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8
這是促織板書,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一、理解作者的創作構思:借前朝“治世”時的殃民故事,加以浪漫主義的幻想、虛構,來揭露“康熙盛世”的黑暗現實。二、掌握本文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起伏,跌宕有姿的特點。三、學習本文人物心理描寫細膩傳神,不但切合人物的處境符合情節發展邏輯,而且用語極有分寸的寫法。四、掌握本課的重點的文言實詞、虛詞,注意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現象,學習文言句子的正確意譯。教學重點:1.理解作者的創作構思。2.掌握本文的情節特點。3.理解故事喜劇結尾的意義。4.理解篇末評論的作用。教學時間:二課時教學方法:討論法教學用具:提供材料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了解故事情節教學過程:一、課前預習:一、檢查預習,指導常用詞解析和課文朗讀、概述。(控制在20分鐘內)具體進程是:先布置幾個學生解答常用詞解析題,布置完后指名學生朗讀,然后回過頭來訂正常用詞解析的正誤,最后進行概述指導。每一步都注重知識拓展和方法指導。常用詞解析情況的檢查和點撥:指名四個學生按“思考和練習”第六題四組例句板書“歲”、“顧”、“報”、“令”的常用義。參考答案:“歲”:A年;B每年;C年齡;D年。“顧”:A但、但是;B回頭;C顧念、顧惜;D回頭。“報”;A報告、告知;B報復;C報答;D報仇。“令”:A命令;B時令;C美好的;D命令。點撥:上述常用詞,均不止題中那幾種意義。如“令”,就還有“一縣長官名稱”一義。特別是“顧”,意義用法復雜,除題中三種外,就還有:“看”(“顧野有麥場”);“回頭看”(“贏得倉皇北顧”);“探問、拜訪”(“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反而”(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等等,此外,與“視”,“玩”合用,有“仔細端詳”意,如:“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者”(《訂鬼》)出示幻燈片,指四個學生快速解析:參考答案:A舊時縣的別稱;B古代與都城對稱的縣鎮,一說指未筑城墻的縣城。參考答案:A敗退;B無、沒有;C不;D浪費;E倒下、披靡參考答案:A放進;B接納、收留;C交納;D采納參考答案:A回過來;B再;C又;D恢復;E回答、回復;F同“覆”,覆蓋。點撥:要特別注意“復”與“再”的區別。在古代,說“復”,著眼在重復;說“再”著眼在次數。如“再拜”,拜了兩次”;“三年再會”,三年內兩次會面,不是三年后再會面。朗讀情況的檢查和點撥:指名三個學生依次朗讀第1段、第6段、第8段。讀前點撥:一是指出文言文的朗讀要讀得舒緩、從容,方法是要注意把句中詞語稍為拓展開,如:“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中間橫線表示略帶拖音,并讀出抑揚頓挫來。二是每讀一段,教師先三言兩語提示一下該段在文中的作用(如第1段)或前面的情節。讀后點撥:一是糾正讀音,特別是容易誤讀的字音,如:“如被冰雪”的“被”與“披”通假,讀“披”;“搶呼欲絕”的“搶”,讀qiāng;“亦厚赍成”的“赍”,讀jī,不要讀成“賚”(lài),等等。二是重提讀得舒緩,從容,有抑揚頓挫的要求。口頭概述的檢查與點撥:指名一成績中上而又口齒清晰的學生在5分鐘內概述完課文內容。點撥:概述前指出只簡述故事梗概,不細敘具體細節,所謂梗概,包括故事發生的背景,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概述時如有錯誤、缺漏,及時指出。概述后,重提概述前提出的要求,以引起學生注意。關于作者和《聊齋志異》:教師:為了深入研讀課文,有必要先講點有關作者和《聊齋志異》的知識。作者蒲松齡生于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動時間是在康熙年間。他本是一個有多方面文學才華的人,詩、文、俚曲都有作品傳世。但他一生的遭遇卻很不幸運,連個舉人都沒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師。為什么叫《聊齋志異》?”聊齋”是作者的書齋名,“志異”就是記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誕不經的奇聞異事。為什么要寫這樣的奇聞異事?因為通過這些離奇虛幻的故事,便于大膽地揭露社會多方面的黑暗現實,便于贊美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樊籬的精神,也便于抒發作者自己的滿腔“孤憤”。至于藝術特色,則誠如魯迅先生說的:“用傳奇之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傳奇,指唐代傳奇小說)它代表了我國文言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读凝S志異》中的作品,我們初中時讀過一篇《狼》,但它并不是作者的代表作。