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8
這是三年級面積教學,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多種活動,使學生親身感受物體的表面,正確理解面積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用不同圖形作單位度量面積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度量意識。
3、使學生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做面積單位的便捷與合理。
教學重點:使學生真正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度量意識的培養
教具準備:卡紙若干、眼罩、毛線繩、桔子、長方體教具
學具準備:不同形狀的小卡片若干、卡紙若干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 引出“面積”
同學們,這是?對了!我們最熟悉的數學書。那今天這節課的數學學習,就從我們的數學書開始。拿起你的數學書,伸出你的小手,從邊緣開始,學著老師的方法,來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現在放下數學書,還像剛才那樣,摸一摸課桌的表面,大家看!這是什么?誰來摸一摸它的表面?同學們,你還對身邊哪些物體的表面感興趣呢?用你的小手摸一摸,看看能不能有所發現。
生匯報自己摸面的感受(發現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彎曲的。發現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總結: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數學上,物體表面的大小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面積”。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面積。
二、創設活動 探究新知
(一)結合實例 進一步理解面積含義
同學們,那我們現在可不可以說,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那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那誰來說一說你剛才摸的物體,表面的面積指的是什么呢?
1、摸一摸
接下來,老師想進行一個測試,測試的方法是,請同學上來,蒙上眼睛摸兩個面,然后根據自己的感覺,判斷一下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
2、畫一畫——補充“面積”含義
現在老師把剛才他摸的這個面畫在黑板上,這是什么?它是不是一個封閉圖形呢?剛才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那現在我們可不可以說,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呢?當然可以!那現在我們就可以說,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3、猜一猜——既有所拔高,又為小組活動做鋪墊。
好了,我們來放松一下吧,玩一個小游戲!游戲的名字叫“猜物品”。怎么猜呢?老師這兒有4種備選物品,根據老師的提示,發揮你的想象,選出你認為合適的物品,準備好了嗎?第一件物品:它的面比數學書封面大一些,但比課桌面小一些。它是什么?第二件物品:它的面大約是4個數學書封面那么大。它是什么?(引出方法:擺一擺)第三件物品:它的面大約是6個手掌面積那么大。
(二)探索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方法
1、比眼力
(出示兩張一眼就能看出大小的卡紙)
學生通過眼睛觀察即可判斷面積大小。師加大難度,讓學生想辦法驗證通過眼睛觀察得到的結論。引出 “重疊法”。
2、度量意識的培養
(出示兩張不易一眼看出大小的卡紙)
讓學生回憶在比較兩條線段的長短,是怎么做到的?學生會回答“用尺子量”,此時教師適時引導,“用尺子量其實也就是看線段里有幾個1厘米,那現在要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可提示學生:“是不是也可以沿著這個思路來想辦法?”學生有了新的思考,最后發現,也像1厘米的長度單位那樣,我們也可以用一模一樣小一點的圖形擺一擺,看卡紙上能擺幾個小圖形,就能比較出來面積的大小。
3、小組活動——選擇統一單位度量
通過小組展示、匯報,發現有的小組用三角形擺,有的小組用圓形來擺,但選擇正方形來擺的小組占多數。通過采訪,明確了只有用正方形來擺,才能恰好擺滿卡紙。最后老師提問:如果想準確測量一個圖形面積的大小,你們覺得選擇什么圖形來擺更合適?并告知學生,其實,國際上也就是用正方形來度量面積的。
(三)區分周長與面積
師出示一種比較面積的方法,即用毛線繩沿圖形圍一周,誰用的毛線長,誰的面積就大。讓學生判斷這種方法是否合適。通過探討,學生明確了圍一周指的是周長,而不是面積,進一步加深對面積的理解
三、拓展提升——體會面積守恒的數學思想
1、拼一拼
請三名同學上臺抽取題目,然后根據題目要求,在黑板上擺出作品。用六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磁卡,分別拼出一個周長最長的圖形,周長最短的圖形,任意圖形。之后,請學生仔細觀察這三個拼組圖形正對著我們的面。問:你們能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嗎?并說一說你的理由!
