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1
這是氓教學設計一等獎淇水,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相關知識,掌握《氓》中的寫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節,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是主題。
3.積累字詞,提高詩歌欣賞水平。
教學重點:
《氓》當中賦比興手法的運用。
分析人物形象及是個主題。
一、導入
愛情是千百年來文學創作中長盛不衰的話題,古往今來有很多詩句是描
寫美好愛情的,同學們能不能背幾句?詩經中的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樂府詩中的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那么是不是所有文學作品中的愛情都是美好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氓》這首詩,和兩千多年前的女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她的另類的愛情故事。(板書:《詩經》兩首—氓。)
《氓》選自《詩經·衛風》。初中時我們學過《詩經》中的作品,例如《關雎》《蒹葭》,大家對《詩經》都已經有相對的了解了。《詩經》原名《詩》又稱《詩三百》。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儒家經典”五經”之一。共收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類。(板書:《詩經》原名《詩》又稱《詩三百》共305篇又分為風,雅,頌。)請同學們根據你們課下收集的資料來說說《詩經》的成書過程。關于詩經的成書現在有三種說法:采詩說,獻詩說,刪詩說。采詩說:“古者天子命史歌謠,以觀民風。”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采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匯集整理后給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獻詩說,天子為了考察民間習俗風尚的好壞就下令諸侯和公卿列士獻詩。刪詩說,傳說古詩原來有3000篇,孔子根據禮儀的標準選編了300首整理出了《詩經》。現在通常認為《詩經》是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從我們以前學過的《關雎》《蒹葭》以及今天要學習的氓看大家覺得《詩經》中的作品有什么特點?以四言為主間以雜言,多用重章疊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創作的先河。同學們有誰給我們說說什么是《詩經》六藝?所謂詩經六藝是指:風雅頌賦比興。(板書:六藝:風雅頌賦比興)其中風雅頌是詩之體,也就是詩歌的體裁。賦比興則是詩之用,就是詩歌的寫作手法。風指十五國風,是經過潤色后的民間歌謠。共160篇,詩歌中的生活氣息比較濃厚,是《詩經》的核心內容,也是《詩經》中最有藝術價值的部分。雅又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是宮廷正樂。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是小雅中也有不少類似風遙的作品。頌共40篇是宗廟祭祀的樂曲。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就是直接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比: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
《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變化。興: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 為“起興”,先言他物以引所詠之詞也。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對于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詩經中比興是經常連用的。
二、教師初讀課文,正字音。同學們一起朗讀一遍課文,看看這首詩大概講了什
么故事。好,同學們讀完了課文有誰能給我們講講大概的故事情節?本文以第一人稱“我”講述了一個女子戀愛,結婚。最終因為年老色衰被丈夫遺棄的愛情悲劇。
在具體學習這首詩歌之前我想先提出幾個問題,希望同學們學習詩歌的時候思考這幾個問題。
全詩的故事情節是什么,女主人公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
詩歌使用了那些手法,具體找出這些詩句。
詩歌塑造了兩個人物,他們的具體性格特征是什么?
同學們認為女主人公婚姻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女主人公與氓分手后還有可能獲得幸福嗎?
三、翻譯詩歌
同學們課下已經預習過課文了,在這里我們只對重點難懂的字詞作解
釋,由同學們根據注釋自己來理解翻譯詩句。
氓是指對一般男子的稱呼。蚩蚩:忠厚的樣子。“之”是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沒有具體意義。“匪”通非,不是的意思。愆:拖延。“秋以為期”是倒裝句式“以秋為期”。載:是動詞詞頭,沒有意義。體:是卦象。咎:災禍。說通脫,擺脫。“三歲”并不是指具體的三年,而是指多年。爽,過錯。“靡”是沒有的意思。夙興,早起。夜寐,晚睡。“言”在這里是助詞,沒有意義。咥,是笑。泮通畔,邊,岸。
那個人老實忠厚,拿布來換絲。并不是真的來換絲,是到我這來是商量
婚事的。送你渡過淇水,直送到頓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時間,而是你沒有好媒人啊。請你不要生氣,把秋天訂為婚期吧。登上那倒塌的墻,遙望那復關。看不見復關,眼淚簌簌地掉下來。終于看到了你,就又說又笑。你用龜板、蓍草占卦,沒有不吉利的預兆。你用車來接我,我帶上財物嫁給你。桑樹還沒落葉的時候,它的葉子新鮮潤澤。唉,斑鳩啊,不要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愛情中。男子沉溺在愛情里,還可以脫身。姑娘沉溺在愛情里,就無法擺脫了。桑樹落葉的時候,它的葉子枯黃,紛紛掉落了。自從我嫁到你家,多年來忍受貧苦的生活。淇水波濤滾滾,水花打濕了車上的布幔。女子沒有什么差錯,男子行為卻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愛情沒有定準,他的感情一變再變。多年來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兒沒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沒有一天不是這樣。你的心愿滿足后,就對我開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處境,都譏笑我。靜下來想想,只能自己傷心。原想同你白頭到老,但相伴到老將會使我怨恨。淇水再寬總有個岸,低濕的洼地再大也有個邊。少年時一起愉快地玩耍,盡情地說笑。誓言是真摯誠懇的,沒想到你會變心。你違背誓言,不念舊情,那就算了吧!
