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2
這是鴻門宴教學設計新手,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鴻門宴》是《史記》中的名篇,語言平實曉暢、情節張弛有致、人物刻畫鮮明生動。本節課在鴻門宴過程中刻畫了眾多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給人以鮮活之感,分析人物形象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鴻門宴》這篇課文篇幅長且難度較大,如何提高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減少對文言知識的灌輸,注重課文的情節和人物性格,積極倡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合作式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積極性。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出現的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等。掌握翻譯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歸納本文的文言知識。
2、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3、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4、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精神。
二、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史記》一書的體例、別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關的文學文化知識。
思維發展與提升:能準確概括文章的故事情節。了解作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的特點。
審美鑒賞與創造: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
文化傳承與理解:正確認識司馬遷的歷史觀。理解劉邦的任人唯賢,上下團結一心的精神和項羽光明磊落的性格。
1.個性化的語言描寫。精煉的動作描寫。
2.辨析疑難語句、準確翻譯文中的句子。
3.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學生課前完成“預習助讀”,了解作者、背景、《史記》相關知識。掌握本文中出現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現象。
《鴻門宴》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在我國古代秦末農民戰爭中有這樣一位領袖人物,他驍勇善戰,屢建奇功,沉重打擊了秦王朝的統治基礎。“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既有他英勇氣概的寫照,也有英雄末路的哀鳴,他就是西楚霸王項羽。既然他自詡為“力拔山、氣蓋世”,那為什么還會落入窮途末路的境地呢?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鴻門宴》會告訴你其中的原因。
二、提出問題,指導自學
1.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讓學生提出在預習中發現的文言語法現象,師生共同擇要挑出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作為重點學習。
三、合作探究,互動交流
字詞積累:
1.學生根據多媒體上的“基礎梳理”,小組內進行交流,教師對學生集中難懂的地方進行指導。
2.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把握重要的詞語、句式與重點句、難句,同時,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比如座次、禮節等。調動學生積極性,必要時讓他們翻譯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識點。)
四、當堂檢測,課堂小結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下面給同學們幾分鐘思考時間,然后請一位同學用現代漢語復述課文的故事梗概。
2.思考:“大家說,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宴會么?”
這絕對不是一次愉快的宴會,項羽和劉邦在宴會上劍拔弩張,勾心斗角,進行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沒有硝煙的戰爭,戰爭以劉邦勝出為結局。后來“鴻門宴”也成為了一個特定的詞語,用來比喻那些“不懷好意,設計陷害別人的宴會”。
五、布置作業,課外探究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明確目標
(一)檢查作業
(二)明確目標
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二、提出問題,自主學習
第一,檢查同學們的作業情況;
第二,串講與翻譯(把握重要的詞語、句式與重點句、難句,同時,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比如座次、禮節等。調動學生積極性,必要時讓他們翻譯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識點,)。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師生共同解決并落到實處。
請找出文中所有的詞類活用現象。
三、合作探究,拓展思維
了解歸納一詞多義詞,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四、達標檢測,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安排預習
1.試分析項羽的形象。
2.熟讀課文,熟悉課文情節。
第三課時
一、復習鞏固,明確目標
1.理清課文情節發展脈絡。
2.由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完成對項羽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
二、提出問題,自主學習
1.理清情節發展脈絡(學生討論交流)
(1)思考:課文第一段寫了哪幾件事?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第二件事“范增進言”。
小結:無傷告密、項劉對立(40萬比10萬)
(2)思考: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第二件事“張良獻策”。
小結:項伯泄密、劉邦設計
(3)思考:鴻門宴上發生了那些精彩的情節?請簡要歸納。
第一件事“劉邦謝罪”,第二件事“項王設宴”,第三件事“范增舉玦”,第四件事“項莊舞劍”。第五件事“樊噲救主”。
小結:鴻門宴(一個陣營的內訌)
(4)“項莊舞劍”是鴻門宴上最精彩的情節,請思考:這一事件給后人留下了哪一個成語?對推動情節的發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項王留沛公與飲”,情節已趨緩和,“舞劍”事件發生,形勢再度緊張起來,從而引出了“樊噲闖帳”,故事推向高潮。
(5)朗讀第四段,劉邦脫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是幾個人一道走的?為什么這樣?
