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6
這是柳永雨霖鈴是幾年級學的,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雨霖鈴
宋代: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譯文
秋蟬的叫聲凄涼而急促,傍晚時分,面對著長亭,驟雨剛停。在京都郊外設帳餞行,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對方的手含著淚對視,哽咽的說不出話來。想到這一去路途遙遠,千里煙波渺茫,傍晚的云霧籠罩著南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總是為離別而傷感,更何況是在這冷清、凄涼的秋天!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賞析
《雨霖鈴》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這首詞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時寫的,是表現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舍的離情。宦途的失意和與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詞分上下兩闋。
上闋主要寫一對戀人餞行時難分難舍的別情。
起首“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寫環境,點出別時的季節是蕭瑟凄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后陰冷的黃昏。然而詞人并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后,繼之以寒蟬凄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加之當中“對長亭晚”一句,句法結構是一、二、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凄涼況味。
后兩句中“都門帳飲”是寫離別的情形。在京城門外設帳宴飲,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戀人分手。“無緒”,指理不出頭緒,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意思。寫出了不忍別離而又不能不別的思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正在難分難舍之際,船家又陣陣“催發”。透露了現實的無情和詞人內心的痛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不得不別的情景。一對情人,緊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這兩句把彼此悲痛、眷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一對情人傷心失魄之狀,躍然紙上。這是白描手法,所謂“語不求奇,而意致綿密”。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寫別后思念的預想。詞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給天容水色涂上了陰影。一個“念”字,告訴讀者下面寫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遠的意思。這二字用得極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離人無限凄楚。只要蘭舟啟碇開行,就會越去越遠,而且一路上暮靄深沉、煙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廣闊無邊的南方。離愁之深,別恨之苦,溢于言表。從詞的結構看,這兩句由上闋實寫轉向下闋虛寫,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下闋著重寫想象中別后的凄楚情景。
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得出一條人生哲理:“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自古”兩字,從個別特殊的現象出發,提升為普遍、廣泛的現象,擴大了詞的意義。但接著“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強調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作者把古人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中,而且層層加碼,創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寫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飄泊江湖的感受。這兩句妙就妙在用景寫情,真正做到“景語即情語”。“柳”、“留”諧音,寫難留的離情;曉風凄冷,寫別后的寒心;殘月破碎,寫此后難圓之意。這幾句景語,將離人凄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切,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意境。難怪它為人稱道,成為名句。
再從此后長遠設想:“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四句更深一層推想離別以后慘不成歡的境況。此后漫長的孤獨日子怎么挨得過呢?縱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虛設,因為再沒有心愛的人與自己共賞;再退一步,即便對著美景,能產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誰去訴說呢?總之,一切都提不起興致了。這幾句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傷感之意刻劃到了細致入微、至盡至極的地步,也傳達出彼此關切的心情。結句用問句形式,感情顯得更強烈。
