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30
這是諫太宗十思疏統編下活動設計,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統編新版必修下冊《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
群文閱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重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積累文言文基本知識點;體會對偶句、排比句的風格特征。
思維發展與提升學習《諫太宗十思疏》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掌握魏征的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說話技藝;學習《答司馬諫議書》層次清晰,條理分明的結構。
審美鑒賞與創造品味兩篇文章的說理藝術;鑒賞文章的語言美和結構美。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接納他人建議,勤儉簡樸,繼承優良傳統,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體會王安石堅持改革,決不為流言俗議所動的決心。
教學重點誦讀、領悟、背誦全文;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領略《答司馬諫議書》簡明扼要,鏗鏘有力的詞語的運用。
教學時數 4課時。
第一部分示范精讀
教學要點師生共同探究學習《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讀:知人識體
1.導入新課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2.作者簡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后,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導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魏征先后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納。
3.文體知識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
奏疏、章表:古代官吏書寫給君主的文書,皇帝用朱砂紅筆親手批諭后發還原奏人。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王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稱“書”,到了漢代,則分為章、奏、表、議四類。“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文心雕龍》)章表分用以謝恩為“章”,用以陳述事實為“表”。奏疏的內容有多個種類,包括言事、對策、請安等。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掌握文本的內涵。
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背誦全文。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目標:體會魏徵的愛國忠君思想。
教學重點: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掌握文本的內涵。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與一般的議論文教學一樣,讓學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學習程式之基礎上進而提升學習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二.解題識人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后,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導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魏征先后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納。
三.研習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章。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通過連讀可知全文先運用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體內容,點明其重要意義。
第四次,細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說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時對“十思”的內容要細細領悟,這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民族傳統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現實教育意義。特別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些句子對每個人的修身養性都極有啟發,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蘊,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
四、寫作特點。
1、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古代散文的句式美往往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整齊美”,一是“參差美”。前者在駢文、賦當中表現突出。“參差美”即錯落之美,指語言形式上有規則地錯落,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駢散結合的文本即是一例,采用既整齊又錯落的句式(幾乎全用排比句、對偶句構成,間以反問和其他長短句式),因此讀起來音調鏗鏘,氣勢充暢。例如“反問”句式的使用——第1節中“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從內容上看,正面設喻,用的是陳述句;反面設喻,改用反問句,變換句式,避免板滯。第2節引用歷史教訓,在五組對偶句中插入一些反問“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除內容的需要以外,也是為了使語言富有變化。第3節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處后,用了一個反問句煞尾,“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語意懇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2、正反論述,務盡其旨;
文章開頭使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加強了說服力。“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知其不可”;“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知其不可”;“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德不厚而望國之治”,“知其不可”。因此,人君當“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否則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這樣,文章的主旨就凸顯出來了。再如,第2節“殷憂而道著”與“功成而德衰”的對比,“善始者”“繁”與“克終者”“寡”的互現,“竭誠”與“傲物”不同結果的比較,“載舟”經驗與“覆舟”教訓的對照,處處證明君主“積其德義”的重要,主題得到了深化。“奔車朽索”的危險,“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的危害與“文武爭馳,君臣無事”的清明,“鳴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堅定了“積其德義”的信念。
3、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采用比喻,力求語言精練含蓄,形象鮮明,生動傳神。如文章開篇談論治國要注重“積其德義”這一根本原則時,從兩個方面比喻論證,即“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樹木長得高的必要條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長遠的前提,運用自然中的現象來比治國的原則,淺顯易懂而又生動形象。
排比:如文中第3節列述十思,一連十句,各句字數略有參差,但句子結構相似,語氣連貫,構成排比,鋪陳議論,一氣呵成,明白曉暢地論述了居安思危的具體內容,淋漓盡致地表露了魏徵作為一個敢于直諫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懷。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處時,作者又連用“智者盡其謀”等四個排比句,這樣的鋪陳描寫,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盡忠的圖畫,既說明了“積其德義”的重大意義,又以這幅動人的圖畫來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納自己的意見。疊用十個“思”字,以聲傳情,一唱三嘆,音節勻稱,聲調和諧,余味無窮。
五、從課文中找出幾條成語,體會它們的表達作用。
居安思危 :居:處于;思:想。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里,也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載舟覆舟:民眾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覆船。比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
擇善而從(之):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附板書: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說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摘要]統編新版必修下冊《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 群文閱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 掌握重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積累文言文基本知識 點;體會對偶句、排比句的風格特征。
思維發展與提升 學習《諫太宗十思疏》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掌握魏征的反復開導、 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說話技藝;學習《答司馬諫議書》層次清晰,條理分 明的結構。
審美鑒賞與創造 品味兩篇文章的說理藝術;鑒賞文章的語言美和結構美。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接納他人建議,勤儉簡 樸,繼承優良傳統,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體會王 安石堅持改革,決不為流言俗議所動的決心。
教學重點 誦讀、領悟、背誦全文;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領略《答司馬諫議書》簡明扼要,鏗鏘有 力的詞語的運用。
教學時數 4 課時。
第一部分 示范精讀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探究學習《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課時 2 課時。
教學過程 1 一、導讀:知人識體 1.導入新課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
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
多少忠臣義士,盡忠 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
但是,唐代著名諫 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
魏 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 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2.作者簡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
他是唐朝 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
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
后參加李密的反隋 起義軍。
李密失敗后,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諫議大夫 檢校侍中, 領導周 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 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
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 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拜遷左光祿大夫, 封鄭國公。
魏征先后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納。
3.文體知識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
奏疏、章表:古代官吏書寫給君主的文書,皇帝用朱砂紅筆親手批諭后發還原奏人。
我國古 代臣子寫給君王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稱“書”,到了漢代,則分為章、奏、 表、議四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
”(《文心雕龍》)章表分用 以謝恩為“章”,用以陳述事實為“表”。
奏疏的內容有多個種類,包括言事、對策、請安 等。
2 4.寫作背景 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
后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 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
這一個魏征連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寫得語重心長, 剴切深厚。
二、聽讀:感概知貌 1. 聽課文朗讀 注意停頓,并粗知句義。
2. 揣摩句內停頓 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3. 連讀整體把握 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
三、細讀:咬文嚼字 1.小組合作探究 每4個同學為一組,左邊的同學探究第一段,中間的同學探究第二段,右邊的同學探究第三 段,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上臺展示。
要求:1人朗誦,1人指出該段的重要詞語,1人翻譯,1人挑出該段的成語并解釋。
2.小組展示探究成果(以下僅為預設) ⑴第一段 本段重要詞語: ●固:培土加固。
●根本:樹的根。
●德義:德政與信義。
3 ●明哲:明哲的圣人。
●不勝:不堪。
本段重要成語: ●居安思危:處于安逸的環境里,要考慮可能出現的危險和困難。
●戒奢以儉:防備奢侈,做到生活節儉。
⑵第二段 本段重要詞語: ●景命:大命。
●殷憂:大憂。
●行路:路人。
●董:督責。
●茍免:茍且免罪。
●宜:應當。
本段重要成語: ●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靡: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