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游戲的特點與指導PPT課件這個PPT共22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象征性游戲,語言游戲,身體運動游戲和玩物游戲的發展,伙伴游戲,成人的作用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游戲 的特點與指導
幼兒游戲的特點與指導
維果斯基認為游戲是影響2~6歲幼兒發展的重要的或“主導的”因素,學前期是典型的游戲期。
2歲以后,幼兒從過去主要和成人協同游戲,到逐步學會自己獨立游戲和與伙伴共同游戲;從最初的依賴于實物、要求玩具的逼真性發展到對實物的依賴逐漸將少、可以使用象征性的動作、物和言語來游戲。各種不同類型游戲的社會性水平和認知發展水平都顯著提高,各種不同類型游戲之間出現整合的趨向。
象征性游戲
語言游戲
身體運動游戲和玩物游戲的發展
伙伴游戲
成人的作用
一、象征性游戲
象征性游戲是2—6歲幼兒典型的游戲形式。在這一時期,象征性游戲進入了發展的高峰期和成熟期。在這一時期的象征性游戲中出現了嬰兒的象征性游戲中所沒有的角色扮演這一新的因素,使得象征性游戲發生了從“物”到“人”的中心位移,象征性游戲開始成為真正反映人類活動特點的、具有社會意義的活動。
(一)角色游戲的出現和發展
象征性游戲在2歲以后的一個重要發展是在象征性游戲中出現了“角色扮演”這一新的因素。
1.象征性游戲的結構和角色扮演出現的意義
動作的去情景化、以物代物和角色扮演是象征性游戲的基本結構因素,也代表著象征性游戲發展的不同水平。
動作的去情景化是指動作與原有的情景分離而使動作具有象征性的意義。
“以物代物”是用當前物體代替不在眼前的或想象中的物體的過程。“以物代物”的出現標志著物體和動作的雙重概括和遷移。
角色扮演是假裝把自己當做別人(例如醫生)。并通過自己的動作、姿勢、表情、語氣語調等把自己所扮演的這個“他人”(包括社會身份和職責、態度和動作特征等)表象出來。
“動作的去情景化”出現的最早;其次是“以物代物”,大約在2歲左右出現;“角色扮演”出現的最晚。“角色扮演”因素的出現,標志著象征性游戲走向成熟。
2.角色扮演的發生與發展
前蘇聯的研究者認為,角色扮演出現的前提是兒童能把自己的動作和他所做的成人動作看作是“等同的”。所以,幼兒角色扮演能力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個發展過程。幼兒的角色扮演循著角色行為—扮演意識—角色認知的路徑發展。
最先出現的是模仿性的角色行為。2、3歲的幼兒常常模仿著成人的動作,但是卻沒有角色扮演意識。
幼兒開始扮演游戲時更多關注的是“物”而不是“人”。
真正的角色扮演行為出現在3歲末4歲初,角色扮演開始成為幼兒游戲的目的,角色引導著幼兒游戲的行為:幼兒以自己確定要扮演的角色為依據選擇適宜的物品,計劃和組織自己的行為。
角色扮演標志著幼兒社會性認知的發展,包括對“他人”的認知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認知和適當的角色行為的認同。
3.角色扮演的類型和主題
幼兒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機能性角色:這是幼兒通過模仿范例或對象(如司機)的一兩個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動作(如方向盤)來標志他所模仿的對象。
(2)互補性角色:這是以角色關系(如母親—幼兒)中的另一方的存在為條件的角色扮演。
(3)想象的或虛幻性角色:這種角色往往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來源于故事、電視等文學作品中,如孫悟空、藍精靈等。
