二是《列子•黃帝篇》的典故:海上有人與鷗鳥相親近,互不猜疑。一天,父親要他把海鷗捉回家來,他又到海濱時,海鷗便飛得遠遠的,心術不正破壞了他和海鷗的親密關系。這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兩相結合,抒寫詩人淡泊名利的曠達心境。
3.指名歸納詩歌的藝術手法
①情景交融、寓禪理(脫離塵俗、幽居山林的閑情逸致)于寫景敘事中、用典明志。
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把握物象的特征,抓住物象的色彩,細膩傳神地描寫景物。
七、布置作業
1.書面練習
①詩歌中的那些詞句最工整(對偶)?
答:“中”與“下”,“觀”與“折”,“朝槿”與“露葵”。
②清人沈德潛說:“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陰陰’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怎樣領會他說的“妙”與“死句”的含義?
答:“漠漠”、“陰陰”寫出“水田”與“夏目”的情狀。“漠漠”形容水田薄霧蒙蒙,在這樣的氛圍里“飛白鷺”景色才美;“陰陰”形容夏天樹林茂密,在這樣的密林中黃鸝的色彩才顯得悅目,聲音才顯得動聽。
2.背誦這首詩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