四、分析問題
1.請同學們根據詩歌的故事情節發展把詩歌分段。
詩歌的前兩章描寫的是女主人公的戀愛婚姻所以我們把前兩章分為第一部分,戀愛(1~2) 。
三四五章描寫女主人公的婚變過程所以我們把它分成第二部分——婚變(3~5)。
詩歌的第六章寫女主人公清醒堅決的分手,把它概括為詩歌的最后一
部分——決絕(6)。
女子的感情變化則是由戀愛時的熱情幸福—到婚變時的怨恨沉痛—最
后到決絕時的清醒剛烈。
2.請同學們用具體的詩句來列舉詩歌所用的表現手法。
這首詩是敘事詩通篇用賦的手法來敘述故事。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這兩句使用比興手法,以桑樹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誼深厚,用斑鳩貪食比喻自己深陷情網。“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這句也使用了比興的手法,以桑樹的日漸凋零比喻夫妻感情的淡漠。同時“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這兩句前后對比把桑樹落葉前的新鮮潤澤和落葉后的枯黃進行對比。暗喻了婚前的情誼深厚和婚后的感情淡漠。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這句用比的手法,比喻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
來越遠,不知回頭。
3.大家說說詩歌中塑造的兩個人物有什么性格特征?
男主人公沒有好的媒人就來求親從這里看他得性格急躁。求婚不成就
生氣說明他性格怎么樣?任性。婚后氓不僅不守誓言,三心二意,還因為女主人公年老色衰就“二三其德”甚至對女主人公拳腳相加,充分體現了他的易變,專橫暴躁。婚前真摯的誓言和婚后的變心也體現了他的不負責任。
女子在溫柔的勸告氓,不是拖延婚期而是沒有好的媒人不成后就堅定
地約好了婚期,雖然在《詩經》時代男女婚姻還沒有受到那么深的禮教束縛,但是娶妻還是必須經過父母同意,和媒人提親的。女子自己決定了婚期更顯她的有主見和一往情深。“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則描繪出了戀愛中女子的微妙心理和行為體現了她的癡情。婚后女子沒有抱怨貧苦的生活,夙興夜寐,任勞任怨,表現出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勤勞,專一。婚變后女子清醒堅決的分手也體現了她的堅強,自愛。女子從戀愛到決絕的過程也表現出了婦女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生活幸福的強烈愿望。
4.同學們認為女主人公婚姻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同學說主要責任在于氓。“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說明女子并沒有
什么錯,而氓的行為卻前后不一了,這說明主要責任在氓的變心。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于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
也有同學說責任在于女子。她婚前對氓的人品了解不足就草率的與他
成婚。婚后她每天都在操勞家務,忙于勞作,失去了自己的光彩,變成了一個只會操持家務的機器人。一個單調乏味,沒有個性,沒有情趣的木頭人怎么能讓人繼續喜歡呢。
這場婚姻失敗的原因是復雜的,男子可以變心,女子不能改嫁,男女
社會婚姻中地位的不平等,導致婚姻不穩定這只是一部分原因。詩中說的“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但是這種說法是站在女主人公的角度去說的難免帶有主觀抱怨的成分,也沒有真正揭示出婚姻失敗的原
因。女子婚后任勞任怨,勤勞持家確實是一個賢惠的妻子。但是卻失去了原來的個性光彩,變成一個乏味,沒有情趣的木頭人導致氓的變心這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關于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從多個角度思考,分析。
五、同學們一起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注意詩歌三個部分不同的感情基調。課下背誦這首詩。最后,同學們下去思考,收集資料,下節課我們對分手后女子有沒有可能獲得幸福?這個問題進行一次課堂小辯論。
這節課就上到這里,同學們下課。
板書
《詩經》兩首—— 氓
一.《詩經》原名《詩》又稱《詩三百》 共305篇 又分為風,雅,頌。
成書:采詩說,獻詩說,刪詩說。
六藝:風雅頌賦比興。
二.氓
情節:戀愛——婚變——決絕
情感:熱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剛烈
手法:賦,比,興,對比