2、變魔術
將第三名同學擺出的任意圖形,變換形狀。通過觀察、探索、發現雖然形狀不同,但它們的面積卻是相同的。
四、全課小節
請同學說自己收獲。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帶著今天的收獲,走進生活,去觀察、去發現、去思考,相信你們一定會有新的收獲。好了,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從學生熟悉的數學書開始入手。通過摸一摸、猜一猜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對“面積”有了更加準確的理解。在對比兩張卡紙的大小時,學生先是用觀察法,然后是重疊法。最后,在兩種方法都無法得到結果時,老師通過適時提醒:“同學們,我們在比較兩條線段的長短時,是怎么做到的?”使學生有了新的思考。最后引出統一單位來度量面積的方法。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同時,度量意識也得到了培養。最后拓展提升部分,通過拼一拼、變魔術的活動,學生對面積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發現了統一單位的必要性,度量意識也得到培養。但也由于我的引導,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我想如果我在一開始,允許學生用身邊的物品去度量兩張卡紙面積大小,學生的思維可能會打開,最后再探索到用一模一樣的正方形來度量會更好。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84—86頁。
教材分析: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今后學習的重要基礎、《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利用方格紙或割補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在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之前,已經親身經歷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當學生面臨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時,可以借鑒前面"轉化"的思想,且為今后逐漸形成較強的探索能力打下較為扎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深刻體驗和感悟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操作、觀察、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
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探索過程。
教具準備:
課件、平行四邊形紙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各三組、剪刀等。
學具準備:
每個小組至少準備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兩個,一個平行四邊形,剪刀。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我們學過求哪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什么?
2、我們學校內有一平行四邊形的花壇,底是5米,高是3米,學校領導要把這個花壇平均分成兩份,分別種上不同顏色的花,該怎樣分?每一塊的面積是多少?請同學設計一下。
3、同學們,學校要為學校開學典禮準備30條紅領巾,大隊輔導員想請大家幫忙,算一算,需要多少布料?你們愿意嗎?該怎樣來計算呢?
師:是的,要先計算一條紅領巾的面積,那么紅領巾是什么形狀的?你會計算它的面積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計算三角形的面積。板書:三角形的面積。
二、動手操作,探求新知。
1、猜一猜。找關系
師:1、同學們,長方形的面積跟它的什么有關系?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跟它的什么有關系?
生:和它的底和高有關。
2、那么,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積可能跟它的什么有關系呢?(學生可能說邊、底、高)那么怎樣來驗證我們的判斷呢?
2、想一想。找關系
師:想一想,我們在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用的是什么方法?那么,可不可以也用轉化法把三角形轉化成我們會求面積的圖形呢?
3、拼一拼,擺一擺,比一比。找關系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三角形,按照你的想法,和小組內同學一起拼一拼,擺一擺,折一折看可以把它轉化成哪些我們會求面積的圖形。
學生小組合作,拼擺圖形。教師巡視,幫助學困生拼擺。
匯報。可能擺出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
思考,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點?(都是平行四邊形。)現在,你又有什么發現?
歸納: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一個平行四邊形。
師:那么,我們拼出的平行四邊形、跟所用的三角形有沒有關系呢?有什么關系呢?
引導學生答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板書:三角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那么,還有沒有其它的關系呢?
4、畫一畫,算一算。找關系,得結論。
師:請同學們畫出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你發現了什么?
生:平行四邊形的高也是三角形的高,底也是三角形的底。
師:那么,我們剛剛得出的結論還可以怎樣寫?
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積。
5、應用公式,解決問題。
現在我們再來解決大隊輔導員老師的問題吧。學生可能會束手無措,面面相覷于是,教師趁機疑惑不解地問:你們怎么還不解決問題啊?讓學生自己說出,需要紅領巾的底和高。
教師出示完整題目:一條紅領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3厘米,做30條這樣的紅領巾需要多少布料?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三、練習鞏固。
1、獨立完成85頁做一做。
2、完成86頁練習的1、題。
3、完成86頁練習的3題。
4、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三角形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2)一個三角形面積為20平方米,與它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面積是40平方米。()
(3)一個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積就是16平方厘米。()
(4)等底等高的兩個三角形,面積一定相等。()
(5)兩個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5、求右圖三角形面積的正確算式是()
①3×2÷2②6×2÷2
③6×3÷2④6×4÷2
6、學校準備在校門出口處兩旁各建一塊三角形交通警示標志牌,底是8分米,高是7分米,請幫忙計算需要多大面積的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兩旁”的意思)。
四、拓展提高: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2、如果只用一個三角形,你能通過剪,拼等方法推出三角形公式嗎?
五、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面積
三角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
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S=ah÷2
教學內容:蘇教版三年級下冊P74-77
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問題初步的策略意識。
3、用數方格的方法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以及熱愛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通過數方格,知道圖形面積的大小,為學習面積單位、面積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難點:認識圖形的面積的含義,會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理解物體表面的大小
1、 今天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就讓我們從這本數學書開始。注意看,老師在摸數學書的什么?
拿起你們的課本像老師這樣摸一摸。注意:攤開手掌,輕輕地,慢慢地摸面的全部。靜靜地感受它的大小,感受到了嗎?
2、 再看一看,黑板的表面,這兩個面哪一個面比較大,哪一個面比較小?
