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2
這是鴻門宴教學設計國家一等獎,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學習在矛盾斗爭中刻畫人物的方法。注意個性化語言及對照手法的運用。
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語言規律。
3、提高把握詞類活用語言現象的能力。
4、從項羽人物性格的弱點分析,探討悲劇結局的原因。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這場斗爭的內容錯綜復雜,涉及眾多的人物,情節波瀾起伏,以學生的閱讀速度很難在較短時間內達到完全熟悉的地步,但又需對人物言行熟悉。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鴻門宴是項羽在新豐鴻門舉行的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是劉項兩個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明朗的生動表現,是漫長的“楚漢相爭”的序幕。這個宴會上,充分展示了劉項矛盾的不可調和性,以及劉項迥異的性格特點,也預示了斗爭雙方的必然結局。
時代背景;楚漢之爭
前209年7月陳涉起義。9月項羽、劉邦起事。
前208年12月陳涉死。6月立楚懷王為共主。9月懷王遣項羽北救趙,遣劉邦西擊秦。
前207年10月秦將章邯破邯鄲。11月項羽渡河,12月以5萬大破秦軍40余萬,章邯投降項羽。
前206年10月秦子嬰投降劉邦。12月劉、項會于鴻門。
前20xx月戲下之會,會后劉邦遷南鄭。
前205年4月劉邦合諸侯兵伐羽至彭城,羽以3萬兵破漢兵56萬。
前204年4月項羽圍劉邦于滎陽,劉邦逃離。
前203年9月劉、項講和,劃鴻溝為界,以東歸楚,以西歸漢。
前202年10月用張良、陳平計追項羽,大敗。12月韓信、彭越來援,項羽兵敗垓下,自刎而死,楚漢之爭結束。
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統一天下轉道故鄉沛縣時作。)
解說:公元前195年,劉邦率兵擊破淮南王英布的叛軍。西歸途徑故鄉沛縣,與父老鄉親宴飲,席間唱出了這首《大風歌》。
首句氣象不凡,風起云涌,既是自然景觀的客觀描述,又暗喻當時的時代風云,這句為全篇抒發豪情壯志交待了背景。“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是說劉邦自己平息叛亂后榮歸故里,“威加海內”掩飾不住的是一派得意之情。最后一句卻表達了一種深沉的憂慮和激切的希望:大計初定,急需有志有識、有勇有謀之士效忠劉氏王朝、安定四方。全詩氣勢恢宏、豪邁雄壯,極富帝王氣派。
這是一種楚辭體式的詩歌,節奏明晰有致,音律鏗鏘,適于歌唱。這正與劉邦做為一個帝王的身份暗合,也與酒酣之際脫口而出的情景相應。歷史上的劉邦起兵抗秦,建立西漢,勢及四方,這首歌正抒發了他作為一個帝王的雄圖偉略和不可一世的英雄氣慨。劉邦作詩不多,這一首由于凝聚了對故土的熱愛和圖謀霸業的壯志,氣吞山河,因而具有歷傳千世而不移的魅力。
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解說:這是楚霸王項羽在進行必死戰斗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在這首詩中,既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嘆息。作這首詩時,項羽被包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壁縣南沱河北岸),糧盡援絕,他自知敗局已定。作詩之后,他率部突圍,雖曾殺傷敵軍多人,終因兵力單薄,自刎于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詩歌的第一句,就使讀者看到了一個舉世無匹的英雄形象。然而,在第二、三句里,這位蓋世英雄卻突然變得蒼白無力。這兩句是說:由于天時不利,他所騎的那匹名馬——騅——不能向前行進了,這使他陷入了失敗的絕境而無法自拔,只好徒喚“奈何”。騅的“不逝”為什么會引起那樣嚴重的后果?對此恐怕只能這樣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偉大的功績,最主要的依靠說是這匹名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無敵。換言之,他幾乎是單人獨騎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戰友就是騅,至于別人,對他的事業所起的作用實在微乎其微,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強大使得任何人對他的幫助都沒有多大意義,沒有一個人配作他的主要戰友,這是人何等的傲岸,真可謂天地間唯我獨尊!不過,無論他如何英勇無敵,舉世無雙,一旦天時不利,除了滅亡以外,他就沒有別的選擇。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可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云散,但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甚至也沒有嘆息。他所唯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崐討的一位美人虞姬的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后,虞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于是,尖銳的、難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嚙著他的心,他無限哀傷地唱出了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譯成白話,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辦呢?在這簡短的語句里包含著何等深沉的、刻骨銘心的愛!
