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2
這是《論語》選讀教育教學(xué)研習(xí),是優(yōu)秀的教學(xué)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xué)習(xí)。
《論語》是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xué)》、《中庸》、《孟子》、《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并稱“四書五經(jīng)”。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學(xué)而篇
1、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釋:孔子說:“學(xué)了又時常溫習(xí)和練習(xí),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yuǎn)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釋: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wù),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釋: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釋: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xué)業(yè)是不是復(fù)習(xí)了呢?”
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釋: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yán)謹(jǐn)認(rèn)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jié)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hù)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nóng)時”。
6、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釋: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yán);學(xué)習(xí)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7、曾子曰:“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
釋:曾子說:“謹(jǐn)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yuǎn)的祖先,自然會導(dǎo)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8、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釋: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jǐn)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xué)了。”
9、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
釋: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
為政篇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釋: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xué)習(xí);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釋:孔子說:“在溫習(xí)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dāng)老師了。”
3、子曰:“君子不器。”
釋: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4、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釋: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釋: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jié),小人與人勾結(jié)而不合群。
6、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釋:孔子說:“只讀書學(xué)習(xí),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xué)習(xí),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7、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釋: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八佾篇
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釋: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2、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釋:林放問什么是禮的根本。孔子回答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jié)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jié)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nèi)心真正哀傷。”
3、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釋:孔子說:“君子沒有什么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后上場。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后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里仁篇
1、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釋: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dāng)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釋:孔子說:“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3、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釋: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jǐn)慎,而行動要敏捷。”
4、子曰:“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
釋: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yuǎn)離家鄉(xiāng);如果不得已要出遠(yuǎn)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5、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釋: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6、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釋: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yīng)該向他學(xué)習(xí)、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yīng)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4、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
釋:子游說:“事奉君主太過煩瑣,就會受到侮辱;對待朋友太煩瑣,就會被疏遠(yuǎn)了。”
公冶長篇
1、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釋: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對于宰予這個人,責(zé)備還有什么用呢?”孔子說:“起初我對于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xiàn)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里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2、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釋:子貢問道:“為什么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xué),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
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釋: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孔子聽到了,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4、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釋: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愿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向孔子說:“愿意聽聽您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guān)懷。”
雍也篇
1、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
釋: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xué)生中誰是最好學(xué)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xué)生好學(xué),他從不遷怒于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xiàn)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xué)的。”
2、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釋:孔子說:“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xué)的樂趣。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啊!”
3、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釋: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現(xiàn)在你是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不想前進(jìn)。”
4、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釋:孔子說:“質(zhì)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xiāng)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zhì)樸,就流于虛偽、浮夸。只有質(zhì)樸和文采配合恰當(dāng),才是個君子。”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釋: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6、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釋: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xué)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xué)問。”
7、樊遲問知,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釋: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應(yīng)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yuǎn)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獲的結(jié)果,他得在人后,這可以說是仁了。”
8、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釋: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9、子曰:“君子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釋: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xué)習(xí)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jīng)叛道了。”
10、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釋: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nèi)鄙龠@種道德已經(jīng)為時很久了。”
11、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jì)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釋: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jì)大眾,怎么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述而篇
1、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釋: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xué)的知識),學(xué)習(xí)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么因難呢?”
