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8
這是與妻書教案(公開課),是優(yōu)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xué)習(xí)。
與妻書教案(公開課)第 1 篇
一、教學(xué)目標(biāo)
?。ㄒ唬W(xué)習(xí)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
?。ǘ├斫?ldquo;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jié)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掌握文中活用的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意、至、語、書、身、禁”等多義詞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義。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三、教學(xué)過程設(shè)計
?。ㄒ唬z查自讀情況。
1、指名朗讀“自讀提示”,口頭歸納“自讀提示”的主要內(nèi)容。
2、解釋詞語:
?。?)卿卿
?。?)竟書
(3)掩映
(4)率性
?。?)模擬
?。?)太上忘情
?。?)眼成穿而骨化石
(8)獨善其身
3、掌握活用詞的意義和用法:
?。?)不能竟書而欲擱筆;
?。?)當(dāng)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
(3)汝泣告我;
?。?)瓜分之日可以死;
?。?)卒不忍獨善其身;
(6)汝幸而偶我;
?。?)當(dāng)盡吾意為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導(dǎo)完成“思考和練習(xí)”第二題。
?。ǘ┙處煼蹲x,并要求學(xué)生在課文中逐一劃出各段關(guān)鍵性句子,說明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樣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思考與練習(xí)一)
?。ㄈ┙鉀Q上述問題;學(xué)生討論,學(xué)習(xí)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
第1段,“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說明寫遺書的原因和寫遺書時的心情。
第2段,“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說理,由此而展開。“愛汝”與“勇于就死”,看來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濟(jì)世的革命者看來,是統(tǒng)一的。請在這一段中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來說明作者是怎樣將這兩者統(tǒng)一起來的。(原句略。小結(jié):林覺民極愛其妻,正是這種感情升華,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為自己享受了愛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為天下人謀永福”而甘于犧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
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發(fā)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愛汝”的感情。這一段主要回憶夫婦生活中的數(shù)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中所追憶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憶這三件事的目的。(第一件事是夫妻誰先死的談話,說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給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說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記愛妻。第三件事是兩次離家未能將實情告訴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說明自己“至愛”妻子,怕妻子擔(dān)受不起沉重的悲痛。這三件事的共同之處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對妻子的眷念之深,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用事實說明自己絕不是一個無情的人,即“吾至愛汝”。)
第4段,“天下人之不當(dāng)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shù)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論說全文中心的后半點“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當(dāng)時國家腐敗,社會的黑暗,災(zāi)難深重。作者假設(shè)了人們命運的兩種情況,具體是哪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死”——隨時隨地都有生命危險,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方死去;第二種情況:“離”——“即可不死”,也可能“離散不相見”,“較死為苦”。)“今日吾與汝幸雙健”,但眼看“天下人”的“不當(dāng)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又怎能忍受?這就是林“敢率性就死不顧汝”的原因。在行文上,作者采用了反問句式,請找出反問句,說明其作用。(啟發(fā)妻子深思,讓妻子理解、諒解自己的行為和心情。)此段后一層是囑咐后事,自己“死無遺憾”,希妻子把孩子撫育成人,繼承自己遺志。從這些說理與囑咐中,可見林覺民的崇高思想和坦率胸襟。
文章第2自然段中說,“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說“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這是簡單的重復(fù)還是論述的深入?(是論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釋,是在概括的述說后得出的結(jié)論;第二次說“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是在詳細(xì)敘述鐘愛之情以及與當(dāng)時形勢對比之后得出的結(jié)論。)
第5段,“……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進(jìn)一步表達(dá)全文中心“吾至愛汝”的衷情。“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這句話表達(dá)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個革命
者,當(dāng)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則說明自己對妻子的“至愛”,二則用來安慰妻子。這哀痛欲絕的話,同樣反映了作者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懷。)
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慨嘆“幸”與“不幸”,實際上也是緊扣中心,“幸”,夫妻恩愛;“不幸”,“忍舍汝而死”。“卒不忍獨善其身”一句的含義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獨善其身”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只顧自己好,不顧別人。林覺民雖“至愛”妻子,他要把這種愛推廣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獨善其身”。這句話是全文的總結(jié)。)
第7段,“當(dāng)盡吾意為幸。”希望妻子透徹了解遺書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吾意”即“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小結(jié):鐘叔河序葉紹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愛國家、愛民族,真能為國家民族作出一點犧牲,而不是專門講大話唱高調(diào)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間,亦必有真感情、真愛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夠有民胞物與的胸懷,有對國家民族的真正責(zé)任感。”這番話,驗之于林覺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
?。ㄋ模┝私獗疚挠洈?、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
為了表達(dá)“吾至愛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復(fù)雜思想感情,作者運用了哪些表達(dá)方式?(遺書中非常自然地綜合運用了抒情、記敘、議論三種表達(dá)方式。)
1、抒情是這封遺書的主要表達(dá)方式。指導(dǎo)學(xué)生找出課文中直接抒情的.語句。(通覽全文,很多語句都是直接抒情的。從開頭的“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得我乎!”這些話語,正是面臨為革命英勇獻(xiàn)身之時,從內(nèi)心洶涌而出的強烈的感情浪濤。)
2、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記敘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對于夫妻生活的三個回憶,深深地抒發(fā)了對妻子的愛戀和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記敘抒情的基礎(chǔ)上發(fā)表議論。通覽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屬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記敘,二、四、六段則是在抒情、記敘的基礎(chǔ)上說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說革命之理。正因為烈士對妻子的“情”是那樣深摯,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義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說服力和感人力量。
說理時選擇了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和表達(dá)豐富感情的句式,使議論也涂上自己所憎所愛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談到清朝血腥兇殘的統(tǒng)治時,并不直說,而用“遍地星云,滿街狼犬”來比喻。又如第6段中說:“……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現(xiàn)狀的黑暗時,接連使用了排比、設(shè)問、反問等句式,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從而有助于思想觀點的表達(dá)。
(五)本文語言也非常好。首先是因為這些話都是烈士從肺腑中傾瀉出來的,情真意切。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yán)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普希金說:“如果你的語言不是出自你的內(nèi)心,你就不能打動別人的內(nèi)心。”正因為這封信里都是剖肝瀝膽的話語,所以那樣地扣人心弦。其次,也由于烈士平素的語言修養(yǎng)高。烈土生前對語言文字是很注意學(xué)習(xí)、鉆研的,有多種譯著。這封信語言淺近平易,使用的是雜有白話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淚珠與筆墨齊下”、“吾心不忍”、“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等,都同白話很接近。信中用了許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鏡重圓”等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語言之中,既增強了語言表現(xiàn)力,又沒有冗贅艱深的毛病。如果不指出來(共有十處),一般人還不覺得有不少典故。
?。┳鳂I(yè):完成思考與練習(xí)三。
與妻書教案(公開課)第 2 篇一、教學(xué)目標(biāo)
(一)學(xué)習(xí)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jié)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掌握課文中活用的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意、至、語、書、身、禁”等多義詞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義。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在這封遺書中,作者反復(fù)強調(diào)的是“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一中心思想。這一中心思想是怎樣貫穿全文的?
