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專題講座PPT課件這個PPT共51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歡迎點擊下載。 幼兒園課程 專題講座
幼兒園課程理論
課程的重要性
一、課程的定義
(一)課程的詞源分析
“課程”在我國始見于唐代。宋代學者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多次提及課程,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工夫”等。即指功課及其進程 。
在西方,課程(curriculum)一詞最早出現在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一文中(1859年)。它是從拉丁語“currere”一詞派生出來的,原意為“跑道(Recourse)”,規定賽馬者的行程,——是“學習的進程”
(二)課程本質內涵的多元限定
奧利瓦總結13種較具代表性的課程本質觀
1、課程是在學校中所傳授的東西;
2、課程是一系列的學科;
3、課程是教材內容;
4、課程是學習計劃;
5、課程是一系列的材料;
6、課程是科目順序;
7、課程是一系列的行為目標;
奧利瓦總結13種較具代表性的課程本質觀
8、課程是學習進程;
9、課程是在學校中所進行的各種活動,包括課外活動、輔導及人際交往;
10、課程是在學校指導下,在校內外所傳授的東西;
11、課程是學校全體職工所設計的任何事情;
12、課程是學習者在學校所經歷的經驗;
13、課程是個體學習者在學校教育中所獲得的一系列經驗 ;
一、課程的涵義
(三)幾種典型的課程定義
1、課程即學習的科目
2、課程即兒童在學校獲得的學習經驗
3、課程即學校組織的學習活動
4、課程即預期的學習結果或目標
5、課程即教學計劃
一、課程的涵義
(四)關于課程的類型劃分
1、陳俠教授: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綜合課程、核心課程。
2、臺灣學者林本:科目本位課程、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經驗本位課程。
3、美國學者古德萊德:理想課程、正式課程、領悟的課程、運作的課程、經驗課程。
4、泰勒:學科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完全未分化結構。
5、艾斯納:正式課程、隱性課程、懸缺課程、
一、課程的涵義
(五)幾種典型的課程類型
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活動課程)
學科課程是以文化知識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從不同的知識領域或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如語文、算術、歷史、音樂等。
經驗課程也稱活動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是以兒童的主體性活動的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
學科課程以學科中的邏輯經驗為基點,經驗課程則以兒童當前活生生的心理經驗為基點。但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又具有內在的統一性
一、課程的涵義
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
分科課程是一種單學科的課程組織模式,它強調不同學科門類之間的相對獨立性,強調一門學科的邏輯體系的完整性。
綜合課程是一種多學科的課程組織模式,它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性、統一性和內在聯系。
分科與綜合的區分是相對的,又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綜合課程并不以犧牲學科體系為代價。
一、課程的涵義
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
顯性課程是學校教育中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的“正式課程”或“官方課程”。
隱性課程是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所學習到的非預期或非計劃性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課程,具有潛在性。
顯性課程(有計劃的學習經驗)與隱性課程(非預期的學習經驗)共同構成學校課程的全貌——實際課程。
二、幼兒園課程的概念與特質
(一)幼兒園課程的概念分析
張雪門:“課程是什么,課程是經驗^^^幼兒園課程是什么?就是給三足歲到六足歲的孩子所能夠做而且喜歡做的經驗的預備。”
張宗麟:“幼稚園課程者,由廣義的說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園一切之活動也。”
陳鶴琴:幼兒園應該給兒童一種充分的經驗,這種經驗的來源有二:一是與實物的接觸,二是與人的接觸。應該把兒童能夠學而且應該學的東西有選擇地組織成系統,應該以兒童的兩個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為中心組織幼兒園的課程。
陶行知:“兒童的生活就是兒童的教育,兒童的生活進程就是幼稚園的課程。”提出:“全部的課程就是生活,我們沒有課外的生活也沒有生活外的課程。”
二、幼兒園課程的概念與特質
20世紀50——80年代幼兒園課程:幼兒園課程的實質主要是指幼兒園所設科目,如體育、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等六科,這些科目及其進程安排就構成了幼兒園課程的總體。
1982年由唐淑、趙寄石兩位教授在《挖掘幼兒智力潛力,促進幼兒智力發展》一文中再次重新使用“課程”這一概念。但在八十年代初期,“幼兒園課程是幼兒園所設科目”的觀念仍占主導地位。
二、幼兒園課程的概念與特質
幼兒園課程是指“幼兒園整體教育或某一科目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及時間安排等。”(盧樂山,1991年)
幼兒園課程是“幼兒園中幼兒的全部活動或經驗。”(王月媛1995年)
幼兒園課程是“幼兒在幼兒園教育環境中進行的,旨在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馮曉霞,1997年)
幼兒園課程是“幼兒在幼兒園有目的、有計劃的安排與教師指導下,為達到幼兒教育目標而進行的各種有程序的學習活動。”(傅淳1997年)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保證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李季湄1997年)
幼兒園課程是“從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出發,有目的地選擇、組織和提供的綜合性的、有益的經驗。”(虞永平2001年)
二、幼兒園課程的概念與特質
(二)幼兒園課程的界定的三種類型
一是學科傾向的界定,是以學科來組織課程的內容,如音樂、美術、語言、常識、體育、計算等,它在我國八十年代的幼兒園教育中是比較普遍的。
二是活動傾向的界定。認為幼兒園課程是為幼兒安排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各種活動總和。
三是經驗傾向的界定。強調幼兒園課程是為促進兒童身心和諧發展所提供的有益的經驗。
二、幼兒園課程的概念與特質
(三)對幼兒園課程本質認識的變化
幼兒園課程重心的轉變:課程由“學科”到“經驗”的變化,實質上是課程由重物到重人的轉變 。
