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7
這是《楓橋夜泊》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能借助注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也有一定的熱情。而且已積累了許多不同內容的古詩,如《宿建德江》、《夜雨寄北》等等,這為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但他們對古詩的學習大多處在“背詩”、“譯詩”的階段,對詩歌的鑒賞能力仍需要進一步提升。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詩的韻味,并理解詩句的意思。
2、感受詩人的愁緒,與詩人產生心靈的碰撞。
教學準備:
1、收集有關古人寄托愁緒的詩句。
2、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感受魅力
(出示課件:楓橋圖)
師: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成為當地三百余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為中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勝地。這首詩,就是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千百年來,《楓橋夜泊》究竟散發著怎樣的魅力呢?這節課,我們將一同去感受。
(出示詩題)
師:請齊讀詩題。
生齊讀詩題。
師:關于這個題目,你們有什么想問的?
生自由提問。
師:其實,楓橋是江蘇省蘇州城外的一座小石拱橋。“夜”是什么?(夜晚)“泊”呢?(停泊)誰用自己的話把這題目的意思說一說?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旁邊。
師:誰把船停泊在楓橋旁邊?
生:張繼。
師:就在那個晚上,張繼把船停泊在楓橋旁邊,寫下了這名揚千古的詩句。來,咱們再讀詩題!
生:楓橋夜泊!
二、讀懂詩句,感悟詩情
(一)初讀古詩,讀通詩句
(出示古詩)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我們先來聽聽這首詩應該怎樣讀?(師范讀)
師:大家一定聽出了這首詩的節奏和韻味,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我讀每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看看我們的合作是不是最棒的!(師生合作)
師:很好!詩的味道出來了。現在我們再來讀一讀,女生讀前四字,男生讀后三字。(男女生合作讀)
師:讀詩就應該這樣讀,不僅要讀出節奏和韻味,更要讀出感覺,讀出詩人的情緒來。假如讓你用一個詞表達你讀這首詩的感覺,你腦海中首先蹦出的是哪個詞?
生:孤獨、寂寞、凄涼、傷感、憂愁。(師相機板書)
師:我們繼續用詞語捕捉自己的感覺。讀詩就應該讀出自己的感覺,而且不同的人讀同一首詩會有不同的感覺。在《楓橋夜泊》中,有的同學讀出了憂愁,有的同學讀出了寂寞,有的同學讀出了凄涼。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出示課件)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你有憂愁的感覺嗎?
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孤獨嗎?
白居易的《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寂寞嗎?
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凄涼嗎?
師:都不會,那么,為什么《楓橋夜泊》,你感到的卻是憂愁、孤獨、寂寞、凄涼呢?請靜靜地讀這首詩,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達了這種感覺和情緒?
(生自讀古詩)
(二)感受詩人愁緒
師:剛才在讀詩的時候,我們捕捉憂愁、孤獨、寂寞、凄涼的心境,如果用詩中的一個字來表達,那就是“愁”,用一個詞來表達,那就是“愁眠”。那么,張繼把自己滿腹的憂愁、無盡的傷感都寄托在哪些事物上?我們來交流交流,請一個一個地說。
指名說(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
板書:月落
師:月落,怎么能向我們傳達詩人的憂愁呢?想想,月落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指名說(因為愁眠,詩人看到月亮漸漸地升起,又漸漸地落下,當月亮完全落下后,天地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看月升月落,說明了詩人一夜未眠,愁,的確愁呀!)
板書:烏啼
師:在你印象中,烏啼給人帶來怎樣的感受?
(指名說)
師:是呀,烏啼是凄厲的,它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烏啼過后,秋夜變得更加得冷清、寂寞了。 除了這些看到的,聽到的,因為愁眠,詩人還感受到了什么?到詩中找找?
板書:霜滿天
師:我們知道,霜是覆蓋在地上的,有沒有看到過霜滿天的情景?李白曾經寫過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地上到處都是白茫茫的霜,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
(生自由說)
師:想一想,夜泊楓橋的這個秋晚,詩人乘一葉小舟,夜泊楓橋的江上,秋風瑟瑟,霜氣逼人,張繼冷不冷?
生:冷。
師:但我想,身體冷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
生:心冷。
師:心冷,為什么他的心是冷的??
指名說(孤獨、寂寞、漂泊在外,人在旅途;遠在他鄉,思念親人;考試落榜,心灰意冷)
師相機補充詩人的創作背景。
師:身體感覺到的是一個冷字,心靈感覺到的更是冷字,于是,霜滿地在詩人的眼里成了“霜滿天”。
板書:江楓
師:這是什么時候的楓樹?什么地方的楓樹?秋風蕭瑟,寒氣襲人,你的腦海中又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指名說(落葉飄零,江楓瑟瑟,只留下幾片紅葉和光禿禿的枝干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多么凄涼,多么孤寂呀!這哪里是凄涼、孤獨的江楓,這分明就是詩人自己呀!)