分析:文章第1段“吾作此書,……故遂忍悲為汝言之”這句話,說明了寫遺書時的心情和原因,在說明心情時即深含“吾至愛汝”的感情,而說明原因則正是為了引出“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2段中“吾至愛汝,……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則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集中抒發(fā)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應(yīng)了中心前半的“吾至愛汝”。第4段逐層深入地論述了“天下人之不當(dāng)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這句話所包含的道理,呼應(yīng)了中心后半點的“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進(jìn)一步呼應(yīng)“吾至愛汝”,表達(dá)了自己“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的心愿。第6段圍繞著“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獨善其身”這個中心句,慨嘆“幸”與“不幸”,實際上也是緊扣中心:“幸”,“吾至愛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7段希望妻子“當(dāng)盡吾意”,這里的“吾意”,就是遺書的中心,以此結(jié)束全文。
(二)“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這句話表達(dá)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是個革命者,當(dāng)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則說明自己對妻子的“至愛”,二則用來安慰妻子。這哀痛欲絕的話,同樣反映了作者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懷。
(三)為什么說《與妻書》是一曲“正氣歌”,是一篇“檄文”?
分析:說它是一曲“正氣歌”,因為文章中充滿著革命豪情,烈士視死如歸,“吾今死無余憾”,“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足以說明這一點。說它是“檄文”,因為文章中處處揭露清王朝的腐敗,“遍地腥云,滿街狼犬”,“國中無地?zé)o時不可以死”等句子最為突出。
(四)“卒不忍獨善其身”一句的含義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示:“獨善其身”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只顧自己好,不顧別人。林覺民雖“至愛”妻子,他要把這種愛推廣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獨善其身”。這句話是全文的總結(jié)。
(五)全文分為幾段,并分析每段的關(guān)鍵性句子。
提示:全文7段,每段大致都有關(guān)鍵性的句子。第1段,“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開門見山,點明這是絕筆書。第2段,“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是全文綱領(lǐng)性的句子,全文說理,由此而開展。第3段,“汝憶否?”一個“憶”字,帶出一連串的回憶。第4段,“天下人之不當(dāng)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shù)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能忍之乎”這個反問,極其有力。因為不能忍,故挺身而出,樂于犧牲自己。第5段,“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再次表達(dá)至愛之情,從另一方面解釋“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第6段,“卒不忍獨善其身”,點明為革命而必死之心。第7段,“當(dāng)盡吾意為幸”,擱筆時的希望。
(六)文章開頭說,“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向妻子解釋的?
分析:一方面表明他是愛妻子的;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忍當(dāng)前時勢,愿“助天下人愛其所愛”。
(七)文章第2自然段中說,“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說“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這是簡單的重復(fù)還是論述的深入?
分析:是論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釋,是在概括的述說后得出的結(jié)論;第二次說“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是在詳細(xì)敘述鐘愛之情以及與當(dāng)時形勢對比之后得出的結(jié)論。
(八)有人說,很多革命烈士的遺書往往寫得激昂慷慨、大義凜然,而《與妻書》為何如此委婉,“汝憶否?”一節(jié),近乎閑情逸致?
分析:這是一封非同平常的絕筆書,因為擔(dān)心妻子不理解而產(chǎn)生誤會,因此處處要作安慰與解釋;再則,寫愛得深——愛妻子,愛生活,更見其精神境界之高,死得偉大。
(九)本文寫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是抒情為主,以情見長,兼及記敘,議論。作者把感夫妻之恩愛,憤國家之黯弱,憐天下之離散,悲夫妻之死別的復(fù)雜思想感情融于一體。信的字里行間充溢著作者“生人作死別”的顯豁,作者的態(tài)度更為鮮明。如寫到中國事勢之時,抒發(fā)的則是對國家黯弱腐敗憤慨之情。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強情的感染力量。如憶雙棲生活時,“梅篩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愜意!而今卻生離死別,怎不聲淚俱下!或通過描繪形象來抒情,使情具象化。讀罷全信,我們似乎見到了一個既忠于愛情,但又能舍小家為大家,“為天下謀永福”,視死如歸的英雄漢,也見到了一位感情篤厚,知書識理的婦女;或結(jié)議論來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說理充滿了感情色彩,全信充溢著浩然正氣,雖為生離死別的絕筆,卻又是聲討反動勢力的檄文,也是振聾發(fā)聵,給人以力量的正氣歌。
三、教學(xué)過程設(shè)計
(一)指導(dǎo)學(xué)生自讀,并用一課時檢查自讀情況,解答疑難,講評練習(xí)。
(二)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朗讀“自讀提示”,口頭歸納“自讀提示”的主要內(nèi)容。
2.解釋詞語:
(1)卿卿(2)竟書(3)掩映(4)率性(5)模擬(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獨善其身
3.掌握活用詞的意義和用法:
(1)不能竟書而欲擱筆(2)當(dāng)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獨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當(dāng)盡吾意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導(dǎo)完成“思考和練習(xí)”第二題。
(三)學(xué)生討論,教師解答疑難。
