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游戲講評環節中教師的注意PPT課件這個PPT共13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等,歡迎點擊下載。結構游戲講評環節中 教師的注意點
【案例背景】
結構游戲講評活動不僅是促進幼兒個體與集體共同發展的良好途徑,而且在講評活動中,師幼共同參與,匯集活動信息,交流活動經驗,同時還能一起解決困惑,共同分享彼此的快樂。因此,講評活動在結構游戲中是舉足輕重的環節。
【案例描述】
片段一:
結構游戲就要結束了,老師對著正在游戲中的孩子們喊道:“寶寶們,下班了!”示意孩子們要停下手里的事情,進入講評環節了。但是,孩子們仍然沉浸于游戲中,直到老師喊了四、五遍之后,仍有部分孩子沒有停下來。
片段二:
在講評環節中,孩子們找到空位子坐下,開始跟老師一起說說今天游戲中的事情。老師拿著一個孩子的作品正在講評時,離老師較遠的孩子卻在玩桌子上的輔助材料。還有另外幾個距離老師較遠的孩子開始講悄悄話了。
片段三:
結構游戲結束后,在講評環節中老師講了怎樣數清子彈頭積木的粒數,使得搭出來的房子不會傾斜。由于講評環節時間比較緊迫,于是,老師只是拿了子彈頭自己在手中邊說邊演示。但在接下來幾次游戲中還是有不少幼兒不能用老師的辦法將子彈頭數清楚。
片段四:
結構游戲中,不少孩子習慣雙膝或單膝跪地取放積木,教師屢次提醒卻總也改不掉。
【案例分析】
片段一中的現象說明了兩點: 1、孩子們對游戲比較感興趣,意猶未盡; 2、教師的游戲停止信號不能引起幼兒的注意。
片段二告訴我們,在講評環節中幼兒坐的位置直接關系到講評的質量。
這些方面都屬于講評前的準備環節,那么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這樣的情況呢?
一、選用合適的游戲停止信號,給講評環節一個好的開始
首先,用音樂的形式提醒幼兒聚攏講評,這樣不僅能夠引起孩子的注意也使氣氛活躍了很多,孩子們各個都是踏著音樂節奏、面帶著笑臉來到了老師的面前,使整個講評活動也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
其次,我們可以在結束音樂之前加一小段與之差別較明顯的其他音樂,用于提醒幼兒游戲即將結束,請抓緊時間將手頭的工作完成。這樣就給了孩子結束游戲的一個心理和行為上的準備。
二、講評環節中幼兒合適的座位有利于教師與幼兒的互動
合理安排幼兒的座位,保證每位幼兒都能方便地與教師進行互動。可以專門開展一次講評活動,跟孩子們一起討論怎么樣坐才能更好地聽見和看見老師。與孩子們達成一致,并且要求以后就按照我們一起商定的規則來坐。
另外,還要合理安排聚攏時各個游戲區的行經路線。讓孩子們有一個有序的行經路線,這樣就解決了孩子們聽到音樂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問題了。
片段三中的問題在于,教師在講評環節中的主導性過強,孩子們并沒有通過思考就直接被教師灌輸了某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后來有沒有進行消化,導致了不會靈活運用于實踐中。
片段四中孩子們跪地取放積木完全是下意識的行為,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做的是什么動作,錯在哪里。
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在講評中采取一些手段來幫助幼兒。
一、教師即時的反饋能幫助幼兒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行為。
幼兒由于年齡比較小,在游戲過程中發生的事情往往沒有意識到,或是在游戲結束后就容易忘記了。教師可以采取錄像、照片、口頭反饋等其他方式即時反饋給幼兒,這樣比較直觀,或比較及時,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幼兒在其中可以看見自己的表現,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通過這樣的方法,幼兒對自己的行為有一種深刻的情感體驗,這是“自我認知”中的重要成分。
教師適當的“拋回問題”能幫助幼兒進行自我反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游戲講評的過程中,幼兒講述、討論、分析自己的游戲,教師幫助整理獲得的零散的經驗,修正錯誤的經驗,讓幼兒分享成功的經驗并找出存在的問題,為下一個階段游戲的開展做好材料、經驗的準備。
由此可見,幼兒的經驗是建立在自身基礎上的,沒有自己的經歷或自己親身參與的討論,所有的活動都無法建立深刻的聯系。而“拋回問題”的方法就讓大家參與,幫助同伴解決問題,分享自己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經驗。幼兒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自己的自我認知水平。其實可以看出,在教師“拋回問題”的情境中,幼兒不斷提升的是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通過自己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幼兒對于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思考問題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與方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