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內容PPT課件這個PPT共70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幼兒園課程內容概述,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等,歡迎點擊下載。第一節 幼兒園課程內容概述
一、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內涵與取向
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是根據幼兒園的課程目標和相應的學習經驗選擇的蘊涵或組織在幼兒的各種活動中的基本態度、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行為方式。
幼兒園課程目標的種類:
不同取向: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
不同層次:總目標、學年目標、單元目標和具體活動目標。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一些目標的達到是通過積累相應的經驗。
1、飯后漱口
2、節約用水
2、禮貌用語
3、圖形的形狀
4、不玩火
5、動物的種類
說說例中的活動目的是想發展幼兒的哪種行為技能?例中幼兒是如何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活動方式和方法的?
創設情景一:
兒童在無人陪伴下進入教室,教師與其他兒童在另外的房間。門口坐著一個叔叔(研究者),背倚門框,用一只腳踩到門框的另一側,坐姿不雅,但足以擋住入口處……
觀察結果:
a.能用委婉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
b.等待,然后發脾氣,不能很好地進行交流和表達自己的意思;
c.一直等待或采取極端方法(從叔叔的腿下爬進)
兒童在無人陪伴下進入教室,教師與其他兒童在另外的房間。門口坐著一個叔叔(研究者一),背倚門框,用一只腳踩到門框的另一側,坐姿不雅,但足以擋住入口處……當有小朋友不知道如何才能進入教室時,研究者二出現,用手按一下研究者一的腳,并發出“叮咚,請開門”的聲音,研究者讓研究者二進入教室。
觀察結果:
一開始不知道如何進入教室的兒童,在研究者二的情境提醒下,基本上都能習得研究者二的方式順利進入教室。
案例分析:
例中的活動目的是想發展幼兒的語言和社交技能。
通過觀察學習他人處理問題的方式學習掌握基本技能
讓幼兒飯后漱口,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小朋友認為自己吃得東西很干凈,所以不愿意漱口。
有一幼兒園老師做一小實驗,用杯子接小朋友的漱口水,另外幾個杯子盛清水,讓兒童去觀察這兩種不同的水。
兒童觀察發現開始兩者區別不是很大,隔幾天后發現有漱口水的杯子里很臟……
當孩子們發現了這一現象以后,該教師請幼兒園醫生來解釋這種現象。
慢慢地,老師發現孩子們能夠自覺堅持飯后漱口了!
案例分析:
案例中教師的目的是改變孩子對飯后漱口的態度,愿意漱口,很明顯其課程內容屬于有助于培養幼兒情感態度這一方面。
案例中的教師主要通過幼兒認識到并真正理解了飯后漱口對自我身體健康的實際含義,來形成對飯后漱口的良好意愿。這實際上就是采用了讓幼兒能理智分析的方法來幫助幼兒發展基本態度。
1、按學科結構分類
體育、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
2、按經驗領域分類
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
3、按幼兒一日活動的形式分類
生活活動、運動、學習活動、游戲活動
分類的角度和需要不同,課程內容呈現不同的分類情況;
了解課程內容不同情況的分類,有利于整體、全面地把握課程內容范圍,為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提供堅實基礎。
第三節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
(一)課程內容的不同選擇取向對確定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影響
全美幼教協會(NAEYC)制定的適宜于3—8歲兒童的課程內容指南
1、課程內容應當能使兒童在各方面,包括社會性、情感、認知和身體等方面得到發展,使兒童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
2、課程內容應當在幫助兒童學習和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發展他們的智力和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習的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3、課程內容對于兒童來說,應當是有意義的,內容廣泛的,應當是與兒童已有的知識經驗相適應的,易于他們理解和接受的。
4、課程內容應該是大多數兒童可以學會的,符合實際的。
5、課程應當考慮到每個兒童的需要和興趣。
6、課程應當考慮并尊重個體的、文化的和語言上的多樣性,并與兒童家庭建立積極的關系。
7、課程應當從兒童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來幫助他們鞏固知識,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能。
8、課程既要突出一定的主題或內容,又應當 圍繞一定的主題把傳統的學科知識綜合起來。
9、課程內容應當具有智力上的整體性,同時尊重學科的基本體系,讓兒童掌握的知識雖然是淺顯的,但必須是科學的。準確的。
10、讓兒童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目前能夠有效學習的內容,而不是那些無意義的,或者說更適宜于以后學習的內容,否則就是在浪費兒童的時間與精力。
11、課程應能激發兒童的學習積極性,而不是使兒童變的消極、被動。
12、課程應當重視兒童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兒童總是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理解生活現象,在這種知識的理解與建構中,會出現一些“錯誤”的概念。但這種錯誤的概念可以使教師了解兒童認知發展的水平和思維推理的特點。
13、課程應當重視社會性交往對學習的作用,并且應當提供同伴間相互學習的機會。
14、課程應當滿足兒童對活動、感官刺激、新鮮空氣、休息、健康和營養等的需要。
15、課程應當給兒童以心理的安全感。
16、課程應當讓兒童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能增強兒童的成就感以及對學習的興趣與好感。
17、課程應具有靈活性,以便教教師能根據個別和集體的情況進行調整。
(一) 目的性原則
(二) 適宜性原則
(三) 生活化原則
(四) 興趣性原則
(五) 基礎性原則
(六) 邏輯性原則
含義:
所謂合目的性,指的是選擇的課程內容必須符合并有助于實現課程目標。
如何去落實這一原則?