1.要求學(xué)生在課文中逐一劃出各段關(guān)鍵性句子,然后說一說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樣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討論此題旨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全文7段,每段都有一些關(guān)鍵性的句子。第1段,“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第2段,“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說理,由此而展開。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發(fā)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愛汝”的感情。第4段,“天下人之不當(dāng)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shù)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論說全文中心的后半點“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進(jìn)一步表達(dá)全文中心“吾至愛汝”的衷情。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慨嘆“幸”與“不幸”,實際上也是緊扣中心,“幸”,夫妻恩愛;“不幸”,“忍舍汝而死”。第7段,“當(dāng)盡吾意為幸。”希望妻子透徹了解遺書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參考人教社《中語參》高中第二冊)
2.為什么說《與妻書》是一曲愛情的頌歌,更是一首正氣歌?(討論此題旨在了解本文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
提示:
(1)林覺民在犧牲前給妻子的絕筆書中表現(xiàn)了兒女之情的纏綿細(xì)膩,也表現(xiàn)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這封信所表現(xiàn)的對妻子的愛情,正是作為獻(xiàn)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種基礎(chǔ)和襯托。沒有對親人的愛,也就無法將這種愛擴充成為對天下人的愛;沒有對妻子篤深的感情,也就無以襯托他舍此捐軀之高尚情操。
(2)《與妻書》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與廣大讀者產(chǎn)生共鳴,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間經(jīng)常發(fā)生的生離死別賦予了悲壯的愛國主義色彩,在于他把熱愛親人和熱愛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結(jié)合起來。
“為汝言之”,說明寫遺書的原因和寫遺書時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愛汝”的感情,而寫遺書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詳談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3.為了表達(dá)“吾至愛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復(fù)雜思想感情,作者運用了哪些表達(dá)方式?(討論此題旨在了解本文記敘、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
提示:
(1)指導(dǎo)學(xué)生找出課文中直接抒情的語句,理解這些話語,正是作者面臨為革命英勇獻(xiàn)身之時,從內(nèi)心洶涌而出的強烈的感情浪濤。
(2)指導(dǎo)學(xué)生理解第3段里對于夫妻生活的三個回憶,看似是兒女情深,纏綿悱惻,實質(zhì)上正是對作者豪邁氣概和宏偉志愿的烘托和反襯。寫對妻子之愛愈深愈真,作者的舍愛就死、義無反顧的精神就更悲壯感人。
(3)指導(dǎo)學(xué)生了解《與妻書》闡述道理的兩個特點。
①在抒情的基礎(chǔ)上發(fā)表議論??v觀遺書的行文脈絡(luò),1、3、5段屬于抒情,2、4、6段則是在抒情的基礎(chǔ)上說理,層層推進(jìn),波瀾起伏,既抒革命之情,又述革命之理。
②說理時選擇了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和表達(dá)豐富感情的句式,使議論也涂上自己所憎所愛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談到清朝血腥兇殘的統(tǒng)治時,并不直說,而用“遍地星云,滿街狼犬”來比喻。又如第6段中說:“……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現(xiàn)狀的黑暗時,接連使用了排比、設(shè)問、反問等句式,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從而有助于思想觀點的表達(dá)。(參考《語言教學(xué)》6/1982龍南:《一片丹心照日月——讀林覺民的<與妻書沖>》)
(四)作業(yè)(課堂練習(xí),未完成的可留到課后)。
1.口頭翻譯句子(“思考和練習(xí)”第三題)。
2.將課文中用到“其”、“以”兩個虛詞的句子找出來,并且掌握它們在句中的意義。
3.預(yù)習(xí)“單元基礎(chǔ)知識”。
〖小資料〗
(一)重點內(nèi)容圖示。
(二)烈士生平簡介。
林覺民(1886~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侯縣(今福州市)人。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14歲進(jìn)高等學(xué)堂,接受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影響,課余談到時事,總是慷慨激昂地說:“中國不革命不能自強。”畢業(yè)后到日本留學(xué)。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學(xué)生接到黃興、趙聲兩人的來信,說事情大有可為,林覺民于是離東京回國,準(zhǔn)備在福建起義響應(yīng)。到了香港,黃興把他留下來協(xié)助廣東革命事務(wù)。于是他便停止了建州起義響應(yīng)的計劃,專程回福建召集同志來香港參加廣州起義。三月二十九日(陽歷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聲洞等率領(lǐng)全體福建同志入廣州,和林廣塵(文)會于城內(nèi)。下午五點多鐘,一同攻擊轟炸督署,不幸中彈受傷,力盡被捕。在審訊中,他從容不迫,縱論世界大勢,宣揚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張,臨刑談笑自若,引頸就義,年僅25歲。
(柳文英:《<絕筆書>注》,《中華活葉文選》合訂本(三),中華書局1962年版)
(三)本文的寫作經(jīng)過。
1.這封《絕筆書》是林覺民烈士在起義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陽歷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寫的,原書共兩封,一封是給他父親的,內(nèi)容僅云:“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于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這里所選的一封是寫給他夫人陳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滿了犧牲一己,為全國同胞爭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柳文英:《<絕筆書>注》,《中華活葉文選》合訂本(三),中華書局1962年版)
2.林覺民《與妻書》,又名《絕筆書》,又名《寄妻絕筆書》。這是一篇從妻子的思想實際出發(fā),反復(fù)闡明為爭取民族、國家的自由獨立而勇蹈死地、義無反顧的革命道理的情書,反映了他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思想。他在寫《與妻書》的同時,還給他父親林孝穎先生寫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這封信言簡意明,充滿了他熱愛祖國、為爭取自由獨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給父親的信和《與妻書》是在廣州起義前三天寫的,起義失敗后,有人秘密將這兩封信(絕筆書)在半夜里塞進(jìn)林覺民家門縫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發(fā)現(xiàn)這兩封信,其妻陳意映閱后,當(dāng)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遺腹子仲新。兩年后(1913)意映在悲傷抑郁中逝世。……