2、子曰:“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釋: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xué)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3、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釋: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jù),以仁為憑藉,活動于(禮、樂等)六藝的范圍之中。”
4、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釋:孔子說:“教導(dǎo)學(xué)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dǎo)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5、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釋: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tǒng)帥三軍,那么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后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jǐn)慎,善于謀劃而能完成任務(wù)的人。”
6、子之所慎:齊,戰(zhàn),疾。
釋:孔子所謹(jǐn)慎小心對待的是齋戒、戰(zhàn)爭和疾病這三件事。
7、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釋: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dá)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釋: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dāng)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dāng)?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9、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釋: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樣說,他這個人,發(fā)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1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釋: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rdquo;
釋: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xué)習(xí),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diǎn)。”
1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釋: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nèi)容教授學(xué)生。
13、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乎。
釋:孔子說:“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14、子曰:“仁遠(yuǎn)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釋: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yuǎn)嗎?只要我想達(dá)到仁,仁就來了。”
15、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釋: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jīng)常憂愁。”
16、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釋:孔子溫和而又嚴(yán)厲,威嚴(yán)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祥。
泰伯篇
1、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釋:孔子說:“只是恭敬而不以禮來指導(dǎo),就會徒勞無功;只是謹(jǐn)慎而不以禮來指導(dǎo),就會畏縮拘謹(jǐn);只是勇猛而不以禮來指導(dǎo),就會闖禍;只是直率而不以禮來指導(dǎo),就會說話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親屬,老百姓當(dāng)中就會興起仁的風(fēng)氣;君子如果不遺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會對人冷漠無情了。”
2、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yuǎn)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yuǎn)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釋: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應(yīng)當(dāng)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莊重嚴(yán)肅,這樣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臉色一本正經(jīng),這樣就接近于誠信;使自己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謹(jǐn)慎小心,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禮節(jié)儀式,自有主管這些事務(wù)的官吏來負(fù)責(zé)。”
3、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釋:曾子說:“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xué)問卻像沒學(xué)問一樣;知識很充實卻好像很空虛;被人侵犯卻也不計較——從前我的朋友就這樣做過了。”
4、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釋: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quán)托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guān)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
釋: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qiáng)而有毅力,因為他責(zé)任重大,道路遙遠(yuǎn)。把實現(xiàn)仁作為自己的責(zé)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后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yuǎn)嗎?”
6、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釋:孔子說:“(人的修養(yǎng))開始于學(xué)《詩》,自立于學(xué)禮,完成于學(xué)樂。”
7、子曰:“篤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釋:孔子說:“堅定信念并努力學(xué)習(xí),誓死守衛(wèi)并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jìn)入政局不穩(wěn)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8、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釋: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考慮那職位上的事。”
9、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釋: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無知而不謹(jǐn)慎,表面上誠懇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為什么會是這個樣子。”
子罕篇
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釋:孔子很少談到利益,卻贊成天命和仁德。
2、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釋: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xiàn)的期望,沒有固執(zhí)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3、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釋:顏淵感嘆地說:“(對于老師的學(xué)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dǎo)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jié)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xué)習(xí)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沒有前進(jìn)的路徑了。”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釋: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5、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釋: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qiáng)迫改變的。”
6、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釋: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釋:孔子說:“不斷地求取知識,以至于不在對現(xiàn)實世界的事物產(chǎn)生困惑;真誠的待人如己,以至于不在為個人得失而憂愁;勇敢的實踐前行以至于不在畏懼任何困難。”
8、子曰:“可與共學(xué),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
釋:孔子說:“可以一起學(xué)習(xí)的人,未必都能學(xué)到道;能夠?qū)W到道的人,未必能夠堅守道;能夠堅守道的人,未必能夠隨機(jī)應(yīng)變。”
鄉(xiāng)黨篇
1、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庭,便便言,唯謹(jǐn)爾。
釋:孔子在本鄉(xiāng)的地方上顯得很溫和恭敬,像是不會說話的樣子。但他在宗廟里、朝廷上,卻很善于言辭,只是說得比較謹(jǐn)慎而已。
2、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釋:孔子在上朝的時候,(國君還沒有到來,)同下大夫說話,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正直而公正的樣子;國君已經(jīng)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但又儀態(tài)適中。
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釋: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xì)。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diào)不當(dāng),不吃。不時新的東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dāng),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面的量。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喝醉。從市上買來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
4、食不語,寢不言。
釋: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5、席不正,不坐。
釋: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6、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釋:行鄉(xiāng)飲酒的禮儀結(jié)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先進(jìn)篇
1、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xué):子游,子夏。
釋:德行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善于辭令的有:宰我、子貢。擅長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曉文獻(xiàn)知識的有:子游、子夏。
2、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釋:季康子問孔子:“你的學(xué)生中誰是好學(xué)的?”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xué)生很好學(xué),不幸短命死了。現(xiàn)在再也沒有像他那樣的了。”
3、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釋:顏淵死了,孔子說:“唉!是老天爺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爺真要我的命呀!”