板書:漁火
師:找一個詞語來形容你想象中的漁火。
指名說(忽明忽暗、星星點點、隱隱約約等)
(三)理解“對”字
1、根據學生交流形成板書:
月落
烏啼
霜滿天 對 愁眠
江楓
漁火
師:月落是景,烏啼是景……這一切都是景,這一切景都圍繞著什么來寫?
生:愁眠!
師:用詩人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江楓漁火——對愁眠!一個普普通通的“對”字,為什么詩人那么偏愛它,惟獨要用它,我們來看看“對”字在字典里的解釋:
2、感悟“對”的巧妙
1)出示課件:對的義項——
A、對待,對付。如:對事不對人; B、面向,朝著。如:對著高山;
C、對面的,敵對的。如:對手; D、使兩個東西配合或接觸。如:對對聯。
2)交流,選擇
師:為什么選第二個?
指名說(張繼睡不著覺,所以才看到這些景物的,他是面對著這些景物的。)
師:為什么選第四個?
指名說(這些景物是配合著愁眠的。)
師:也就是說,在詩人的眼中,仿佛烏鴉也跟著他一起——憂愁,好象江楓也跟著他一起——無眠,似乎漁火也跟著他一起——孤獨。
師:說得好,“一切景語皆情語”。是呀,月落是愁,烏啼是愁,江楓是愁,漁火是愁,詩人把自己的所有的憂愁都寄托在這些景物上,這些景物跟詩人一起憂愁,一個普普通通的“對”字,其實對出了詩人心中無限的——
學生說:孤獨、寂寞、凄涼、憂愁。
師:于是,情動于中而辭發于外,《楓橋夜泊》就這樣誕生了。
(點擊音樂《禪院鐘聲》)
師: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布滿了整個天地;江楓凋零,漁火點點,鐘聲劃破了凄涼的夜空。這個孤獨而寂寞的江南秋夜,令漂泊在外的游子斷腸,他輾轉反側,無法入眠,在心中輕輕地念道——(隨著音樂低聲朗誦)姑蘇城外寒山寺,
生:夜半鐘聲到客船。
教師聲音越來越低,學生也越來越低,連續朗誦三次。
板書:鐘聲
(四)課外拓展,再悟愁思
師:這樣的夜晚,詩人泊船在蘇州城外的楓橋江上,聽著那一聲又一聲的鐘聲,這鐘聲聲聲敲打著愁眠,聲聲陪伴著愁眠,聲聲撫慰著愁眠。古今中外,寫愁眠的詩歌成千上萬,數不勝數。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寫愁眠的,尤其是寫鄉愁的,更是比比皆是。
(出示課件)
《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滯雨》——李商隱(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故鄉云水地,歸夢不宜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因為愁眠,李商隱這樣寫道——生齊讀《夜雨寄北》;
因為愁眠,他還曾經寫過——生齊讀《滯雨》;
因為愁眠,王維留下了這樣的詩句——生齊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板書設計:
月落
烏啼
霜滿天 對 愁眠
江楓
漁火
教學反思:
在課始,我通過“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成為當地三百余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為中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勝地。這首詩,就是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這樣一段話激起學生對《楓橋夜泊》的閱讀興趣,緊接著又以教師的范讀,把學生帶入古詩,讓學生產生自己也想試試的迫切愿望。
在進一步理解古詩詩意、體會詩情時,我緊緊地抓住了課文中“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愁”字展開教學,找準了這首古詩的感情基調。在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張繼“愁什么”時,首先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詩句字面意思的理解,月亮落山了,烏鴉在哇哇地叫著,整個大地都被大霧籠罩著。江邊的楓樹映襯著點點漁火,詩人張繼獨自站在船頭,難以入眠,只聽的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在耳畔縈繞,感受到詩人此時的孤獨、凄涼、寂寞。此時的愁是為自己而愁,是思念故鄉、故鄉的親人而愁。然后介紹詩人張繼,讓學生更進一步地認識到詩人張繼的愁不僅僅是愁自己,愁家鄉,更是愁國家的命運,愁百姓的疾苦,層次分明。
但是在引導學生賞析品味詩人張繼的愁緒時顯得空洞、凌亂,沒能讓學生們真正地體會到其中的愁,讓學生深入地體會詩人夜泊楓橋時的心境。若此處教學,能夠把串講詩意改成:如果這個愁是有顏色的,你認為應該是什么顏色,你是從哪感受到的?如果這個愁是有聲音的,你認為應該是怎樣的聲音,你又是從哪感受到的?這樣,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將會更透徹,對愁的體會也會更深刻。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