《與妻書》手稿,現(xiàn)已由林覺民次子仲新獻(xiàn)給人民政府(長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現(xiàn)陳列在福建省博物館。
(張志善:《<與妻書>淺說》,《語文戰(zhàn)線》1983年第6期)
(四)烈士夫人陳意映簡況。
意映姓陳,福建省福州市郊區(qū)螺洲鎮(zhèn)人,畢業(yè)于福州女子師范學(xué)堂,是名宦陳若霖的后裔。陳意映婚后,參加了丈夫在家里辦的一所女學(xué)。女學(xué)生十多人,夫之弟媳,堂嫂,堂姐妹,濟(jì)濟(jì)一堂,聆聽林覺民介紹歐美各國的社會制度及近況,抨擊舊禮教,宣揚新思想。爭取自由平等的見解,漸漸深入她的心坎。當(dāng)時,陳意映正纏小腳,思想上受著封建禮教的束縛。通過女學(xué)的教育,思想覺悟有了提高,小腳不纏了,要做新女性,于是便投考了福州女子師范學(xué)堂。
陳意映的父親,叫陳元凱,廣州起義失敗時,陳元凱尚在廣州任職。事發(fā),他立即遣人返回福州林家報警。這就使陳意映等能在清政府官文未到之前,從南后街場橋路口萬升桶石店后面,偷偷地遷往地處偏僻、住戶很少的光祿坊早題巷內(nèi)居住。不久,在一天深夜,有人從門縫塞進(jìn)一小包東西,第二天清晨發(fā)現(xiàn),原來就是林覺民烈士的兩封絕筆書。陳意映一見遺書,悲痛萬分。當(dāng)讀到“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dāng)哭相和也”時,她眼花目眩,當(dāng)即暈了過去。這以后,陳意映抑郁成疾,于1913年去世。
(寧舒華,《陳意映女士及其子嗣》,1986年6月19日《中學(xué)語文報》)
(五)黃花崗烈士事略(孫中山)。
滿清末造(末年),革命黨人,歷(經(jīng)過)艱難險巇(危險),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受挫折)者屢(多次)。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吾黨菁華(精華),付之一炬(意為全部損失),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這次)役也,碧血橫飛,浩氣(正氣)四塞(充滿天地四方),草木為之含悲,風(fēng)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壓抑)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沖擊)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則斯(這次)役之價值,直(簡直)可驚天地,泣鬼神(使鬼神感動得流淚),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永存)。(說明:著重號及括號中的注釋均為編寫者所加。)
(六)陳覺:《與妻書》。
(陳覺,1903年生,湖南醴陵人,1923年中學(xué)讀書時加入共產(chǎn)黨,1925年派往蘇聯(lián)學(xué)習(xí),與同學(xué)趙云霄結(jié)婚。1927年9月兩人同時回國,先在東北,后到湖南從事革命工作。1928年兩人先后被捕入獄。1928年10月14日,陳覺在長沙英勇就義,時年25歲。陳覺與林覺民不同,前者是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后者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者。但他們兩人“以天下人為念”的思想是一致的。閱讀陳覺的《與妻書》,可以再受一次革命傳統(tǒng)教育,并可從表達(dá)方法上作些比較。)
云霄我的愛妻:
這是我給你的最后的信了,我即日便要處死了,你已有身,不可因我死而過于悲傷。他日無論生男生女,我的父母會來撫養(yǎng)他的。我的作品以及我的衣物,你可以選擇一些給他留作紀(jì)念。
你也遲早不免于死,我已請求父親把我倆合葬。以前我們都不相信有鬼,現(xiàn)在則惟愿有鬼。“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并蒂蓮,夫妻恩愛永,世世締良緣。”回憶我倆在蘇聯(lián)求學(xué)時,互相切磋,互相勉勵,課余時閑談瑣事,共話桑麻,假期中或滑冰或避暑,或旅行或游歷,形影相隨。及去年返國后,你路過家門而不入,與我一路南下,共同工作,你在事業(yè)上、學(xué)習(xí)上所給我的幫助,是比任何教師任何同志都要大的,尤其是前年我本已病入膏盲,自度必為異國之鬼,而幸得你的殷勤看護(hù),日夜不離,始得轉(zhuǎn)危為安,那時若死了,可說是輕于鴻毛,如今之死,則重于泰山了。
前日,父親來看我時還在設(shè)法營救我們,其誠是可感的,但我們寧愿玉碎卻不愿瓦全。父母為我費了多少苦心才使我們成人,尤其我那慈愛的母親,我當(dāng)年是瞞了她出國的。我的妹妹時常寫信告訴我,母親天天為了惦念她的遠(yuǎn)在異國的愛兒而流淚,我現(xiàn)在也懊悔此次在家鄉(xiāng)工作時竟不曾去見她老人家一面,到如今已是死生永別了。前日父親來時我還活著,而他日來時只能看到他的愛兒的尸體了。我想起了我死后父母的悲傷,我也不覺流淚了。云!誰無父母,誰無兒女,誰無情人,我們正是為了救助全中國人民的父母和妻兒,所以犧牲了自己的一切。我們雖然是死了,但我們的遺志自有未死的同志來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此祝
健康 并問
王同志好
覺 手書
一九二八·一○·一○
(摘自《湖南革命烈士詩詞書信選》)
(七)課文中所用典故的意義。
所謂“典故”,是指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詩句。課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幾處:
1.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春衫,吾不能學(xué)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司馬春衫”
語出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詩中寫白居易聽琵琶女彈奏琵琶曲,深受樂曲的感染,聯(lián)想到自己被貶的不幸遭遇,十分感傷,落下的淚水打濕了青布衫。林覺民用“司馬春衫”的典故,表達(dá)對“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春衫”,當(dāng)為“青衫”之誤。
(2)“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語出《世說新語·傷逝》:“王戌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記了喜怒哀樂之情”。林覺民說“吾不能學(xué)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達(dá)自己關(guān)心民眾的痛苦,與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這個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愛妻子的感情推廣到愛“天下人”,為“天下人”的幸福,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
2.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zé)o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
(1)“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意思是極目遠(yuǎn)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語出杜甫《寄越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yán)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歸好腸堪斷,新愁眼欲穿。”
(2)“骨化石”
事見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yuǎn)赴國難,攜弱子餞送北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林覺民用這個典故,意在說明在當(dāng)時的社會條件下,夫妻離散,相見無期。
(3)“破鏡能重圓?”