人物:氓:急躁,任性,易變,專橫暴躁,不負責任
女子:溫柔體貼,有主見,癡情,勤勞,任勞任怨,剛烈,自愛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送子涉淇,至于頓丘。
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共1課時
氓 高中語文 人教2003課標版
1教學目標1、掌握《詩經》的基本知識。2、積累字詞,理解詩歌的含義并能熟練背誦。 2學情分析1、理解詩歌含義2、同情女主人公不幸的愛情遭遇。 3重點難點 1介紹《詩經》相關文學知識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氓
一導入語:
愛情歷來是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我們今天將跨越千年的長河來到中國文學的源頭—《詩經》,看看《詩經·氓》向我們描述了怎樣一個愛情故事?了解故事之前,咱們先整體了解一下《詩經》是怎樣一部作品。
二介紹《詩經》相關知識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先秦時代通稱為《詩》或舉其整數稱《詩三百》。漢代尊崇儒家被奉為經典,才稱為《詩經》,并沿用至今。
(2)《詩經》按樂曲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指“十五國風”,屬于各地方的樂歌,即指當時15國的詩歌作品,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即王畿地區)的樂歌,有“大雅”和“小雅”;“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有“周頌”、“魯頌”、“商頌”,基本上是貴族們的歌頌祝禱之辭。
(3)《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
(4)《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鋪敘陳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5)《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長河中,現實主義的《詩經》和屈原浪漫主義的騷體作品交相輝映,并稱“風騷”。《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三老師范讀,請學生結合課文注釋注意某些字詞的讀音和意思。
匪:fēi 愆:qiān 將:qiāng 載:zài 于:xū 說:tuō
徂:cú 湯: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四整體感知,結合課文注釋疏通大意。(小組討論)
提問:這首詩講述了怎樣一個愛情故事?
明確:這首詩是一個被棄女子的自述,她敘述了自己從戀愛、結婚到被遺棄的過程,對負心的丈夫充滿著怨恨,最后她從痛苦中醒悟過來,表示要堅決同他一刀兩斷!(板書)
戀愛 婚變 決絕
( 1、2) ( 3、4、5) (6)
五研習一、二章。
(一)朗讀第一、二章(學生翻譯教師在旁指導)
提問:
① 第一章講述什么內容?(明確:男子求婚,女子許婚。)
② 推測兩人的性格?(明確:男子脾氣有些暴躁,“將子無怒”;女子率直、善良、溫柔。)
③ 從“子無良媒”到“秋以為期”,女子的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討論)
明確:女子先言“子無良媒”,是出于對“禮”的一種遵從,古禮認為女子嫁人,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后又言“秋以為期”,說明女子沖破了“禮”的束縛,勇敢地與“氓”私訂終身。
(二)朗讀第二章(學生翻譯教師在旁指導)
聯想:請學生展開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體表現是什么?讓同學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當
時女子的心理細微變化。(“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
載笑載言。”)
提問:從這兩章中我們能不能對當時的社會風俗習慣有所了解?
明確:
1. 當時的商業活動是物物交換—“抱布貿絲”
2. 占卜文化—“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3. 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三)朗讀第三章(學生翻譯教師在旁指導)
提問:
① 本章講述了什么內容?(明確:勸誡女子不要癡情。)
② 既然是勸誡女子不要癡情,為何又要說“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也同樣提到了桑葉,有何特殊含義?
