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健康與教育分析解析PPT課件這個PPT共50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幼兒心理健康的解讀,幼兒心理的影響因素,幼兒期常見心理問題,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歡迎點擊下載。一、幼兒心理健康的解讀
二、幼兒心理的影響因素
三、幼兒期常見心理問題
四、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兒心理健康的解讀 (一)心理健康的動態觀
(二)幼兒心理健康的指標
智力正常
性格良好,情緒穩定、反應適度
飲食正常,睡眠安好,作息有序,行為統一協調
能夠與人交往,人際關系良好
二、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遺傳
生理健康狀況、容貌
營養(對腦發育有重要影響)
家庭養育和教育方式
各因素之間呈現非常復雜的交互作用,共同影響幼兒的心理及其健康狀況
教師應持科學的兒童觀,深入了解幼兒,兼顧整體和個體,采取積極、合適的教育方式,維護和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
三、幼兒期常見的心理與行為問題
兒童的問題行為 (problem behavior of children):兒童時期特有的以適應不良和人格畸形發展為特征的異常行為。
通常在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上都超過了相應年齡所允許的正常范圍
1.撒謊常見的原因
(1)過失撒謊的原因
想象與現實混淆
尚未準確地掌握方位概念、數概念等
模仿
(2)故意撒謊的原因
為了自我保護
為了滿足自己的愿望
好奇
3. 教育對策 總:弄清幼兒撒謊的原因,采取相應的對策
闡釋想象和現實之間的差異, 滲透概念教育。
端正成人言行, 不當著幼兒撒謊。
分析幼兒的愿望是否合理,合理的要適當滿足,不合理的要解釋原因并鼓勵幼兒直接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若為自我保護而撒謊,成人在弄清事實后,要嚴肅耐心地教育,指出撒謊是錯誤行為,讓幼兒明白撒謊的后果。其次反思是否苛責了幼兒的無意過失。
選擇正面積極信息的誠信訓導范例。
(二)任性
任性主要表現為兒童常常否定和抗拒成人的任何要求,而他們一旦有什么需要,則要求成人一定滿足,否則便大發脾氣,哭鬧不止
案例6 任性原因、對策?
1.任性產生的原因
兒童處于“危機年齡”,心理需要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而成人依然以原有的方式對待他們。
成人溺愛孩子,無條件地滿足其需要
成人易妥協,不能堅持自己的教育原則
2.教育對策
了解幼兒的身心變化,改善教育方式
多提供同伴交往,克服自我中心傾向
當幼兒無理取鬧時,成人不能發脾氣,而是幫其冷靜,再說理教育
對幼兒的要求,要有準則
(三)攻擊性行為
進取性行為:以不傷害別人的方法,以社會可以接受的手段來達到目的的行為。
攻擊性行為:以別人痛苦或實施報復來博取自己的利益的行為,體現了兒童個性發展中的不良傾向。
1.攻擊性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通常由特定的事件引發,由自控性不強而導致(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往往具有情景性)
缺乏有效的交往策略
影視暴力鏡頭的影響
不良的教養方式所致
遺傳
2. 教育對策
不能用體罰
以冷靜的態度解決孩子之間的糾紛
教給孩子交往的策略
有選擇地讓兒童觀賞影視節目
1.嫉妒產生的原因
不必要的橫向比較
孩子產生受嫌棄、受冷落的痛苦經歷
孩子存在的一些缺點被指責太多
2. 教育對策
尊重、欣賞兒童的個體差異,不將成人的審美觀強加給孩子,避免不必要的比較,因材施教
要始終如一地愛孩子,公正地對待他們
想方設法地幫助孩子改正缺點,而不是無用地過多指責
關心孩子的言行,欣賞其優點
(五)破壞性行為
幼兒破壞性行為與創造性行為(探索行為)的區別?