作者反用“破鏡重圓”的典故,意在說明在反動統(tǒng)治者肆虐的中國,夫妻離散,永無團(tuán)圓之日。“破鏡重圓”,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陳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寶之妹,封樂昌公主,才色冠絕。時陳政方亂,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鏡,人執(zhí)其半,約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賣于都市,我當(dāng)在,即以是日訪之。’及陳亡,其妻果入越公楊素之家,寵嬖殊厚。德言流離辛苦,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有蒼頭(奴仆)賣半鏡者,大高其價,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設(shè)食,具言其故,出半鏡以合之,乃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fù)嫦娥影,空照明月輝。’陳氏得詩,涕泣不食。素知之,愴然改容,即召德言,還其妻,仍厚遺之。”
后來用“破鏡重圓”比喻夫妻失散或決裂后,又重新團(tuán)圓。
3.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
“獨善其身”,語出《孟子·盡心上》:“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意思是處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養(yǎng)。后用來指保持自身的節(jié)操;只顧自身好而不顧大局。林覺民說自己“不忍獨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國家、人民的偉大胸懷。
(八)課文中時間的記法。
1.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干支紀(jì)年,1911年。
三月,農(nóng)歷三日,當(dāng)為公歷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念,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1~3點。
2.適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日,農(nóng)歷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農(nóng)歷十月十五日。
(九)時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極度腐朽反動,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連年喪權(quán)、賠款、割地;對人民則加強剝削壓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qū)逐韃虜,恢復(fù)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的十六字政治綱領(lǐng)。在我國南方,先后發(fā)動了十幾次武裝起義。1910年11月,孫中山從美洲來到南洋,在檳榔嶼(現(xiàn)在馬來西亞西北部)召集革命黨人開會,總結(jié)了過去多次起義失敗的教訓(xùn),決定在廣州再發(fā)動一次規(guī)模更大的起義。孫中山親自在華僑中募捐,派人到各國購買武器。同盟會總部又從國內(nèi)各省、南洋華僑以及在日本留學(xué)的學(xué)生中征集挑選八百人作為起義骨干,同時聯(lián)絡(luò)清軍中的新軍、防營和民間會黨響應(yīng)。經(jīng)過幾個月的緊張準(zhǔn)備,1911年4月23日,總指揮黃興由香港秘密來到廣州,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設(shè)立指揮部,部署起義。但這次起義仍然失敗了。因為在關(guān)鍵時刻,負(fù)責(zé)運輸槍械的人叛變了,不僅一部分槍械不能到手,而且兩廣總督張鳴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繳了傾向革命的新軍二營的槍支,調(diào)兵加強了廣州的戒備。結(jié)果革命黨人只好放棄原來的十路進(jìn)兵的計劃,集中全力攻打總督衙門。4月27日,黃興率一百多人攻入總督衙門,張鳴岐已經(jīng)逃走,黃興等人就和反撲的水師提督李準(zhǔn)的部隊激戰(zhàn),因眾寡懸殊,大多數(shù)革命志士犧牲,黃興只身脫逃。這次起義,戰(zhàn)斗犧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烈士。事后群眾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廣州西北郊的黃花岡,所以后人把這次起義叫作“黃花岡起義”。這次起義,是同盟會歷次起義中戰(zhàn)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會震動最大的一次。雖然失敗了,但推動了全國的革命高潮,是五個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義的前奏。
(十)譯文。
親愛的意映:我今天用這(封)信同你永別了!我寫這(封)信的時候,還是世界上的一(個)人;你看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jīng)成為陰間一(個)鬼了。我寫這(封)信,淚珠和筆墨一起落下,(悲苦得)不能寫完就想停筆,(但)又怕你不了解我的苦衷,說我忍心丟掉你去死,說我不知道你不愿我死,所以就強忍著悲痛跟你談。
我最愛你,就是這愛你的想法,使我勇于去死。我自從遇到你以來,常常希望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夠結(jié)成恩愛夫妻;可是遍地血腥陰云,滿街狼狗(橫行),有幾家能夠稱心快意(過日子)呢?(人民的災(zāi)難使我像)白居易那樣淚濕青衫,我不能學(xué)(那些所謂)“太上之人”,泯滅喜怒哀樂之情。古語說:“仁愛的人,敬愛自己的老人,要擴大到愛護(hù)別人的老人,愛護(hù)目己的小孩,要擴大到愛護(hù)別人的小孩。”我擴大我愛你的心意,(去)幫助天下人愛他們所愛的人,所以(我)敢在你死以前先死,(而)不顧你了。你要體察我的苦心,在哭泣之余,也從普天下人民(的幸福)著想,一定也會樂于犧牲我自己和你自己的福利,為普天下人民謀永久的幸福,希望你不要(太)悲痛。
你記得嗎?四五年前的一個晚上,我曾經(jīng)告訴(你)說:“與其讓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你起初聽了這話就怒了,后來經(jīng)過我婉轉(zhuǎn)解釋,雖然(你還)不認(rèn)為我的話是對的,但也沒有(反對的)話(可以)回答。我的意思原來(是)說憑你的脆弱,一定不能經(jīng)受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的話),留下悲痛給你,我不忍心,所以寧愿請你先死,(由)我(來)承擔(dān)(失去你的)悲痛。唉!誰知道我終于比你先死呢?我(是)真真不能忘掉你?。』貞洠ㄎ覀儯┖蠼值姆孔?,進(jìn)大門穿過走廊,通過前后廳,再三四(個)轉(zhuǎn)彎,有(一個)小廳,小廳旁邊一間屋子,(就)是我和你雙雙同住的地方。(我們)新婚三四個月(時),剛好冬天的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樹篩下明月映照的影子,依稀掩映;我同你并肩攜手,低聲私語,什么事情沒有談到?什么衷情沒有傾訴?到現(xiàn)在想起這情景,空余淚痕。(我)又回憶六七年前,我逃離家庭又回家(時),你流著淚請求我“希望(你)以后去很遠(yuǎn)的地方,一定要告訴我,我愿意跟你(一起)走。”(當(dāng)時)我也已經(jīng)答應(yīng)你了。前十幾天(我)回家,就想乘便把這次走的事情告訴你,(可是)到了同你相對,又不能開口,而且因為你(已經(jīng))懷孕了,更怕你不能經(jīng)受悲痛,所以(我)只是天天借酒來麻醉(自己)。唉!當(dāng)時我內(nèi)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短短的毛筆來形容的。
我的確希望跟你作伴到死,但是以今天的(中國)形勢來看,天災(zāi)可能叫我們死,盜賊可能叫我們死,國家被瓜分的時候我們可能死,奸官污吏殘害人民我們也可能死,我們處在今天的中國,國內(nèi)無地?zé)o時不可以叫我們死,到那時,讓我眼睜睜看你死,或者讓你眼睜睜看我死,我能這樣呢,還是你能這樣呢?即便可能不死,但是(夫妻)離散,不得相見,白白使(分居)兩地(的你我)望眼欲穿,身子變成空望對方的石頭,試問自古以來幾次見過夫妻失散后能夠重新團(tuán)圓呢?那樣(的話),就比死(更)為痛苦了。我們對這種情況將怎么辦呢?(雖然)今天我和你都幸運地活著,(可是)天下的人民不該死而死,和不愿分離而(被迫)分離的,(多得)不能用數(shù)字來計算,像我們(這樣)感情豐富的(人),能忍心(看)這種慘狀嗎?這就是我敢干脆(為人民)去死而不顧你的原因。我現(xiàn)在死了毫無遺憾,救國之事成功不成功,還有與我志向相同的人存在。(他們還會繼續(xù)奮斗)依新現(xiàn)已五歲,轉(zhuǎn)眼就要成人,希望你好好撫育他,使他像我(一樣)。你腹中所懷的孩子,我疑她是女兒,女兒就一定像你,我心里非常欣慰?;蛟S又是男孩,就也教他把父親的志向作為自己的志向,那么,我死后還有兩個意洞存在。這很幸運,很幸運哪!我們家以后的日子將會很貧困,貧困沒有(什么)可苦惱的,清靜過日子罷了。
我現(xiàn)在同你沒有什么話說了。我(死后)在九泉之下遠(yuǎn)遠(yuǎn)地聽到你的哭聲(時),一定也用哭聲同你相應(yīng)和。我平時不相信有鬼,(但)現(xiàn)在卻又希望它真有。現(xiàn)在的人又說,(人死后)心電(同活著的人的心靈)交相感應(yīng)很靈,我也希望那說法是真的,那么我死(后),我的心靈還是依依不舍地靠近你,(陪伴你,)你不必因為失去伴侶而悲痛。
我平時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理想)告訴你,(這)是我不對的地方;但是告訴(你)這些事,又怕你天天為我擔(dān)憂。我(為人民)犧牲,死一百次也不怕,但讓你擔(dān)憂,實在不是我能忍心的。我愛你到極點,所用來替你打算的惟恐不夠周到。你有幸而婚配我,又為什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國!我有幸而得到你(做妻子),又為什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國?。ㄎ遥┙K于不忍心只顧自己好(而不顧全國人民)。唉?。▽懶诺模┓浇矶潭ㄎ业模┲郧殚L,(還)未(寫)完的,還有萬萬千千,你可以想象到我的萬千衷情。我現(xiàn)在不能見到你了!你不能舍掉我,希望(你)時時在夢中找到我吧!多么悲痛啊!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夜四鼓,意洞親筆。
家里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曉文字,(你對這信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你)請她們指教,(你)應(yīng)該全部理解我的意思為好。
與妻書教案(公開課)第 3 篇一、教學(xué)目標(biāo)
?。ㄒ唬W(xué)習(xí)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jié)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掌握文中活用的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意、至、語、書、身、禁”等多義詞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義。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三、教學(xué)過程設(shè)計