明確: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興手法。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也指兩人戀愛時情意濃密;以桑葉枯黃掉落的自然情狀比喻女子年老珠黃之情狀,也指氓變心感情枯竭。同時由桑樹引發對自己年長色衰,慘遭遺棄的敘述,這是“興”。整體看有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興手法可以激發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六 課堂總結: 咱們從前兩章可以看出來,女子對男子一片癡情,但為何到婚后卻勸誡其他女子不要癡情?她的婚后生活到底如何,使她有如此重大的改變?大家回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七 板書設計
戀愛 婚變 決絕
( 1、2) ( 3、4、5) (6)
氓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氓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氓
一導入語:
愛情歷來是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我們今天將跨越千年的長河來到中國文學的源頭—《詩經》,看看《詩經·氓》向我們描述了怎樣一個愛情故事?了解故事之前,咱們先整體了解一下《詩經》是怎樣一部作品。
二介紹《詩經》相關知識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先秦時代通稱為《詩》或舉其整數稱《詩三百》。漢代尊崇儒家被奉為經典,才稱為《詩經》,并沿用至今。
(2)《詩經》按樂曲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指“十五國風”,屬于各地方的樂歌,即指當時15國的詩歌作品,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即王畿地區)的樂歌,有“大雅”和“小雅”;“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有“周頌”、“魯頌”、“商頌”,基本上是貴族們的歌頌祝禱之辭。
(3)《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
(4)《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鋪敘陳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5)《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長河中,現實主義的《詩經》和屈原浪漫主義的騷體作品交相輝映,并稱“風騷”。《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三老師范讀,請學生結合課文注釋注意某些字詞的讀音和意思。
匪:fēi 愆:qiān 將:qiāng 載:zài 于:xū 說:tuō
徂:cú 湯: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四整體感知,結合課文注釋疏通大意。(小組討論)
提問:這首詩講述了怎樣一個愛情故事?
明確:這首詩是一個被棄女子的自述,她敘述了自己從戀愛、結婚到被遺棄的過程,對負心的丈夫充滿著怨恨,最后她從痛苦中醒悟過來,表示要堅決同他一刀兩斷!(板書)
戀愛 婚變 決絕
( 1、2) ( 3、4、5) (6)
五研習一、二章。
(一)朗讀第一、二章(學生翻譯教師在旁指導)
提問:
① 第一章講述什么內容?(明確:男子求婚,女子許婚。)
② 推測兩人的性格?(明確:男子脾氣有些暴躁,“將子無怒”;女子率直、善良、溫柔。)
③ 從“子無良媒”到“秋以為期”,女子的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討論)
明確:女子先言“子無良媒”,是出于對“禮”的一種遵從,古禮認為女子嫁人,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后又言“秋以為期”,說明女子沖破了“禮”的束縛,勇敢地與“氓”私訂終身。
(二)朗讀第二章(學生翻譯教師在旁指導)
聯想:請學生展開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體表現是什么?讓同學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當
時女子的心理細微變化。(“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
載笑載言。”)
提問:從這兩章中我們能不能對當時的社會風俗習慣有所了解?
明確:
1. 當時的商業活動是物物交換—“抱布貿絲”
2. 占卜文化—“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3. 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三)朗讀第三章(學生翻譯教師在旁指導)
提問:
① 本章講述了什么內容?(明確:勸誡女子不要癡情。)
② 既然是勸誡女子不要癡情,為何又要說“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也同樣提到了桑葉,有何特殊含義?