二、簡介《史記》的文體知識,并簡介時代背景。
1、我國古代歷史散文有哪三種體例?請分別舉例。
編年體:《左傳》、《資治通鑒》國別體:《國語》、《戰國策》紀傳體:《史記》《漢書》等“二十四史”
2、“前四史”
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陳壽《三國志》范曄《后漢書》
3、簡介《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分為五大部分,共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余字。
書八篇 記各種典章制度
表十篇 記大事年月
本紀十二篇 記歷代帝王政績
世家三十篇 記侯國興亡
列傳七十篇記重要歷史人物的言行
4、簡介作者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出身史學世家。父司馬談官至太史令。少時隨父到長安研習經史,二十歲后,游蹤幾遍全國,考察風俗,探訪古跡,采集傳說。初任郎中,后繼父任太史令,博讀史官所藏圖書,并開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親的遺愿。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辯解而受腐刑下獄。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著述,完成《史記》。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
5、解題
本文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是《項羽本紀》中精彩的一段,文中詳細地記載了鴻門宴上項羽、劉邦雙方緊張、驚險的場面,揭示了劉、項兩大勢力間的矛盾,刻畫出項、劉兩人不同的性格特點及其在斗爭中所起的作用。同時也刻畫了張良、樊噲、項伯、范增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6、與本文時代背景有關的歷史故事和成語故事。
鉅鹿之戰 破釜沉舟 作壁上觀 約法三章
破釜沉舟:打破飯鍋,沉掉渡船。比喻下定決心,一拼到底。
作壁上觀: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營壘上觀看。后多比喻從旁觀望,不予幫忙。
約法三章:約定法律三條。原指訂立法律,相約遵守。后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
三、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把握思路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順口。作必要的閱讀標記,查閱工具書。
檢查一:正音
2、請讀標題,并圍繞標題,結合課文內容,給每個情節擬一個小標題,梳理文章結構。
檢查二:整體感知
本文以為中心,以“為線索,按來展開故事情節,以項羽欲擊劉邦始,到劉邦被放終,以曹無傷密告始,到曹無傷被誅殺終;以范增勸說項羽始,到范增怒罵項羽終。
雖是《項羽本紀》中的節選部分,結構卻十分嚴謹,前后呼應緊密,構成一個動人的完整故事。
人物關系表
項羽爭王對手劉邦
曹無傷(左司馬)告密;被出賣項羽
項伯(季父)有恩,告密張良(謀士)
項莊(堂弟)刺殺劉邦
樊噲(部下)闖賬,責項項羽
項伯(季父)約婚,說項,翼蔽劉邦
范增(亞父)
檢查三:整體感知
一、無傷告密第1段
二、夜訪張良
三、項伯說情
四、沛公赴宴
五、鴻門飲宴
六、項莊舞劍
七、樊噲闖帳
八、樊噲力斥
九、沛公逃席第5、6段
十、誅殺無傷第7段
開端--無傷告密范增獻計
↓
發展--項伯夜訪張良獻計劉項約婚
項伯游說
↓
高潮--劉邦請罪項王留飲范增舉玦
項莊舞劍項伯翼蔽樊噲闖帳
↓
結局--劉邦逃席張良留謝誅殺無傷
作業:
1、熟讀課文,做文后第三題。
2、歸納文中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古代語言現象。
第二課時
一、研讀課文第1-4自然段,把握重點字詞、特殊句式,理解文本內容。
(一)第1自然段:
故事的開端
1、朗讀,就文中自己不理解的、有疑點的語句提問。
第1自然段重點字詞
(1)、“沛公軍霸上”、“沛公欲王關中”:軍,駐軍;王(wàng),稱王。名詞用作動詞。
(2)、“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3)、沛公居山東時:
教學目標
1、掌握《史記》一書的體例、別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關的文學文化知識
2、掌握本課出現的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譯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準確概括文章的故事情節
5、了解作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的特點
教學重點
一、學習古漢語的常用詞語和特殊句式
二、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辨析疑難語句、準確翻譯文中的句子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下面四副對聯哪一幅是寫司馬遷的?
1)志潔行廉,愛國忠君真氣節;
辭微旨遠,經天緯地大詩篇
2)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人間疾苦,筆底波瀾
4)剛直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
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屈原、歐陽修、杜甫、司馬遷
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馳這首詩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斗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沖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著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后,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后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后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群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教學目標】
1、整理積累文中出現的重點字詞句,把握特征,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2、通過表演、討論和分析,對文學形象或歷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評價,積極思考人生,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3、加強合作學習,養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字詞句的落實;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和思考。
【授課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文章內容,落實重點字詞句,概括《鴻門宴》一文的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先請大家猜一個謎語,謎面是“剛直不阿,留將正氣沖霄漢;憂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大家猜,這是說得誰?對,是司馬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選自其“信史”的《鴻門宴》,由此來領略司馬遷用生命鑄就的《史記》的藝術魅力。