(一)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朗讀“自讀提示”,口頭歸納“自讀提示”的主要內(nèi)容。
2、解釋詞語:
?。?)卿卿
(2)竟書
?。?)掩映
?。?)率性
?。?)模擬
(6)太上忘情
?。?)眼成穿而骨化石
?。?)獨善其身
3、掌握活用詞的意義和用法:
?。?)不能竟書而欲擱筆;
?。?)當(dāng)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
(3)汝泣告我;
?。?)瓜分之日可以死;
?。?)卒不忍獨善其身;
?。?)汝幸而偶我;
?。?)當(dāng)盡吾意為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導(dǎo)完成“思考和練習(xí)”第二題。
(二)教師范讀,并要求學(xué)生在課文中逐一劃出各段關(guān)鍵性句子,說明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樣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思考與練習(xí)一)
(三)解決上述問題;學(xué)生討論,學(xué)習(xí)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
第1段,“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說明寫遺書的原因和寫遺書時的心情。
第2段,“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說理,由此而展開。“愛汝”與“勇于就死”,看來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濟(jì)世的革命者看來,是統(tǒng)一的。請在這一段中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來說明作者是怎樣將這兩者統(tǒng)一起來的。(原句略。小結(jié):林覺民極愛其妻,正是這種感情升華,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為自己享受了愛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為天下人謀永福”而甘于犧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
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發(fā)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愛汝”的感情。這一段主要回憶夫婦生活中的數(shù)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中所追憶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憶這三件事的目的。(第一件事是夫妻誰先死的談話,說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給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說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記愛妻。第三件事是兩次離家未能將實情告訴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說明自己“至愛”妻子,怕妻子擔(dān)受不起沉重的悲痛。這三件事的共同之處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對妻子的眷念之深,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用事實說明自己絕不是一個無情的人,即“吾至愛汝”。)
第4段,“天下人之不當(dāng)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shù)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論說全文中心的后半點“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當(dāng)時國家腐敗,社會的黑暗,災(zāi)難深重。作者假設(shè)了人們命運的兩種情況,具體是哪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死”——隨時隨地都有生命危險,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方死去;第二種情況:“離”——“即可不死”,也可能“離散不相見”,“較死為苦”。)“今日吾與汝幸雙健”,但眼看“天下人”的“不當(dāng)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又怎能忍受?這就是林“敢率性就死不顧汝”的原因。在行文上,作者采用了反問句式,請找出反問句,說明其作用。(啟發(fā)妻子深思,讓妻子理解、諒解自己的行為和心情。)此段后一層是囑咐后事,自己“死無遺憾”,希妻子把孩子撫育成人,繼承自己遺志。從這些說理與囑咐中,可見林覺民的崇高思想和坦率胸襟。
文章第2自然段中說,“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說“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這是簡單的重復(fù)還是論述的深入?(是論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釋,是在概括的述說后得出的結(jié)論;第二次說“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是在詳細(xì)敘述鐘愛之情以及與當(dāng)時形勢對比之后得出的結(jié)論。)
第5段,“……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進(jìn)一步表達(dá)全文中心“吾至愛汝”的衷情。“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這句話表達(dá)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個革命
者,當(dāng)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則說明自己對妻子的“至愛”,二則用來安慰妻子。這哀痛欲絕的話,同樣反映了作者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懷。)
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慨嘆“幸”與“不幸”,實際上也是緊扣中心,“幸”,夫妻恩愛;“不幸”,“忍舍汝而死”。“卒不忍獨善其身”一句的含義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獨善其身”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只顧自己好,不顧別人。林覺民雖“至愛”妻子,他要把這種愛推廣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獨善其身”。這句話是全文的總結(jié)。)
第7段,“當(dāng)盡吾意為幸。”希望妻子透徹了解遺書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吾意”即“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小結(jié):鐘叔河序葉紹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愛國家、愛民族,真能為國家民族作出一點犧牲,而不是專門講大話唱高調(diào)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間,亦必有真感情、真愛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夠有民胞物與的胸懷,有對國家民族的真正責(zé)任感。”這番話,驗之于林覺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
?。ㄋ模┝私獗疚挠洈?、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
為了表達(dá)“吾至愛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復(fù)雜思想感情,作者運用了哪些表達(dá)方式?(遺書中非常自然地綜合運用了抒情、記敘、議論三種表達(dá)方式。)
1、抒情是這封遺書的主要表達(dá)方式。指導(dǎo)學(xué)生找出課文中直接抒情的.語句。(通覽全文,很多語句都是直接抒情的。從開頭的“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得我乎!”這些話語,正是面臨為革命英勇獻(xiàn)身之時,從內(nèi)心洶涌而出的強烈的感情浪濤。)
2、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記敘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對于夫妻生活的三個回憶,深深地抒發(fā)了對妻子的愛戀和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記敘抒情的基礎(chǔ)上發(fā)表議論。通覽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屬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記敘,二、四、六段則是在抒情、記敘的基礎(chǔ)上說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說革命之理。正因為烈士對妻子的“情”是那樣深摯,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義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說服力和感人力量。
說理時選擇了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和表達(dá)豐富感情的句式,使議論也涂上自己所憎所愛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談到清朝血腥兇殘的統(tǒng)治時,并不直說,而用“遍地星云,滿街狼犬”來比喻。又如第6段中說:“……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現(xiàn)狀的黑暗時,接連使用了排比、設(shè)問、反問等句式,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從而有助于思想觀點的表達(dá)。