幼兒園課程態性的轉變:課程本質觀由靜態走向動態 。
幼兒園課程價值取向的確立 :課程的目的是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 。
幼兒園課程的涵蓋性增強了:幼兒在園的一切有教育性的活動都是課程。
二、幼兒園課程的概念與特質
(四) 幼兒園課程的特點
1、幼兒園課程的基礎性、啟蒙性。
2、幼兒園課程的全面性、生活性。
3、幼兒園課程的整合性。
4、幼兒園課程的活動性與直接經驗性。
5、幼兒園課程的潛在性。
(五)幼兒園的課程定義
幼兒園課程是在幼兒一日生活活動中,使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編制任何課程必須回答以下四個問題:
1、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
2、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
3、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
4、我們怎樣才能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就構成考察課程與教學各種問題的基本原理.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一)幼兒園課程目標的確定
1、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含義
教育目的、教育目標、課程目標三者的關系
教育目的(educational aims)它所體現的是普遍的、總體的、終極的教育價值。
教育目標(educational goals)它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體現的是不同性質的教育和不同階段的教育的價值.
課程目標(curricular objectives)教育目標的下位概念.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2、幼兒園教育目標與課程目標
教育目標:
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增強體質,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
發展幼兒運用感官和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進其對環境的認識,培養有益的興趣和動手能力,發展智力。
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培養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
萌發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
幼兒園課程目標是以領域目標的姿態出現 .具有一般發展性與整合性特點.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二)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基本取向
1、行為目標
行為目標(behavioral objectives)是指以具體的、可操作的行為形式陳述的課程目標,它指明教育過程結束后兒童身上所發生的行為變化。其基本特點在于:目標的精確性、具體性、可操作性。
2、生成性目標
生成性目標(evolving purposes):在教育情境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課程目標。它是人的經驗生長的內在要求。生成性目標的根本特點是過程性。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3、表現性目標
表現性目標(expressive objectives):每一個兒童與具體教育情境的種種“際遇”中所產生的個性化表現。表現性目標的特點,是追求兒童反應的多元性而非同質性。
4、對三種目標取向的評析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三)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基本來源
對幼兒的研究
對當代社會生活的研究
對人類知識的研究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四)幼兒園課程目標體系
1、中國以內容領域為結構框架的幼兒園課程目標體系;
圖表P28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2、幼兒園課程目標層次
遠目標 課程領域目標 概括
時 年齡階段(學年)目標 表
限 單元目標(時間單元或內容單元) 述
近目標 具體活動目標 具體
幼兒園課程目標體系有兩類:以教育內容領域為結構框架的目標體系與以兒童發展領域為結構框架的目標體系。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課程領域目標:概括地羅列具體的內容領域與提綱挈領式的幾條要求。
年齡階段目標:這一結構框架類型的年齡階段目標的制定,一般不僅考慮了課程內容緯度還考慮了幼兒發展緯度。
單元目標:以時間為單元的目標,它是年齡階段目標或學年階段目標的再分解,即學期計劃、月計劃、周計劃。
具體活動目標:這是微觀層面的目標,要求制定得非常具體 .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3、幼兒園課程目標的表述
確定表述的角度:
鼓勵兒童提出問題,對事物進行比較,找出相互之間的聯系;
幫助兒童獲得形狀、顏色、大小、分類、順序、數字等概念。
轉換為:
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
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五)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編制
1、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取向
幼兒園課程內容是根據幼兒園課程目標和相應的學習經驗選擇的、蘊涵或組織在幼兒的各種活動中的基本態度、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行為方式。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2、幼兒園課程內容的范圍
有助于幼兒獲得基礎知識的內容
第一, 生命活動所必須的知識,如與幼兒的健康、安全有關的知識。
第二, 有利于幼兒解決基本生活、交往問題的知識。
第三, 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知識。
第四, 為今后學習系統的學科知識打基礎的知識。
第五, 為成長為未來社會高素質的公民奠基的知識。
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動方式的內容
有助于幼兒發展能力和智力的內容
有助于培養幼兒情感態度的內容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3、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分類
按學科結構分類:
按活動對象的性質:健康生活活動(健康),科學探索活動(自然),社會交往活動(社會),語言交流活動(語言),表現與創造活動(藝術)
學科與心理相結合的方:健康,社會,科學,語言,藝術
按基本學習課題: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現與表達.
