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0
這是五年級上冊《14、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人教版課文原文如下:
圓明園的毀滅
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由圓明園、萬春園和長春園組成,反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圓明園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在圓明園周圍。
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園中許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勝建造的,如,海寧安瀾園,蘇州的獅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還有很多景物是根據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臺,武陵春色。園中不公有民族建筑,還有西洋景觀。漫步園內,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圓明園不但建筑宏偉,還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所以,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園里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為了銷毀罪證,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園里放火。大火連燒三天,煙云籠罩了整個北京城。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典型課文了。很多老師講過這篇課文。我在學校做教學主任、副校長的時候也和教師一起研究過這節課的公開課,并且親自示范過。那時候,我們是如何教這篇課文的?
印象中是這樣的:我們也抓住了課文的關鍵語言進行教學,比如第一自然段“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比如描寫圓明園西施輝煌景色的第三自然段【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園中許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勝建造的,如,海寧安瀾園,蘇州的獅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還有很多景物是根據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臺,武陵春色。園中不僅有民族建筑,還有西洋景觀。漫步園內,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中劃線的部分;再如第四自然段的【圓明園不但建筑宏偉,還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所以,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還有第五自然段描寫侵略者野蠻、貪婪行為的第五自然段劃線部分【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園里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為了銷毀罪證,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園里放火。大火連燒三天,煙云籠罩了整個北京城。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
應該講,我們所抓的語言都是非常關鍵的。我們抓住了這些語言在干什么呢?“引導學生讀這些語言,深入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意思和思想感情”,這里要非常強調,是深入的讀懂作者用這些言語寫了什么意思。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用了很多褒義的描寫景色的詞語,而且介紹了很多“名勝”級建筑,正因為有了這些東西,圓明園才成為珍貴的皇家園林。這些景物是怎樣的?有什么特點?在當時的教學中,成了我們教學重點去引導學生挖掘、理解的內容。于是,我們針對這些景物搜集了非常多的圖片,也搜集了關于這些景觀的文字資料。教學中,我們梅講到一處景觀,就通過自己制作的投影,一張一張展示,一處一處介紹,努力使學生“身臨其境”,如同游覽了一遍“圓明園”,然后,引導學生結合看過的圖片、講述,體會“漫步園內,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的意思,讓學生“帶著贊美”的感情去朗讀。
教學結尾部分,我們抓住這些詞語,來引導學生體會這些詞語表達出來的侵略者貪婪、野蠻的程度,然后再朗讀,要求學生讀出對侵略者的無比憎恨。
在此基礎上,回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結合已經學過的內容,深入體會不可估量的損失,再次大聲朗讀。
過去的教學,大致就是這樣進行的。經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到底得到了多少東西?我們身邊沒學生,具體情況不得而知。倒是有另外一個例子可以參考——我問過一些新任教時間不長的教師,他們上小學的時代,正好有《窮人》這篇課文。但是,當我問及這篇課文的時候,問過的七八位教師中,能夠回憶起情節來的,只有兩個人說有印象,有的非常干脆的告訴我“沒學過”。
現在,我們重新思考《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如果現在教學這篇課文,跟過去比較,可以有什么不同嗎?
有老師說,過去,我們一個詞一個局的領著學生去讀書思考,學生非常被動,思路被局限,學習是被動的。現在呢,我們自然會放開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悟,相對而言,課堂會活躍,學生的個性化感悟會深刻。現在教學,僅僅是這樣嗎?
有老師說,我讀過王崧舟老師的課例,看過實錄。
我也看了王崧舟老師的課堂實錄。其中,王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段的時候,引導學生去抓了“有”,學生找到了七個“有”,這是感悟“有”的表達效果。王老師問“僅僅七個有嗎?從哪里看出來的”,有的說從省略號,有的說從圓明園那么多園看出來。
王老師的課堂教學用意,在于借助寫出的和沒寫出的“有”來引導學生體會“圓明園建筑宏偉,景觀繁多,景色怡人”,進而深入體會“舉世聞名”,為“化為灰燼,體會不可估量”做鋪墊。但是,我從人教版的課文中,真的沒找到“省略號”。結合人教版這篇課文,從文章表達的角度,除了能夠結合上文“推測”還有更多的“有”以外,從文字表達的形式聯系上,還能揣摩出更多來嗎?
我在思考,如何從語言表達形式的角度,來做出“推測”,從而借助“有”,來進一步體會出圓明園還有更多的名勝景觀?
