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游戲的概念及特點PPT課件這個PPT共58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幼兒游戲的概念及特征,幼兒游戲的分類,幼兒游戲的教育作用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園游戲》
——-課程輔導課件
第一單元:認識幼兒游戲
一 、 幼兒游戲的定義
(一)語言學中的游戲含義
漢語中關于游戲的含義
漢語中關于游戲的含義
漢語中對游戲一詞,有好幾種表達方式。主要有“玩”、“游”、“嬉”、“遨”等。
游戲在漢語中的幾層含義:
第一,游戲是一種供人們在休息、閑暇時娛樂的活動或運動。有隨心所欲的意思。
第二,游戲有不認真、不嚴肅等意思,有玩世不恭之意。
中西方語言中游戲含義的相似之處
①游戲的本義都與運動或動作有關(身體的、思維的)。
②游戲活動不同于工作,以及具有工作性質的“學習”。其特點是“逸”——游戲的“游”都表示隨風飄逸、飄蕩之意;游戲是一種輕松、松散、休閑、自在的娛樂活動,沒有沉重的任務和負擔之意。
③游戲是一種活動,是一種自由而放松的活動。
④游戲是無價值、不認真、不嚴肅的,這可能是游戲受到輕視的原因所在。
(二) 教育學中的游戲含義
早期思想家對游戲含義的理解
1、柏拉圖(古希臘哲學家)——“寓學習于游戲”的最早倡導者。
2、亞里士多德(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游戲是幼兒應有的活動 。
3、昆體良(古代羅馬著名的教育家)——游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兒童特有的資質。
4、夸美紐斯(捷克教育家 )——成人要應和兒童并與他們共同游戲。
5、洛克(英國哲學家) ——兒童多做體操與游戲,能提高能力,對健康有利。
6、盧梭(法國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 —兒童的游戲就是他的工作。
7、王守仁(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 )——順應兒童樂于嬉戲的性情進行誘導。
專門的教育機構中的游戲
1、1816年,歐文(英)創(chuàng)辦世界上第一個公立學前教育機構——新蘭納克學校(幼兒學校)。
2、福祿貝爾(德)——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系統(tǒng)研究兒童游戲,并把游戲作為幼兒園教育基礎的教育家,他被譽為“幼兒教育之父” 。
3、杜威(美)——他認為:游戲是幼年期兒童主要的活動方式。對于兒童來說,游戲就是他的生活。
4、烏申斯基(俄)——認為:游戲對于兒童的發(fā)展有重要的作用。
5、陳鶴琴(中)——他提出兒童游戲的因素包括:兒童的身體發(fā)展;兒童好動的天性和游戲能夠帶來快感。游戲就是兒童的生活 。
(三)人類學中的游戲含義
1、朗格威爾(荷蘭人類學家)——他認為:兒童的世界就是學習的世界。兒童的世界具有三種意義 。
2、阿什利·蒙塔古(英國裔美國人類學家、人文學者 )——為了防止“心理硬化”,在生命的所有時間里,都需要游戲,即繼續(xù)去發(fā)出歡笑、歌唱、跳舞、戀愛、嘗試和探索。
3、人類學研究同時提出游戲具有三種功能:一是兒童從游戲中學習到生活的原則和規(guī)則,在輕松的玩耍中,培養(yǎng)了將來踏入社會必需的適應能力;二是在人類的群體生活里,需要在團體規(guī)則限制與個人的自由之間找到一種精神上的平衡,而游戲正好具備了讓個體擺脫社會規(guī)則和文化的限制、去尋求個人自由發(fā)揮的特性;三是在游戲的一段特定時空里,游戲者可以虛構任何現實生活中所不允許的行為及情節(jié),來逃避現實社會的種種限制,彌補由此造成的不滿和沮喪。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各樣的游戲,扮演、模仿、練習著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職業(yè)、禮儀、規(guī)則及所需的技能與技巧,在游戲中學習著社會的習俗和秩序。
(四) 心理學中的游戲含義
1、 游戲是由內在動機引起的,自動自發(fā)、自由選擇的。
2、游戲有著明顯的歡樂、幽默感、身體的自發(fā)性、認知的自發(fā)性、社會的自發(fā)性。
3、游戲不同于探索行為,探索在先,游戲在后。
4、 游戲不受外在規(guī)則的限制,但游戲本身常有其非正式或正式的內在規(guī)則,由兒童自行協(xié)調制定。游戲隨著兒童和情境的不同而有彈性的變化。
5、游戲需要游戲者積極主動的參與,帶有愉悅的體驗。
(五)當前對幼兒游戲含義的理解
游戲是學前兒童喜歡的、主動的、自愿的、愉快的活動。
游戲是學前兒童創(chuàng)造性反映現實生活的活動。
游戲是幼兒有目的、有意識、積極的反映活動。
游戲是幼兒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圍生活的活動。
《教育大辭典》游戲的定義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是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通過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圍現實生活的一種獨特的社會活動。