1.有目標意識
2.正確理解目標與內容的關系
3.考慮目標達成所需要的“關鍵學習經驗”
可以通過選擇哪些內容來達成“能進行簡單的分類”這一目標?
含義:
是指課程內容既要符合幼兒已有的發展水平、又能促進其進一步發展,即難度水平處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之內。
如何去落實這一原則?
了解本地區、本園、本班幼兒的一般發展和特殊需要,是選擇適宜的課程內容所必須的前提。
含義:
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應該具有直觀性、情境性和活動性,使幼兒能夠通過直接感知、操作和體驗,將學習內容轉化為自己的直接經驗。
如何去落實這一原則?
讓大自然、大社會成為幼兒的“活教材”,從幼兒的生活經驗中選擇內容。同時要注意使課程內容源于、高于和回歸幼兒的生活。
可以通過選擇哪些內容來完成“讓幼兒了解生物適應性”這一基本生物學規律”這一目標?
含義: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要考慮幼兒的興趣。要從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尋找富含教育價值的內容。幼兒感興趣的且富含教育價值的內容,自然就是課程的內容。
如何去落實這一原則?
1.教師要善于分析、發現關注幼兒的興趣,從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中選擇教育價值豐富的內容,及時將它們納入課程。
2.將必要的課程內容“轉化”為幼兒的興趣。
老師甲: “假如我有朵七色花”的談話活動。
活動開始老師問:“小朋友們還記得七色花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小朋友回答說:“七色花可以實現珍妮的愿望”
老師繼續問:“如果你有一瓣七色花,你有什么愿望?”一個孩子說我想要玩具,這個愿望引起了孩子們廣泛的討論,他們開始談論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玩具。
這時甲老師就著急了。因為她設定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七色花里最有價值的一瓣是最后一瓣也就是要幫助他人,于是他就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小朋友有不同的愿望,這時一個孩子站起來說,他想給自己家里要一座大房子,“干嗎要房子”孩子回答,這樣就可以接自己的奶奶、姥姥還有其他的親戚一起來住。老師一聽這跟自己設定的主題也就是跟幫助他人沒有什么關系。
于是老師甲就再次引導:“小朋友們還記得珍妮的七瓣花中哪一瓣最有意義嗎?”一個孩子舉手說:“最后一瓣。”
老師甲追問:“為什么你認為最后一瓣最有意義?”孩子想了想說:“因為珍妮做了好事他幫助了別人。”老師甲馬上喜形于色地問其他的小朋友“他說得好不好啊?請大家跟老師說一遍:幫助別人,看他的這瓣花用的多有意義,那我們再想一想,如果你有一瓣花,你干什么?”