?。ㄎ澹┍疚恼Z言也非常好。首先是因為這些話都是烈士從肺腑中傾瀉出來的,情真意切。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yán)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普希金說:“如果你的語言不是出自你的內(nèi)心,你就不能打動別人的內(nèi)心。”正因為這封信里都是剖肝瀝膽的話語,所以那樣地扣人心弦。其次,也由于烈士平素的語言修養(yǎng)高。烈土生前對語言文字是很注意學(xué)習(xí)、鉆研的,有多種譯著。這封信語言淺近平易,使用的是雜有白話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淚珠與筆墨齊下”、“吾心不忍”、“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等,都同白話很接近。信中用了許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鏡重圓”等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語言之中,既增強了語言表現(xiàn)力,又沒有冗贅艱深的毛病。如果不指出來(共有十處),一般人還不覺得有不少典故。
(六)作業(yè):完成思考與練習(xí)三。
與妻書教案(公開課)第 4 篇一、教學(xué)目標(biāo)
知識與能力 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意、至、語、書、身、禁”等多義詞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義。
過程于方法: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jié)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掌握課文中活用的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難點、重點分析 :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關(guān)成語的應(yīng)用
教學(xué)過程
(一)時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極度腐朽反動,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連年喪權(quán)、賠款、割地;對人民則加強剝削壓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qū)逐韃虜,恢復(fù)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的十六字政治綱領(lǐng)。在我國南方,先后發(fā)動了十幾次武裝起義。1910年11月,孫中山從美洲來到南洋,在檳榔嶼(現(xiàn)在馬來西亞西北部)召集革命黨人開會,總結(jié)了過去多次起義失敗的教訓(xùn),決定在廣州再發(fā)動一次規(guī)模更大的起義。孫中山親自在華僑中募捐,派人到各國購買武器。同盟會總部又從國內(nèi)各省、南洋華僑以及在日本留學(xué)的學(xué)生中征集挑選八百人作為起義骨干,同時聯(lián)絡(luò)清軍中的新軍、防營和民間會黨響應(yīng)。經(jīng)過幾個月的緊張準(zhǔn)備,1911年4月23日,總指揮黃興由香港秘密來到廣州,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設(shè)立指揮部,部署起義。但這次起義仍然失敗了。因為在關(guān)鍵時刻,負(fù)責(zé)運輸槍械的人叛變了,不僅一部分槍械不能到手,而且兩廣總督張鳴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繳了傾向革命的新軍二營的槍支,調(diào)兵加強了廣州的戒備。結(jié)果革命黨人只好放棄原來的十路進(jìn)兵的計劃,集中全力攻打總督衙門。4月27日,黃興率一百多人攻入總督衙門,張鳴岐已經(jīng)逃走,黃興等人就和反撲的水師提督李準(zhǔn)的部隊激戰(zhàn),因眾寡懸殊,大多數(shù)革命志士犧牲,黃興只身脫逃。這次起義,戰(zhàn)斗犧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烈士。事后群眾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廣州西北郊的黃花岡,所以后人把這次起義叫作“黃花岡起義”。這次起義,是同盟會歷次起義中戰(zhàn)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會震動最大的一次。雖然失敗了,但推動了全國的革命高潮,是五個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義的前奏。
(二)烈士生平簡介
林覺民(1886~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侯縣(今福州市)人。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14歲進(jìn)高等學(xué)堂,接受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影響,課余談到時事,總是慷慨激
昂地說:“中國不革命不能自強”.畢業(yè)后到日本留學(xué)。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學(xué)生接到黃興、趙聲兩人的來信,說事情大有可為,林覺民于是離東京回國,準(zhǔn)備在福建起義響應(yīng)。到了香港,黃興把他留下來協(xié)助廣東革命事務(wù)
。于是他便停止了建州起義響應(yīng)的計劃,專程回福建召集同志來香港參加廣州起義。三月二十九日(陽歷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聲洞等率領(lǐng)全體福建同志入廣州,和林廣塵(文)會于城
內(nèi)。下午五點多鐘,一同攻擊轟炸督署,不幸中彈受傷,力盡被捕。在審訊中,他從容不迫,縱論世界大勢,宣揚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張,臨刑談笑自若,引頸就義,年僅25歲。
(三)本文的寫作經(jīng)過
1.這封《絕筆書》是林覺民烈士在起義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陽歷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寫的,原書共兩封,一封是給他父親的,內(nèi)容僅云:“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
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于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這里所選的一封是寫給他夫人陳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滿了犧牲一己,為全國同胞爭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2.林覺民《與妻書》,又名《絕筆書》,又名《寄妻絕筆書》。這是一篇從妻子的思想實際出發(fā),反復(fù)闡明為爭取民族、國家的自由獨立而勇蹈死地、義無反顧的革命道理的情書,反映了他
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思想。他在寫《與妻書》的同時,還給他父親林孝穎先生寫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這封信言簡意明,充滿了他熱愛祖國、為爭取自由獨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
給父親的信和《與妻書》是在廣州起義前三天寫的,起義失敗后,有人秘密將這兩封信(絕筆書)在半夜里塞進(jìn)林覺民家門縫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發(fā)現(xiàn)這兩封信,其妻陳意映閱后,當(dāng)即昏
倒在地,不久生下遺腹子仲新。兩年后(1913)意映在悲傷抑郁中逝世。……
《與妻書》手稿,現(xiàn)已由林覺民次子仲新獻(xiàn)給人民政府(長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現(xiàn)陳列在福建省博物館。
(四)學(xué)生對照書下注釋自己翻譯文章
(五)檢查翻譯情況。
1.分段翻譯文章(以學(xué)生翻譯為主)。
2.解釋重點詞語:
(1)卿卿(2)竟書(3)掩映(4)率性(5)模擬(6)太上忘情
(7)眼成穿而骨化石(8)獨善其身
3.掌握活用詞的意義和用法:
(1)不能竟書而欲擱筆(2)當(dāng)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獨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 (7)當(dāng)盡吾意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
4.文章中所用的典故
所謂“典故”,是指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詩句。課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幾處:
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 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 司馬春衫,吾不能學(xué)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司馬春衫”
語出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詩中寫白居易聽琵琶女彈奏琵琶曲,深受樂曲的感
染,聯(lián)想到自己被貶的不幸遭遇,十分感傷,落下的淚水打濕了青布衫。林覺民用“司馬春衫”的典故,表達(dá)對“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春衫”,當(dāng)為“青衫”之誤。
“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語出《世說新語•傷逝》:“王戌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記了喜怒哀樂之情”。林覺民說“吾不能學(xué)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達(dá)自己關(guān)心民眾的痛苦,與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這個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愛妻子的感情推廣到愛“天下人”,為“天下人”的幸福,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 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zé)o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
“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意思是極目遠(yuǎn)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語出杜甫《寄越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yán)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歸好腸堪斷,新愁眼欲穿。”
“骨化石”
事見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yuǎn)赴國難,攜弱子餞送北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林覺民用這個典故,意在說明在當(dāng)時的社會條件下,夫妻離散,相見無期。
“破鏡能重圓?”