幼兒除了自己直接模仿他人或他物的動作或行為以外,還通過其他物品或玩具來間接地模仿他人或他物以及自己的動作或行為。
幼兒角色扮演的主題是按照“由近及遠”“有熟悉到新異”的規律發展的。
(二)“以物代物”的發展
2歲以后“以物代物”的行為也有新的發展,表現在幼兒對于“物”的逼真性的依賴降低,他們可以 用、也可以不用玩具就可以做出想象的行為,甚至可以用語言來塑造想象的情景。
3、4歲的幼兒的象征性動作還 主要是由“物”所引起,他們的象征性動作還需要依靠形象相似的物體作為支柱,要求代替物與被代替物在外形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
5、6歲的幼兒已不在乎代替物的形象是否完全逼真,他們對于“物”的逼真性的依賴降低,他們可以用、也可以不用玩具就做出象征性動作;也可以對玩具或材料加以改造來構成一個新的代替物。
幼兒“以物代物”的發展標志著幼兒思維和想象由籠統到分化、有直覺行動到具體形象、由理解物體的外形特征到理解物體所代表的意義的發展和變化。
(三)社會性角色扮演游戲
社會性角色扮演游戲是角色扮演游戲的成熟形式,也是象征性游戲發展的最高水平。
加維認為構成社會性游戲能力的發展基礎的主要有三種能力:
① 區分游戲和非游戲行為的能力。
② 把游戲中的規則抽象出來的能力。
③ 確定游戲的主題并促使游戲情節發展的能力。
以色列心理學家斯米蘭斯基認為社會性角色扮演游戲具有六個重要的因素:
① 想象的角色扮演;
② 想象的以物代物;
③ 有關動作與情景的想象;
④ 角色扮演的堅持性;
⑤ 社會性交往;
⑥ 語言交流。
研究表明:幼兒游戲行為的目的性、計劃性和堅持性水平是逐漸提高的。
3—4歲的幼兒能夠提出自己個人的游戲目的,但是不能提出共同活動的目的。
4—5歲的幼兒能夠獨立提出自己的個人游戲的目的,而且相當多的幼兒能夠提出共同游戲的目的。
5—6歲的幼兒大部分能夠提出共同游戲的目的,游戲目的的穩定性有明顯提高。
二、語言游戲
語言是幼兒在游戲中進行交往的重要媒介,游戲幼兒語言的運用與發展提供了一個真實、自然的情景。幼兒在社會性游戲中以一種創造性的、擴展和豐富的方式運用著語言。
(一)語言作為游戲的對象
2—3歲之間是語言發展非常迅速的時期。
到了3歲以后,同伴游戲的機會增多,同伴之間的交談也隨之增加。
到4、5歲時,各種不同結構的語言如兒歌、歌謠、說反話、顛倒歌被使用在各種游戲中,使游戲更富有意義和樂趣。
以對語言的嬉戲性運用為特征的自發的語言游戲的出現標志著幼兒語言意識的發展。
語言游戲是一種語言練習,只有在幼兒對語言本身感興趣,而且幼兒了解自己具有操作語言的能力,對語言具有控制感時才可能玩語言游戲。
(二)語言作為游戲的工具
在幼兒的游戲中,語言是幼兒交際、交流的工具。按照交際的性質,可以把幼兒在游戲中的語言概括為以下三種類型:
1. 伙伴之間的交際性語言。
2. 角色之間的交際性語言(亦稱之為游戲性語言)。
3. 以自我為重心的想象性獨白語言。
三、身體運動游戲和玩物游戲的發展
2歲以后由于幼兒身體運動能力的發展,因此嬰兒的動作游戲非常明顯地發展為身體運動游戲。同時,玩物游戲也向目的性、計劃性較強的結構性游戲發展。
(一)身體運動游戲的發展
由于幼兒身體運動能力的發展,幼兒的活動范圍明顯擴大,動作游戲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
這一時期身體的練習性游戲不僅可以使幼兒掌握運動技能、增強對于自己身體的控制 ,而且可以使幼兒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和技巧,增強自信心與自主感。
在一時期還出現了伙伴之間的追逐打鬧游戲。
(二)玩物游戲的發展
以擺弄和操作物體為特征的玩物游戲在2歲以后的發展方向是結構性游戲。
結構游戲在出現之初,帶有嬉戲性象征的特征。幼兒結構性游戲的發展規律是從最初的對材料的操作探索發展到對空間的探索,最后到象征性的表征。