提示:一是留下張良代為辭謝,二是放棄車騎.只身獨騎,只帶四個親信隨從,三是叮囑張良,待其至軍中再入內辭謝。這樣安排,目的在于盡快脫離虎口,擔心項羽反悔。(從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小結:劉邦脫逃、項王內患
(6)張良獻禮,項羽、范增二人態度分別怎樣,為何不同?
提示:項羽: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
項羽對劉邦借故脫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自己的武力;范增則深知放虎歸山,后患無窮,同時也為自己的意見未被采納,精心策劃的陰謀破產而惱怒。
2.學生代表陳述討論結果,教師引導、歸納并板書故事情節。
明確: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鴻門宴”的前后過程,分為宴前、宴會上與宴會后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后活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斗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寫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
三、合作探究,拓展思維
1.由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完成對人物形象項羽、劉邦的分析。
這篇文章雖然是史傳文,但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能夠反映項羽思想和性格特征的語句,并用準確精練的詞語在旁邊評點。(教師巡視指導)
2.具體對比分析張良和范增、項伯和項莊的性格特點。(可采用小組討論解決)
張良和范增都是眼光銳利的謀臣,但性格也有差別。張良深知劉邦肺腑,提出見解,能夠剖析利害,啟發劉邦醒悟而予以采納。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針對項羽心理狀態為之出謀劃策,因而即使有正確的主張,也難以實現。一旦計謀不成,徒作憤激譏誚之言,不但于事無補,反而觸犯了項羽的忌諱。樊噲粗獷而又機智,宴會上的一番慷慨陳辭,似乎義正辭嚴,實際上是隱瞞真相,巧言善辯。表面上聲色俱厲,嚴加指責,暗中卻把項羽抬舉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項羽驕橫自大的心理,所以能為項羽所賞識,從而緩和了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又如項伯、項莊,都是項羽的部將,一個徇私情泄露機密,保護劉邦,反以為是在成全項羽有度量的美名;一個執行任務時,遇到干擾就放棄斗爭,毫不覺察問題的嚴重性。
四、達標檢測,課堂小結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馬遷對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遠的人格魅力。可以說巨鹿之戰的輝煌勝利使項羽樂觀地估計了戰爭的形勢,喪失了應有的判斷能力,也構成了他對戰爭的一種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鑄就了他的悲劇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許就是每次戰斗贏得勝利。項羽不屑小計謀是真誠的,他夢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決一切問題,最終,項羽用性格的筆為世人書寫下了只屬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種對自己的薄奠。無論是獨夫的剛愎自用還是英雄的顧盼無奈,無論是力能抗鼎拔山,還是烏江別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遠是夕陽般的英雄末路的輝煌與悲壯。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中重點字詞、句式;
2、學習作者通過語言行動描寫人物和對比烘托描寫人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3、解讀文本,結合故事情節分析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4、朗讀法,問答導學法,小組討論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通過分析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認識“鴻門宴”這場斗爭中劉勝項敗的原因
【教學層次設計】
一、概述上節課內容,導入新課;(約1分鐘)
二、解讀文本,結合故事情節分析項羽、劉邦的性格特點;(約25分鐘)
三、檢查作業完成情況,分析行文技巧,探究對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在課文中的運用;(約17分鐘)
四、課文總結及作業布置。(約2分鐘)
【教學過程】
一、概述上節課內容,導入新課。(約1分鐘)
師:上節課我們講到“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知道此時劉邦的生命危在旦夕,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到劉邦知人善任的性格,那么,在劉邦的危急時刻,他的部下會做些什么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4、5、6、7自然段。
二、解讀文本,結合故事情節分析項羽、劉邦的性格特點。(約25分鐘)
請同學們齊讀第四段,注意把握樊噲的語氣語調,感知宴會中的緊張氣氛。(引入第四段的教學)
(十一)樊噲闖張,義責項羽
師:鴻門宴上危機重重,劉邦君臣就甘心坐以待斃嗎?