現在要研讀的《促織》,才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借講前朝故事,來揚露當時的黑暗現實。批判的鋒芒直指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天子。特別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記》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體例,用“異史氏曰”直截了當地揭示出自己這一創作意圖,這在古典小說中是很罕見的。《聊齋志異》起初以抄本流傳,乾隆年間正式付刻時,刻印者為了避免文字獄之禍,特意刪去“異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幾句話,就可見它明顯地觸犯了“時忌”。至于藝術手法,它也典型地反映了《聊齋志異》中一些名篇的特色,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迭伏,運筆跌宕多姿。這些都是我們研讀時要注意體會。二課堂討論,理清全文結構,全文可分為六個部分。2.分析課文內容:(1)指名讓學生朗讀課文第9段,再對照朗讀第1段。讀后提問:“每責一頭,輒盡數家家產。”造成這各后果的罪魁禍首是誰?請從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證據。討論。明確:造成這種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為首的封建統治者。第1段提出“宮中尚促織之
戲,歲征民間”,說明禍患起宮廷,統治者為滿足宮中享樂而“歲征民間”,末段尖銳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由于最高統治者的荒淫無恥,貪官對上的阿諛奉承,“科斂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貼婦賣兒”、傾家蕩產的悲慘命運。(2)既然如此,為什么作者給故事安排一個喜劇的結局?要從課文中找出佐證的句子說明所以。討論。明確:①這個結局是虛幻的,當時的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其一,從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實告訴讀者:成名因無法納貢而“憂悶欲死”,繼又“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甚至“轉側床頭,唯思自盡”;接著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嚇得投井自盡,成名夫婦“搶呼欲絕”,“茅舍無煙,相對默然”,這正是統治者為一小蟲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這是不可能的。作者寫此虛幻的事實,其意圖在于證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蟲去讓皇帝玩賞,這正是鞭笞皇帝視命如玩小蟲。這個“結局”非但沒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從更高的層次上強化了批判力量。②退一步講,成名“因禍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結尾明明指出“獨是”以促織富,“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這有力地說明,百姓的生死禍福,竟系之于區區小蟲,封建統治的腐敗已到何種程度?、?ldquo;喜劇”的結局,實際上是嘲諷了一出丑劇,請看“成名裘馬揚揚”,連“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澤”,這豈不荒唐可笑!綜上所述,本文結尾以及異史氏的評論,是在揭露封建統治的罪惡和當時政治的腐敗黑暗。有人把異史氏的一段評論說為“以因果報應來規勸人,無異是愚民,無異是助紂為虐”。這種觀點是不符合事實的。
一、教學目的及要求
1、認識到封建統治的嬉戲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
2、學習作家用對人物心理細致入微的刻畫。
3、浪漫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手法
二、教學重點
心理描寫 人物形象
三、教學難點
情節曲折、波瀾起伏 故事情節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一、導語激興:
作為詞人,他得到了人間至高無上的美譽,故而,有人說他“作個詞人真絕代”;作為國君,他淪落為帝王之列的末流,因此又有人說他“可憐薄命作君王” 。他就是后人既憎且敬,既愛又惡的李煜。