我嘗試改動了一下課文,將第三自然段改成了如下表述方式:
【圓明園內,殿堂金碧輝煌,亭臺樓閣玲瓏剔透,買賣街熱鬧非凡,山野鄉村一派優美田園風光,“安瀾園、獅子林、平湖秋月”仿照各地名勝建造,“蓬萊瑤臺、武陵春色”一句古代詩人詩情畫意設計。園中民族建筑、西洋景觀交映生輝,漫步園中,猶如漫游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在修改過的這段話中,我一個“有”字都沒用,內容是不是圓明園?這樣修改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用上有,與沒用,區別很大。
區別在哪里呢?語氣上,就沒有了“多”的味道,更重要的是,這里除了“有”,接下來的事“也有、還有”,還是啥語氣啊?“也”是順著說,“還”是補充,文中用了三次“還有”,還有的“還”,能夠讀出來還有很多。況且,課文中寫到“許多、很多”,與“還有”結合起來,會讓你感覺到,啊,這里的景物,這里非常奇特的景觀,根本說不完呢。這表達了數量的“有、也有、還有、許多、很多”,絕不僅僅是表達著數量,而且表達著作者的態度。怎樣的態度?結合描寫景觀特點的詞語體會,你更體會出,作者在贊美,作者在為之而自豪,令人沉浸在中華民族瑰寶的藝術想說之中。于是,有,也有,有,還有,不僅有,還有,心情非常愉快的娓娓道來,說不盡,道不完,沒有省略號,卻需要在“還有西洋景觀”后留下長長的停頓……這就是這個若干變換了格式的“有“的表達作用。
我又嘗試著修改文章第二自然段。
“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由圓明園、萬春園和長春園組成,反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圓明園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在圓明園周圍。”
去掉劃線部分。可以不?從行文看,完全可以,直接讀下去,一點障礙都沒有。但是,作者為什么這么寫?作用是什么?規模啊。三個大圓,還有許多小圓,分布在東西南面。有個沒寫出來的數字——5200畝。這是個啥概念?七個天安門廣場那么大。那么大的地方,得建多少景觀啊!所以,下面第三自然段才能有若干個聽起來好像說不完的“有、也有、還有”,就有了多的意思,而不僅僅是“圓明園內建筑宏偉,景觀奇特”,而且“景觀數量、式樣繁多”,不是一兩處珍貴,是那樣多景觀每一處都珍貴!
這就是“有、也有、有,還有,不僅有,還有”這樣表達方式在表情達以上的作用!
至于第五自然段那些劃線的詞語,作用就是強調侵略者的貪婪、野蠻成型,用上這些詞,把他們的行為寫得尤其令人發指,產生切齒之恨。
課后練習提到“為什么作者用大量篇幅寫圓明園昔日輝煌”,這是個結構方面的問題。如果“舉世聞名的圓明園昔日輝煌”詳細了解,就不能產生對圓明園“獨一無二、彌足珍貴”的深刻認識和體驗,那么,對圓明園毀滅“是不可不良的損失”的認識,那種惋惜之情就不能深刻、強烈,對侵略者的憎恨就不能切齒之深,強大自我的愿望就不會強烈!作者這樣組織材料的用意就在于此!在研究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對文本作者要表達的主題認識就更加深刻了!
我在想,學習這篇課文,在讀懂了字詞的基礎上,學生反復的讀幾遍,難道不明白第二自然段寫的是規模宏大(可能不會用這個詞,但是能讀出這個意思嗎?),第三自然段寫的都是園內景觀式樣數量繁多精美嗎?第四自然段寫的是館內很多珍貴文物嗎?
我覺得,只要沒有自此障礙,學生多讀幾遍,課文也就基本讀明白了,我們對內容的分析挖掘再細致,在深入,學生的收獲也不會增加多少,而學生對圓明園毀滅的這件歷史事實的個性化感悟與思考,似乎又不單純是語文的問題了。
那么,語文課上,現在教這篇課文,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我覺得,是不是可以從表達的角度來確定目標,引導學生體會:詳細介紹圓明園內布局的作用;研究一系列的“變式”的“有”與具體內容的關系,這些“有”與上下文、與所在句子和其他句子之間的關系,體會其在表情達意上所起的作用,學習這樣的表達方式;體會大量筆墨寫輝煌與毀滅的對比作用——與“不可估量”相聯系,深化表現文章主題和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朗讀,一方面體會感情,另一方面,進一步體會寫法的精妙。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