明確:樊噲出場。(板書樊噲闖帳,義責項羽)
翻譯相關內容,并分析。
明確:闖入宴會——救主心切,神勇;
忍辱吃生彘肩——不示弱;
慷慨陳詞——表面指責,實則恭維項羽。
重點詞句:客何為者:賓語前置句。王:使…為王。故:特意。
師:面對樊噲的指責,項羽有辯解嗎?為何不辯解?
明確:無,樊噲的言行滿足了項羽的虛榮心。
師:樊噲的闖入本是無禮的行為,項羽為何不借此假裝大怒,殺了劉邦君臣呢?
明確:經過項伯的勸說,劉邦的道歉,項羽已經放棄了殺劉邦的念頭,同時項羽不屑用下三濫的手段,文章開頭項羽大怒,就說“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項羽贏要贏在戰場上。
(十二)劉邦逃席 (請第一大組的同學朗讀第五段,其他同學注意聽,引入第五段的學習)
師:項羽無意殺劉邦,劉邦應該說是安全的,劉邦也這樣認為嗎?
明確:沒有,借上廁所,逃跑。(板書劉邦逃席)
師:劉邦擔心項羽怪罪嗎?
明確:怕,“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十三)張良留謝
師:樊噲和張良如何處理這事?
翻譯相關內容,分析:樊噲支持逃跑,張良留下進獻禮物。(板書張良留謝)
重點詞句:辭:計較。
大王來何操:賓語前置句。
(十四)項王受璧,范增怒罵(請第二大組的同學朗讀第六、七段,其他同學注意聽,引入第六、七段的教學)
師:項羽跟范增對待禮物的態度如何?
明確:項羽:接受了禮物;
范增:擊碎,并罵項羽。(板書項王受璧,范增怒罵)
重點詞句:沛公安在:賓語前置句。
(十五)誅殺無傷,劉勝項敗
探討:很多人認為項羽是因為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而失去天下的,你同意這個觀點嗎?(隨機點3至5位學生回答,暢所欲言,引導學生明確“性格決定命運”)
明確:性格決定命運。(ppt展示)
項羽:
對劉邦:傲慢,自高自大,毫無遠慮;
對部下:不采用計謀,剛愎自用,意氣用事;
對內奸:視而不見,治軍無法,任人唯親;
對內應:胸無城府。
劉邦:
對項羽:掩蓋野心,深謀遠慮,忍辱負重;
對張良:采納意見,知人善用,從諫如流;
對內奸:立殺,治軍嚴謹,有奸必除;
對內應:拉攏,善于團結一切有助于自己的力量。
三、檢查作業完成情況,分析行文技巧,探究對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在課文中的運用。(約17分鐘)
師:鴻門宴上兩大軍事集團演繹了一場明爭暗斗,實際上也拉開了楚漢爭霸的序幕。在這場斗爭中,作者將兩大集團的人物一一對應,對比著來寫,使得人物形象鮮明突出。我們分析人物形象也應該把握住這種對應關系,作對比分析。
請大家結合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思考結果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引導組織學生討論,全班分為四大組,每大組討論一組人物關系(板書兩大軍事集團人物的對比),每大組中按前后桌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討論5分鐘;小組展示8分鐘,教師總結4分鐘(板書關鍵詞)。)
1.第一組主帥:項羽pk劉邦提問:在主帥的對決中,雙方各有怎樣的表現?反映出怎樣的性格特點?誰將在對決中勝出?