①趣味性 ②具體性 ③虛幻性 ④自由自愿性 ⑤社會性
——《教育大辭典》
二、 游戲的特征
(一)游戲的描述性特征
(二)游戲的本質性特征
(一)游戲的描述性特征
1. 游戲是內部動機控制的行為
2. 游戲是重過程、輕結果的行為
3. 游戲是與探究不同的行為
4. 游戲是一種模擬的、假裝的行為
5. 游戲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動
(二) 游戲的本質性特征
1. 游戲是一種快樂的行為,具有愉悅性
2. 游戲是一種自發(fā)的行為,具有主動性;
3. 游戲是一種假裝的行為,具有虛構性;
4. 游戲是一種有規(guī)則的行為,具有有序性。
* 游戲操作性的定義
游戲是兒童在某一固定時空中,遵從一定規(guī)則,伴有愉悅情緒,自發(fā)、自愿進行的有序活動。通過兒童的表情、動作、角色扮演、言語及材料等可以判斷兒童的行為是游戲還是非游戲。
三、 兒童游戲的特質
(一) 游戲是兒童的需要
(二) 游戲是兒童的工作
(三) 游戲是兒童的權利
(一) 游戲是兒童的需要
1. 游戲是兒童身體活動的需要
2. 游戲是兒童認知活動的需要
3. 游戲是兒童社會交往活動的需要
游戲是兒童的需要
幼兒的基本需要:三個層次九種需要
(二) 游戲是兒童的工作
1. 游戲與工作對立
2. 游戲與工作相互轉換
3. 兒童游戲就是工作
(三) 游戲是兒童的權利
1. 兒童有滿足游戲愿望的權利
《兒童權利公約》規(guī)定: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閑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游戲和娛樂活動,每個兒童均有權享有足以促進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會發(fā)展的生活水平,因地制宜地為兒童游戲的開展提供物質條件,鼓勵提供從事游戲活動的適當的均等的機會。
2. 兒童有自主游戲的權利
《兒童權利公約》明確指出:兒童有權受到保護,以免受到對身心健康有害的影響。兒童有權自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表達游戲的愿望,可以自由選擇同伴。
3. 兒童有充分游戲的權利
席勒指出:只有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每個兒童不僅應擁有游戲的權利,同時要有充分游戲的權利。即要保證兒童有充足的游戲時間、游戲的空間和游戲的玩具材料,以及全社會對兒童游戲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課:幼兒游戲的分類
一 兒童游戲的分類方法
(一)、 根據兒童發(fā)展的分類法
1. 認知的分類(四類)
2. 社會性的分類(六類)
3. 情緒體驗的分類(四類)
4. 根據游戲發(fā)展理論進行的分類(六類)
5. 按發(fā)展順序對假想游戲的分類(七類)
1. 認知發(fā)展角度的分類(p6)
感覺運動游戲
象征性游戲(符號游戲)
結構性游戲
規(guī)則性游戲
2. 社會性的分類
1 偶然的行為(或稱無所事事)
2 旁觀(游戲的旁觀者)
3 獨自游戲(單獨的游戲)
4 平行游戲
5 聯合游戲
6 合作游戲
(三) 情緒體驗的分類
1 機能性游戲 2 想象性游戲
3 接受性游戲
4 制作性游戲
(四) 根據游戲發(fā)展理論進行的分類
1 探索性活動
2 感覺運動/練習性游戲
3 假裝/象征性游戲
4 規(guī)則游戲
5 結構游戲
6 象征性規(guī)則游戲
(五) 按發(fā)展順序對假想游戲的分類
1 感覺運動游戲
2. 初期的假想游戲
3. 物體假想性游戲
4. 代替性假想游戲
5. 社會戲劇性游戲
6. 角色的知覺
7. 規(guī)則性的比賽
二、 根據游戲活動的分類法
(一) 以游戲的特征分類(四個階段)
(二) 以游戲的內容分(四大類)
(三) 以游戲的主題分類(五類)
(四) 以利用的替代物分類(三階段)
(五) 依據游戲教育作用的分類(兩類)
(一) 以游戲的特征分類(四個階段)
1 功能游戲
2 建構游戲
3 扮演游戲
4 規(guī)則游戲
(二) 以游戲的內容分(四大類)
1 模仿游戲
2 探索游戲
3 嘗試游戲
4 造型游戲
(三) 以游戲的主題分類(五類)
1 未分化型
2 累積型
3 連續(xù)型
4 分節(jié)型
5 統(tǒng)一型
(四) 以利用的替代物分類
1 用與實物相似的替代物 。
2 用與實物相似性較低的替代物
3 不依賴于實物(用語言、動作等)的替代
(五) 依據游戲教育作用的分類(兩類)
1 創(chuàng)造性游戲包括角色游戲、結構游戲和表演游戲。此類游戲由兒童自由玩。
2 有規(guī)則游戲包括體育游戲、音樂游戲、智力游戲等。此類游戲由教師組織兒童進行。
第二章 幼兒園游戲分類的幾種形式
(一) 創(chuàng)造性游戲和有規(guī)則游戲
(二) 主動性游戲和被動性游戲
(三) 手段性游戲和目的性游戲
(四) 游戲的三維度分類法
(五)關于自主性游戲的討論
根據不同的游戲方式, 主動性游戲可以再分為以下四種:
(1) 操作性游戲:
(2) 建造性游戲:
