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主題活動的設計與實施PPT課件這個PPT共97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主題解讀,預期效果,環境創設,生活滲透,家園同步,活動列舉,活動范例,觀察反思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園主題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今年2月,教育部印發了什么文件? (教師〔2012〕 1號文件)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
一、基本理念
(一)師德為先
(二)幼兒為本
(三)能力為重
(四)終身學習
二、基本內容
(一)專 業 理 念 與 師 德
01、職業理解與認識
02、對幼兒的態度與行為
03、幼兒保育和教育的態度與行為
04、個人修養與行為
(二)專 業 知 識
05、幼兒發展知識
06、幼兒保育和教育知識
07、通識性知識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專業標準》作為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依據。根據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專業標準》引領和導向作用,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建立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不斷提高幼兒園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制定幼兒園教師準入標準,嚴把幼兒園教師入口關;制定幼兒園教師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師合法權益,形成科學有效的幼兒園教師隊伍管理和督導機制。
幼兒園要將《專業標準》作為教師管理的重要依據。制定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規劃,注重教師職業理想與職業道德教育,增強教師育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開展園本研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完善教師崗位職責和考核評價制度,健全幼兒園績效管理機制。
幼兒園教師要將《專業標準》作為自身專業發展的基本依據。制定自我專業發展規劃,愛崗敬業,增強專業發展自覺性;大膽開展保教實踐,不斷創新;積極進行自我評價,主動參加教師培訓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專業發展水平。
我將以廣西接力出版社的《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為例,談談主題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的問題。 一、共同性活動的開展—主要從主題的產生、主題網絡的構建、環境的創設、活動的開展、師幼互動、教師的觀察與反思、活動評價等幾個方面來展開。 二、選擇性活動的開展—主要從活動的空間、時間、規模、組織形式、內容、環境材料、師幼互動、及家園同步幾個方面來考慮。
關于新課程的內容框架
中班“春天來了”主題網絡圖
大班“廣告”主題網絡圖
學前班“多彩的服裝”主題網絡圖
美國一幼兒園大班“蛋(EGGS)”主題網絡圖
4、制定主題預期效果
根據不同的內容及幼兒不同年齡的特點制定,并注意目標的層次性。具體內容在新課程內容框架的預期效果中已經闡述(如:小、中、大班都認識春天、秋天)。
5、撰寫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 (重點談共同性活動中課堂教學的目標撰寫)
第一:關于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所要達成的結果。盡管我們反對只注重目標而忽視過程的傾向,但是沒有目標的教學卻是盲目的。我們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克服隨意性和模糊性.
制定一個具體的教育活動目標時應注意四點:
1、目標是否具體,核心目標是否突出?
如果說目標是課程教學活動的靈魂,那么,“教學內容”似乎可以比做課程的“心臟”,在幼兒園的日常活動中,教學活動只占及少的時間,所承載的內容有限,因此,要讓教學活動在單位時間內爆發其應有的效果,精選教學內容,是關鍵。
6、收集活動資料
7、實施網絡計劃——關于有效教學問題
★ 實施中幾種容易出現的誤區有:
★ 實施中幾種容易出現的誤區有:
(二)教學活動追求時髦,為了活動形式而活動。
在活動室的后墻,貼著許多有關蚯蚓的圖片、文字資料、還有五個“我們的問題”:
1.蚯蚓有沒有眼睛?
2.蚯蚓有沒有嘴巴?
3.蚯蚓放在水里會死嗎?
4.蚯蚓哪邊是頭?哪邊是尾?
5.蚯蚓身上突出的地方是什么?