《雨霖鈴》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刻,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后想象,在刻劃心理。不論勾勒環境,描寫情態,想象未來,詞人都注意了前后照應,虛實相生,做到層層深入,盡情描繪,情景交融,讀起來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見痕跡。這首詞的情調因寫真情實感而顯得太傷感、太低沉,但卻將詞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愛情的痛苦刻劃的極為生動。古往今來有離別之苦的人們在讀到這首《雨霖鈴》時,都會產生強烈的共鳴。
創作背景
柳永因作詞忤仁宗,遂“失意無俚,流連坊曲”,為歌伶樂伎撰寫曲子詞。此詞當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作者簡介
柳永,宋代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今屬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善為樂章,長于慢詞。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與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風婉約,詞作甚豐,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詞人。創作慢詞獨多,發展了鋪敘手法,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北宋慢詞的興盛和發展有重要作用。詞作流傳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生平亦有詩作,惜傳世不多。有《樂章集》。
柳永《雨霖鈴》全文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好景 一作:美景)
作者簡介
柳永,原名三變,少年時去汴京應試,經常跟歌伎們一道生活,狂放不羈。由于擅長詞曲,他還常常替歌伎們填詞作曲。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仁宗聽了他的名字,批了四個字:“且去填詞”。以后,他就在汴京、蘇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個時期,到五十多歲才改名柳永,并考取進士。他曾在浙江等地做過幾任小官。柳永晚年窮困潦倒,死后由歌伎們集資才得以安葬。
柳永的詞比較纏綿婉約,《雨霖鈴》不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宋詞婉約派的代表作。詞人當時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無可奈何地離開京都,但想到從此不能再和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更加痛苦。《雨霖鈴》以冷落凄涼的秋景為襯托,抒發了詞人因仕途失意和情場傷神以至飄零四海的感傷,基調格外低沉。
鑒賞
“寒蟬凄切”,這是送別的大環境,不僅渲染了氣氛,也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宋代的汴京河兩岸栽有很多柳樹,柳永在另一首詞《少年游》中曾寫過“高柳亂蟬嘶”。“寒蟬凄切”正是寫柳樹上寒蟬凄切的長鳴,而柳樹又有“拂水飄綿送行色”的作用,因此自然會觸動離情。這就點明了全文的主旨。下面接著說“對長亭晚”,意思就更明確了。在唐宋時期,“長亭”已經當作了離別地點的通稱。康與之曾說過:“今古短長亭,送往迎來處。”詞人此刻到了長亭,正值“驟雨初歇”,眼前的景物變得更加清晰,他聽著凄切的蟬聲,看到河兩岸的柳樹和河邊的小舟,離情自然更濃。這里是一種融情入景的寫法。
雨停了,這時,無論如何也該啟程了,必得離別,自然逼出下句“蘭舟催發”。
“都門帳飲無緒”,詞人因仕途失意,窮困潦倒,只能在一個很簡陋的帳蓬里告別戀人,當時的心情正如李煜所說:“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白天就登程了,因不忍離別,延挨到了“對長亭晚”,自然喚起下句“方留戀處”。正在依戀難舍的時候,船家又一陣一陣地催他出發,船家越是這樣催促,他愈覺得留戀,愈值得珍惜,內心更覺得痛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在催促聲中,詞人已不得不離別。離別之際,縱有千言萬語,也被噎住,說不出話來,兩人只有緊緊地握住手,如蘇軾所說:“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此時,雨已停但淚不止,雨只是驟雨,此刻消停,怎比得上離人“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那樣持久呢?
這樣寫景與寫情用的是反襯手法。
盡管寒蟬聲凄欲斷,總還能發出嘶鳴。而人在離別的時候,反成了“無語凝噎”。悲痛之極,連寒蟬那種凄切之聲也難以發出。
這里又運用了一種遞進手法。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個“念”字,就表明了以下所寫的景物是詞人所想象的。這一句將上片別前的實寫巧妙過渡到下片別后的虛寫。
行舟去處,是那千里煙波。崔顥在《黃鶴樓》一詩中曾寫過:“昔人已乘黃鶴去,煙波江上使人愁。”那千里煙波之上是沉沉暮靄,那沉沉暮靄之上又是空闊的楚天。而在這無邊的廣漠之中,漂泊無所止的卻是一葉小舟,行舟里是孤獨的旅人,以及旅人那無比寂寥悵惘的內心。想到這里,作者更加感到離愁的痛苦和前途的渺茫。
詞人由離別之事觸動離別之情,由離別之情又推及到離別之理,就自然有了下面的開頭“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自古以來,秋天就很容易使人悲傷,杜甫《登高》中曾說:“萬里悲秋常作客。”馬致遠《天凈沙99秋思》也說過:“枯藤、老樹、昏鴉,斷腸人在天涯。”
而離別又總是令人非常傷心。李白《送友人》詩中曾說:“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揮手告別,連馬也因不忍離別而禁不住蕭蕭長鳴,更何況是在“冷落清秋節”這樣特別的環境中離別。這種痛苦就更加使人難以忍受。難怪宋代詞人吳人英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對于“傷離別”。蘇軾在《水調歌頭》中也曾感嘆:“人有悲歡離合。”但是他能由“月有陰晴圓缺”的自然規律得到領悟,心胸曠達,最后發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美好祝愿。而柳永卻沒能從“傷離別”中解脫出來,在一葉孤舟上推想“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千古名句。這里的楊柳、曉風、殘月都是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溫庭筠在一首送別詞里就說過:“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曹植也曾寫過:“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作者把這三件事集中成一幅凄清的畫面:飄拂的'楊柳,凄涼的曉風,破碎的殘月,這樣更加使離人勾起對往事的回憶,深感眼前的孤獨。