(3) 創(chuàng)作性游戲:
(4) 想象性游戲:
被動性游戲屬于較靜態(tài)的活動,兒童只需觀看、聆聽或欣賞,而不需進行體力活動,如看圖書、聽故事、看錄像、聽音樂等都屬于靜態(tài)接受信息的活動。
(三) 手段性游戲和目的性游戲
手段性游戲是指以游戲的方式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即教學游戲化。
目的性游戲是指為兒童提供為玩而玩、獲得游戲性體驗的條件。
(四) 游戲的三維度分類法
方展畫:《幼兒游戲的類型》提出應從三個維度來對游戲進行分類,這三個維度包括:
個體——社會維度、
生理——心理維度、
認知——情緒維度;
其中又分為五類:
滿足型游戲、
適應型游戲、
運動型游戲、
認知型游戲、
情感型游戲。
第三章幼兒園游戲分類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園游戲分類存在的問題
第一,對兩類游戲的本質特征認識不清。
第二,把教學游戲等同于有規(guī)則游戲。
第三,從字面意思來解釋游戲的功能。
二、兩類游戲的區(qū)別與聯系
1 創(chuàng)造性游戲與有規(guī)則游戲的區(qū)別
創(chuàng)造性游戲的本意是不追求外在結果的自由玩耍,它強調的是自娛自樂。
有規(guī)則游戲的本意是遵守規(guī)則的游戲、追求共同目標的比賽,它強調的是整體的相互關聯。
2 創(chuàng)造性游戲與有規(guī)則游戲的聯系
(1) 都是幼兒自愿發(fā)起的活動
(2) 活動的主體都是幼兒 (3) 是有別于日常生活的活動
第四章 游戲分類在幼兒園游戲中的運用
一、 幼兒園各年齡班游戲的類型是不同的
二、幼兒園各年齡班游戲的材料是全面的
三、幼兒園教學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手段
四、關于自主性游戲的討論
四、關于自主性游戲的討論
一、 自主性游戲及其含義
即強調“自”、“本體”,幼兒是游戲的主人,幼兒對游戲活動能自主地選擇、支配,在游戲中充分享受游戲的趣味性、娛樂性、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個人對于自己的活動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權利和能力。
自主性游戲包括了所有的游戲。
二、 自主性游戲的特征
(一) 游戲計劃的生成性
(二) 游戲環(huán)境的多樣性
(三) 教師角色的多重性
(四) 游戲機會的均等性
三、 自主性游戲中的幾對關系
(一) 自由與規(guī)則的關系
(二) 自主與指導的關系 (三) 愉悅與教育的關系 (四) 材料提供與兒童
需要滿足的關系
第三課 游戲的教育作用
案例分析1:
某老師在語言活動“小烏龜開店”的基礎上,組織一次表演游戲。教師一一出示早已準備好的道具。介紹完道具,配班老師帶領全班幼兒“開火車”離開活動室去“劇場”看表演。主班老師忙著在活動室里布置場景:一家花店、一家書店、一家氣球店。產地布置好了,幼兒由配班老師帶領進“劇場”。主班老師提問:誰愿意上來表演?“嘩!”幾十只小手舉了起來。第一輪,老是挑了五個沒有舉手而上次語言活動不好的幼兒上來表演。表演時,老是不停地提示孩子們對話,做動作。第二輪,老師請了五個“做得好的孩子”上來表演,五個孩子表演同一個角色。老師還時不時地按著故事情節(jié)規(guī)范語言,糾正孩子們的動作。好多孩子忙著擺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師又不停地提醒……
結合對幼兒游戲本質特征的認識,是分析該游戲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游戲?
案例分析2
幼兒園里,一群家長圍在“中一班一周活動安排表”前,議論紛紛。
“怎么一天就上這么兩節(jié)課?”
“一天有這么多的時間做游戲,要玩這么長的時間?”
“怎么這么多的游戲?玩?我花這么多錢送我的女兒上幼兒園就是來玩的?”
“我們去趙老師問問看。”
如果你是該班的班主任,如何向家長們作具體解說?
第三課 游戲的教育作用
一、 可以促進幼兒認知的發(fā)展
二、 可以促進幼兒身體的發(fā)展
三、 可以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
一、 可以促進幼兒認知的發(fā)展
一)使幼兒積累豐富的經驗
二)促進幼兒各種能力的發(fā)展
1. 可以發(fā)展幼兒的專注力
2. 可以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3. 可以發(fā)展有的創(chuàng)造力
4. 可以發(fā)展有的解決問題
的能力
二、 可以促進幼兒身體的發(fā)展
(一)可以促進身體的生長發(fā)育
(二)可以促進動作技能的發(fā)展
(三)可以促進大腦的發(fā)展
三、 可以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
(一)可以促進社會交往
能力的發(fā)展
(二)可以促進獨立性的
發(fā)展
(三)可以促進勇敢品質
的形成
(四)可以培養(yǎng)活潑開朗
的性格
(五)可以增進心理健康
Thanks!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