后面的談話,你可以想象,因為孩子的受暗示性特別強。于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在幫助盲人、幫助老奶奶等,雖然大家都在談,但是你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到孩子的投入程度就不一樣了。
教師乙:同樣是 “假如我有朵七色花”的談話活動。
教師乙的活動組織開始也是是一樣,當不少孩子表達了自己希望有這樣的玩具,那樣的玩具的愿望。教師乙感受到了孩子對玩具的這種興趣,于是她改變了原來的計劃,她說:“那么多小朋友都對玩具感興趣,可是七色花的故事是個童話,我們也沒有一瓣真的奇妙的七色花,那我們小朋友的愿望還能不能實現?”“我們想想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我們的愿望實現?”于是大家開始討論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玩具。
由此以“怎樣實現大家的這個愿望”為“引子”,引出一個孩子極感興趣的系列活動——“玩具博覽會”。后來圍繞這個玩具,又產生了很多問題,如當有小朋友不愿意跟大家玩時討論分享;玩得過程中出現“給玩具找家”分類;圍繞玩具還可引出愛護、分享、合作等社會性話題。還延伸到家庭中的自我探究,小孩把問題帶回家,如對玩具汽車感興趣,由此給孩子任務,讓孩子回家探究。
案例1
這段時間班上幾個孩子對插搶特別感興趣。只要有空,就立即跑進操作區用積塑粒插起來,對其他區域的材料,尤其是美工區用來折疊的紙張理也不理。而投放這些紙張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孩子們在折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獲得有關幾何圖形的變化、組合、等分等數學方面的直接經驗,這是積塑插拼所不能代替的。怎么辦?老師苦思冥想,突然想到了一條妙計。下班后,她精心用紙折了一把手槍。第二天,當那幾個男孩子又在津津有味地用積塑材料插搶的時候,老師一下亮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
“啊!這么棒的槍!”“老師!讓我玩一會兒!”“讓我玩一會兒!”“不行,我自己也要玩呀!”怎么辦?幾個孩子的胃口被吊得高高的……“老師,你教我們做好不好?”“好!可是有點難啊!“”難點也沒關系!“簡直是異口同聲!
于是,孩子們心甘情愿地來到了曾經不屑一顧的美工區,全神貫注地投入了折紙活動.
含義: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應該立足于幼兒基礎素質的全面發展,并為其一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何去落實這一原則?
判斷內容是否具有“基礎性”的參照標準:
(1)是否與兒童現在的生活、學習有直接關系;
(2)是否必須現在學,以后再學就失去最佳時機;
(3)是否是文化或人類知識中的最基本成分,而且是今后學習所必需的基礎;
(4)是否具有最大的應用性和遷移性等。
含義:
幼兒所學習的課程內容,存在著相互的聯系和規律。要按照內容本身的邏輯順序來選擇課程內容。
如何去落實這一原則?
明確學科所存在的內在規律性
數學學科邏輯性最強——如“認識圖形”:
小班: 感知圓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種形狀特征;
中班:認識長方形、半圓形、橢圓形、梯形;
大班:認識立方體、球體、圓柱體,知道它們與平面圖形的主要區別。
社會活動:朋友樹
托班:引導幼兒熟悉集體生活環境,知道班級中有許多小朋友,很多小朋友在一起非常快樂。
小班:認識集體中的同伴,初步了解他們與自己的關系。知道一個人很孤單,能主動找朋友,體驗朋友多的快樂。
中班:引導幼兒進一步了解并關心周圍的同伴,初步理解他們的需要與情感,會同情、關心、幫助他人。
大班:引導幼兒進一步了解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主動做對集體有意義的事,具有初步的集體榮譽感。
例如:在主題《食物》中,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關鍵經驗:
小班年齡段重點在于運用各種感官直觀了解不同食物的不同味道;
中班可開始從食物的營養這一抽象概念入手,通過對食物金字塔的認識,知道要平衡膳食;