要點提示:
(1)項羽。
①行為表現:無傷告密(大怒),決意伐劉——項伯說情(許諾),答應善遇——沛公謝罪(留飲),自愧設宴一一范增舉佩(默然),縱容劉邦——項伯翼蔽(不應),繼續縱容一一樊噲闖帳(稱贊),賜坐賜酒一一張良留謝(不追),安然受璧。
②性格特點:唯我獨尊、光明磊落、寬宏大量、“仁義”皆施、直率魯莽、沽名釣譽、輕敵自大、寡謀輕信、優柔寡斷、眼見不遠、不善用人。
(2)劉邦。
①行為表現:為之奈何(驚)——求救張良(問)——拉攏項伯(謀)一一謝罪項羽(奸)——脫身獨去(識)——留良代謝(周)。
②性格特點:虛心請教、多謀奸詐、能言善辯、頭腦清醒、善于應變、慮事周到、善于用人。
點評:在“鴻門宴”這場斗爭中,劉邦的表現要略勝一籌,從而化被動為主動。
2.第二組謀士:范增pk張良提問:作為雙方陣營中的決策人物,二人在斗爭中的表現如何?
要點提示:
(1)范增。根據劉邦人關前后的變化,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提出了策略:“急擊勿失。”鴻門宴上,數次目示擊殺劉邦,項王不應。出,召項莊,說“君王為人不忍”,說明范增對項羽的思想還不甚了解。劉邦跑后,范增指桑罵槐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爾后的歷史證實了這一點。可見范增有遠見卓識,老謀深算。但處事浮躁,不該把矛盾暴露給敵方,其后果被劉邦利用。他不能準確把握項羽的思想動態,一味將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的年齡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對時事觀察和對項羽的忠心。
老謀深算:奪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銳:力促擊劉、舉佩示意、出召項莊。
驕橫浮躁:拔劍擊斗、斥罵項羽。
(2)張良。對劉邦忠誠,“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鯫生之計,劉邦沒有告訴張良,大事當前,張良不計。緊急關頭,張良運籌帷幄,沉著冷靜,深謀遠慮,能夠提出正確的策略。張良的話語、行為并不多,但劉邦集團的一切活動,實際上都是張良導演的。
多謀善斷:言沛公不敢倍項王也、出招樊噲。
處事不驚:亡去不義、君臣商議、軍門見噲。
沉穩機智:張良留謝。
處事有方:大王來何操?
點評:從智謀上來看,二人不相上下,但范增輸在了項羽不采納他的意見,更為致命的是他用錯了項莊,并讓劉邦脫逃。
3.第三組武士:項莊pk樊噲提問:這組對決,誰的表現更為搶眼、形象更突出?要點提示:
(1)項莊。沒有頭腦,劍術不佳,刺殺劉邦未成,笨拙無能。有勇無謀,被動。
(2)樊噲。
忠誠。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請人,與之同命。”
勇武。“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人,披帷西向立,嗔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一個威風凜凜的武士形象。難怪項王都得“按劍而跽”,驚呼:“壯士!”大斗飲酒,大塊吃肉,粗獷,真乃英雄本色。
能言善辯,慷慨陳詞,痛責項王,說來頭頭是道,有勇有智,罵得項羽“未有以應”,只好賜坐。有勇有謀,粗中有細,主動請戰。
點評:樊噲以絕對優勢勝出。
4.第四組內奸:項伯pk曹無傷提問:司馬遷是如何刻畫項伯、曹無傷這一組人物形象的?