其實他還有鮮為人知的地方,他曾利用手中不可抗拒的皇權,影響了中國的民俗,這就是裹腳。傳說,李煜讓自己的一個妃子“以帛繞腳,令纖小,……回旋有凌云之態”。女子纏足之習一時風行,就這樣上行下效,這一摧殘女子肉體與精神的惡俗竟流行千年之久。千年的歷史中,一雙雙畸形的“三寸金蓮”演繹著女人被扭曲的身體,昭示著帝王扭曲心態。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小說,也是因皇帝的愛好而導致民不聊生,這愛好就是:斗蛐蛐。
板書: 促織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找出本文中表時間短暫的詞語
⑴食頃,簾動,片紙拋落:食頃,一頓飯功夫
⑵及撲入手,已段落腹裂,斯須就斃:斯須,一會兒,一刻工夫。
⑶少間,簾內擲一紙出:少間,一會兒功夫
⑷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過一會
⑸無何,宰以卓異聞:無何,沒多久
⑹未幾,成歸:未幾,不久,沒多大功夫
⑺俄見小蟲躍起:俄,忽然、片刻、一會兒
⑻旋見雞伸頸擺撲:旋,剎那
⑼成倉猝莫知所救:倉猝,很短的時間
⑽一癩頭蟆猝然躍去:猝然,忽然
⑾旬余:十多天
⑿每聞琴瑟之聲:每,每逢
⒀既而:不久,隨后
⒁既入宮中:以后
⒂翼日:第二天
⒃歲余:一年后
⒄不數歲:不多幾年
2、列舉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1)歲征民間:歲,名詞作狀語,年。
2)試使斗而才:才,名詞作動詞,有才能。
3)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籠,名詞作狀語
4)輒傾數家之產:傾,使動用法,使……傾,用盡
5)成以其小,劣之:劣,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不好
6)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高,形容詞使動用法,抬高,使……高
7)細疏其能:疏,名詞作動詞,陳述
8)益奇之:奇,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奇
9)成然之:然,意動用法,認為……對
10)高其直:高,形作動,抬高
3、難句翻譯:
1)操童子業,久不售。
2)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3)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
二、教學過程
1、文章的線索是什么?(促織、小蟲子、玩物)找線索、理情節、述故事。
尚
開端 結局
征 評
捕 蟲 獻
發展 失 斗 高潮
又得
2、小說的情節發展一步步走向高潮,其中是需要一定要素的,比如懸念、人物矛盾、環境等,請同學們分析本文推動情節的發展的要素是什么,體現在哪里?
(引導:在哪里,你最緊張人物的命運,你最關切故事的發展。)
懸念一、老實忠厚的成名因交不出合格的蟋蟀,不僅傾家蕩產,而且遍體鱗傷,往后會如何?
懸念二、成名妻子問卜后得到一張畫,它靈驗嗎?
懸念三、蟋蟀死,兒癡呆,成名夫婦會走上絕路嗎?
懸念四、好不容易捉到的蟋蟀,卻又那么弱小,會有用嗎?
懸念五、成名的小蟲斗得過“蟹殼青”嗎?
這一連串的懸念,又稱甩包袱,如果電視劇演到這里,我們肯定會充滿期待等著下一段好戲。
3、本文的情節的確曲折跌宕、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但同學們仔細想想這樣的情節符合生活真實嗎?把這些不符合現實生活實際的情節找出來。
提示歸納:1)問卜;2)魂化蟋蟀;3)喜劇性的結尾
4、 思考: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些情節?
① 問 卜
這個情節提煉了現實生活,舊時人們陷入絕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問卜。但神真的會那么靈驗嗎?從現在來看,這是不可能的,因此這個情節是虛幻的。作者虛構這個虛幻情節,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婦實際上已走投無路。
作用:既推動了情節順利發展,也突出了成名夫婦悲慘處境。
② 魂化蟋蟀
這個情節也有現實因素,在舊時代,孩子惹禍自殺,是常有的事。但魂化蟋蟀則不可能。但這個虛幻情節卻有著強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小孩子本是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但成名的孩子卻因為一只蟋蟀而死,并且連死了不能忘記家里父母的難處,要化為蟋蟀來幫助父母,曲折的反映出在那個時代連孩子也沒有了生路。
這里其實隱含著一組巨大的對比:兒子的生命與蟋蟀的生命孰輕孰重?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那么在兒子與蟋蟀的性命不可“得兼”的時候,成名自然便會“舍兒而取蛐蛐者也”。不僅如此,即使舍棄兒子也不足以讓成名擺脫那樣的悲慘境界,只有讓兒子變成一只善斗的蟋蟀才能挽救一家人的性命,這是怎么一種沒有天理的社會!