4、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釋:顏淵死了,孔子的學(xué)生們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說:“不能這樣做。”學(xué)生們?nèi)匀宦≈氐匕苍崃怂?鬃诱f:“顏回把我當(dāng)父親一樣看待,我卻不能把他當(dāng)親生兒子一樣看待。這不是我的過錯,是那些學(xué)生們干的呀。”
5、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釋: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過份,子夏不足。”子貢說:“那么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6、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
釋:子張問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說:“如果不沿著前人的腳印走,其學(xué)問和修養(yǎng)就不到家。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diǎn),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diǎn)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著。孔子說:“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你們平時總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要怎樣去做呢?”子路趕忙回答:“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別的國家侵犯,加上國內(nèi)又鬧饑荒,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zhàn),而且懂得禮儀。”孔子聽了,微微一笑。孔子又問:“冉求,你怎么樣呢?”冉求答道:國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國家,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飽暖。至于這個國家的禮樂教化,就要等君子來施行了。”孔子又問:“公西赤,你怎么樣?”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說能做到,而是愿意學(xué)習(xí)。在宗廟祭祀的活動中,或者在同別國的盟會中,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孔子又問:“曾點(diǎn),你怎么樣呢?”這時曾點(diǎn)彈瑟的聲音逐漸放慢,接著“鏗”的一聲,離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想的和他們?nèi)徽f的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么關(guān)系呢?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說:“暮春三月,已經(jīng)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fēng),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問孔子說:“他們?nèi)说脑捲趺礃?”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談?wù)勛约旱闹鞠蛄T了。”曾皙說:“夫子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他說話一點(diǎn)也不謙讓,所以我笑他。”曾皙又問:“那么是不是冉求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呢?”孔子說:“哪里見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曾皙又問:”公西赤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嗎?”孔子說:“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這不是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這樣的人如果只能做一個小相,那誰又能做大相呢?”
顏淵篇
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釋: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xì)w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釋: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jìn)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rèn)真嚴(yán)肅。)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強(qiáng)加于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沒人怨恨(自己)。”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3、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釋: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4、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釋:子張問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說:“居于官位不懈怠,執(zhí)行君令要忠實。”
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釋: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6、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釋: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忠誠地勸告他,恰當(dāng)?shù)匾龑?dǎo)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7、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釋: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xué)問來結(jié)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yǎng)仁德。”
子路篇
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釋:孔子說:“自身正了,即使不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干,自身不正,即使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2、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yuǎn)者來。”
釋:葉公問孔子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使近處的人高興,使遠(yuǎn)處的人來歸附。”
3、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釋:樊遲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平常在家規(guī)規(guī)矩矩,辦事嚴(yán)肅認(rèn)真,待人忠心誠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棄。”
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釋: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xié)調(diào)。”
5、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釋:孔子說:“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6、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釋:子貢問孔子說:“全鄉(xiāng)人都喜歡、贊揚(yáng)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還不能肯定。”子貢又問孔子說:“全鄉(xiāng)人都厭惡、憎恨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鄉(xiāng)的好人都喜歡他,全鄉(xiāng)的壞人都厭惡他。”
7、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釋:孔子說:“剛強(qiáng)、果敢、樸實、謹(jǐn)慎,這四種品德接近于仁。”
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釋:子路問孔子道:“怎樣才可以稱為士呢?”孔子說:“互助督促勉勵,相處和和氣氣,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間互相督促勉勵,兄弟之間相處和和氣氣。”
9、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幼兒園學(xué)習(xí)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