更何況這幅畫面又是出現在一個特定的時刻――“酒醒”之后。離人飲酒,為的是消愁,但李白說過:“舉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也曾說:“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這“閑滋味”正是指的“愁滋味”。
試想,柳永此時不過是離開心愛的人的第二天早晨,“執手相看淚眼”的圖像依然鮮明地留在心上,面對著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又是“千里煙波”,他還得繼續前行,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正如歐陽修所說的“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想到離別后凄涼寂寞的心情,縱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虛設,因為沒有心上人陪我共賞。即使有許許多多的風情韻事,又能對誰傾訴呢?這一反問,與李清照《聲聲慢》的結尾“怎一個愁字了得”有異曲同工之妙,使感情顯得更加強烈,這種離愁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與日俱增。
讀完了下片,再回過頭來看看上片“都門帳飲無緒”,“無語凝噎”,我們自然會更加理解這些話的內涵――原來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之間的感情竟如此深厚,怎能不難分難舍。這是一種虛實相濟的寫法。
《雨霖鈴》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雨霖鈴》,現在我從以下八個環節來說說這首詞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雨霖鈴》是婉約詞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首飽含了千種風情的別離詞,這首詞寫離情,可謂淋漓盡致,備足無余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分離別之前、離別之時、離別之后三個層次,層層深入,寫盡離情別緒,令人嘆為觀止這首詞,具有較高的鑒賞價值學習這首詞,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
(要上好一堂課,對學生情況的具體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二、學情分析(說學情)
作為高一年級的學生,對宋詞知識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鑒賞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分三個維度確立以下學習目標)
三、學習目標(說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感知作品內容,體會詞中凄清的意境和哀傷的離愁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朗讀欣賞及抓住詞的意象來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詞人傷離別的愁緒,培養學生健康、敏銳的審美情趣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重點]感受詞人在詞中流露出的濃濃離別之愁;領會全詞情景交融的寫法(這也是難點)
(為了突破學習重難點,我將通過以下五個方法來實現,從而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并學會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
五、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
①誦讀法 ②提問法 ③點撥法 ④討論法 ⑤自主探究法
[學法](在學法指導上,我將
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播放歌曲《送別》的視頻,創設活動、立體、多維的情景,從而給學生以全方位的視覺沖擊和強烈的心靈震撼,使課堂成為一個巨大的教學磁場,迅速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然后,以誦讀為載體,以文學鑒賞為紐帶,把課堂變成學堂,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動地獲取知識,提升能力
(接下來,我將通過“導讀——聽——賞——背——練”六個部分展開本課教學)
六、教學過程設計(說過程,說亮點)
首先(一)導入課文,營造氛圍
播放《送別》FLASH并誦讀導入語,將學生帶到一種悲涼的氛圍之中,為后面朗誦作鋪墊我設計的導入語如下: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 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形形色色的分別,無不貫穿著一個主題:“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宋詞婉約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鈴》,看看他又是怎樣寫“傷離別”的?(當學生沉浸在悲涼氛圍當中,我適時地將學生帶入第二環節,也就是讀聽部分)
(二)讀聽結合,整體感知 (在這一環節,我將)
讓學生反復吟誦課文,然后聽配樂示范朗誦,再讓學生嘗試配樂朗讀在讀和聽的過程當中,我會給學生設置如下問題:
找出所描寫的景物及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去聽)
設計意圖: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可見,誦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層層深入地誦讀,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詞的情感基調帶著問題讀和聽,強化讀和聽的目的性所設問題的解決,先解決了教學重難點情景交融中的一個重要元素:“景”,為下面分析情景交融這一重難點打下基礎