按幼兒心理發展領域:自我意識、社會能力、文化意識、交際能力、動作與感知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美感與創造意識。
按幼兒的主要活動形式:游戲、工作、唱歌、律動、感覺訓練、故事、實物觀察、烹飪。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4、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的原則
目標指向性原則:所選擇的內容必須有助于實現課程目標。
第一,要有目標意識。第二,同一目標由多種內容完成。第三,同一內容指向多個目標。第四,情感態度類目標要通過給予幼兒相應的經驗來達成。
全面平衡性原則:構成課程內容整體的各個部分比例要適當。但平衡不等于平均。注意“缺失優先”原則。
啟蒙性原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的欲望與能力、積極適應社會生活的態度與能力最為重要。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貼近生活性原則。
發展適宜性原則。課程內容既要符合幼兒已有的發展水平,又能促進其進一步的發展。難度水平處在“最近發展區”之內。
興趣性原則。從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與事件中選擇具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將必要的課程內容轉化為幼兒感興趣的東西。
直接經驗性原則。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5、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中存在的問題
課程內容選擇中的目標流失
課程內容的超載:量的超載與質的超載。
片面適應社會需要,無視學習代價
園內外生活、經驗的不銜接及與小學學習內容的不銜接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六)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
1、三種課程形式
以學科為中心的組織形式。
分科形式;相關課程形式;廣域課程形式。
以兒童為中心的組織形式 。活動課程
以社會問題為中心的組織形式 。核心課程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3、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途徑
教學活動:教師按照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有計劃、有組織引導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的一種途徑.目標明確、內容精選、步驟周密、計劃性強、教師作用明顯。
區域活動:又稱活動區活動,包括室外區域活動與室內區域活動.提高幼兒各方面能力,便于教師及時觀察了解幼兒.常規性區域與主題相聯系的區域.
游戲活動: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幼兒的主導活動.
生活活動與常規性活動: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4、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
集體活動:全班幼兒在同一時間做相同的事,教師直接組織與指導,教師作用突出,活動效率高.容易忽視幼兒個別差異,互動機會少,不利于獨立性、創造性的培養.
小組活動:內容相同的小組活動與內容不同的小組活動.
個別活動:教師按照個別幼兒的特殊需要而展開的活動.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5、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方法
言語法:講解、談話、討論、評價。
直觀法:示范、演示、范例、情境表演。
實踐法:觀察、操作、游戲、練習。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七)幼兒園課程實施中的問題
問題一,教師觀念落后,跟不上課程改革的發展。
問題二,“有教無學”的現象較為普遍。
問題三,重視教學活動,忽略其他的環節。
問題四,課程實施中,教師缺乏反思行為。
問題五,重視物質環境的創設,忽略心理環境。
問題六,課程實施中,不能充分利用課程資源。
問題七,課程實施中不能有效利用時間。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八)幼兒園課程實施的評價
1、課程評價的取向
課程評價的取向是指每一種課程評價所體現的特定的價值觀。
目標取向的評價:把評價視為教育結果與預定課程目標相對照的過程。
評價類型主要是“等級量表評價”。評價的直接目的是獲得評價對象是否“達標”的數據。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過程取向的評價:強調把教師與學生在課程開發、實施以及教學運行過程中的全部情況都納入評價范圍.
評價類型主要是“表現性評價”。促進教育過程更具個性、創造性。
主體取向的評價:課程評價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在評價情境中,不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是平等的主體 。
所采用的評價類型主要是“檔案袋評價”。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2、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基本問題
評什么?——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對象
評價幼兒園課程方案;第一,方案以及方案中的各個要素、部分是否依據了科學的原理、原則,是否以先進的課程理論為先引;第二,課程結構是否合理,各要素之間是否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
評價幼兒園課程方案的實施過程 :幼兒在教育活動中的反應,教師的教育態度和行為,師生互動的質量,學習環境的創設與利用等。
評價課程方案效果:一般是通過對幼兒的發展評價來確定的 。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誰來評?——幼兒園課程評價的主體
2001年6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管理人員、教師、幼兒及其家長均是幼兒園教育評價工作的參與者”,“幼兒園教育工作評價實行以教師自評為主,園長以及有關管理人員、其他教師和家長等參與評價的制度。”
在這些主體中,教師與幼兒是主體中的主體。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為什么評?——幼兒園課程評價的目的
研究課程
要求在課程評價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即提出“為什么”,并嘗試做出解釋 。
屬于形成性評價。
管理課程
一般以選擇、推廣課程與鑒定幼兒園教育質量為其主要功能。
屬于總結性評價。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怎么評?——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標準與方法、
幼兒園課程目標評價的標準
課程目標是否是在對具體教育對象觀察的基礎上制訂的,是否適宜幼兒發展?