明確: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興手法。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也指兩人戀愛時情意濃密;以桑葉枯黃掉落的自然情狀比喻女子年老珠黃之情狀,也指氓變心感情枯竭。同時由桑樹引發對自己年長色衰,慘遭遺棄的敘述,這是“興”。整體看有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興手法可以激發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六 課堂總結: 咱們從前兩章可以看出來,女子對男子一片癡情,但為何到婚后卻勸誡其他女子不要癡情?她的婚后生活到底如何,使她有如此重大的改變?大家回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七 板書設計
戀愛 婚變 決絕
( 1、2) ( 3、4、5) (6)
【教學目的】
1、 學習《氓》作為敘事詩的特點和對比手法的使用,體會詩歌中細節描寫的作用。
2、 背誦課文,熟練掌握詩歌中的重點字詞。
【教學重點】
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討論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氓》是詩經中最長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較有代表性的棄婦詩。春秋初,封建的生產關系尚處于萌芽狀態,封建的思想意識也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統。以戀愛而言,當時男女間的交往還比較自由。《氓》詩中的女主人公與氓的戀愛、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結婚僅三年,即被遺棄。這首詩就是她被棄回娘家后寫下的。
二、齊讀,解決字音問題。
三、理清思路:
《氓》全詩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寫男子求婚,女子戀愛,結成夫妻的甜蜜回憶,纏綿深情而渺遠惻然;第三、四章是全詩的主旨,寫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訓,和對負心人的強烈憤慨,宛如長歌當哭般的呼號;第五章前半部分繼續回憶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則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傷心落淚;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無聊賴,無復可言。全詩層次分明,在敘事與抒情的結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詩經》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結構圖: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許婚(賦)
第二章:男女戀人相思、結婚(賦)
第三章:勸誡女子不要癡情(比、興)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別戀(比、興)
第五章:補敘多年的苦楚和處境(賦)
第六章:今昔對比的怨恨和痛苦(賦、比、興)
四、串講課文,解釋重點字詞。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譯文:那個人笑嘻嘻的樣子,拿著貨幣來換蠶絲。其實并不是真的來換蠶絲,而是到我這里來商量婚事的。送你渡過淇水,直送到頓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時間,而是你沒有好媒人呀。請你不要生氣,就把秋天訂為我們的婚期吧
明確:(人物分析)女子——溫柔、純情、熱情、戀情
男子——暴躁易怒、狡黠、急切
用賦的手法寫男子向女子求婚。這個男子一臉憨笑、耍著小小的花招,假裝賣絲,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點嬉皮笑臉不太嚴肅,另一方面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喬裝冒險。這一句描寫既表現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為下文兩人的婚姻悲劇埋下伏筆并構成對比。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
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譯文:登上那倒塌的墻,遙望那復關。沒有看見復關,我的眼淚簌簌不斷地掉下來。終于看見了復關,我就又說又笑。你用龜板、蓍草占卦,沒有不吉利的預兆。你用車來接我,架著你的車子來吧我的嫁妝接走。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譯文:桑樹沒有落葉的時候,它的葉子新鮮潤澤。唉,斑鳩呀,不要貪吃桑葚!唉,姑娘啊,不要對男子過分迷戀!男子沉溺于愛情之中,還可以擺脫;姑娘沉溺于愛情之中,就無法擺脫了!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譯文:桑樹落葉的時候,它的葉子枯黃,紛紛掉落下來。自從我嫁到你家后,多年來一直忍受貧苦的生活。淇水波濤滾滾,浪花打濕了車殺過那的布幔。女子又沒有什么差錯,但男子的行為卻前后不一致。男子的愛情沒有定準,總是三心兩意。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譯文:多年來作為你的妻子,家中的勞苦活兒沒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沒有一天不是這樣的。(你的)心愿已經滿足了,就逐漸虐待我了。我的兄弟不了解(我的處境),都譏笑我啊。靜下來想想,只能夠獨自悲傷了。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譯文:(原想)與你白頭皆老,如今老了將會使我怨恨。淇水(再寬)總有個岸,低濕的地方(再大)也總有個邊。回想我們少年時一起愉快地玩耍,盡情地說笑。誓言真摯誠懇,沒有想到你會變心。你違背誓言,不念舊情,那就讓這份愛情了解了吧!
五、如何理解《衛風·氓》第二、三章的比興手法?
這兩章以抒情為主,詩中皆以桑樹起興,從詩人的年輕貌美寫到體衰色減,同時揭示了男子對她從熱愛到厭棄的經過。“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之潤澤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顏亮麗。“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桑葉的枯黃飄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棄。“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則以“戒鳩無食桑葚以興下句戒女無與士耽也”(《詩集傳》)。桑葚是甜的,鳩多食則易致醉;愛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戀則易上當受騙。男人沉溺于愛情猶可解脫,女子一旦墮入愛河,則無法掙離。這是多么沉痛的語言!從桑葉青青到桑葉黃落,不僅顯示了女子年齡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時光的推移。“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是說女子嫁過去好幾年,夫妻關系漸漸不和,終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著車子,渡過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慮,自己并無一點差錯,而是那個男子“二三其德”。在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氣回顧了婚后的生活,找尋被遺棄的原因,結果得到了一條教訓:在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里,只有癡心女子負心漢!
五、板書:
戀愛 婚變 決絕
氓
1~2章 3~4章 6章
熱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剛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