作用:推動了情節順利發展,也突出了成名夫婦悲慘處境。
③ 喜劇性的結尾
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擺脫厄運,裘馬揚揚也就純屬幻想。
有詩為證:
《再經胡城縣》
杜荀鶴
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
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
由此自然可以看出,官員的升遷是建立在對老百姓的殘酷壓榨上的。
那么,既然這樣的結果不可能出現,作者為什么還要設計這樣一個虛構的結局呢?這樣的結局有什么好處呢?
現在先引進一段文字比較兩段文字的異同,分析他們各自的好處。
宣宗(宣德)酷好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遣覓得一頭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歸,傷其妻,亦自經焉。
(呂毖《明朝小史》)
討論明確:
《野史》是一大悲劇,蒲松齡改寫的《促織》卻是“喜劇”,兩文比較,還有幾處不同:
①《野史》為駿馬來換蟋蟀;
②妻失促織,懼而自縊;
③雞啄食促織;
④夫亦自經。
蒲松齡的高超之處在于想象豐富,構思靈巧,能將簡單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復雜曲折、扣人心弦的情節,在寫作技法上現實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值得我們借鑒。但我們可以明確地知道,那樣的喜劇形式所暗含隱藏的仍是不可言說的巨大悲劇,因此有人把這樣喜劇的形式悲劇的內核結局比喻為“帶笑的淚”。其實,這是作者通過反諷的藝術手法,把現實和浪漫結合起來,來痛斥黑暗的社會現實,和荒淫無度的君主。
歸納總結:
1)、這些虛構的情節推動整個故事不斷向前發展;
2)、以非現實的手法來強有力地揭露社會的黑暗,統治集團的腐??;
3)、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手法來表現主旨。
由此可見,作者結尾的虛幻情節,不僅僅是為了表達美好的愿望,也不僅僅是為了引人入勝,更不僅是為了離奇而離奇,而是通過這種曲折離奇,波瀾迭起的情節,來強有力地揭露社會的黑暗,統治集團的腐朽,從而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
這樣的手法我們以前其實也見過,如《孔雀東南飛》的結尾,還有《梁?!坊墓适?。
其實這樣“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的歷史事件又豈止這一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引起諸侯國君共怒,“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導致楚國最終衰滅,宋徽宗專心書畫,導致蔡京、童貫等六賊專權,明武宗朱厚照好當皇帝,導致太監劉瑾、江彬專權,明世宗朱厚熜喜歡養貓,導致太監嚴嵩專權,明熹宗朱由校愛上了當木匠,大權旁落到了超級太監魏忠賢手中。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引起的民不聊生的黑暗社會時代也太漫長了。
三、鑒賞練習
1. 分析鑒賞:
不僅是整篇文章的情節曲折,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即使是行文中各個小部分也體現了這一特點:
文章第六段成名時悲時喜的變化最為典型,請同學們欣賞:
圍繞一只小蟲成名感情由悲到喜、由喜到悲、悲喜交加,成名的心理變化極其復雜,真可謂是腸一日而九斷,閱讀第六段找出體現成名心理變化的單音節詞填入下邊的括號:
成名聽說兒子誤斃蟋蟀則( ),得子尸于井則轉而為( ),見兒子氣息惙然則轉為( ),但顧蟋蟀籠虛則又轉而為( )。忽聞門外蟲鳴則既( )且( ),然見蟋蟀短小則認為它( );視之,意似良,則又轉為( )。將獻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爺意,心中又( )。
明確:(怒、悲、愁、喜、驚、喜、劣、喜、恐)
西周時,三個奴隸等于一匹馬加一束絲;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規定,殺死一個奴隸只需要賠償一頭牛。所以我們有了“牛馬不如的生活”的說法。小說中這只既不能耕田,又不能運貨的蟲子卻可以讓一家人憂,一家人喜,讓一家人生,讓一家人死,這是一種多么荒誕的作法,這是一幕怎樣的人間慘劇!