課程目標是否體現了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原則?
課程目標是否體現了保教結合的原則?
課程目標是否有一定的體系?階段性目標之間是否相互銜接,下層目標與上層目標或局部與整體目標之間是否協調一致?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評價標準
選擇的課程內容是否與課程目標相一致,是否能通過課程內容的實施實現課程目標?
課程內容是否考慮了幼兒的年齡與發展特點,是否考慮了幼兒的能力與已有經驗?
課程內容是否正確、科學,是否按照一定的組織原則合理地組織起來。
課程內容的范圍是否包括幼兒發展的多個領域,是否包括全面、多樣性的內容?
課程內容的重點、難點是否清楚、突出?
課程內容是否結合了本地區和本民族的特點 ?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的評價標準
課程實施過程是否與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相一致?
課程實施過程是否注意創造與課程目標、內容相適應的環境,為幼兒提供了適宜的活動材料和玩具?
課程實施過程是否以游戲活動為主要途徑?
課程實施過程是否保教并重,活動內容是否符合幼兒實際,是否選擇和運用生動、直觀、形象的方法?
課程實施過程是否能隨機處理偶發事件?
課程實施過程是否充分發揮的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課程實施過程是否保障幼兒充分的自由活動時間,戶外活動時間?
課程實施過程是否重視幼兒操作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幼兒園課程效果的評價標準
課程的實施過程結束后,預定的課程目標是否達到,達到多少?
課程的實施過程結束后,幼兒得到了哪些發展?
課程支出的費用如何,支出與成效是否一致?
三、幼兒園課程的編制、組織與評價
3、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方法
(1)等級量表評價:用數字或等級的形式來評定學生。一般它只限于對特殊的技能、具體的知識的測定,為進一步的描述性、分析性評價打下基礎。
(2)表現性評價:在真實情境中,根據幼兒在完成實際任務時的表現而進行的評價。
(3)檔案袋(portfolio)評價 :根據課程目標,有意識地將各種有關幼兒表現的作品及其其他信息收集起來,并通過對檔案袋制作過程和記錄結果的分析與解釋,反映幼兒在學習、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
全美幼教協會(NAEYC)制定的適宜于 3——8歲兒童的課程內容指南:
1、課程內容應當能使兒童在各方面,包括社會性、情感、認知和身體等方面得到發展,使兒童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
2、課程內容應當在幫助兒童學習和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發展他們的智力和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習的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3、課程內容對于兒童來說,應當是有意義的,內容廣泛的,應當是與兒童已有的知識經驗相適應的,易于他們理解和接受的。
4、課程內容應該是大多數兒童可以學會的,符合實際的。
5、課程應當考慮到每個兒童的需要和興趣。
6、課程應當考慮并尊重個體的、文化的和語言上的多樣性,并與兒童家庭建立積極的關系。
7、課程應當從兒童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來幫助他們鞏固知識,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能。
8、課程既要突出一定的主題或內容,又應當 圍繞一定的主題把傳統的學科知識綜合起來。
9、課程內容應當具有智力上的整體性,同時尊重學科的基本體系,讓兒童掌握的知識雖然是淺顯的,但必須是科學的。準確的。
全美幼教協會(NAEYC)制定的適宜于 3——8歲兒童的課程內容指南:
10、讓兒童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目前能夠有效學習的內容,而不是那些無意義的,或者說更適宜于以后學習的內容,否則就是在浪費兒童的時間與精力。
11、課程應能激發兒童的學習積極性,而不是使兒童變的消極、被動。
12、課程應當重視兒童對知 識的主動建構。兒童總是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理解生活現象,在這種知識的理解與建構中,會出現一些“錯誤”的概念。但這種錯誤的概念可以使教師了解兒童認知發展的水平和思維推理的特點。
13、課程應當重視社會性交往對學習的作用,并且應當提供同伴間相互學習的機會。
14、課程應當滿足兒童對活動、感官刺激、新鮮空氣、休息、健康和營養等的需要。
15、課程應當給兒童以心理的安全感。
16、 課程應當讓兒童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能增強兒童的成就感以及對學習的興趣與好感。
17、課程應具有靈活性,以便教教師能根據個別和集體的情況進行調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