二、整體感知,疏通文字和文意
1、聽《鴻門宴》一文的朗讀,整體把握文意。
2、默讀課文,結合注釋進一步疏通文字和文意。
注意解決兩個問題:
⑴ 識記文中出現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語。
⑵ 概括本文的故事情節。(在一百個字以內)。
三、研讀課文,解決重點、難點
1、概括《鴻門宴》一文的故事情節。(此題開放性較大,學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附本案設計者看法:
宴前:欲殺劉邦斷絕后患;鴻門營中戰云密布。
宴中;殺劉保劉險象環生;鴻門筵席刀光劍影。宴后:劉邦逃脫后患無窮;鴻門營帳空余怒恨。
2、檢查重點字詞句的落實。
多媒體展示:
1、下列各句加橫線的字讀音、意義有錯誤的是:(CE)
A、如今人為刀俎(wéi,是)
B、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wéi,做)
C、為擊破沛公軍(wéi,替)
D、大王為人不忍(wéi,做)
E、且為之奈何(wéi,對待)
F、吾屬今為之虜矣(wéi,被動)
G、若屬皆且為所虜(wéi,被動)
2、加橫線詞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D)
A、沛公軍霸上 沛公欲王關中
B、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道芷陽間行
C、項伯殺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D、素善留候張良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3、屬賓語前置句的是:(A)
A、大王來何操
B、亞父者,范增也
C、貪于財貨
D、若屬皆且為所虜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
①距關,勿內諸侯納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早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隙
⑤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座
⑤張良出,要項伯邀
5、辨析下列加橫線詞的古今含義:
①約為婚姻
古義:古:兒女親家。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產生的夫妻關系。
②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崤山以東,也就是函谷關以東的地方。今義:山東省。
③將軍戰河南
古義:黃河今義:泛指河流。
④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義:意外變故。今義:程度副詞
6、找出文中的成語:
附學生回答: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四、布置作業
1、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語六個個方面來整理本課重點的字詞句。
2、查找相關材料,了解課本劇的寫法,將史記中的《鴻門宴》改寫成話劇《鴻門宴》。(注:必須是古文版,不允許戲說)
3、通過網絡等方式搜集關于劉邦、項羽的詩詞名句和評價。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評論英雄人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音樂背景下,循環播放關于鴻門宴的故事情節的圖片。
二、導入
鏗鏘有力的琵琶曲讓我們仿佛置身于四面楚歌中,英雄仰天長嘯、拔劍自刎的古戰場。下面,再讓我們跟著由本班同學改編、表演的課本劇《鴻門宴》,走入刀光劍影、險象環生的鴻門筵席,重溫楚漢相爭時,那驚心動魄的一幕。
三、學生觀看自編自演的課本劇《鴻門宴》;直觀感知主要人物的形象。
四、分析討論主要人物的形象。
1、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關于劉邦、項羽兩個主要人物形象的描寫,并在旁邊做點評。
2、老師引導學生評價:演員表演是否準確表現了人物的性格?
3、學生暢所欲言。
(注:此步驟目標,在于通過對演員所表現的人物性格的分析評價,進一步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當然,此題時間可長可短,如果時間允許,可讓評價學生把認為演員演的不好的地方用自己認為應該有的方式來表達一下,從而達到文學作品欣賞中“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默雷特”的效果。當然,人物形象也越讀越鮮明。即本部分要盡量引導學生回到課本,反復品味。)
4、“演員”與學生一起探討他所表演的人物性格。(還是要結合課本,具體到每一句話來分析評價)。
附最后基本達成的共識:
劉邦:是一個善于用人;善于應變;敢于決斷;能屈能伸的智慧君王形象。
項羽:是一個年輕氣盛;驕傲自滿;寡謀輕信;不善用人的勇武英雄形象。
五、學生討論關于英雄的話題
1、分別調查一下認為劉邦是英雄的人數和認為項羽是英雄的人數。
雙方就劉邦和項羽誰是真正的英雄展開辯論。(注:可結合提前發放的史實資料。)
3、給心目中的英雄說一句最想說的話、
投影提示:
可以是對英雄的欽敬之情;
可以是對英雄美中不足的惋惜;
可以是對英雄進行富有創意的個人評價等。
六、結合新時代,老師進一步補充英雄內涵
魯迅在七十年前就曾說過,我們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就不乏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和舍身求法的人,而他們正是我們民族歷經磨難而不滅的“脊梁”。
歷史上我們有許多“脊梁”;新時代,英雄人物亦是層出不窮、,在抗非典戰役中譜寫了華美生命樂章眾多醫護人員;剛剛駕駛神州一號成功返航,創造了國家航天史上新紀元的楊立偉;除惡愛民的任長霞;在雅典屢屢讓國旗升起的奧運健兒……哪一個不讓我們心生崇敬?哪一個不是我們時代的英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了”多少英雄,又沖來了多少英雄?誰才是彪炳史冊的真正英雄?只能留于后人評說。但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英雄,每個階級有每個階級的英雄,每個人有每個人心中的英雄……就讓我們努力做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吧!
【設計說明】
本案設計集中體現的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自主參與的一個個活動中提高語文素”的新教改理念。
首先,我把這篇文章的整體學習,用改編《鴻門宴》,表演《鴻門宴》,觀看《鴻門宴》和評論《鴻門宴》的人物的一系列學生活動穿起來。從而實現了讓學生“在活動中學語文,在活動中求發展”的山東版教材教改的理念。
其次,文言文知識點的落實,我也擯棄傳統的串講法,而是把大量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意,在讀中獲得認識。老師只是精心設計練習和課后作業。讓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獨立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另外,對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在設計中我也有意識擯棄傳統的灌輸法,而是把更多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評點,去判斷,去爭論,去思考。在討論探究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總之,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是本案設計的總的指導思想。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