這樣形象生動的描繪、曲折離奇的波瀾在第七段也十分典型,同學們下去欣賞。
2、拓展練習
期中考試前后,真可謂幾家歡喜敗家憂,甚至一家既是歡喜又是憂,一會歡喜一會憂,現在請同學們用干練的文字把這一心理曲線準確形象地表達出來。
(當然選生活中某一典型事件加以刻畫描繪也可以,例如,回家、過年)
作業:
一、成語積累
1.向隅而泣:面對著墻角哭泣。語出《說苑》:“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
2.東暖既駕:東方的太陽已經升起。古代傳說,日神駕著六龍駕馭的車。
3.蠢若木雞:形容神貌呆笨?!肚f子·達生》篇說,養斗雞的,要把雞訓練得鎮靜沉著,仿佛是木頭雕的,才能夠不動聲色,戰勝別的斗雞。
4.一人飛升,他及雞犬:一個人飛升,連他的雞犬也成仙。《神仙傳》記載: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飛升上天。他服藥留下的容器讓雞犬啄撒了,雞犬也成了仙。這件事全屬編造。后來用這個傳說來比喻一個人發跡了,同他有關系的人都跟著得勢。
二、文言知識積累:
1.一詞多義
/P>
有華明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動詞,進
進 一雞瞥來,徑進以啄:動詞,前進
/P>
因責常供:動詞,責令
責 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動詞,索取
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責,動詞,責罰
以塞官責:名詞,差使
/P>
死何神益:名詞,好處,利益
益 益奇之:副詞,更加
/P>
雞健進,逐逼之:動詞,逼近
逼 與村東大佛閣逼似:副詞,極,異常
/P>
然睹促織:連詞,表轉折,然而
然 儼然類畫:副詞詞尾
成然之:動詞,表肯定
/P>
此物故非西產:副詞,本來
故 故天子一畦步:連詞,所以
/P>
操童子業,久不售:動詞,考取
售 亦無售者:動詞,買
/P>
后歲余,成子精神復舊:名詞,年
歲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歲,名詞作狀語,每年
2.古今異義詞
①因資常供:責,古義:責令 今義:責任
②兩股間膿血流離:股,古義:大腿 今義:臀部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少年,古義:三十歲以下的人 今義:指十二、三到十五、大的青年期
④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游俠,古義: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人 今義:行俠仗義之人
⑤久不售: 售:古義:考取。 今義:出售。
展臺之用打印格式:
/P>
宣宗(宣德)酷好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遣覓得一頭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歸,傷其妻,亦自剄焉。
(呂毖《明朝小史》)
練習:
成名聽說兒子誤斃蟋蟀則( ),得子尸于井則轉而為( ),見兒子氣息惙然則轉為( ),但顧蟋蟀籠虛則又轉而為( )。忽聞門外蟲鳴則既( )且( ),然見蟋蟀短小則認為它( );視之,意似良,則又轉為( )。將獻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爺意,心中又( )。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借講前朝故事來揭露自己所處清朝“盛世”黑暗現實的創作意圖。
2.了解本文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跌宕多姿等特點,了解作者通過怎樣的構思和表現手法來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
?。常莆照n本所規定的必須掌握的多義實詞,盡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詞語。
教學設想
1.課文較長,故事情節曲折多變,但語言較淺近,可以讓學生借助課文提示、注釋,查閱詞典,通讀課文,理清脈絡,編寫情節提綱。
?。玻疄槭箤W生學得生動有趣,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引一則跟它相類的野史作比較,使學生了解同旨異體的文章,并進一步把握《促織》的題旨。
?。常洞倏棥返慕Y尾,歷來有爭議,通過討論,求得比較一致的看法。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簡介作者及作品,通讀課文,解決詞句疑難、分段。
二、教學內容與步驟
?。保}解:
課文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簡稱《聊齋》。
作者蒲松齡,山東淄州(今淄博市)蒲家莊人,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從小熱衷功名,19歲參加科舉考試,連中縣、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卻屢試不第,擠不進官場。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鄉過著清苦的塾師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觸的機會較多,對統治階級的種種罪惡有所不滿。
蒲松齡20歲左右開始創作《聊齋》,40歲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斷有所修改和增補,直到死前為止。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
《聊齋》收集了大量的民間神話傳說,書中極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魚精花妖為題材,用以諷刺現實,寄托孤憤。正如該書自序所說:“集腋成裘,忘續明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織》是《聊齋》中的名篇,作者通過寫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納蟋蟀以致傾家蕩產,但又終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殘酷,辛辣諷刺“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的丑劇,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玻ㄗx:
(1)提出要求:
?、傧瓤凑n文“預習提示”,畫出關鍵句子。
?、趯φ兆⑨屩鸲瓮ㄗx課文,畫出不懂的詞語句子。
?、坶喿x時思考下列問題:
作者以什么為線索展開全文;
緊扣線索,簡要歸納段意;
結尾“異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筆墨?