3歲幼兒有一定的建構意圖但目的性不明確,往往是先做后想,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堅持下去。3歲以后的幼兒經過多次練習,建構的計劃性、目的性逐漸增強。
4—5歲幼兒的建構活動不僅具有模仿的因素,而且表象出創造性。
四、伙伴游戲
2歲以后,伙伴逐漸代替成人成為幼兒游戲中主要的交往對象,游戲是嬰幼兒伙伴交往的主要形式。
(一)游戲與幼兒的伙伴交往
前蘇聯心理學家利西娜研究了2—7歲幼兒交往活動的發展。她把幼兒的交往活動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1.情緒—實際性交往(2—4歲)
這種交往是在兒童擺弄各種物體和玩具的活動—實物操作活動和模仿性游戲的背景下進行的。
2.情境—活動性交往(4—6歲)
這種交往主要是在學前兒童典型的游戲—角色游戲中進行的,是學前兒童典型的同伴交往形式。
3.非情境—活動性交往(6—7歲)
這種交往是在規則游戲活動過程中進行的。
(二)伙伴游戲的特點
2歲以后,幼兒逐漸從與成人的協同游戲轉向自己獨立游戲。同齡幼兒開始成為幼兒重要的游戲伙伴。
3歲以前幼兒傾向于自己單獨玩。以自我為中心。易受外界因素影響。
從3歲開始,幼兒游戲的社會性水平逐漸提高。4歲左右的幼兒與同伴交往的愿望變得強烈,他們對多角色的集體游戲表現出特殊的興趣,并努力地去理解和表現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研究表明:4歲是幼兒游戲的社會性水平發展的轉折點。4歲時,平行游戲、協同游戲、合作游戲、嬉戲水平都有相對較大的發展。
平行游戲的出現表明幼兒已注意到伙伴的行為,幼兒之間出現了交互的模仿,形成了初步的玩伴關系。平行游戲在2—5歲之間基本成增長趨勢,3歲左右無顯著變化,4歲時發展很快。
協同游戲在2—5歲之間隨年齡增長而增長,3歲左右無顯著變化,4歲時發展很快。
合作游戲隨年齡的增長而發展,到4歲左右才出現。4—5歲逐漸以協同、合作游戲為主。
獨立游戲在2—5歲之間的三個年齡階段并無顯著差異。
五、成人的作用
在這一時期,成人雖然不再是幼兒游戲最經常地伙伴,但是,幼兒游戲仍然需要成人的支持。成人的角色從直接的參與者逐漸轉向間接的支持者和幫助者。
1. 鼓勵幼兒進行伙伴交往和適宜的游戲行為,引導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干預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并為之提供適宜的示范。
2. 為幼兒開展游戲提供適宜的玩具和游戲材料。
3. 利用各種途徑和方法(包括講故事、看圖書、參觀訪問、談話等)來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幼兒開展游戲奠定經驗基礎。
4. 為幼兒開展合作的和協商的角色扮演游戲創造條件和機會,建議或示范適宜的角色行為。
5. 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美工活動材料,鼓勵幼兒通過建構來表達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經驗。
6. 向幼兒介紹和提供規則簡單的規則游戲以便他們以后能夠獨立游戲。
7. 注意在游戲中觀察和了解不同性格和發展特點的幼兒的游戲情況,進行適宜的個別化指導。
8. 各類型游戲無顯著的性別差異,因此,在看待和指導幼兒的游戲時,成人應去除固有的性別定勢,為男女孩提供均等的機會去接觸各類不同類型的游戲,使他們身心得到平衡協調的發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