(接下來我們就進入第三個部分:賞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三)具體賞析,揣摩名句
(1)王國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一切景語皆情語”,試分析這些景物(意象)所抒發的感情,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詞中所彌漫的濃濃的離愁,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為加深學生對情景交融的理解,我設計了第二個問題:對名句的賞析)
(2)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歷來為人傳誦,甚至有人拿它來代表柳詞這兩句詞的典型景物在我國民族文化傳統中有何特殊意義?詞人借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設計意圖:情景交融這一手法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賞析名句,讓學生理解情景交融這種表現手法,體會詩歌意境,更深刻地體悟到宋詞婉約之美,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并教給學生以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并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并使自己的賞析活動更活躍更豐富,更能體現出學生作為鑒賞主體的獨特個性
(四)背誦(在完成課文分析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背誦此時,音樂再次響起,學生借助幻燈片(或導學案)中給出的不完整詩句試著背誦全文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置,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五)課堂練習,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并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為強化學生對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設置一道課堂練習題讓學生讀李華的《春行即興》賞析這首詩的情景交融)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七、說板書
上闕:冷清秋之景 離情別緒 歸期渺茫
情景交融
下闕:傷離別之情 前途黯淡 命運難測
八、課后作業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將給學生布置一道賞析作業(導學案)
請任選一角度,對《雨霖鈴》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200字左右
教學亮點: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我現在對這一課進行一個小結,我自認為我這堂課有以下亮點:
1、在賞析環節中,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又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充分體現了“主體、激活、互動”的教學理念!
2、運用反復朗誦法,在誦讀中體悟宋詞通過誦讀法,既規范了學生的語音、語調,又激發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一、設計思想
“送別”是中國古典詩詞中一個重要的主題,詩人們通過這些詩詞向讀者展示了許多不同的送別場面,抒發了深深的離別之情。送別詩詞有許多共通之處,如選取典型意象,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寫作技巧等等。本課將以北宋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鈴》為例,引導學生把握詞中的意境,感悟男女戀人分別時的萬千愁緒,掌握送別詩詞中融情入景、虛實相生的寫作手法,培養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將采用學生合作、討論、探究的方式,以“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局部研討-拓展提升-歸納總結”的過程進行。
二、教學歩驟:
課前準備:播放歌曲《送別》創設情境
(一) 導入由“送別”這個話題回顧曾經學過的與送別有關的詩句,列舉送別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引出新課柳永的《雨霖鈴》。
(二) 詩詞鑒賞
1、 介紹作者柳永
2、 學生誦讀詞的上下闕,自主疏通詞句的意思。
3、 欣賞比較《雨霖鈴》的兩幅插圖,從意象與意境上感受本詞。
4、 學生交流討論:說說你認為寫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詞句美在哪里?教師引導鑒賞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感受本詞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寫作技巧。
(三) 拓展提升江南柳 張先隋堤遠,波急路塵輕。今古柳橋多送別,見人分袂亦愁生。何況自關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樓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張先的《江南柳》與柳永的《雨霖鈴》相同和不同之處在哪里?同:都寫了別情;都寫了別時的典型環境;都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都寫了別后,虛實相生。 異:柳詞想象別后自己遠行的情景,張詞著重寫送行者別后情景。
(四) 歸納總結送別詩詞常用的藝術手法:
選取別時的典型意象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五)作業布置:
背誦《雨霖鈴》,完成練習。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