(2)通讀課文:
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自讀課文。教師指導,一些簡單的疑難,隨時個別解決;困難較大,帶有共性的問題,教師板書,準備討論答疑。
(3)解釋疑難詞語句子:
學生通讀課文結束,教師根據板書,解釋疑難詞語句子(限于課本未加注釋或雖有解釋但不夠恰切的)。
?、俨唤K歲,薄產累盡:累盡,課文注釋“受累而賠盡”。按:累,音lèi,這里作虧損講,就是“賠”的意思,“累盡”應作“賠光”講。②成然之:成名(認為)很對。然,是;然之,以之為然。
③展玩不可曉:翻來復去的細看,卻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轉,翻來復去;玩,玩味,細細地體會。
?、軜I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爾!:句中“復算”,課文注釋“算帳,追究”,細味“復”字沒有落實。這句應該是兩句話兩層意思,第1層是母親罵,第2層是父親再算帳。
?、菟荚囍芬砸椫呵耙?ldquo;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領”。“以”,連詞“而”。“覘”,窺視,此處是“看”的意思。
?、抻衷囍u:(接著)又(拿它)跟雞試斗一次。“試之雞”即“試之以雞”、“以雞試之”。
3.分段:
(1)討論:①貫串本文的線索是什么?(促織)②以“促織”為線索,本文可分幾部分?
參考: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發展的自然順序記敘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評論,屬作品的附帶部分??捎袃煞N分法:一種是按開端、發展、高潮、結束這四個部分來分的;另一種是按段緊扣“促織”這條線索劃分的,建議把這兩種分法,編寫一個簡單而又清楚的結構提綱。
?。ㄇ楣澨峋V編寫的指導:
具體進程:先用幻片放映學生編寫的兩份提綱,讓同學們略作評判,教師簡要點撥:然后教師出示自己所編寫的提綱,供學生修改自己的提綱時參照。要強調教師的提綱不是唯一正確的標準,只供借覽,不可照搬。)
教師的點撥,注意如下幾點:
?。保⒁?ldquo;發展”與“高潮”兩個階段的區別。高潮,表現為矛盾比發展階段更趨尖銳,往往形成一種新起的`,驚心動魄的或更奇異的波瀾。成名“蟲死子亡”,就是這種矛盾更趨尖銳,別起波瀾的重要標志。
?。玻楣澋拿恳浑A段都包含若干主要細節,主要細節間帶有由一事向另一事發展或轉化的性質。細節可單獨成段,也可分屬上下兩段,還可一段包括幾個細節,不要機械地按自然段劃分細節。
3.每一階段的線索提示,要兼顧“事”與“情”兩個方面。單提“事”,不能完整地反映作者的構思思路。
?。矗谜Z要注意簡煉,語句的長短要大體一致。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析創作意圖,情節構思和表現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局限性;補充點作業,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從檢查作業入手,導入課文分析
檢查學生是否完成了情節提綱的編寫任務。指名學生,要求流暢地朗讀課文第7段;并用三言兩語說明本文的創作意圖和情節特點。導入本課時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分析作者的創作意圖及其表現手法。
二、作者創作意圖和情節虛構分析
關于作者的創作意圖:
啟發提問:同學們已經知道,本文的創作意圖,是借講前朝故事來揭露黑暗現實,批判的針芒直指天子。為了把探討推進一步,請大家再思考并回答如下的問題:“促織之戲,唐代天寶年間就已盛行,作者為什么把故事的背景選定在明朝宣德年間?宣德年間是‘治世’,還是‘衰世’?明宣宗是一個怎樣的君主?”