——動機不同。幼兒創造性行為旨在探索、滿足好奇心,而實施破壞性行為的幼兒以破壞物品為樂。
1.破壞性行為產生的原因
由敵對情緒引起的報復
由不愉快情緒引起的發泄
為了炫耀自己能干
2.教育對策
及時發現和妥當處理孩子之間的糾紛
及時發現和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
幫助孩子分清“能干”、“野蠻”的界限
(六)退縮性行為
退縮性行為是指兒童無論在陌生還是熟悉環境均表現出一貫的孤獨、內向、膽怯、抑制、消磨時光的行為。
特點:具有跨時間、情境的一致性,是一種內化的、由情緒障礙導致的社會適應困難。
3.常見表現
過分戀物:常將布娃娃等特定玩物整天抱著不放,抱著睡覺,怕它離去。
躲避人群:躲避生人甚至家人,不合群,在同伴集體活動中常一旁呆看,對其他小朋友的友好表示反應冷漠。
言語少:與親人交流時多用手勢,對旁人的詢問不理睬,言語發展遲緩
對新環境不適應:對新環境極為害怕,入園幾個月后還不適應,行為孤僻,情緒焦慮
自卑膽小:膽小不自信,很在意教師的批評、同伴的譏笑,常常哭泣。
4.形成原因
具體病因不明。兒童社會退縮包括了各種形式的孤獨行為,是一種高度復雜的行為現象,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和潛在原因。
常與外部環境的干擾、壓力(例如教師鼓勵和懲罰不當)、情感忽視等有關,具有時間和情境性。
5.教育對策
態度:并非短期能夠見效,不能操之過急。
避免以下錯誤做法:
威逼利誘:逼孩子就范,不肯就罰,肯就獎賞
過分關注:一定要孩子說出為什么不表現、為什么不喜歡和別人說話等
激將法:故意用難聽的話去刺激、羞辱孩子
攀比法:拿旁人不適當地與孩子比較
3. 克服退縮最好的方法是成人以足夠的耐心與溫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創造機會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培養交往能力,如請小朋友或父母的朋友到家中,由父母示范動作,讓孩子看看做主人該說什么
讓孩子飼養小動物或種植花草,逐漸以此擴大孩子對周圍世界的興趣和關注
讓孩子參加不十分強調個人表現的活動
成人可以和孩子談談自己的退縮經驗和克服辦法
(七)吸吮手指、咬指甲
1.弊端
易被人取笑
易患寄生蟲病、腸炎等
影響容貌(臉部、手部)
2.形成原因
嬰兒期喂養不當,不能滿足吸吮欲望
缺乏刺激、愛撫
情緒緊張、低落
3.對策
轉移注意力,擴大興趣范圍,循序漸進改正
注意清潔,及時修剪指甲
(八)玩弄生殖器官(習慣性陰部摩檫)
1.弊端
易被取笑、否定,對性格和今后的生活產生不利影響
可能弄傷生殖器官
2.產生原因
缺鐵性貧血導致的癥狀
焦慮、緊張、孤獨或無聊
觸覺學習不足
成人(對兒童生殖器官)的不當逗趣
局部疾病引起瘙癢,兒童撓癢而形成習慣
3.對策
兒科營養咨詢
轉移注意力
充分的觸覺練習
正確的性教育
講究衛生,保持身體的清潔、干爽
(九)言語發展障礙(發展遲緩、口吃) 案例10, 原因、對策?