大班重點放在讓孩子自己設計營養套餐,幼兒結合認識親身實踐,更深入地了解平衡膳食的重要。
要突破不同年齡的不同關鍵經驗,就必須采取不同的形式使幼兒和關鍵經驗之間建立聯系。
小班可以通過參觀、制作、品嘗等形式來建立聯系:參觀水果、食品超市,制作各種食品,開辦食品品嘗會,讓幼兒不偏食,不挑食。
中班可以以分析“肯德基食品”為例,運用討論、家園合作和設計食物金字塔等活動來和關鍵經驗之間建立聯系;
大班則可從建立金字塔入手,家園一起設計幼兒營養食譜,通過講故事、家園問卷、天天廚房等活動,來對食物有更深入的認識。
二、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
含義:
幼兒園課程內容組織是指創設良好的課程環境,對選擇出來的課程內容予以安排,構成比較可行的教育方案,使幼兒園課程活動興趣化、有序化、結構化,以產生適宜的學習經驗和優化的教育效果,從而實現課程目標的過程。
泰勒曾提出過三個基本準則:連續性(continuity)、順序性(sequence)和整合性(in-tegration)。
(一)基本方法
論理組織法:
根據知識本身的系統性、邏輯性安排內容。
心理組織法:
以學習者的興趣和生活經驗為基點,按經驗演進的原則逐步擴大學習的范圍。
(二)常用方法
縱向組織:
按照課程組織的某些原則,以先后順序排列課程內容,螺旋遞進。
橫向組織:
打破傳統的知識體系,使課程內容與兒童已有經驗連為一體。
1.學科課程
運用論理組織法獲得的一類課程類型。強調系統知識的掌握
2.活動課程
運用心理組織法獲得的一類課程類型。以幼兒為中心,從直接經驗出發,側重心理發展的需要
3.核心課程
運用心理組織法獲得的一類課程類型。圍繞社會核心問題來組織內容,內容必須是兒童感興趣的問題
學科課程、核心課程與活動課程的比較
練一練
根據所學相關內容,為小班剛剛進入幼兒園的第一個主題活動“我上幼兒園了”設計活動內容。
重視分析小班幼兒剛進入幼兒園所面臨的具體任務、遇到的問題、內在的需求等,在此基礎上設計一系列活動內容的名稱。
“我上幼兒園了”主題說明
寶寶上幼兒園了!當媽媽牽著寶寶的手走進還顯陌生的幼兒園時,當最親近的人從寶寶視線中消失時,寶寶們不同程度地表現出緊張、無助、恐慌、委屈和憂傷,有的會以哭鬧、喊叫等沖動的方式呼喚媽媽的出現,也有的在潛意識中建立自己的防御機制,表現為固執、壓抑。這時,對小朋友充滿期待的老師們就將面對新學期的第一個課題:如何安撫寶寶緊張的心理?如何讓寶寶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和環境。
“我上幼兒園了”主題說明
寶寶上幼兒園緊張不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嬰兒期建立起的親子依戀深刻而持久,幾乎所有幼兒入園都會產生“分離焦慮”;其二,幼兒園陌生的環境和與家庭生活不同的行為方式給幼兒帶來了不安全感;其三,幼兒認知水平的限制,分不清想象和現實的危險。此外,他們情緒的感受、表達、調節和控制能力較差,常常只能用本能的反應來應對環境的變化。
“我上幼兒園了”主題說明
可見要想讓寶寶較快地融入到集體生活中,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從幼兒園到家庭的平穩過度又是幼兒社會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步。因此,它需要教師在幼兒入園初期,縮小幼兒園與家庭環境的差異,拉近教師角色和母親角色的距離,營造一個充滿愛的環境:讓寶寶們逐漸知道:這里有自己喜歡的玩具,有在需要時隨時出現在面前的可親可愛的老師;有可以一起玩的小朋友……,讓寶寶們慢慢產生“幼兒園是我家,老師象媽媽”的認同感。
“我上幼兒園了”主題說明
主題活動中,老師牽著寶寶的小手,和媽媽一起,看看我們的幼兒園,騎騎木馬、蕩蕩秋千;然后,各種有趣的玩具和游戲,如:好看的木偶、神秘的口袋,會吸引寶寶的注意,使他們暫時忘掉和媽媽的分離,沉浸在有趣的游戲中,慢慢地,他們又認識了一個一個的小朋友,和他們一起玩耍,成為了開心寶寶! 正是在有趣的生活和游戲中,幼兒親近老師、親近哥哥姐姐、親近小朋友,大家一起“拉拉手、做朋友”,感受幼兒園大家庭的溫暖,幼兒園生活的有趣,從而高高興興上幼兒園!
“我上幼兒園了”主題框架
“開心寶寶”分主題框架
“開心寶寶”分主題框架
“開心寶寶”分主題框架
“拉拉手 做朋友”分主題框架
“拉拉手 做朋友”分主題框架
“拉拉手 做朋友”分主題框架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