估計學生會以為宣德年間是封建時代的“衰世”,明宣宗是一個昏庸的君主。
教師板書下面的幾句話,并進行點撥: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顧以草蟲纖物殃民至此耶?抑傳聞失實耶?
這是跟作者同時代,當時詩壇的宗師王漁洋,寫在《聊齋志異》手稿本上的一條評語。王漁洋為什么要強調宣德年間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顯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讀者讀《促織》時要聯系眼前的現實??滴跄觊g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為“英主”??僧敃r的統治集團和康熙本人同樣追求“聲色狗馬”,酷愛“斗雞戲蟲”、至今傳下來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間制作最精,康熙時更有以制盆揚名于世的。可見作者的創作意圖,實際上是在借講前朝“令主”當政的“治世”時代的事,來揭露“當時”“英主”當政的“盛世”的黑暗現實。“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當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議論。這正反映了蒲松齡思想的深刻處,“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當政的“衰世”就不用說了。“預習提示”說這篇“小說反映的現實,在封建社會具有普遍的意義”,是很有道理的。
關于本文的情節虛構:
啟發、提問:同學們已知道,本文的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F在請大家再考慮兩個問題:(1)為什么要這么曲折離奇?它與創作意圖到底有什么關系?(2)情節的虛構,是否有史料作依據?
學生回答后,教師用幻燈出示如下明清筆記,然后進一步提問、點撥。
“我朝宣宗,最嫻此戲,曾密詔蘇州知府況鐘進四個。一時語云:‘促織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語至今猶存。”(沈德符《萬歷野獲篇》)
“宣宗酷愛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督遣,覓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婦,傷其妻,亦自經焉。”
?。ā睹反逶娂{注》轉引呂毖《明朝小史》)
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這兩則史料在《促織》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則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備一個完整故事的輪廓,為什么不按照這個故事的輪廓來展開情節,而要另外虛構一些離奇、虛幻的情節;
學生回答后,教師作點撥性小結:
正如同學們說的,這兩個材料《促織》里都運用上了,只是進行了改造。這就說明作者借講前明宣德年間事來揭露現實黑暗,不是毫無根據的,把一些“爛污”潑在明宣宗頭上,而是有歷史真實作依據。但也正如同學說的,《明朝小史》中那條記載,雖然事情典型,情節輪廓完備,但僅僅按它的輪廓去寫,要寫得像《促織》這樣既引人入勝,又具有強烈揭露、譴責的力量,似乎是很困難的?,F在我們來逐個分析作者所虛構的的離奇、虛幻的情節:
成名夫妻由求神問卜而得佳品——這個情節提煉了現實生活、舊時人們陷入絕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問卜。但神圖那么靈驗卻是虛幻的。作者虛構這個虛幻情節,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婦實際上已無生路,讀者讀了,自會想到這點。
成名九歲的兒子魂化蟋蟀而且輕捷善斗——這個情節也有現實因素,在舊時代,孩子惹禍自殺,是常有的事?;昊皠t不可能。但這個虛幻情節卻有著強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試想,一個九歲孩子,經歷著多么大的肉體和精神折磨,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絕境,更使讀者感到心情沉重。
結尾的的喜劇結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擺脫厄運,裘馬揚揚也就純屬幻想。但這個情節卻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讀者讀了,自會聯系當時官場的黑暗現象。
由上可見,作者虛構這些虛幻情節,不是僅僅為了引人入勝,也不是為離奇而離奇,而是要通過這樣的曲折離奇、波瀾迭起的情節,來強有力地揭露社會的黑暗,統治集團的腐朽,從而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以上所說,“預習提示”第三段有精要概括,要充分注意。
三、作者表現手法的分析
啟發、提問:要把上述情節構思完美地表達出來,以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必須講究表現手法,你們看,本文的表現手法有哪些特點;
估計學生會提到兩點:一,情節描述細致生動;二,心理描寫真實細膩。
進一步點撥、提問:同學們提出的這兩點是對的。但不能滿足于這種籠統的提法,要深入具體地分析。請再思考并回答下述問題:(1)情節描寫是否都很細致?怎樣顯出跌宕起伏?(2)隨著情節的發展變化,作者的用筆是否也有變化?(3)怎樣做到“虛幻之狀,如在目前”?