一組在室內,一組在室外走廊上。聽課老師問室內的小朋友:“你們說蚯蚓哪是頭?哪是尾?”孩子們異口同聲說:“粗的是頭,細的是尾。” 又問:“你們怎么知道的?”幼兒:“老師說的”。聽課老師順勢問身邊的帶班老師是怎么知道的,她說:“是家長告訴我的,我就把這個結果告訴了小朋友。”
●聽課老師又到室外,觀察在走廊的那組孩子們,好幾個幼兒拿著小刀把蚯蚓切成了一段又一段,聽課老師忍不住問:“為什么把蚯蚓切斷?孩子們說:“我想看看蚯蚓身體里有什么?”聽課老師又問:“蚯蚓切斷后會怎么樣?”孩子們齊聲回答:“還會長出來。”“是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兒“上節課老師已經跟我們說過了。”
例:一個德國老師上的課“認識蝸牛”
老師走進教室后,示意幼兒先離開教室,然后每四個孩子為一組,每組放了一個蝸牛、一盤牛肉、一盤糧食、一盤蔬菜和青草、一杯有蓋的熱水、一杯有蓋的涼水。做好準備后,她示意幼兒進來。孩子們進教室,驚喜地發現桌上有這么多的東西,特別是,還有一個可愛的蝸牛,高興得忘記了教室里還站著位外國老師。老師示意他們安靜下來,然后做示范:
先把蝸牛放在熱水杯的蓋子上,蝸牛爬來爬去,煩躁不安。再把蝸牛放在涼水杯的蓋子上,蝸牛一動不動,靜靜的趴著。不用說話,孩子們已經知道了蝸牛在溫度過高的環境下,是無法生存的,它需要一個適當的溫度。
一節課沒有說一句話,孩子們明白了蝸牛生存有需要的溫度,蝸牛所吃的食物,而且是在活潑愉快、親自參與的活動中,自己建構了知識,獲取了知識。
相比之下,我們的老師上課時,說話(不該講的都講)太多,習慣把結果告訴幼兒,不善于創設環境條件,讓幼兒自己獲取知識。
(三)教學活動追求統一,幼兒缺乏個性化體驗。
●什么是體驗?
體驗即主體(體驗者)的生理和心理,感性與理性,情感與思想等方面的復合交織的認識與實踐活動。它是主體內在的知、情、意、行的親歷、體驗與驗證的過程。它既是一種活動,也是活動的結果。
● 體驗的特征是: 1、親歷性 2、個人性 3、情感性 4、緘默性
(四)教學中師幼互動的問題
(2)避免無關問題的糾纏
2、互動要放下權威
3、互動中的提問。
四、活動設計的“同中求異” (應彩云)
2009年的春晚,娛樂圈升起了一顆耀眼的明星——小沈陽,他給全國人民帶來了歡笑。
我發現人們喜歡小沈陽,除了他令人發噱但又不乏哲理的語言,還有就是他會歌唱,雖然僅僅是一次“模仿秀”。而且,哪怕是在模仿,他也從未忘記自己是一個喜劇演員。
小沈陽在表演中一共模仿了三位歌手:劉歡、刀郎和阿寶。模仿劉歡,一開腔就幾乎亂真,卻又很快地不露痕跡地唱串了“門”,贏得了觀眾的“當頭彩”。接下來模仿刀郎,猶如刀郎再現,觀眾的喝彩聲瞬間響起。最后模仿阿寶,高亢的音域讓觀眾驚嘆,可關鍵時他卻賣起了關子,一句“起高咧”樂翻全場。
不難看出,盡管是三段同樣的模仿唱,他卻用了三個不同的方式來呈現,把觀眾牢牢地抓在手心里。設想一下,如果這三段,都如模仿刀郎那段演,盡管我們也可以感受他的歌唱,卻不那么好玩了。
所以,同樣的事情,如果用不同的方式來呈現,會比較吸引人。
由此,我想到了日常教學活動的設計:既然成人都拒絕一塵不變,何況幼兒。
我有過這樣的經歷。
一次,我掀開鋼琴蓋,孩子們知道我要讓他們干什么。這時,我聽到了幾個男孩的嘆氣:“嗨,又要唱歌了。”盡管在不動聲色中我上完了課,可心中卻始終有點落寞——因為唱歌沒有給孩子帶來快樂。
過了兩天,我帶了把京胡走進教室,在孩子面前邊拉邊唱。幾乎所有的孩子都簇擁在我的周圍,起勁地唱著前天唱過的同樣的歌。
顯然,孩子也是喜歡變化的。
但是,我們還是經常會看到教師這樣組織活動——
認識水果——教師準備了三種水果:蘋果、香蕉和桔子。
教師先拿出蘋果,問孩子:這是什么?它長得什么樣?
教師又拿出香蕉,問孩子:這是什么?它是長得什么樣子的?
教師再拿出桔子,問孩子:這是什么?它又長得什么樣?
