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2
這是《論語 十五衛靈公篇》選讀原文及解讀,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論語》選讀十五衛靈公篇(選錄其中20章)
【導語】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無為而治”;“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則亂大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當仁不讓于師”;“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本篇內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觀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2、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注釋】慍:音yùn,怒,怨恨。固窮:固守窮困,安守窮困。
【譯文】(孔子一行)在陳國斷了糧食,隨從的人都餓病了。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說道:“君子也有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然窮困,但還是堅持著;小人一遇窮困就無所不為了。”
3、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譯文】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得多了才一一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徹始終的。”(“一以貫之”,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在的東西。)
5、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釋】無為而治:國家的統治者不必有所作為便可以治理國家了。夫:代詞,他。
【譯文】孔子說:“能夠無所作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莊嚴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罷了。”
6、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張書諸紳。
【注釋】行:通達的意思。蠻貊:古人對少數民族的貶稱,蠻在南,貊,
音mò,在北方。州里:五家為鄰,五鄰為里。五黨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處。參:列,顯現。衡:車轅前面的橫木。紳:貴族系在腰間的大帶。
【譯文】子張問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都能行得通??鬃诱f:“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仿佛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8、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譯文】孔子說:“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
9、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殺身成仁”主要談的生死觀是以“仁”為最高原則的。生命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十分寶貴的,但還有比生命更可寶貴的,那就是“仁”。“殺身成仁”,就是要人們在生死關頭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10、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鬃诱f:“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孔子作比喻,說明實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賢者,結交仁者,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1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譯文】孔子說:“完了,我從來沒有見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
15、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譯文】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為人處事應該多替別人考慮,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所以,一旦發生了矛盾,人們應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別人的不是。責己嚴,待人寬,這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則。)
18、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譯文】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
21、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孔子說:“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別人。”
22、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注釋】矜:音jn,莊重的意思。
【譯文】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
2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采納他的好話。”
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文】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忠恕之道”是孔子的發明。這個發明對后人影響很大??鬃影?ldquo;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己關系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這樣,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系,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27、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這句話在民間極為流行,甚至成為一些人用以告誡自己的座右銘。的確,這句話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對于那些有志于修養大丈夫人格的人來說,此句話是至關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會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應在小事上糾纏不清,而應有開闊的胸襟,遠大的抱負,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
3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
31、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么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3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注釋】餒:音ni,饑餓。祿:做官的俸祿。
【譯文】孔子說:“君子只謀求道行道,不謀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餓肚子;學習,可以得到俸祿。君子只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
36、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譯文】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孔子和儒家特別強調師道尊嚴,這是在一般情況下。但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這是把實現仁德擺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準則。)
39、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40、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不互相商議。”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