學生回答,教師作如下點撥性小結:
情節的描寫并非都很細致,而是有詳有略,用詳反跌略。詳寫成名一家覓求蟋蟀的忽得忽失,忽憂忽喜過程,略寫皇上喜悅、撫宰“蒙蔭”的結局,前者的“詳”,就反跌出后者已荒唐、腐朽到了怎樣的程度。不但全文,每個細節的描寫也常用詳來反跌略,如村中少年找成名斗蟋蟀,詳寫少年三次嘲笑的情狀,略寫蟲斗過程,前面的詳就有充分的反跌作用。
這種反跌作用,不但反映在詳略安排上,還反映在同類性質細節描寫的處理上。如成名三次捕捉蟋蟀,二、三兩次都詳寫,但前者詳在“執圖冥搜”,后者詳在迷離恍惚,前者突出視若珍寶,后者突出“惴惴恐不當意”,而實際上后一次獲得的蟋蟀更有異能。這就不但互相反跌,而且跌宕多姿。
隨著情節變幻和內容性質的不同,作者運筆也有變化。寫故事的發展和高潮,用工筆描繪;寫故事的開端和結局,用粗筆勾勒。同樣是粗筆勾勒,文筆的感情色調又有區別。前者飽含對成名一家的深切同情,后者飽含對皇上、撫、宰的辛辣嘲諷。這種工筆與粗筆的交替使用和感情色彩的變化,就使作者的文筆,也同詳略處理一樣,顯得跌宕多姿。
心理描寫的真實細膩,突出表現在虛幻情景的描繪上。其成功之處,一在心理上的細微曲折的變化,符合人之常情;一在情景雖然虛幻,卻逼似生活真實。如成名看到神示畫圖,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好像出現了希望;“細瞻景狀,與村東大佛閣逼似,希望又近了一步;“執圖詣寺”后,看到“儼然類畫”,希望更近了一步。這事本來荒誕不經,但人物的心理活動合情合理,加以“躡跡披求”,發現“蟲伏草根”后的“撲”、“掭”、“灌”、“逐”的描寫逼似實際生活情景,就使人只覺情狀“如在目前”,而忘了它的荒誕。又如成名捕捉九歲兒子魂魄所化蟋蟀,為什么聽到門外蟲鳴,“驚起覘視”,覺得原先那條蟲“宛然尚在”?這是他一夜僵臥長愁、神思昏亂的錯覺。“見蟲伏壁上”,“審諦之”,為什么“以其小,劣之”?因為上品蟋蟀,形體上必須“頭項肥,腳腿長,身背闊大”,色彩上則是“白遜黑,黑遜赤,赤遜黃,黃遜青”。為什么后來又覺得“意似良”?因為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而按明劉侗《促織志》,這些正是一等上品的標志。但到底有缺陷,所以“將獻公堂”,又“惴惴恐不當意”。事雖神秘,但結合蟋蟀的鑒別,寫出了人物心理細微的曲折變化,就仍使讀者感到真實。
隨著上述分析,逐步寫出如下板書,并對這節課略作小結。
四、作者思想局限性的分析
主要在下述兩點上點撥:一是有因果報應的迷信觀念;二是揭露黑暗現實,雖尖銳,目的仍只是為了諷勸天子,并沒有否定整個封建制度,這僅是一種民主思想的萌芽。
學生如果指出成名一家“不數歲”就“田百頃,樓閣萬椽,牛馬蹄躈各千計”,“裘馬過世家”的結局,是作者的庸俗幻想,不應否定這種看法。但要指出,因獻異蟲或善于斗雞走馬而貴顯的現象,在封建時代是屢見不鮮的,這正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
五、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三、四題,把課文讀到接近能背誦的程度。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