要點提示:
(1)項伯。講哥們義氣,為救友不顧失節。禁不住劉邦的拉攏,竟然做了劉邦的內奸。“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人乎?”這有什么不敢的呢,簡直是長劉邦的志氣,滅項羽的威風,完全是替劉邦說話。“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更是對劉邦歌功頌德,對項羽進行指責。在項莊舞劍的時候,項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莊不得擊”。
謀略:夜訪張良、極力勸羽、翼蔽沛公、宴上東向坐。
(2)曹無傷。項強劉弱,密報項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機未成丟了小命。
魯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誅。
點評:曹無傷沒有出場,一句臺詞也沒有,投機未成反丟了小命,而項伯泄露軍事機密,不但不受罰,反而在宴會上風光無限。項伯是項羽集團中唯一的勝出者,他的勝出只能對劉邦集團有利。
總結:通過四組人物形象的對比分析,我們不僅把握了人物性格,同時不難發現,項羽集團除了項伯外,都是全面落于下風的,這樣的對比、映襯,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并揭示了劉勝、項敗的必然趨勢。
四、課文總結及作業布置。(約2分鐘)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馬遷對文中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遠的魅力。項羽用性格的筆寫下了只屬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無論是暴戾、輝煌還是悲壯,無論是抗鼎拔山的人杰,還是自刎烏江的鬼雄。
《鴻門宴》刻畫了八個人物形象,你最欣賞哪一個呢?請大家以《走進秦漢英雄人物——( )》為題,寫一篇500字的小作文或人物小評價。
【板書設計】
鴻門宴
司馬遷
樊噲闖帳,義責項羽→劉邦逃席→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范增怒罵→誅殺無傷
對比照應
人物結構:兩峰并峙,雙水分流。
項羽集團 項羽 范增 項伯 項莊
劉邦集團 劉邦 張良 曹無傷 樊噲
對比照應,孰是孰非,孰勝孰負,不問自明
2。賓語前置:
客何為者?(何為─ 為何)
大王來何操?(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詞結構后置:
具告以事
貪于財貨
4。判斷句:
此天子氣也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亞父者,范增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5。省略句:
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
毋從(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為(省略“之”)壽
旦日(省略主語“沛公”)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將軍戰(省略“于”)河北,臣戰(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時與臣游、項羽兵四十萬、置之坐
6、被動句:
珍寶盡有之(被占有)若屬皆且為所虜 吾屬今為之虜
七、偏義復詞:
出入: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八、同義復詞:
貪于財貨、封府庫、項伯許諾、沛公不勝杯杓、聞大王有意督過之、立誅殺曹無傷
九、固定句式:
奈何:奈,動詞何,疑問代詞譯為“如何”、“怎樣”如“為之奈何?”
孰與:與……相比,誰……?表示比較如“孰與君少長?”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將守關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為……所:被……,表被動如“若屬皆且為所虜”
無以(無……以……)沒有會么東西拿來……如“軍中無以為樂”
何……為:表反問為:用在反問句尾的語氣詞如“何辭為”
十、古代“座次”問題:
1、 官職:古代以右為尊“位在廉頗之右”
2、 車騎:由以左為尊“信陵君虛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
3、 室內:西為賓、長、貴;
東為主、幼、賤
4、 堂上座位:北為帝(尊),南為臣(卑)
左為貴,右為輕
5、 四面環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東
項羽(伯)——亞父——沛公——張良
十一、古代的禮節:
1、 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鋪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腳跟
2、 跪:仍象坐姿態,但臀離腳跟,伸直腰板
3、 跽:長跪,把身體挺得很直
4、 頓首:跪而頭碰地后再抬起
5、 稽首:較“頓首”禮節更重,頭碰地時停留的時間較“頓首”長
6、 拜:跪而用手碰地,頭不碰地
7、 再拜:拜了又拜為“再拜”
歸納實詞義項:
因、如、舉、謝、意、置、斗、坐、王、軍、擊
時間副詞歸類:
表過去的:
昔:昔某公欲增慰帥兵
初、始:初,君之始入京也
已: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嘗:吾嘗終日而思矣
既:定國是之詔既下
旋:旋乃還
向:失向來之煙霞
本:臣本布衣
素:素善留侯張良
表現在的:
今:今而知皇上真無權矣
方:余方心動欲還
正: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
當:當是時
表將來的:
將:曹操自江陵將順流而下
行將:臣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