如此這般的活動流程,機靈一些的孩子,在教師問第一個問題時,也許就已經猜出后面是怎么回事了。進而我又發現,往往被教師視為“不專心投入活動的孩子”有不少是機敏的。
由此我開始要求自己,在設計活動時,越是同樣的內容,越要著意設計,刻意求變,注重激發孩子的新奇性和求知欲。
依然以“認識水果”為例——
認識蘋果:教師出示實物,讓孩子看一看,摸一摸,提問:它是什么樣的?
認識香蕉:教師出個謎語:黃金衣,身上包,中間彎彎兩頭翹。提問:猜一猜,它是什么?
認識桔子。教師制作一盞“小桔燈”:讓孩子邊玩邊說說桔子的特征。
相信這樣的活動,孩子一定喜歡。
有時,同樣的目的和同樣的形式,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提問方式,也會給孩子帶來新意——
《幸福的大桌子》中有一個活動環節,要求通過了解兔寶寶的不同職業,激發孩子對這些職業向往,進而體會兔奶奶的自豪情感。
在引導孩子討論時,我曾這樣設計提問:
問題一:兔老大是海員。海員是什么?
問題二:兔老二是廚師。你們在哪里見過廚師?
問題三:兔老三是音樂家。你知道誰是音樂家?你能說出他的名字嗎?
不同的提問,可以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但教學目的卻是相同的。
當然,也可以設計活動形式相同,內容卻不同的活動——
一次,我借班上課,和同事一起開展“一課多研”教研活動,活動主題是“男孩女孩排排隊”。教材要求此活動的知識要求是“幫助孩子積累模式排序的經驗”。
整個活動中需要孩子有三次排隊的經歷。我很擔心,這群我從未教過的孩子,會不會跟著我一次又一次地“排隊”?于是,我想到了游戲,也許,游戲可以拉近孩子和我的距離。
我設計讓孩子們坐汽車去旅行,于是,就把游戲取名為《去旅行》……
第一次出游,去橘園賞橘。讓孩子們在“上車”時有了“排隊”(排序)的初次經歷。來到橘園后,品嘗橘子帶給了孩子們意外的驚喜。
第二次出游,去樹林觀葉。讓孩子們在“上車”時再次體驗“排隊”(排序)的經歷。來到“樹林”后,我揮撒落葉,孩子們追逐著漫天飛舞的樹葉,情緒高昂。
第三次出游,去海邊漫步。讓孩子們揮著小彩旗“排隊”(還是排序)上車。我剛出示海景圖,一些機靈的孩子就問我:“海邊有吃還是有玩?”看來,孩子們對旅行顯然饒有興致。
聽說,春晚的劇本,是小沈陽的師傅“小品大師”趙本山嘔心瀝血磨出來的。對此,我深信不疑。其實,教師設計活動就好比給小沈陽這樣的演員寫劇本,如何吸引觀眾和如何吸引孩子,其中的妙法就是“同中求異”。
成功的教學活動,是千“思”萬“慮”地磨出來的,世上,從來就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
9、總結主題活動實施情況
關于選擇性活動的具體內容:
①運動廣場
②游樂世界
③積木天地
④社區花園
⑤小紅帽劇
⑥繽紛舞臺
⑦七彩空間
⑧問號城堡
⑨智多星大本營
關于選擇性活動的教育價值 選擇性活動的教育價值是附著在活動區內的操作材料之上的。材料的不同,操作方法及活動方式便會不同,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學習經驗也就不一樣。這就使得不同的活動區具有各自獨特的教育功能。同時,選擇性活動多為幼兒的自選活動和自主活動,這就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機會。所以,教師應在如何投放材料、投放什么材料方面多多思考。
注意:實施選擇性活動要結合本園,本班實際及幼兒年齡特點,讓幼兒在活動區中,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輕松地玩玩做做,生動活潑、主動、愉快地活動,更多地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談談新課程的教育環境
1、物質環境的創設方面
是安全的、開放的、變化的、多元的。
2、心理環境的創設方面
是寬松的、自由的。
閱讀與思考1:
德國兒童在幼兒園學些什么
他們去坐有軌電車,學會記住回家的路線。 他們每周都跟老師去超市買東西,學習付錢,選擇貨物。 櫻桃收獲的時節,孩子們跟老師去采摘櫻桃。 南瓜收獲的時節,孩子們跟老師一起做南瓜湯。 圣誕節,這是最激動的日子,他們焦急地等待圣誕老人的來臨以及那份神秘的禮物。 圣馬丁節,要跟老師一起糊紙燈,游街來紀念這位騎士圣人…… 3年過去了,孩子學會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時間,自己約會,自己制訂計劃,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東西,自己找警察,一個6歲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強。