1.產生原因
嚴重營養不良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影響言語中樞的正常發育
缺乏應答性的環境
過分溺愛,孩子不必開口,即可滿足各種愿望
2.對策
有針對性的醫學檢查
提供積極的應答性環境
引導兒童開口說話,說了才給
(十)幼兒神經癥——幼兒恐懼癥
1.產生原因
成人經常性的嚇唬
發生未經預告的重大變故,而且不能及時撫慰
2.對策
不威脅、嚇唬兒童
以對抗性條件作用的原理,消除特定性恐懼
遇事理性處理,并以兒童能夠接受的方式向兒童作必要的解釋,有效安撫兒童
四、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要點
(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四)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常見誤區
只關注有問題的幼兒,忽視一般幼兒
對心理健康概念的認知泛化,將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常行為看成問題行為
對心理健康概念的認知狹隘化,只重智力教育,忽視情緒、社會性的培養
如:多動與多動癥——必須由權威機構鑒定
教師、父母對疑似幼兒協調功能、精細動作初步檢查:
簡單指令任務
指鼻試驗:先用左手食指,后用右手食指點自己的鼻尖,睜眼和閉眼各點5次(動作過重,顯得很笨拙,錯誤次數達3次以上為陽性)
點指試驗:一手握拳,另一只手用拇指依次接觸其他手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如此往返數次,然后換另一只手重復同樣動作,也可從反方向開始,或雙手同時重復上述動作(點指錯誤達3次以上或不協調,不能依次點指為陽性)
翻手試驗:雙手并置桌上,手心向下,拇指置于掌心,余四指并攏,并將兩手食指靠緊并攏,然后把雙手都翻過來,并在原位將兩小指靠緊并攏。如此在“原位”反復翻動雙手,并逐漸加快速度(觀察肘部擺動的幅度和雙手翻動時的姿勢,肘部擺動度超過一個肘部寬度,或翻動手時姿勢笨拙,為陽性)
2.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預防發展重于治療
緊扣身心發展特點
靈性與社會性并重
兼顧認知、情感與行為
情境性與系統性相結合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要點
多提供同伴交往的機會,培養交往能力
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和能力
幫助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并做好入學準備
重視規則意識的培養,及時疏導負面情緒,教予積極的情緒調節方式
(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長幼互動(親子、師幼互動)
同伴交往
心理游戲
課程滲透
1.長幼互動(親子、師幼互動)
(1)觀察追隨,適時支持(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2)杜絕體罰,安全第一
體罰危害(討論):
兒童的惡性傷害事件, 扭曲兒童性格
惡化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
導致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激增
(3)教有原則,愛無條件(培養有責任感和良好自我意識的個體)
(4)簡潔具體,展望未來
講道理不超過三分鐘
兒童易受暗示,應冷靜情緒、積極引導(傳授社交策略,將功補過等)比消極指責更有利于兒童的發展
2.同伴交往
提供機會
引導互助
善待爭端
授予技巧
3.心理游戲
“照鏡子”
“寶貝的優點” →“寶貝的進步” →“寶貝的愿望”
“哪個寶寶的電話”
“猜猜我是什么動物”
“動物的叫聲”
“撈魚”
“小丑鞠躬”
……
4.課程滲透
豐富的角色扮演
適時的移情訓練
巧用合作與競爭
……
(四)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代幣策略
自然后果策略
有限選擇策略
移走策略
身體限制策略
補救策略
適應性支持策略
1.代幣策略
(1)確定靶行為(要改正或增強的行為)
(2)基線評估(觀察自然狀態下,某單位時間內靶行為的頻率)
(3)確定代幣的種類及價值(以什么作為代幣;靶行為增加或減少到何種程度可換取一枚代幣;多少代幣可換取幼兒喜歡的特定物品)
(4)簽訂合同書(標明合同目的;列舉合同各方的詳細權利與義務,包括履約和違約的獎懲規定;合同期限;簽名、日期)