出示:課本的封面比黑板的表面小。
3 、摸一摸課桌的面,要認真地摸,不要隨意。摸好后再看一看教室的地面,對于這兩個面,你有什么話想說?教室的地面比課桌面大的多。
4 、其實生活中很多物體都有面 (板書 :物體的面 )課件展示: 荷葉面、 籃板面 、美麗的月牙湖面。這些面有的大,有的小,每一個面都有它確定的大小。在數學中,我們把物體的面的大小稱為它的面積。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面積”(齊說)。
5、順向應用面積的定義
那么課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課本封面的面積。
黑板表面的大小呢?
那之前我們比較的結果現在就可以改為:課本封面的面積比黑板表面的面積小(出示)。同桌相互說一說。
6、逆向應用面積的定義
如果有人問你,手掌的面積是指什么呢?那腳掌的面積呢?
7、(老師與學生比手掌)看到這兩個面,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如果能用上我們剛剛學的詞就更好了)。老師手掌的面積比小朋友手掌的面積大,同桌相互比一比,說一說。
8、(找兩位小朋友)在剛才比的過程中,老師喊上了兩個同學,這兩位小朋友可是老師精心挑選的模特兒哦,對照我們今天的內容,你有什么想說的嗎?(注意聯系今天的內容)
二、 理解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
1、同學們學得真快,下面我們進行一個測試。方法是閉上眼睛摸物體的兩個面,然后根據感覺說哪一次摸底面積大一些。誰愿意上臺試一試。(其他小朋友做好小裁判。)
(請一位同學上臺)。攤開手掌摸一摸,再摸一摸。生1摸的是兩個不同的面。生2摸到是同一個面。
2、如果老師把剛才摸的這個面畫到黑板上,也就變成了數學中的——(正方形)平面圖形。(板書)請同學們打開練習紙,在這個圖形旁邊畫一個比它小的平面圖形。(請一位同學上臺畫。)畫對了嗎?
指出: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你會用水彩筆涂出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嗎?
三、比較面積的大小
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剛才的學習,小朋友知道了面積有的大有的小。
1、老師有三組圖,你能直接比較出哪一組圖形的大小?
(1)
(2)
(第一組)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出來的)直接通過觀察就能比較出來。(板書:觀察)
第二組呢?當不能直接觀察的時候,可以采用什么辦法?(好主意,看來用重疊的方法也能比較出圖形的大小。)板書:重疊
2、生活中引入比較的矛盾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問題,人家問小明,你們家的房子是衛生間面積大,還是廚房間面積大,小明可為難了,觀察看不出來,還能重疊一下嗎!能不能剪下來拼一拼,是呀,這可怎么辦呢?我相信只要給大家一點時間,你們一定能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的?下面我們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呈現要求)
(1)、拿出二號信封中的平面圖,代表這兩處地方。
(2)、為了給小朋友一些提示和幫助,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提供了方格紙和長紙條,如果你覺得它們有用就可以用,當然老師更欣賞的是你能用自己身邊的材料比較出他們的大小。
(3)、如果你暫時還想不到辦法不要著急,仔細看看你身邊的小朋友怎么做的,相信你一定會從那里得到啟發。
交流:哪個小組愿意把你們的研究成果與我們分享?
(1)、老師想知道一下,我提供的方格紙有沒有組用的?帶著你的圖與工具上來。生匯報。
有跟他們采用一樣方法的小組嗎?
(2)、那長紙條你們怎么用的呢?生匯報。
(3)、還有其它方法嗎?(用25塊橡皮擺)你們組的方法很獨特,就像給房間鋪了地磚。有跟他們一用橡皮擺的嗎?(9塊)你們更欣賞誰的?(更加剪接明了)
(4)、有用自己身邊的工具進行操作的嗎?
小結:剛才大家的討論非常的投入,觀點也非常精彩!我很佩服你們!那無論是方格、還是橡皮、還是紙條,或是橡皮,其實我們就是給他畫上不同的格子,再數一數進行了比較,我們給我們自己發現的方法也取個名稱:叫數格子(板書)。
四、 鞏固應用、拓展延伸
下面我們就用這些方法來解決一些新的問題。
1、想想做做第3題。先估計一下,你認為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小?畫上格子數一數,怎么樣?學生在書上數一數。交流。
重點討論第4幅,你是怎么數的?可以把兩個半個拼成一格來數,這樣就不會出錯了。
2、下面的挑戰更加難,我沒有把所有格子畫出來,你能知道它有多少格嗎?你是用什么方法?
3、最后我呀沒有把圖畫出來,只告訴你圖形分別有多少格,(出示9格 6格 15格)你能知道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小嗎?學生交流。
讓我們揭開它神秘的面紗!現在怎么樣?又有什么新的想法?
小結:如果格的大小不一樣,無法比較面積的大小,統一方格的大小很有必要。這個統一的規定就是我們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面積單位。
五、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