芬蘭教育的核心價值是“平等”,強調的是一種“無競爭”教育。《芬蘭教育給教師和父母的45堂必修課》一書中,講述的是位居世界前列的芬蘭教育,其實是“無競爭”教育。在芬蘭,成績不是用來表揚、較勁或羞辱孩子的工具。芬蘭教育者早就了解到,不要讓孩子在幼年時期,就被大人簇擁著去一較高下,在心靈還不成熟的階段,就學會恃寵而驕或打擊他人。 芬蘭教育從來不將高分學生看成優秀學生。赫爾辛基瑞蘇中小學的校長說:“我們從來不會因為孩子的成績是最頂尖的,而發給他獎學金,而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選取。有時候我們會從班上前五名之中來挑選,但也會依照不同的科目進步情形,或學習過程展現的特質,來分析這個學生有無實質的收獲。” 在芬蘭,如果一個孩子的分數比別人低一些,但卻擁有其他人所沒有的人格特質,或更好的合作能力,或更佳人緣等,老師就會很希望這位學生能得到實質的獎勵,絕不會只以學期分數或科目成績為單一標準,去評斷誰應該被鼓勵。 芬蘭學時短而假期長,每年上學190天,8月中旬開學,次年5月底結束。小學生每天最多上課5小時,中學生最多7小時。任何假期都不給學生留作業,芬蘭的父母從不送孩子去參加補習班,在結束義務教育時也不進行全國考試。學校不會給學生打分,不會讓學生留級,也不會硬性規定他們完成功課,而只是分別跟蹤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
芬蘭人認為,競爭性的教學方法會降低學生的整體水平。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他們不贊成排名次的教學模式,學校不追求升學率,不搞“苦學崇拜”,學生也沒有什么升學壓力。芬蘭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學生成績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芬蘭中學生被“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評價為整體表現全球第一。芬蘭高等教育,幾乎被每一屆世界經濟論壇評為最佳,使得很多國家都組團到芬蘭來學習他們先進的教育經驗。正是這樣“無競爭”的教育,在國際教育評比中獲得驚人的成績,可見,這也是一種成功的教育方法。 在芬蘭,所有人包括老師、學生中智力優異的、智力中等的甚至是有殘障的學生都能品嘗到成功的愉悅,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一個不可重復的資源,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關懷,每一個生命都能自由綻放,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可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學生。 芬蘭人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們尊重每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因為我們非常需要各種不同的人才。”正是這種“需要各種不同人才”的觀點,才使芬蘭教育眼中沒有差生,沒有后進生,沒有學困生,有的只是不同方面的人才而已。
在芬蘭,分數也不能代表一個學生的全部,對心理還不成熟的孩子來說,排名、強調分數還會打擊成績不好孩子的自信心,而成績優秀的孩子則可能會恃寵而驕、失去對弱者的同情。芬蘭教育從來不將高分學生看成優秀學生,他們所謂的好學生就是誰能將個人特長發揮到極致。所以,芬蘭人認為,國會議員不會比廚娘更了不起,大家各司其職、各有所長。無論從事哪一種職業,只要將自身的工作做好,就能得到應有的尊重。這是“職業無貴賤、行行出狀元”的開端,也是人人相互尊重的起點。 在這種環境下,孩子不僅得到了個人潛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而且從小就懂得了心態平和、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人,更能成為一個心智發展健全的和諧的人。如果我們過早給一個學生打上落后的標簽,那么這一不良心理暗示可能會影響一生,而其在社會中所應承擔的社會角色也將會大打折扣。所以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優秀的,都是將來某一個領域中的人才,是老師、家長、全社會都應給予孩子們的一個期許。
芬蘭的教育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與概念,應該比贏得第一名來得更重要、更有意義。擺脫案牘勞形、拼死拼活,同樣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我們現在的教育也已在漸漸回歸理性,漸漸回歸人本。給學生取消排名,不以成績論英雄,減少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增加了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這些都是可喜的變化。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某些地方、某些老師的心目中,還依然沒有從舊有觀念中擺脫出來。因此,我們更應從芬蘭的評價機制中汲取營養,大力改革教育評價制度,尊重多元人才,多發展孩子的個性特長,為教育注入和諧的發展動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