(5)診斷評估,完善方案(一段時間之后,診斷代幣策略運行的效果,聽取各方意見,重新調整代幣種類、獲取代幣的難易程度、代幣的價值,以減少依賴、激發內在動機、鞏固效果)
2.自然后果策略
(1)目的:讓兒童承擔其不當行為的自然后果,以充分體驗不當行為帶來的不愉悅感,從而弱化和改正兒童的不當行為
(2) 注意事項:
之前可稍作提醒,如給幼兒提供有限選擇等
運用過程中要與“人為后果”相區別,保持平和心態,若幼兒請求,可簡單解釋,但是杜絕責備
以幼兒的安全為前提,不當行為的后果是幼兒可以承擔的
3.有限選擇策略
(1)目的:提供有限的選擇項,讓兒童自行做出選擇,以及時化解沖突,培養兒童的自主性和責任感
(2)注意事項:
選擇項數目要適宜(一般為2-4項), 應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
確保兒童理解不同選擇的實際含義和可能結果
一旦兒童做出決定,都應該尊重并按照該選擇項相應的結果執行
4.移走策略
(1)目的:及時將兒童與引發其試探、挑戰行為的刺激物分開, 以確保兒童安全和培養規則意識(“移物”,“移人”)
(2)注意事項:
兒童試探、挑戰行為的誘發物便于移動時, 適用“移物”策略
兒童試探、挑戰行為的誘發物難以移走時, 適用“移人”策略
5.身體限制策略
(1)目的:為了制止兒童正在進行的嚴重不當行為, 或者為了責罰兒童已經發生的嚴重不當行為, 短暫地限制兒童的身體自由, 以幫助兒童穩定情緒、強化規則、反思過錯
(2)注意事項
直接身體限制策略適用于年齡較小的兒童,簡接身體限制策略適用于年齡較大的兒童
間接限制策略實施時,一定要充分考慮所選環境是否安全
6.補救策略(“do it again”)
(1)目的:引導兒童以正確的方式彌補其不當行為造成的過失, 以強化兒童的規則意識和“有錯就改”的觀念, 練習積極行為
(2)注意事項:
在兒童情緒比較冷靜時才實施
以“再試一次”、“現在我們該怎么做呢”等引導性話語, 引導兒童改正錯誤, 彌補過失
必要時為兒童提供正確示范
7.適應性支持策略
(1)目的:在尊重兒童個人經歷和體驗的前提下,給予適宜的(必要而不多余的)情感、技術或物質支持。
(2)注意事項:
要對兒童抱有積極的期望, 以發展的眼光看兒童
積極地觀察與跟隨兒童, 洞悉情境,不隨意打斷兒童正在進行的無害活動(以免養成易分心、愛打擾人的壞習慣)
深入了解兒童當時的需要, 單獨或組合性地運用情感支持、技術支持和物質支持
教師期望的評價方法
喜愛度排列:對孩子的喜愛程度由強到弱排出名次,靠后的幾位兒童,就可能是教師抱有消極期望的人選
聰明度排列:對孩子的聰明程度由高到低排出名次,靠后的幾位兒童,就可能是教師認為較笨的、期望較低的人選
量表評價法(龐麗娟.《教師與兒童發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若評價發現自己對兒童抱有消極期望或過低期望,應及時反思,采取對策——如深入了解這些兒童,努力發現其優點并幫其發揚光大!
案例11:蓓蓓的舞蹈
參考文獻
劉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鄭雪,劉學蘭,王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廣州:濟南大學出版社,2006
莫秀鋒.試論規則的類型與兒童的規則教育.學前教育研究,2007,1
莫秀鋒.兒童說謊研究新進展對誠信教育的啟示.教育導刊,2009,6
莫秀鋒.兒童懲罰教育的行為策略.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7,7
莫秀鋒.親子沖突的認知和理性應對.教育導刊,2008,3
莫秀鋒.以<綱要>精神指導規則教育.幼兒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3
莫秀鋒.論行為策略在大學生自主管理教育中的運用,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版),2008,3
莫秀鋒.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對待自己的未知.教育科學論壇,2009,7
莫秀鋒.告別“雙刃劍”——論兒童規則教育的立足點.山東教育(幼教園地)(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幼兒教育導讀>2010年2期全文轉載),2009,10
莫秀鋒.理性化解“謊言困境”.家庭與家教,2008,12
莫秀鋒.家教中,請繞開“超限效應”的誤區.孩子,2009,6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