作者反用“破鏡重圓”的典故,意在說明在反動統(tǒng)治者肆虐的中國,夫妻離散,永無團(tuán)圓之日。“破鏡重圓”,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陳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寶之妹,封樂昌公主,才色冠絕。時陳政方亂,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鏡,人執(zhí)其半,約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賣于都市,我當(dāng)在,即以是日訪之。’及陳亡,其妻果入越公楊素之家,寵嬖殊厚
。德言流離辛苦,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有蒼頭(奴仆)賣半鏡者,大高其價,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設(shè)食,具言其故,出半鏡以合之,乃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fù)嫦娥影,空照明月輝。’陳氏得詩,涕泣不食。素知之,愴然改容,即召德言,還其妻,仍厚遺之。” 后來用“破鏡重圓”比喻夫妻失散或決裂后,又重新團(tuán)圓。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
“獨善其身”,語出《孟子•盡心上》:“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意思是處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養(yǎng)。后用來指保持
自身的節(jié)操;只顧自身好而不顧大局。林覺民說自己“不忍獨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國家、人民的偉大胸懷。
5.課文中時間的記法。
(一)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干支紀(jì)年,1911年。
三月,農(nóng)歷三日,當(dāng)為公歷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念,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1~3點。
(二)適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日,農(nóng)歷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農(nóng)歷十月十五日。
(六)分析文章內(nèi)容
1.找出文章表示中心思想的一句.
2.在這封遺書中,作者反復(fù)強調(diào)的是“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一中心思想。這一中心思想是怎樣貫穿全文的?
分析:文章第1段“吾作此書,……故遂忍悲為汝言之”這句話,說明了寫遺書時的心情和原因,在說明心情時即深含“吾至愛汝”的感情,而說明原因則正是為了引出“即此愛汝一念,使吾
勇于就死也。”第2段中“吾至愛汝,……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則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集中抒發(fā)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應(yīng)了中心前半的“吾至愛汝”。第4段逐
層深入地論述了“天下人之不當(dāng)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這句話所包含的道理,呼應(yīng)了中心后半點的“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進(jìn)一步呼應(yīng)“吾至愛汝”,表達(dá)了自
己“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的心愿。第6段圍繞著“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獨善其身”這個中心句,慨嘆“幸”與“不幸”,實際上也是緊扣中心:“幸”,“吾
至愛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7段希望妻子“當(dāng)盡吾意”,這里的“吾意”,就是遺書的中心,以此結(jié)束全文。
3. 為什么說《與妻書》是一曲愛情的頌歌,更是一首正氣歌?(了解本文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
提示:
(1)林覺民在犧牲前給妻子的絕筆書中表現(xiàn)了兒女之情的纏綿細(xì)膩,也表現(xiàn)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這封信所表現(xiàn)的對妻子的愛情,正是作為獻(xiàn)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種基礎(chǔ)和襯托。沒有對親人
的愛,也就無法將這種愛擴充成為對天下人的愛;沒有對妻子篤深的感情,也就無以襯托他舍此捐軀之高尚情操。
(2)《與妻書》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與廣大讀者產(chǎn)生共鳴,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間經(jīng)常發(fā)生的生離死別賦予了悲壯的愛國主義色彩,在于他把熱愛親人和熱愛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結(jié)合
起來。
“為汝言之”,說明寫遺書的原因和寫遺書時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愛汝”的感情,而寫遺書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詳談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4.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在抒發(fā)對妻子的愛的過程中闡述革命的道理的(具體方法).
(一)以情說理(四個回憶的部分)
(二)以事說理(第二自然段及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
進(jìn)而了解本文寫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是抒情為主,以情見長,兼及記敘,議論。作者把感夫妻之恩愛,憤國家之黯弱,憐天下之離散,悲夫妻之死別的復(fù)雜思想感情融于一體。信的字里行間充溢著作者“
生人作死別”的顯豁,作者的態(tài)度更為鮮明。如寫到中國事勢之時,抒發(fā)的則是對國家黯弱腐敗憤慨之情?;蚪杈笆闱?,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強情的感染力量。如憶雙棲
生活時,“梅篩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愜意!而今卻生離死別,怎不聲淚俱下!或通過描繪形象來抒情,使情具象化。讀罷全信,我們似乎見到了一個既忠于愛情,但又能舍小家為大家,
“為天下謀永福”,視死如歸的英雄漢,也見到了一位感情篤厚,知書識理的婦女;或結(jié)議論來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說理充滿了感情色彩,全信充溢著浩然正氣,雖為生離死別的
絕筆,卻又是聲討反動勢力的檄文,也是振聾發(fā)聵,給人以力量的正氣歌。
幼兒園學(xué)習(xí)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