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6
這是九年級上冊《給巴特勒的信》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有特色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反復朗讀,摘錄重要語句,品味贊美圓明園的精妙語句及反語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雨果的博大胸懷和高尚的品格,教育學生要有廣闊的胸懷和偉大的人格。珍視人類文明成果,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教學重點:品味文章語言,領會作者立場鮮明,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
教學難點:學習文章綜合運用對比、襯托、反語等多種表現手法的寫作技巧。
學習目標:
1、理解本文反襯、反語手法的運用。
2、體味雨果的博大胸懷和高尚品格。
教學媒體:多媒體
教學方法:誦讀法、品讀法、討論法、探究法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學生欣賞電影《火燒圓明園》片段。
2、師:我們永遠不會忘記,1860年10月18日,中華民族史冊上遭遇災難的一天,一座富麗堂皇的皇家宮苑被英法帝國洗劫一空,熊熊烈火將它化為灰燼,面對照片中的殘垣斷壁,你心中涌起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呢?惋惜、憤怒都不足以表達我們此刻的心情。法國作家雨果站在世界正義的立場,用辛辣的筆墨強烈控訴了英法聯軍的滔天罪行。今天,讓我們一起感受這位作家的正直、勇敢和凜然大義。
3、(出示課件)簡要介紹作者:
雨果(1802-1885)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家之一。他才華橫溢,創作力經久不衰,文學生涯達半個世紀之久,人道主義是貫穿于他作品的主線。他的代表作品是小說《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
二、朗讀,初步體會作者情感
1、聽錄音范讀,學生初步體會作者情感。
2、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
恍(huǎng)若 琉璃(liú lí) 琺瑯(fà láng)
朱鷺(lù) 晨曦(xī) 瞥(piē)見 箱篋(qiè)
三、整體感知
學生速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請從文中找一個詞,概括雨果寫這封信的目的。
2、請分別用一個詞概括雨果對英法聯軍的評價。
3、這封信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請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明確:
1、抗議。針對巴特勒來信中認為遠征中國是“體面的,出色的”的謬論,作者針鋒相對地了自己的看法,即第7段中“不過,我要抗議,感謝您給了我這樣一個抗議的機會。”
2、強盜。如第5段中“這就是是這兩個強盜的故事”和第7段中“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3、這封信表達了作者雨果對英法兩個強盜對圓明園大規模劫掠行為的抗議之情。
四、合作交流
1、指導學生朗讀第3段。
明確:第3段應該輕柔、舒緩,洋溢著贊美之情
2、學生分小組討論。
(1)雨果是如何描繪圓明園的神奇壯麗的?
(2)請結合具體語句談談語言上有何特色?
討論后學生回答:
(1)學生可能列舉:
①“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農神廟在理想藝術中的地位。”
②“請您想象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筑,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筑。”
③“請您用大理石……那就是這座名園”。
(2)作者用浪漫主義筆調,豐富奇妙的想像、華麗優美的詞語,以及排比、比喻、夸張、對比、引用、襯托等修辭手法盛贊人世間這座空前絕后、令人神往的藝術建筑。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圓明園是神奇壯麗的,它是“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筑,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筑。”然而,卻在英法聯軍的暴行之下僅剩下殘垣斷壁。面對巴特勒表功式的來信,雨果的態度又是如何呢?
二、深入探究
1、指導學生朗讀第5段。
明確:第5段應該語氣稍重,語速稍快,讀出憤怒譴責之情。
2、學生深入探究:
(1)劃出文中含有諷刺意味的語句,體會其中蘊涵的情感。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過錯。”這句話體現了雨果怎樣的立場和態度?
學生自主探究,深入討論后回答:
(1)學生可能會涉及到的語句:
①“從前對巴特農神廟怎么干,現在對圓明園也怎么干,只是更徹底、更漂亮,以至于蕩然無存。”中“更徹底、更漂亮”運用反語,旨在說明破壞得更殘酷、更丑惡、更野蠻。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憤怒之情。
②“豐功偉績,收獲巨大!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一句中“豐功偉績,收獲巨大!”運用反語,譏諷英法兩個強盜搶劫了大量財富,干出了歷史上罕見的損壞人類文明的罪惡行徑。“手挽手、笑嘻嘻”則生動形象地挖苦英法兩個強盜狼狽為奸,得手后得意忘形、恬不知恥的丑態,表達作者的鄙視之情。
③“以上就是我對遠征中國的全部贊譽”一句中“贊譽”運用反語,進行諷刺,所謂“贊譽”其實是最有力的譴責和控訴。
(2)雨果站在全人類的立場上,認為毀壞人類文明的是強盜政府,而不是英法兩國人民。表達了作者對英法兩國政府強盜行徑的控訴和譴責。
三、品析寫法
學生自讀課文,深入思考:
1、作者為什么在信中先極力描繪圓明園的神奇壯麗,然后才寫侵略者對其焚燒劫掠?
2、這封信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愛憎分明的感情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討論后明確:
1、這是一種襯托的寫法。以“美”襯“丑”,越是寫圓明園的美,就越是突現出侵略者毀滅人類文明的丑惡行徑,可恨之至。充分反映出作者對圓明園這一世界奇跡的無比熱愛,對人類文明的熱愛。
2、信中運用比喻、襯托、反語等多種修辭手法,有助于表達作者的政治態度與愛憎感情。如:“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豐功偉績!收獲巨大”等等,譏諷有力,憤怒之情溢于言表。
四、拓展延伸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給國人留下了一道永遠的傷疤。據媒體報道,2011年11月16日,北京市人大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就加強國家文化中心建設提出九大建議,其中有關研究論證恢復重建圓明園的建議頗為引人注目。你認為重建有無必要?
學生可自由討論,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簡要提示:必要的重建能夠還原歷史,增強人們對于歷史的認識。但對于圓明園來說,它所以出名,并不僅僅因為它曾經的富麗堂皇、溢彩流光,而在于它在民族歷史中意義。正是火燒圓明園,讓人們明悉了一個國家積貧積弱的可怕,激發了無數人救國報國的雄心和決心。現在所要重建的圓明園,到底是哪一個時間節點的圓明園?如果是被火燒前的圓明園,重建有何意義。對于許多人來說,那時的圓明園縱有萬種風情,也更多是統治者的淫逸和貪婪。“長太息以掩氣兮,哀民生之多艱”。那樣一個圓明園,即使活著也已經死了。
五、教師總結
本文是雨果給巴特勒的一封書信。他在信中熱情地贊頌了代表東方藝術和亞洲文明的圓明園,憤怒譴責了英法殖民主義者洗劫、焚毀圓明園的野蠻罪行。表達了對被侵略、被掠奪者的同情,表現了不畏強暴、仗義執言的偉大氣魄。他永遠是中國人民偉大的朋友!今天,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世紀新人,要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國恥,奮發圖強,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